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遠程辦公經驗告訴你,疫情當前,怎樣工作才舒坦?

寫在最前:我是一名產品經理,在過去的五年中一直在互聯網行業工作,先後做過開發和設計。從我入行以來就一直很喜歡遠程工作的狀態,也曾經考慮成為一名 freelancer,故也一直在我從業生涯中不斷實踐遠程協作的工作流程。

下文中將結合我幾年來的經驗,寫出我對遠程工作的理解,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遠程辦公,顧名思義,是一種工作時和同事不在一處、空間上彼此隔離的工作狀態。在國外,遠程實際上已踐行多年,從周邊設施到僱傭關係都有所革新,國內近幾年也湧出一批批針對遠程工作者服務的產品,如共享辦公室。遠程辦公需要的遠不只是一個可以聯網的空間,而是要從硬件環境軟件環境、和工作組織等多個維度進行改變的。下文將分別從這三個方面進行討論,並展示我自己當前的實踐。

五年遠程辦公經驗告訴你,疫情當前,怎樣工作才舒坦?

我當前的工作環境

硬件環境

這裡說的硬件環境是一個綜合的周遭環境,並不是單純的電腦配置等等。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在家翻開書或打開電腦,想要學習或工作些許,卻發現自己完全靜不下心來。一個好的辦公環境會給予你一定的暗示,並可排除雜念放心工作

實際上市面上有很多共享辦公室,如前一陣子炒得沸沸揚揚的 WeWork,他們構建好辦公場所,為小團隊或零散的遠程工作者提供工位。但出於防疫需要,與人隔離不得外出,所以只能居家辦公了。

五年遠程辦公經驗告訴你,疫情當前,怎樣工作才舒坦?

WeWork 共享辦公空間 圖源:WeWork 官網

根據我的經驗,構建一個好的硬件環境有以下經驗:

  • 工作要有儀式感,更好的隔離生活與工作可以使得工作時保持更高的效率;
  • 增加一些趣味元素,在與人隔離的環境中仍可保持好的心情對工作來說也很重要;
  • 保持健康,設置可以引導自己走動的環節,避免久坐;
  • 重視時間,一方面增加自己工作有效時長,另一方面避免一次性過長時間的工作;

我們逐條來說。

工作的儀式感,意味著“公私分明”。在自己家裡辦公,難免會陷入想要做些個人事務的狀況,哪怕是中午休息時在床上躺下後就不願意起身。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有如下建議:

  1. 起床後應和日常上班一樣洗漱、穿戴;
  2. 設置專門的工作區域,避免在生活區域辦公,有條件的情況下應隔離二者活動區域;

前者可以解決我經常遇到的情況:有時在家會願意躺在床上進行晨會,同事提到什麼事情也只是穿著睡衣抄起電腦就動一下,會後放下電腦就只有一個念頭在腦海中閃現:我的床怎麼這麼舒服……脫下睡衣換上正經衣服,可以很有效的避免被床和被子榨乾工作意志;和平時上班一樣,正式工作前沐浴更衣也算是對工作尊重了一些,坐下後開始一天的工作才更有儀式感一些。

至於工作區隔離,這自不用說,在電腦旁放著 Switch 和 XBox One,怕是也不能很好地持續工作了吧……但值得注意的是,“公私分明”並不是沒有私人空間,而是也需要注意構建更舒適的個人生活環境。只有自己過得好了才有精力更好地工作嘛。二者不可顧此失彼。

五年遠程辦公經驗告訴你,疫情當前,怎樣工作才舒坦?

我當前的辦公區域,由於屋子空間有限,只是專門購置了一張桌子用於辦公

趣味元素,可以在必要的時候緩解壓力,從而保持更好的心態。在辦公室辦公時,由於同事集中在一起,就算不說話也能看到別人的笑臉;而自己在家工作,尤其是在疫情的重壓下獨自隔離工作,單調枯燥的環境能使人極度壓抑。根據自己的喜好在工作區域目光所及之處設置一些趣味元素,比如

玩偶、綠植,抑或是窗外的陽光,都會極好的調節自身心態。每個人對於背景噪音的接受程度不同,在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放一些音樂也對提高專注力、緩解壓力有奇效。

五年遠程辦公經驗告訴你,疫情當前,怎樣工作才舒坦?

