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退費難、營銷誤導 滬江網校、51talk在列

“23280元的在線教育課包,付款後180天內可以申請全額退款。”林楠按照約定退款時,卻被告知不能全額退款。

疫情期間在線教育火爆的同時,相關消費糾紛也居高不下。黑貓投訴平臺上,各類教育培訓機構的投訴名列前茅。新京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各類社交平臺也出現許多在線教育平臺的投訴,其中不乏滬江網校、51talk等知名企業。

日前新浪育兒聯合黑貓投訴發佈的《2019年母嬰行業消費維權數據報告》顯示,全年母嬰類投訴中,兒童教育類投訴量佔比46%,其次是奶粉21%、兒童遊樂12%。退款難、霸王條款、營銷誤導成為投訴主要內容。

霸王條款:

課程有效期不按順序計算,退款遇百般阻撓

2017年7月,經朋友推薦,北京的林楠在一家在線青少兒英語培訓平臺給孩子購買了第一個課程共8550元,2018年3月又續了一個10980元的課程。2019年9月,該平臺第四任“班主任”頻繁打電話讓續費。

林楠介紹,該班主任稱,9月份之後就沒有之前的大課程了,現在公司做活動,23280元包含12個單元144節主修課、48節公開課,另外贈送52節主修課、12節公開課,合著主修課單價是118元一節課,有效期是720天,而且後期如果不想上了,付款後180天內可以申請全額退款。

“當時,我原有課程大概有105節主修課,想著也能上一段時間,如果真覺得不合適再退也行,所以就買了。班主任直接給我發個付款鏈接,我就把錢交了。”林楠坦言,當時多少有點“貪便宜”的心理。

在線教育退費難、營銷誤導 滬江網校、51talk在列

“孩子學了之後,感覺效果不太好,進步不太大。”林楠稱,孩子反映上課聽不懂,觀察後我發現水平對比三年前沒有提升多少,於是決定退掉後面課程。

林楠向班主任要求退掉課程,“我把還有主修課222節,精品公開課146節截屏發給他,說完全夠扣的。”班主任的回覆稱,後面續的144節的課程已經上了39節,扣除後還剩105節,按照170元一節扣除,而且贈送的課程要一併收回。

林楠則認為,現在剩餘主修課222節,其中最新購買課程主修課196節,完全可以覆蓋後面購買課時。但班主任的回覆稱,上課先消耗有效期的課程,只能按照每節170元,退還105節的費用。

“雖然我購買了新課程,但原來課程還沒結束,消耗的課時應該要按順序。”林楠無法接受班主任的方案。林楠從該平臺電子協議內容補充說明中找到,“甲方購買新課包時存在未使用或者未完全使用的原課程包,且原課包仍在有效期內,則新課程包的課程有效期自原課程包的課程有效期屆滿後開始計算。”

“他們客服連高管和我打了7-8個電話,都在扯協議內容,我認為這純屬於惡意欺詐消費者,霸王政策。”林楠與平臺的糾紛的焦點只是39節課共6630元。隨後,林楠向黑貓投訴平臺發起投訴,之後還打了市長熱線。

“以後還是多花點錢,找個靠譜的平臺,不想這麼折騰了。”林楠介紹,3月6日,由於工商部門的介入,平臺客服同意了自己的退款要求,退款需要14個工作日後到賬。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林楠的遭遇並不是個案,新浪微博也出現不少類似投訴,黑貓投訴平臺該平臺投訴量267條,回覆量162條,投訴問題主要集中在平臺“班主任”流動快、課程期限不合理、退費標準不統一等。

北京市康達律師事務所律師韓驍表示,教育企業違反合同約定扣費、扣課的行為屬於合同違約行為,消費者可以以合同違約為由起訴至法院要求其按合同約定履行合同義務,亦可同時向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投訴,要求消保委對其進行監督管理。

虛構效果:

滬江網校試聽課程與實際課程不符,退款吃閉門羹

在線教育也聚集著大量學生黨、考研黨,各大平臺也紛紛瞄準這個領域,“不滿意就退費”成為各大平臺招生時的“承諾”,交錢後便是另一番景象了。

“學習和打游擊戰一樣”,劉媛媛介紹,在家裡不能提滬江網校的名字,一提就容易引發爭吵。現在,她每天只能躲在房間裡學英語,看視頻。

2018年7月,剛讀大二的劉媛媛在微博上看到滬江網校的廣告,“免費註冊即可獲取歷年四級高頻單詞”,由於要備考英語四級,劉媛媛註冊了該平臺的學習會員,並填寫手機號,幾天後,平臺的客服給她打來電話,告訴可以免費試聽一節英語課。

“我就想試試,聽聽名師講課。”試聽結束,劉媛媛感覺效果不錯,老師講課淺顯易懂。接下來一個星期,客服每天都給她打電話,發消息,制定學習計劃,介紹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在客服推薦下,劉媛媛決定購買一套Hitalk外教1v1口語300課時的課程。

Hitalk外教1v1口語300課時的學費一共16350元,得知費用後,劉媛媛表示要和父母商量,自己沒有這麼多積蓄。但是客服解釋,優惠活動是最後一天,學習這個課程後,除了能提升口語,考四六級也不成問題。

“那我們就說好了,我等著你。”劉媛媛告訴新京報記者,父母並不贊成,勸她購買短期的課程,但是客服一直強調已經把訂單打印出來,雙方也已約定好,滬江網校還可以免費辦理分期付款。

