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結束後,中國會迎來“報復性消費”嗎?

這個漫長的冬天,似乎終於開始可以看到盡頭。

隨著疫情逐漸好轉,不少企業陸續恢復了工作,鍾南山也表示有信心可在 4 月底基本控制好疫情。

也正因如此,部分在家裡憋了一個月的群眾聽到餐廳復業,一下子湧到門店排隊,想重獲下館子的快樂。沒料到這意料之外的熱情,為餐廳帶來潛在安全問題,不得不在開門後又臨時關門調整。

疫情結束後,中國會迎來“報復性消費”嗎?

有人稱這些是「報復性消費」,而且認為除了餐飲界,旅遊、電影等這段時間沒法做的事情都將迎來「報復」情緒帶來消費增長。

但真的是這樣嗎?

「報復性消費」這一說法,其實是由文學學者單正平所創造。在《報復性消費》一文中,單正平並未對詞語進行定義,只提供了一些現象給大家感受感受。

他認為,中國八十年代初的「狂吃海喝」現象是一種報復性消費:因為中國人剛從長期飢餓中解放出來,「不擺滿一桌子,不浪費個夠,就不解饞,不解氣,不夠朋友」,指代一種非理性的消費心理。

疫情結束後,中國會迎來“報復性消費”嗎?

但回望普通消費者的情況,現在並沒有出現如此極端的情況,大家更多是樂於擁抱失而復得的平凡快樂。

事實上,消費者內心湧動的消費慾,更像是「補償性消費」心理。

研究認為,補償性消費背後有三種心理動機:能力需求、自主需求和歸屬需求。這三個方面中任一方面出現缺失,都能帶來威脅感,激發消費者通過消費來自我補償。

在自主需求中又包括自由感的缺失,即人對周圍的環境沒有控制感,不能隨心所欲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研究發現,侷限的空間使人感覺失去自由,進而激發補償性消費需求。這更接近我們所經歷的情況。

理論雖然這樣說,但經過這一次之後,大家真的都需要補償性消費嗎?

就此,我們採訪了十多位來自不同群體的人,嘗試瞭解大家的想法。有趣的是,大部分人並沒有那股「疫情結束後我得瘋狂買買買」的熱情,還是會遵循原有生活計劃來進行。

更有趣的是,我們在和大家聊天的時候,發現大家在宅在家的這段時間裡,反倒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和家庭,甚至是自己和自己的關係。

疫情結束後,中國會迎來“報復性消費”嗎?


以下是我們精選的十個人的故事。

創業者 遊戲自媒體

鍾鍾是遊戲自媒體「遊戲新知」的創業者,和大多數創業者的焦慮不同,她真的很佛系。疫情結束後,她唯一想逛的就是優衣庫,因為那是她平常唯一會去的實體店。儘管想吃的東西有一堆,但對旅遊什麼都沒慾望的她反而覺得在家隔離很舒服。

感觸最深的是,我居然不是一個上進的人,覺得整天吃吃喝喝睡也挺愜意的。甚至覺得以前是不是過的太過於辛苦了,沒有時間好好生活。

而對於她創業的產物「遊戲新知」,疫情給這個號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老闆胖了五斤。不過她所在的遊戲行業在疫情期間其實是有短期獲利的,好幾家遊戲公司老闆收入漲了三四倍,有個老闆本來公司快倒閉了,沒錢了,結果疫情期間起死回生了。不過正是因為遊戲行業利好,她在創作上反而覺得束手束腳,怕寫行業好有種發「國難財」的感覺,寫不好的話又覺得 2020 年的遊戲行業很需要提振信心,需要一些正面的信息。

除此之外,疫情對鍾鍾所在遊戲媒體營收和用戶都沒什麼影響。

老王創業中

而對於 46 歲的老王而言,疫情帶來的最大沖擊還是「世事無常」四個字。從來沒有想過的事情突然發生了,對他和他家人的衝擊都很大,他母親 80 多歲,也從來沒有遇到這樣的事。

雖然一直在隔離,老王也沒有憋久了想要花錢的消費慾望。在他看來,吃的、喝的、玩的對他來說更多是一種生活,他不會說刻意地去做一些調整。但還是會更注意,因為疫情代表它後續的影響,可能會對經濟產生影響,他會更多地留出一些現金,會更注重支出,更有選擇性,不會去隨意花費了,未來可能會在健康、家庭上投入更多。但對於一些具體的消費,他是沒有那麼在意的,他認為大多數人可能都沒那麼在意。