我在桌子上佈置了綠蘿和香薰,算是抬眼能看到、閉眼能聞到的趣味元素。

五年遠程辦公經驗告訴你,疫情當前,怎樣工作才舒坦?

我是工作離不開音樂的,不過要注意護耳哦。這兩天正好在做 qdc 的評測,歡迎關注後續文章~

健康問題老生常談,就算沒有疫情,也應該非常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在辦公室中經常會因各類理由不自覺地起身活動,而在家只剩下自己和電腦,設置一些鬧鐘提醒自己起身、喝水、就餐、放鬆是非常必要的。我工作前幾年曾因為久坐、不規律飲食,導致一個月在家辦公迅速胖了 35 斤,內分泌也完全紊亂,至今都沒恢復到最早的狀態。

起身活動也是有講究的,不管是對於肌肉運動還是對於保護眼睛都十分重要。長時間用眼會導致乾眼症、長時間不活動眼睛也很容易加重近視。一般來說每 30~45 分鐘短暫地休息 5 分鐘,喝口水、洗把臉、看看窗外每 2 小時休息 15 分鐘,全身活動一下,可以讓自己一直保持一個較為活躍的狀態,同時也有助於理清工作思路。

五年遠程辦公經驗告訴你,疫情當前,怎樣工作才舒坦?

2 小時休息的間隙,我習慣放一張唱片,一面十多分鐘,聽完正好開始下一時段。

按照上面這樣的活動規律,也可以讓自己對工作時間進行感知和劃分。工作是一個需要持續進行的活動,切忌一口悶一把梭。我也曾有這樣的經歷,為了攻關一個技術問題,連續工作八、九個小時從未休息,結束工作的一刻心臟狂跳不止、肺部像有中壓一般呼吸困難,起身時也頭暈目眩還伴隨耳鳴。那次的狀態持續了約 1 周才有所緩解。後來一次急救培訓上才瞭解到,這些全是猝死前的徵兆。

所以,對時間有所感知,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規劃工作,一方面可以給自己的生活也保留足夠的時間,避免陷入僵局。


工作組織

先說工作組織層面的事情,主要是因為遠程工作配套軟件的選擇離不開工作組織的形式。對於這次疫情被迫遠程工作的公司來說,改動組織結構來配合遠程工作顯然不現實,但至少從細節層面可以做出一些變化。幾年來的經驗總結幾條主要是:

  • 避免過於瑣碎的交付,給每個人留出成塊的時間
  • 相信每位同事,也尊重每個決定
  • 謹慎溝通,但也敞開溝通

看著挺玄乎,但其實核心思想是避免不必要的溝通,畢竟遠程工作和麵對面工作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溝通成本的增加。

避免瑣碎交付,是指一次工作安排可以考慮安排多天的多項工作。這樣一來,讓對應同事按照他最舒服的方式來安排工作,可以節約不必要的交付和溝通。相信同事,也就是在此處體現。

尊重每個決定指的包括,一旦約定好的時間,無論是交付日還是會議,一定要守時。在現場辦公還有被同事拖走開會的可能,遠程辦公到時間找不到人真的是很讓人頭大的事情。約定好的時間不要變化,至關重要。

五年遠程辦公經驗告訴你,疫情當前,怎樣工作才舒坦?

守時,真的很重要。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謹慎溝通和敞開溝通,看起來自相矛盾,但實際上要說的是,不要輕易的找人溝通,但也要通過合適的方式和同事溝通感情。以往定期公司會組織團建,遠程不在一起後慢慢得會開始缺乏同事間的友誼,導致協作不暢。故用合適的方式分享生活中的細節、包括談天說地一些自己的興趣愛好是值得鼓勵的,畢竟大家並不是孤身一人在戰鬥。不過話說回來,由於每個同事都有根據自己的狀態調整的工作安排,確實要謹慎的線上溝通,留給對方時間而不要打斷。

對於我們團隊來說,由於是產品開發團隊,很早就開始踐行敏捷開發的流程,在這次遠程工作當中也確實沒有遇到任何阻力。目前採取的方式是每天早上組織站會,消除當前工作中的阻塞事項,安排好這一天可能出現需要溝通的事情,然後各自工作,通過線上的任務管理平臺進行進度跟蹤。

