為什麼朱元璋和朱棣可以一言九鼎,完全說了算,後來的明朝皇帝卻處處受文官集團的制約?

匿名用戶3567721


簡單來說就是因為皇帝無能,沒有足夠的權威統御群臣、龍飛九五,就只能用驅虎搏狼之計,讓宦官清流內鬥。

完全拋開小說的寫作,僅就歷史而言,朱棣之後,歷代皇帝逐漸昏庸,而且缺乏足夠的智慧和魄力,最重要的是缺乏朝乾夕惕的心態。以至於誕生了許多奇葩皇帝,其言行幾乎直追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某些帝王。皇權的衰弱就導致皇帝缺乏了管理天下的威望和實力,只能用廷杖懲罰大臣的皇帝實際上就是透露出自己的虛弱和無能。

文官集團在明代是一個非特別的存在,由於皇帝自願(無意識或者不願意管)讓渡出了部分的權利,這就導致文官集團的權力一度非常強大。朱元璋廢除宰相之後,國家體系就對於皇帝的要求就變得非常高,只要有昏君出現,國家體系就會面臨非常被動的局面。文官集團已經超越了清官和貪官的界限,有的名義上的賢臣實際上比貪官搜刮的數額還要大。比如扳倒了嚴嵩的徐階,他的家族在當時的江南有二十四萬畝土地以上的田產,是當地最大的地主。這些都是他搜刮而來的,所以面對這些情況,只有把宦官集團賦予權力,讓他們和文官集團對抗。


經典守望者


明太祖和成祖時期,是武官集團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錦衣衛和東廠用於打壓文官集團和資本買辦集團,可以說是如魚得水,但是土木堡之變後,被資本家和官僚集團聯合勾結外族蠻夷奴酋,廢掉忠於帝王的武官集團,又廢掉忠於帝王的文官集團,官僚買辦集團勢力崛起,帝王權利被打壓,徹底失去制約官僚集團的權利,由此進入資本主義社會高發期,


謀世123


朱元璋是明朝的建立者,威望非常高,並且由於小時候的悲慘經歷,他對官員非常的不信任。可以說朱元璋時期的官員是中國歷史上最慘的官員,不僅待遇非常低,而且還要面臨隨時要殺頭的危險。受明朝“洪武四大案”的牽連,朱元璋時期的官員都快被殺的差不多了,再加之朱元璋精力非常旺盛,取消了宰相,所有事物都有他一人決斷,所以說話一言九鼎,文官只有聽著的份。

朱棣是靖難做的皇帝,並且隨朱元璋南征北戰也有一定的威望。而且在朱棣時期明朝用兵非常多,多次北征蒙古,使得武將非常有地位,對文官有鉗制作用。朱棣本人則很強勢,因此對文官也能壓制的住。

到了朱瞻基時期,情況開始改變了。這時的明朝內閣制度已初步形成了,內閣官員的品級也又朱棣時期的六、七品的小官變成了一、二品的高官了。內閣的權力已經完全取到了以前的相權,甚至比以前的宰相權力還有要大。加之從朱瞻基開始,明朝的皇帝們再也沒有朱元璋和朱棣的精力了,因此他們把另一股勢力引入政治活動中,就是太監。

明朝中後期,除了明世宗朱厚熜外,對文官都沒有什麼辦法。


螞蟻歷史觀


要知道朱元璋在世的時候,把那些大臣殺的可謂是戰戰兢兢,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明天還能不能活著,這些人哪有膽子去幹預。所以在朱元璋時代,他完全可以做到一言九鼎,是沒有哪個大臣敢去幹預他的行動。

至於後來的明成祖朱棣,他的情況和朱元璋也是類似的,因為他是通過戰爭搶奪了侄子的皇位,當時南京有很多人反對他單位,結果他殺了不少人。在這種情況下,他自然也能夠像他的父皇朱元璋一樣做到一言九鼎。事實上,即使是其他朝代,開國的幾位皇帝一般也都能夠掌握大權,一般的大城市無法跟他們去象徵的。

只不過到了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皇帝的勢力實際上越來越弱。尤其是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時代,他已經完全沒有自己先輩那樣強大的掌控力,可是在遇到瓦剌入侵的時候,還要學一學先輩御駕親征,結果沒有玩好,全軍覆沒,自己也被抓。在這種情況下,文官集團立了他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這也是文官勢力崛起的重要標誌。

再往後的皇帝,已經很難完全掌控朝廷的大權。從這個時候開始,皇帝往往都受到文官集團的制約,當然也有一些皇帝不甘心想奪回權利,這就是明武宗朱厚照,不過他死的也很詭異。後來的皇帝中只有明世宗嘉靖皇帝還算比較強,他能夠通過掌控朝廷來反制文官,其他的都做不到這一點了。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朱元璋,朱棣時期都是功勳集團實力大於文官集團的時期,且我呢管集團尚還沒有形成絕對的力量。

我們知道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而朱棣也是明朝朱元璋只有的篡位皇帝,首先在他們那個時代,剛剛經歷過元朝,可以說是百廢俱興,一切都是要推到重來的,因此,文官集團一開始基本上沒有掌握話語權。



而且這個時代,距離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也沒過多久,一大批的功勳都還沒有死,他們同皇權才是真正掌握力量的一部分人,於是後來的朱元璋考慮到這些人力量太強了,於是才有了分封各路藩王前往全國各地鎮守,目的就是為了鎮壓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功勳武將。


在地方上,有朱元璋的兒子們在幫他鎮守,但是在中央皇權就需要一個權力的延伸了,這個時候的文官集團才開始上臺,才逐漸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儘管正在形成,可是由於時間尚短,所以力量不是很大,皇帝憑藉個人的權威是可以壓服他們的。