我覺得疫情對消費不會有太大影響。我說更節約的生活,其實也只是一個短期的狀態,對我來說生活還是一樣過。在疫情的時候我會更注重安全,但它是一個特別事件。過了安全期之後,其實人會放鬆下來,還是會恢復到以前的。只是你會更注重相對大額的這種投資。比如說可能很多人會願意去因為這個事情去買保險,

被迫網課梁老師

梁老師在去年年底剛買了車,本想今年開年就好好努力,填補花掉的這筆大額消費,沒想到就遇上了疫情。

幾年前,梁老師開始創業自己做鋼琴培訓。雖然規模不大,但良好的教學口碑讓生意「供不應求」,想上課的學生總多於她們能教的人。

這次疫情對梁老師打擊很大。

一是因為疫情,課基本都沒法上,收入直接中斷,但員工工資和房租的壓力都在。這兩週,梁老師開始嘗試網課,給學生線上教學,但也只有 30% 左右學生能接受:

因為有些學生年紀太小或是集體課,網課的效果會很不好;還有一些學生家裡沒鋼琴,也沒法用網課。

現在,沒法給學生網課的員工,每天還是得「維護客情」,想出一些在線互動小遊戲,保持在朋友圈曝光,「儘量不要讓家長忘了我們啊」。

其二,梁老師也很擔憂疫情過後會有更長遠的影響。在剛開始在家宅的幾天裡,梁老師曾一度陷入非常絕望的狀態,甚至還在考慮是否該移民。但隨著疫情逐漸好轉,她的心情也開始恢復明朗,開始了網課工作。

疫情過後,梁老師還是計劃存錢為主,原本準備今年給工作室裝修的計劃,看情況也可能會取消。不過說起吃,被迫自己做飯的梁老師還是很期待之後能正常下館子:

雲吞麵啊,街邊小檔口啊,反正就是現在沒法吃的這些。

疫區人民 想去武漢看看的孝感人民

Owen 是個孝感人,他 22 號坐上空了一半的飛機回家的時候,可能沒想到自己 3 月還回不來。

在湖北孝感封城後,他總共閉關了大概 35 天,平均每天微信步數不超過 1000 步。

隔離期間,他感觸最深的就是幾乎零消費,存錢好容易,花錢好難。想花但卻花不出來讓他衝動地在遊戲裡「氪金」,但除此之外的消費就只有話費和微信紅包了。他也嘗試了在網上買買買,但 2 月 9 日下單的商品,先是顯示 19 號送到,然後是 25 號,再是 28 號,現在是 3 月 9 號……送不到疫區的網購沒有意義。

但是某種程度上會影響我的消費觀,就是很多消費並非必要,以前的想法是「沒必要存這麼多,該花就花,開心就好」,現在可能會理性一些,在特殊環境下看到了減少了非必要之處之後的存錢能力,差不多是一線城市的工資,四線城市的消費,所以疫情結束回到一線城市之後,大概還是會減少衝動消費。

如果真能改變消費習慣,他想在回到一線城市後買個房,不求房價下跌,只求平穩。

不過最特別的是 Owen 想去武漢看看,這是疫情帶來的全新旅行計劃。他雖然在武漢附近長大,但沒怎麼在這個城市駐留過。如果要說多消費的話,他反而會把消費的機會留在武漢。

剛開始吧,這事出現在武漢,我其實對武漢各方面的反應挺失望的。但是疫情的發展之後,這個城市的人民犧牲非常大,包括我家的一些親友都感染了,我甚至也可以說是和肺炎擦肩而過。即便如此,武漢的城市基本秩序和人倫還是得到了保持,所以我現在很認同鍾南山說的,武漢是英雄的城市。基於此,我就想認真的感受下這個城市

回家不成功夢女士

夢女士家鄉在湖北天門,一個離武漢只有大概兩小時車程的小城市。今年 1 月 23 日,眼看疫情開始惡化,夢女士還是決定不回家,留在廣州過年了。原本,她弟弟準備在今年過年的時候辦婚宴,但最後也因疫情延後了。

上週,夢女士工作的遊戲公司開始復工,雖然暫無減薪或停薪的通知,但公司卻突然開始拖欠工資:

我司一月的薪水至今未發,也不讓員工過問。

這次疫情讓我認識到自己的公司並不靠譜,並不會保證員工利益,或者說並不尊重員工,會一再傷害員工權益。

夢女士家人在天門也是做小生意,由於疫情,家裡的生意也完全中斷了。但她認為,這「也好,重點還是先把疫情控制住」。

也不難理解,夢女士在經歷這次疫情後存錢的慾望更強烈了,「要為之後做個防備」。這個不平靜的春節,也讓夢女士感到世事的無常:

疫情造成了很多家庭的不幸,湖北各地封城舉國支援湖北,還有科比的驟然離世,澳大利亞山火和東非蝗災,感覺今年的開端真的

是多災多難,需要珍惜現在的生活,讓自己開心點。

疫情過去後,夢女士還想去以前每月都去的佛山,吃上好吃的糖水和美食。

年輕母親 哄女兒睡覺哄到倆人大哭的芊女士

芊女士在某國企屬下的廣告公司做策劃,這次疫情讓所有原本已計劃好的線下活動都取消了,而本該在 2 月 10 日舉行的一場投標也因此遙遙無期地延後。現在,她已經從太原回到廣州,但還沒復工。

公司是暫時不會倒閉的,但我對工作沒有什麼征服欲,就是完成了,別捱罵,不拖別人後腿就行了。

雖然也是在家裡「宅」了一個月,但芊女士對疫情結束後的消費並沒有什麼希冀,而原本就在進行的存錢計劃也不受干擾:

想吃的都學會做了,該買的也上網買了。

免洗洗手液都可以用到我女兒幼兒園畢業了。

對了,她還有一個三歲的女兒。

這次「全天候式」的宅家體驗,讓芊女士非常緊密地和父母丈夫以及孩子長時間相處,效果堪稱「教你做人」:

在家這個一月裡,感觸最深有兩點:一是得好好調整自己的情緒,二是發現了做家務的快感。

因為要花更多時間和父母、愛人和孩子相處,在經歷了把媽媽惹生氣、哄睡孩子哄到兩個人都崩潰大哭之後,明白了要老實做人,好好做一個媽媽。

而做家務就是每天重複做同一件事,以前覺得無聊費時的家務也突然輕鬆了,總比上班好得多。

這個月跟著付費網課學編曲的丈夫成了她近期的快樂源泉:

他的曲子就跟八十年代午休歌曲一樣,昨天作的一首歌能把我笑死,這錢花得值!

和女兒第一次度過春節的 Lily

在國有銀行工作的 Lily 今年度過了第一個和女兒一起過的春節,日常時間表主要是照顧女兒和上網課組成。

雖然自己和丈夫的公司以及收入都沒有受到疫情影響,並且也已經在家宅了 35 天,Lily 也沒有積壓太多消費慾望。在疫情過去後,她就只想去吃一下家裡沒法做的海鮮,以及去理髮店剪個頭髮。

當被問及這次經歷帶來的最大感觸,Lily 告訴我:

生命第一,其它都是浮雲。

其他 已婚少女

和那些「無數夫妻想在疫情結束後」離婚不一樣,結婚還沒一年的咯咯在疫情中覺得有老公真好,「有人幹家務有人陪著聊天在家辦公」。

她也不想買房買車,沒什麼大額消費的計劃。目前最大的願望適合朋友出去吃芝士炸雞和一點點。對其他東西沒什麼特別的慾望,因為現在的電商購物就能滿足她的需求了。

快遞恢復後我已經天天刷淘寶買東西了。

淘寶 26 家店,拼多多 7 家店,京東 4 家店, 每家可能平均 1.3 件商品。

留守澳洲

星崽在澳洲唸書,澳洲情況並沒有那麼嚴重,本來疫情和她沒什麼密切的關係。直到她所住的樓層發現了一例確診,她也需要隔離兩週才能出門,出門也就是下樓拿外賣而已。不過她覺得隔離生活完全沒什麼焦慮感,很舒適,還能不出門見人,她覺得很適合自己。

但疫情對她還是有影響的,出門買東西的時候有人看見她會問「是從中國哪裡來的?是武漢嗎?」她聽說悉尼街頭有一個華裔老人心臟病發,但在特殊的時期,沒人敢上去做 CPR,老人因此去世。

她原本的出遊計劃就是從悉尼回國:「這次疫情就是我現在還在悉尼並且一直在悉尼的原因,畢竟回去了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現在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去。」不過比起她早早回國的同學,她已經算幸運了,畢竟這些因封關而無法返回學校的人只能想辦法申請延期入學。