對於個人的工作組織來說,實際上也很重要。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如何保質高效地完成工作一直是令人頭疼的問題。國外針對這個問題總結了一套方法論,稱之為「GTD」(Getting Things Done),市面上也有非常多的 GTD 工具,比如 Omnifocus 及其家族產品等等,網上評測很多,可以由此去尋尋。

我個人會推薦 GTD 中的其中一種方法論,「番茄工作法」。大概實踐就是:每 30~40 分鐘一個番茄,番茄期間專注做一件事情且不要被打斷,番茄後進行一個短休息(大約 5 分鐘);每 4 個番茄之後一次長休息(15 分鐘);每做完一個番茄,記錄這一時段所進行的工作項目,由此每日總結,可以看出自己的時間究竟都花在了哪裡

為了更好地踐行番茄工作法,有很多工具可以利用,比如物理的番茄鍾,或者手機和電腦都有的「番茄土豆」App:

五年遠程辦公經驗告訴你,疫情當前,怎樣工作才舒坦?

番茄土豆桌面端的 UI,可以提醒、記錄工作狀態並生成報表

既然談到了輔助工作模式的軟件,那我們不妨進入下一節,「軟件環境」。


軟件環境

談到遠程工作所使用的軟件環境,就得圍繞遠程工作最大的弊端展開:溝通。由於空間上的彼此隔離,溝通成了成本很高的一件事,因而利用軟件來降低溝通成本、減少溝通場景就變得尤為重要。從這一點出發,遠程辦公的軟件就有了下面三個大分類:

  • 溝通類,溝通是遠程工作成本很高的一部分,可以通過軟件提高溝通效率;
  • 協作類,平日裡由於空間上在一起,很多協同可能依賴當面溝通解決;遠程工作,則要注重利用工具協同;
  • 管理類,日常工作中很多溝通是基於項目管理的,如果這部分溝通可以用工具代替,則又能降低一部分溝通成本;

下面我會詳細展開每一類的典型代表軟件進行介紹,文末會有我的推薦,只想看結論的話請直接看到本段結尾

注:下文中所有羅列不分先後,僅為敘述方便。

溝通工具,現如今大家都已經很習慣線上溝通了,畢竟無論再怎麼把事務標準化成一個軟件的功能,額外的溝通也總是存在。針對工作場景的溝通需要,國內外也有很多專為辦公設計的流行的軟件:釘釘、飛書(Lark)、企業微信、Slack、Zoom、M$ Teams等。我們依次來說。

0、釘釘

把釘釘放到這一類下實在是屈尊了。最近中小學生使用釘釘上網課搞得沸沸揚揚,釘釘在國內也算老牌企業內溝通,它的功能遠不止有線上溝通(IM),釘釘提供的是一整套工作流、管理方法論。從 14 年上線至今,釘釘已經發展出了非常完善的周邊生態,通過線下硬件和線上軟件的賦能,讓釘釘擁有了非常多方便員工管理的功能。選擇釘釘並試圖用好它,就意味著需要從管理結構、規章制度等等適應釘釘,也因此我不想在此多聊它,有需求選擇它的企業自然會用到。

五年遠程辦公經驗告訴你,疫情當前,怎樣工作才舒坦?

釘釘雖然是體量大,加起功能來還是很快的

字節跳動(今日頭條母公司)旗下的飛書(海外版稱為Lark)與騰訊旗下(應該算微信旗下)的企業微信基本上可以算作是一類。它們都以 IM 功能為基礎,向外擴展了包括了網盤、文檔協作、視頻會議在內的一些基礎功能,並同時提供開放平臺來供企業或外部供應商開發自定義插件。其中企業微信依託微信小程序的架構,在上線之初就可引入非常多的已在微信上提供小程序的供應商為企業微信賦能,飛書也藉助字節跳動的號召力,從去年上線至今已經做到了

從簡單的問卷、審批,到 CRM、電子合同都有解決方案的狀態。

五年遠程辦公經驗告訴你,疫情當前,怎樣工作才舒坦?

左側為飛書(Lark)、右側為企業微信

迴歸到溝通本質,飛書在交互上相比微信系列也有一些改進,比如單條回覆有回覆消息樹,同時討論多件事的時候不會亂;又比如任何用戶都可以在對話內把部分消息標記出來,重要信息也不會錯過。飛書剛上線的時候也曾有類似於釘釘的「DING」功能(奪命連環釘了解一下?),不過在現有版本中被移除了……

五年遠程辦公經驗告訴你,疫情當前,怎樣工作才舒坦?

