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鋤禾日當午”的他,一道菜要殺三百隻雞,雞的屍體堆積如山

一首《憫農》相信大家都會背誦,這首詩常年被選進語文教材,成為了我們的啟蒙讀物,教育我們要從小勤儉節約,不要浪費糧食。其作者李紳幼年喪父,由母教以經義。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2首: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在當時被譽為被譽為憫農詩人,一時風頭無兩。

寫出“鋤禾日當午”的他,一道菜要殺三百隻雞,雞的屍體堆積如山

元和元年(806年)李紳二次趕考後中了進士,補國子監助教開啟了他長達數十年的官場生涯,最風光的時候他做到了宰相之職,縱橫朝野。作為一個文人,他與當時的著名詩人白居易、元稹都是摯交好友,常常吟詩作對。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憫農詩人,卻似乎並不是一個好官,官場的陰謀詭譎和同僚的家財萬貫使他很快就迷失了自我,過上了奢侈荒淫的生活。

寫出“鋤禾日當午”的他,一道菜要殺三百隻雞,雞的屍體堆積如山

這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就要數他吃雞舌頭的這件事了。據記載,李紳有個癖好,那就是喜歡吃雞舌頭,每次吃飯都要吃雞舌。可是雞舌非常小,幾個或者幾十個已經沒有辦法滿足李紳,於是為了做成這道菜,常常要殺三百多隻雞,這才能夠他享用。有形容說,在他家後面被遺棄的死雞堆成一座小山。當時的老百姓生活艱苦,吃飯都不容易,更別說吃雞了,而李紳的三百隻雞的故事也打破了他清高的憫農詩人的形象。老百姓更是對他怨聲載道,唾罵不已。

李紳晚年經手的"吳湘案"。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74歲高齡的李紳出任淮南節度使。其時,揚州江都縣尉吳湘被人舉報貪汙公款、強娶民女。李紳接報後立即將吳湘逮捕下獄,判以死刑。但此案上報到朝廷後,諫官懷疑其中有冤情,朝廷便派遣御史崔元藻前往揚州複查。崔元藻調查後發現,吳湘貪贓屬實,但款項不多,強娶民女之事則不實,所以罪不至死。但是在當地隻手遮天的李紳還是執意將其處死。原來,當時吳湘是吳武陵的侄子,而吳武陵和李紳的“恩公” 李德裕有著很深的過節,所以李紳將吳湘處死根本不是要伸張正義,而是向李德裕諂媚而已。

寫出“鋤禾日當午”的他,一道菜要殺三百隻雞,雞的屍體堆積如山

然而這次一意孤行的決定卻成了李紳一生的汙點,也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公元847年,唐宣宗繼位,李德裕被罷免,李紳也沒了靠山,吳湘的哥哥吳汝納替弟弟鳴冤,最終吳湘被平反。當時李紳早已死去,但是皇帝仍然判了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不僅給李紳留下了千古貪官之名,還牽連了他的子孫後代,永遠不能考取功名,實在是咎由自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