然而到了明朝中後期,功勳沒落,皇權遭到文官集團的擠壓,於是皇帝開始任用宦官來幫助皇帝奪權,且大多數時候都是可控的,但是由於“筆桿子”寫史書的都是文官,所以宦官基本上被看成是昏君的標配。


這個歷史很正


在明朝之所以會出現後來的皇帝,處處受文官集團的制約,主要是由於最高統治者皇帝的統治權威太弱,以及體制不完善所導致的。但是明朝初期的皇帝也不傻,不可能任由自己的權利被別人制衡,所以才會推出了太監集團,來跟文官集團相互抗衡。事實證明,皇帝的性格強弱決定了這種互相牽制的作用是否有效。

我們先來看看明朝的體制,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後,剛開始對於國事的處理,都能夠做到勢必攻心,但畢竟國家那麼大,事情那麼雜,單靠皇帝一個人是無法全面並且合理的處理事情的,由此就建立了一套看似比較完善的政治體制,通過內閣大臣來負責國家的具體事務的管理,而內閣大臣的任命是由皇帝直接決定的,由此也可以說明皇帝要是想直接掌控整個國家,只要負責,將那個大臣控制住就可以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明朝能夠長期保持穩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為什麼明朝出了那麼多的奇葩皇帝,但是國家依舊能夠延續了那麼久,這就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像我們比較熟知的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國家的對外戰爭依舊是頻頻取得勝利,而且也不影響國家的穩定發展。

其次,我們再來看看為什麼說皇帝的性格決定了國家體制是否能夠支撐國家繼續向前走,明朝開國初期,朱元璋和朱棣這對父子倆性格是非常相似的,非常強勢,凡事都要求事必躬親,反正就是給我們這些外人一個感覺,就是整個明王朝都在他的掌握之下,而事實是國家也在這兩位皇帝的手中,確實有了非常長遠的發展,而之所以能夠達到這樣的表現,也正是由於這兩位皇帝本人的性格所決定的,文官集團根本不敢在這時候,在這兩位皇帝在位期間做出一些太過分的事情。但是從朱祁鎮以後的絕大多數皇帝都給人感覺過於柔弱,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成績,這就是因為明朝看似完善的體制,讓皇帝不再需要像開國之初的先輩們那麼事必躬親,稍有懈怠之後就給文官集團造成了一種印象,那就是這個皇帝好糊弄。

到了明朝的第5任皇帝朱瞻基時,他就很清楚的看到這種制度,很有可能會,導致後世子孫但凡出現一個能力比較差的皇帝,國家權力會集中在文官集團手中,那麼勢必需要推出一個能夠跟他抗衡的勢力,由此宦官集團正式出現在了歷史舞臺上。可是沒想到恰恰是因為朱瞻基將宦官推到了臺前,結果導致了宦官集團和文官集團的長時間爭鬥。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明朝的政黨之爭,到了明朝後期,朝堂上的官員,形成了鮮明的黨派之分,文官勢力和宦官集團成了相互攻擊的兩派,其實他們已經沒有將國家發展的利益放在首位,更重要的是爭奪自己黨派或者是個人的自身利益。可能有人會說,宦官集團自始至終都掌握在皇帝手中,但是要知道,明朝第6代以後的皇帝都長於深宮,缺乏足夠的施政經驗,很容易就會被這些太監所矇蔽,幹出一些天怒人怨的事情毫不意外。原本是希望宦官們能抑制下文官,結果反而給自己的垮臺添上了一枚砝碼。


小芊芊愛歷史


王朝的開國皇帝權力比後面繼承的大,這是慣例。

開國皇帝經歷了開國戰爭,一手主導了帝國的創建,為了擊敗對手維持統治,不斷調整機構和人員配置,使其高效運行。

這樣一個人(開國皇帝),他對權力的把握,對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都瞭然於心,他對帝國的把控必然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繼承皇帝不能比擬的。

而大臣們都直接接受他的賞罰,他們的權力和地位都來源於開國皇帝,他的必然比後世大臣更加敬畏皇帝,不敢輕易冒犯。

反觀王朝中後期的皇帝,他的權威來源於自身是前任皇帝的子嗣,而不是自己打拼出來的。

他們沒有參與制度的創建,而是直接是既有制度挑選繼承製。

而大臣也是前任皇帝遺留下來的,新皇帝對他們沒有什麼恩威可言。

總結來說,新皇帝直接沿用前任留下的制度和人員,不管是對機構人員的熟悉程度,還是對大臣的恩威(幾乎沒有),都比開國皇帝差很多。

朱元璋是開國皇帝自不必說,朱棣小時候也經歷過戰爭,對帝國草創各種事件有所耳聞,後來以藩王出鎮熟悉邊關軍事事務,乃至後來發動靖難之役,經歷見識跟開國皇帝已經沒太大區別了。


長島男爵


第一他們都是打江山的皇帝,就很容易同時形成一種霸道的一種性格與偏向武將的重武輕文的朝政局面,對文官進行一種震懾

第二他們設置了東廠與錦衣衛來控制監察文武官員,當時他們對朝政官員有很強的控制

第三隨著土木堡之變的發生武將勢力被殲滅文官勢力趁勢崛起擁立朱祁鈺為帝為明代宗,導致文官勢力徹底佔據朝堂

第四名中後期的皇帝除了朱見深朱佑樘朱厚璁朱厚照之外,相對而言比較昏聵,無法掌控朝堂





荷包蛋撻


帝王之術,還有就是殺,該死的文官不殺,怎麼會服帖。一個個中飽私囊,滿嘴跑火車,朝廷要用錢的時候,一個個都說沒錢,比誰都窮,最後李自成攻進北京,一個個拿出銀兩來,


聖誕薑餅人latte


不得法,如果得法任憑他狂風暴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