Lark(飛書海外版)曾今的 Buzzer 功能,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過於反人類所以被刪除了……

企業微信則是熟悉的味道,連自定義表情都如出一轍。

值得一提的是,企業微信和飛書目前上線了 Bot(機器人)的功能,在下文談到 Slack 的時候會詳細講到這點。簡單來說,飛書比企業微信上線了更多實用的官方 Bot,這點上比完全依託外部開發生態的企業微信來說方便了不少。

文字類的溝通以外,語音和視頻溝通則是更加高效的存在。視頻會議方面,飛書免費版支持 10 人同時在線,單次市場 50 分鐘(50 分鐘後會議自動結束,但可以重新發起,相當於被打斷一次),目前最高支持 25 人同時在線,定價 50元/人每月,疫情期間免費;相比之下企業微信支持 300 人同時在線,且不收取任何費用,不過想要加入企業微信需要每年進行微信認證,認證費 300(如果你有認證過的公眾號,一年只需認證一個號即可,不用反覆繳納 300 元認證費)。不過企業微信的視頻功能也剛起步不久,以我的實際使用來看交互和功能都不如飛書做得好,且相比于飛書缺失了共享桌面的功能,算是一大遺憾。

五年遠程辦公經驗告訴你,疫情當前,怎樣工作才舒坦?

某創業公司 CEO 復工首日發在朋友圈的吐槽。當然同日崩潰的不知是企業微信,還有釘釘……

飛書的運營策略上可以看出,它更加重視大企業的應用情況,在定價單上也特意寫出了諸如「合規支持」、「誤刪數據恢復」、「數據洩露防護」這樣的企業安全功能(雖然都是尚未上線狀態);企業微信則更注重微信生態的打通,如直接從微信添加好友為企業微信外部聯繫人、客戶朋友圈等等功能,當然這些和本次討論的主題無關,就不展開了。

題外話,飛書首先上線的是海外版 Lark,國內外分開運營導致賬戶體系沒完全打通,經常出一些奇怪的問題。如果是跨國公司,可能需要謹慎使用

2、SlackSlack 是國外最流行的辦公溝通軟件之一。它的誕生歷史也非常有趣,一家遊戲在創作遊戲時為了團隊內部溝通而構建,最後遊戲失敗關停,Slack 卻留了下來。也正因此,Slack 一直保持的有趣的風格,相比於國內如釘釘等專業辦公軟件的嚴肅,Slack 顯得獨樹一幟。

在 Slack 中沒有明確的上下級關係、沒有部門組織方式,一切都是用一種非常零散的方式組織在一起。用戶可以在 Slack 中自由地拉人創建 Channel(類似群聊),而在 Slack 上團隊內所有人也會默認被拉入一個叫 Random 的 Channel,意思是在這裡聊些有的沒的。從這點上也體現出了 Slack 非常注重員工間的互動與感情培養,在國外的很多實踐中,很多團隊會鼓勵大家把自己的興趣愛好、日常生活等發到 Random 中,由此來相互瞭解。Slack 一直致力於讓工作的交流變得有趣和吸引人

五年遠程辦公經驗告訴你,疫情當前,怎樣工作才舒坦?

Slack 的 UI,非常的扁平化

Slack 另一個價值取向就是透明,它會希望不同團隊的人彼此瞭解對方在做些什麼,所以 Channel 間甚至沒有隔閡:沒有複雜的權限限制,你可以隨時隨地加入到對方 Channel 中並參與討論、找到每一個同事。

當然 Slack 的成功不僅停留在方法論層面。14年開始,Slack 開始引入 Bot,並在 16 年正式轉變成了一個以 Bot 為核心的平臺。Bot 在 Slack 裡就是自動化機器人的概念,根據它官方的介紹,最初想法來自於遊戲中的 NPC,為用戶提供一些自動化服務。Slack 在 Channel 中引入 Bot,從而打通了各類外部服務與團隊:開發在 Github 上推送了新代碼,Bot 會在 Channel 中提醒;服務器遇到了性能壓力,Bot 會預警;同事完成了一個新工作,Bot 會告知產品團隊……這樣一來,Slack 真正成為了團隊溝通中不可或缺的一個信息集散中心

發展到今天,Slack 的 Bot 也被各種後來者借鑑,比如企業微信當前就推出了群聊中添加機器人的功能,不過相比 Slack 多年來培養的 Bot 生態,企業微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五年遠程辦公經驗告訴你,疫情當前,怎樣工作才舒坦?