隔離兩週,她基本只會在線上訂外賣,不買化妝品也不喜歡網購服裝的她不忘吐槽澳洲效率。

在悉尼這種地方,網購的來了,人都等死了哇。

隔離完就可以出門了惹,還有啥要買的。

看到陽光就想曬的丹老師

在汕尾家裡宅了 20 多天的丹老師下週就得開始網課了。她所工作的學校以及自己的收入都沒有受到疫情影響,但也表示在疫情過後不會出現補償性的過度消費。

在放假期間,丹老師想買的東西網購基本都滿足了。有天,她在朋友圈看到好幾個人曬螺螄粉,這讓在家吃飯口味清淡的她一下就饞了起來,並立刻向朋友要了鏈接。此外,只帶了一套睡衣回家的她,也通過電商及時地買了好些家居服。

當被問及疫情過去後想去消費些什麼,丹老師和很多人一樣都很想去剪頭髮。除此以外,她還希望等安全後,能找個自然風光好的戶外逛逛,估計還是呆得室內太久的「後遺症」:現在看到空地就想去走走,看到太陽就想去曬。

疫情會過去,生活在繼續

我們想用自己或他人的前車之鑑做一個對比,讓我們知道未來面對的是什麼?。

但這些年的霍亂、H1N1、H7N9、埃博拉等流行病要麼是發病區域和中國境況相差太大,要麼就是病毒傳染性、破壞性和冠狀病毒有不小的差距。即便是經常被拿出來做對比「前瞻」的非典,從影響人數、比重上和今天所面對的情況也有很大不同。比如非典疫情最為嚴重的時候,休閒服務、建築裝飾、傳媒等產業受到的衝擊最大,但從這次 A 股的漲跌幅來看,傳媒、電子、計算機反而頗被看好。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也表示二者相差頗大:「非典影響總人口占比才 18%,這次是 63%。」

但這仍是對我們最有價值的一段數據。

當我們對照 2003 年快銷品購買金額同期增速時,我們就會發現非典時期四五月的消費數據出現了小下滑,六月基本恢復正常,8 月則出現了小幅度的反彈。

但這能叫報復性消費嗎?

「報復」有報仇的意思,非典時期的消費數據已經告訴了我們,被隔離在家的民眾其實也沒有突然釋放出極強的消費能力,快銷品僅小幅反彈就證明了這一點。而今天,在家隔離的人難道會在基礎物資供應都更為及時的情況下,更想「報復性消費」嗎?

種種數據表明,這次疫情相較非典捲入的人更多,傳染性也更強,但我們看到的卻是人們情緒相較非典時期更穩定。除了特定的疫區外,互聯網的線下觸角其實伸向了各個角落,定時搶購的口罩,迅速恢復的物流,電商商城裡甚至及時上線了因疫情而受災的蔬果,這都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大家的情緒其實一直在釋放中,不管是公共社群中多樣的話題,還是流媒體豐富的選擇,不管是鱗次櫛比的商品,還是線上辦公軟件的到位。當需求都能滿足的時候,隔離在家的人其實沒那麼「難搞」。想買東西可以去挑順豐發貨,想吃美食也能自己下廚房,重新恢復的物流秩序更能做到讓大部分人足不出戶完成消費。

疫情中隔離的人們也沒有隨著隔離時間的推移而日益崩潰。在各種需求幾乎都能滿足的社會中,他們的情緒其實一直在釋放,他們一直都在消費的過程中。正因如此,恐慌、煩躁感相比十七年的非典都要小的多。

至少從我們的採訪來看,眾多隔離在家的民眾其實沒什麼太大變化,最多想出門和朋友吃火鍋,吃炸雞,喝奶茶,想出門曬一曬太陽,壓一壓馬路,把這種行為稱為「報復性消費」多少有些誇張。最多就是憋久了,想出門吃點好的補償一下在家長久的隔離時光。

從朋友圈的廚藝大賽和對遠程辦公的諸多分享、吐槽來看,大部分的人都長久的隔離中尋求生活的幸福感。大家的情緒沒有那麼糟糕,想要的東西也沒那麼誇張。

當隔離在家需求都能滿足,並沒那麼痛苦時,大部分人其實都沒那麼想要報復性消費。相比走出家門瘋狂消費,大家其實更希望生活秩序恢復正常。

想喝奶茶喝奶茶,想曬太陽曬太陽,上班不用擔心感染,恢復正常生活就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