隨著在線教育行業競爭的日趨激烈,加上網課的消費者多為學生,在線教育企業開始用免息貸款、代付利息等手段吸引客源,滬江網校也採取與一些消費分期平臺的合作。

“就是好面子,覺得對方都這樣說了,不能爽約。”劉媛媛和父母吵了一架,決定採取分期付款,自己獨立承擔學費。7月31日,劉媛媛辦理了12期分期付款,每個月付款2236.68元。

購買成功後,客服給劉媛媛安排督導。但在上過一節課後,劉媛媛並不滿意,一個小時的課程,先觀看15分鐘錄好的課件,接著老師照著PPT念25分鐘,後面時間則由自己背單詞,和當時宣傳的試聽課內容完全不同。

“我聽不懂。”劉媛媛表示自己英語基礎薄弱,網課卻講商務英語的內容。在購買時,客服曾答應如果不適應可以免費退款,於是劉媛媛便產生了退課的念頭。

當進入“退款”程序時,劉媛媛卻傻了眼,客服拿出合同條款告知,退款有一定期限,超過7天后,無法退款,並拒絕了劉媛媛的退款要求。等劉媛媛再次詢問客服退款時,卻發現客服已經將她刪除。

日子一天天過去,劉媛媛多次諮詢公司退款均遭受拒絕。劉媛媛告訴新京報記者,300節課的有效期只有600天,到期後,課程自動關閉,連回放也播不了。2020年3月,離課程的有效期只剩下不到1個月的時間,而課程裡還有260節課未使用,劉媛媛只好選擇繼續聽課。

北京市康達律師事務所律師韓驍表示,根據《廣告法》相關規定,企業虛構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效果的;以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欺騙、誤導消費者的其他情形。用戶可以收集相關證據,向市場監管部門舉報,有關部門對其處以行政處罰。

營銷誤導:

沒有俄語老師卻承諾輔導,微博留言被刪除

“給我打了5個小時的電話,聊到晚上12點。”林夢告訴新京報記者,2018年7月,自己正處於大二的迷茫階段,號稱12國外語學習平臺的滬江網校客服給她詳細介紹了考研的優勢,並保障會給她找俄語老師輔導。

“當晚我就買了。”2018年7月30日晚,林夢花費14200元購買了“2020政英+外國語考研班”的課程。之後林夢出國交換。2019年1月21日,林夢決定將課程換成“2020政俄+新傳”並和班主任約定,後期的俄語二外課程可以在80個課時的專業課里扣,無需再次購買。

2019年7月18日,林夢迴國後,打算開始預約上俄語課,卻被告知,該平臺並不提供二外輔導,也沒有俄語老師。

在線教育退費難、營銷誤導 滬江網校、51talk在列

在線教育退費難、營銷誤導 滬江網校、51talk在列

隨後,林夢向該平臺提出退款,對方表示已經超過時間,不能退款。並告知,在註冊賬號下面的用戶須知裡有明確退班規定。而當初銷售在電話裡指導著林夢付款時,並未對其進行提醒。

發微博,加入退款群,黑貓投訴,林夢把能想到的方法都用了一遍。但在該平臺微博下的留言被官方刪除,7月申請的黑貓投訴至今沒有回應。

“我現在找了律師。”林夢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原先報班是因為大四課多,希望有系統的培訓,減輕壓力,沒想到現在在維權的道路上卻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與林夢有相似經歷的人不在少數,王剛鐵表示自己也遇到退款問題。2019年11月11日,王剛鐵在該平臺上購買了50節口腔職業醫生培訓課程,一共花費2180元。

在線教育退費難、營銷誤導 滬江網校、51talk在列

2019年12月3日開課後,王剛鐵在第一節課上發現課程內容與考試大綱不同,當天提出退課的要求。但該平臺的客服卻告訴他,離11月11日購買的日期已經超過7天,無法辦理退課。

截至3月12日,黑貓投訴針對該平臺的投訴量達753次,已完成422次,除此之外,新京報記者還在微博上看到關於滬江網校“維權”“退款”的超話,話題關注度超10萬。除此之外,QQ維權群、豆瓣小組,多個社交平臺上都有專門討論網課退費的論壇。

北京市康達律師事務所律師韓驍表示,根據《合同法》相關規定,若教育企業未告知或提醒用戶某些重要條款而要求其簽下包含格式條款的教育服務合同,根據《合同法》第四十條應當認定相應條款無效。

新京報記者查詢中國裁判文書網發現,滬江網校主體公司滬江教育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涉及不少訴訟,其中多起為因虛假宣傳、退款難而引起的教育培訓糾紛案件。

3月14日,滬江網校回覆新京報記者時表示,隨著平臺用戶群體的增大,在平臺上也確實存在一些用戶退費和投訴問題。平臺一直致力為用戶提供滿意的服務。如需退費,用戶只需按照之前合同約定,提起退費要求,平臺都會按照合同來履行並滿足用戶的合理訴求。

互聯網分析師季城介紹,近年來,在線教育平臺亂象重生,消費前期電話騷擾營銷、虛假宣傳屢禁不止,用戶消費後,效果大打折扣,要求退款常常面臨霸王條款,這是在線教育行業的潛規則,情況較為普遍。

北京市康達律師事務所律師韓驍提示消費者,在維權期間的所有電話,都要進行錄音,所有書面材料都儘量留存原件,以做好證據固定工作。可以向工商部門進行舉報,以及向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進行投訴;此外,消費者可以合同違約、合同欺詐或確認格式條款無效為由向法院起訴。

林楠、劉媛媛、林夢、王剛鐵均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 陳維城 實習生 趙方園 編輯 徐超 李薇佳 校對 何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