上到 Microsoft Office、Google,下到找餐廳喝酒的 Foursquare,都有 Slack 的接入,可謂應有盡有。

Slack 的付費模式主要以同事間語音溝通作為門檻。免費計劃只支持一對一的單點通話。但由於可以非常好的集成 Zoom 和 Google Hangout 這類平臺,所以至今大部分團隊仍是以免費的狀態使用 Slack,也因此深受開源社區歡迎。

可惜 Slack 由於不可名狀物的存在,在國內訪問常常受阻

,這成為了體驗世界一流的辦公 IM 的最大阻礙……擁有同樣障礙的還包括 Microsoft Teams 在內的其他多款優秀的辦公平臺,實屬可惜。

五年遠程辦公經驗告訴你,疫情當前,怎樣工作才舒坦?

Microsoft Teams 也是個很不錯的平臺,可惜不在國內服務


3、Zoom

辦公中除了文字性的溝通,通過視頻或語音實時交流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偏差,一個好的視頻溝通平臺在遠程辦公中也十分必要。

在視頻會議領域,Zoom 是繞不過去的存在。國內有些傳統企業可能沒聽說過,但實際上在國外是如日中天的存在,去年也正式在納斯達克上市(ticker: ZM),上市後股價也一飛沖天。相較於傳統的、從線下視頻會議室做起的 Webex,Zoom 藉助其自身技術優勢和公有云的大發展,迅速地用低廉的售價佔領市場並一舉成為當下最流行的視頻會議平臺之一。且現如今 Zoom 也已推出自己的線下硬件會議室 Zoom Room,在高低端市場都有非常好的佔有率。

使用層面,Zoom 的功能足夠簡單,進入 App 也基本上只有「加入會議」和「發起會議」兩個功能,進入會議後,則擁有「共享屏幕」和「錄製」功能。其中共享屏幕在視頻回憶當中算是極大地提升了溝通效率的工具:憑藉高質量的視頻流,共享屏幕遠程 Debug 和 Review 代碼都很方便;設計遠程講解設計圖、產品遠程路演產品;Zoom 的共享屏幕甚至可以在 iPad 上進行,配合 Apple Pencil,可以搖身一變變成一個遠程白板,在上面塗畫思維導圖等等簡讓溝通效率更上一個檔次……

五年遠程辦公經驗告訴你,疫情當前,怎樣工作才舒坦?

Zoom 也不能免俗的擁有虛擬背景和美顏功能,偶爾用用還是挺有趣的。

Zoom 同時提供多種終端接入,從 Windows、Mac 的客戶端,到 iOS、安卓的 App。如果只是臨時拿到一臺電腦也可以通過瀏覽器直接接入會議;如果連網絡都不順暢,Zoom 在世界各地區還提供了電話接入會議的能力。作為會議軟件,這才是專業之處。

Zoom 的定價也一直是它最吸引人的一部分。Zoom 免費版支持 100 人以下的會議,3 人及以上每 40 分鐘斷一次(兩個人則不限時,所以有不少 1 對 1 輔導的也喜歡用 Zoom),第二檔則取消了 40 分鐘斷一次的限制,且可以自定義房間號(比如可以自定義成 666-888-6666 這種吉祥號…),一個月一個主持人(可以理解成一個房間)約 100 人民幣。第三檔則擴充到 300 人規模會議,一個月一個主持人約 140 人民幣。疫情期間 Zoom 免費支持 100 人以內不限時會議。

五年遠程辦公經驗告訴你,疫情當前,怎樣工作才舒坦?

Zoom 的定價

對於輕度使用的用戶來說,免費計劃已經足夠滿足日常使用。我們團隊採購了 1 個會議室,由此每天從上班到下班,所有人都可掛在 Zoom 上,隨時需要找人隨時開麥喊人,體驗非常優秀。Zoom 的穩定性也非常好,一整天一整天不退出會議,也不會出現掉線等問題,資源佔用也不高

去年某時 Zoom 也被不可名狀物組織訪問,於是逼得 Zoom 在國內也建立了代理公司、設立了服務器,讓國人依然可以享受它的服務,連接速度也穩定了許多。

當然國內也有其餘類似的產品,比如「騰訊會議」,從 UI 到功能幾乎完全復刻 Zoom,疫情期間 300 人以內無限時長會議(是不是聽著耳熟?),感興趣的也可以試一下。


溝通類的軟件就暫且說到這裡。溝通大多數的目的是為了協作,故如果能用部分協作軟件來代替寬泛的溝通,就能有效地降低溝通成本,在線協作軟件應運而生。

業務很明確的事務目前都會有很多垂直的協作平臺進行服務:如開發協作使用 Github、Gitlab 等平臺;設計通過 Figma、Zeplin 進行交互等等。由於種類繁多,這裡也就不展開了。專業事務以外,總還是有些不容易歸類的事務最終以文檔的形式來進行協作,故本文就主要針對文檔協作工具進行橫評。

國內外流行的文檔協作平臺繁多,如國內較為知名的、頭條領投的石墨騰訊文檔、阿里的語雀,國外的 Quip、Notion、Confluence 等等,國外一些大廠如微軟的 Office 365 和 Google 的 G Suite 也都為此而生,上文提到的釘釘、企業微信、飛書也都各自帶有文檔協作模塊。依次展開顯然過於繁瑣,於是直接橫評。

下面橫評中不包含 Office 365,主要是因為國內外體驗差異較大:國外以 Teams作為入口,而國內則更多通過 OneDrive 網盤訪問。故不在此列出。

橫評所對比的項目都是我使用下來很關心或深感蛋疼的點,故先說明其中幾項橫評項目:

  • 訪問方式這裡,重點關注了各平臺的客戶端完善程度,因為客戶端一般會保留離線編輯能力。如果在飛機、火車、甚至山溝溝裡,信號不好,離線編輯可以讓用戶不會因此損失工作時間。(圖中空心圓所指為「雖有客戶端,但不可離線編輯」)
  • 文檔類型本不用說,更多的類型有更多的內容組織可能。一般獨立支持多種類型,側面反映了平臺文檔編輯後可導出的類型多少(如獨立支持幻燈片,一般情況下即表示可導出 ppt 文件在 PowerPoint 中編輯)。(圖中空心圓表示可在文檔中插入該類型內容,但不可單獨創建該類型內容)
五年遠程辦公經驗告訴你,疫情當前,怎樣工作才舒坦?

製表時間:2020 年 2 月 10 日,功能以製表時正式發佈版本為準

總結一下我用下來的觀點:

  • 國內文檔功能最強的非「語雀」莫屬,對於內容組織來說非常好用。語雀的工程師也算是阿里內部的一個全明星陣容了(阮一峰瞭解一下?),所以很多功能做的非常硬核。可惜阿里對於語雀的定位是團隊知識管理,並不是將文檔作為事務來處理的平臺,故用語雀進行工作會比較艱難。
五年遠程辦公經驗告訴你,疫情當前,怎樣工作才舒坦?

語雀非常硬核的支持比如 GraphViz 之類的在線寫流程圖代碼……

  • 石墨和騰訊文檔功能層面半斤八兩,騰訊文檔可以更好的和騰訊系軟件(QQ、微信、企業微信、TIM 等)協同使用,故佔據極大優勢。如果輕度使用文檔功能的話,可推薦騰訊文檔。
  • 釘釘、飛書、企業微信,都是以帶文檔協作功能的網盤的方式來做的產品(釘釘為釘盤、飛書的雲空間和企業微信的微盤)。但又由於他們本身都具備其他功能(如 IM、日曆等),所以相比上述單純的文檔平臺,它們更容易將文檔和具體工作事項掛鉤、並設置待辦事項提醒等。其中釘釘雖然功能也算齊全,但也最貼近文件共享的處理方式;企業微信的 PM 可能是對微信聊天的交互非常自信,把很多文檔協作的功能通過聊天界面實現;飛書我個人認為在文檔編輯方面非常優秀,功能談不上豐富但是體驗非常舒服,如果要在國產裡選個最好的,我會投飛書。當然飛書的問題也是最令我惱火的,文檔的重度工作平臺桌面端居然需要跳入網頁端進行編輯,極大限制了日常工作的狀態。不過聽字節的 PM 聊起過文檔是有小程序的,可能未來才會對普通用戶開放吧。
  • 永遠不要完全信任完全依託線上瀏覽器的文本編輯環境。就我測試的過程中,語雀就出現了丟失文檔編輯進度的情況。更可氣的是,今日頭條後臺的文章編輯器,存丟了本文 80% 的文本,導致這篇文章不得不幾乎重寫了一遍。


    五年遠程辦公經驗告訴你,疫情當前,怎樣工作才舒坦?

    飛書的文檔編輯界面非常清爽,我特別喜歡。

    國外的幾個平臺:Quip、G Suite、Notion 和 Confluence 都是極具代表性的,幾乎分別展示了未來文檔協作工具的各種可能的思考:

    • Quip 是最標準的一個文檔協作平臺,其核心就是協作。我從 12 年,Quip 幾乎是第一個版本的時候就開始使用,同期的文檔平臺死的死、開源的開源。Quip 沒有很好的圖表功能,雖然開放了 Live App 功能但至今能接入的外部服務也只有 Jira 和 Salesforce(當然國內各家的文檔至今也沒看到有支持外部服務接入的,這可能是國內外做產品思路的不同,國內追求大而全,國外則分開做垂直工具,所以互相接入成了必須),Quip 的協作的交互至今仍是教科書類型的,簡單、好用。在文檔的基礎上 Quip 也加入了抽出所有文檔中提醒的待辦事項功能,讓 Quip 在工作中的場景更增加了一些。
    五年遠程辦公經驗告訴你,疫情當前,怎樣工作才舒坦?

    我司重度使用 Quip

  • G Suite 俗稱谷歌全家桶,每類型文檔由獨立的產品模塊負責,經過多年的積累,功能雖趕不上 Office 365,但也是異常強大的存在了,且依託於雲端,做到了非常的輕量化。除了功能強大,G Suite 非常注重動態文檔的構建,即多個文檔共享數據、使用外部插件自動生成數據圖標等,在這個層面異常好用。大多數文檔工具並不在意文檔內容生成這個層面的事情,但其實文檔可以幹更多事。
  • 我喜歡稱 Notion 是 Next-Gen. 的文檔協作工具。Notion 打破了傳統文檔的概念,把文檔的每一個組成部分抽象成一個塊(Block)。Notion 認為很多文檔是有事務屬性的,故文檔的組織形式也應該隨著事務的改變而改變的,因此 Notion 的文檔可以自由設定額外的屬性,可以創建跨文檔的數據庫並根據需要選擇數據庫的呈現形式(如看板、Gallery、列表等)。Notion 也因此可以輕易地構建出很多非常好用的、可直接用於工作的空間。而在文檔本身的功能與外部擴展層面,Notion 也沒有落後。因此我會特別推薦沒有嘗試過 Notion 的朋友試試看
  • 五年遠程辦公經驗告訴你,疫情當前,怎樣工作才舒坦?

    我自己的其中一個 Notion 空間

  • Confluence 來自老牌線上管理軟件公司 Atlassian,同公司的產品還包括耳熟能詳的 Jira、Trello、Bitbucket。文檔作為管理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Confluence 和 Atlassian 自家其他軟件契合完美。你可以直接在 Confluence 中引用 Jira、Trello 中所記錄的項目進度,並自動更新文檔內容。拋開自己軟件協同不談,Confluence 本身具備非常強大的自定義能力,對於權限的管理尤為細緻,非常適合大團隊進行協作。
    為了團隊協作,Confluence 取締了傳統意義上的文檔,而是把所有內容稱之為 Page,並鼓勵用戶在 Page 上充分的引入插件來實現各種報表功能,在所有對比的平臺當中它是圖表支持最多的。基於上述原因,很多大公司紛紛使用 Confluence 作為文檔協作平臺。

  • 最後來到管理類軟件。

    由於各家管理軟件都是基於自己對於項目管理的方法論構建的,如果單獨展開的話,再寫兩篇文章也不一定能寫得完;同時因為選擇管理軟件的話是需要在整個團隊層面進行推動的,也不是看我這一篇文章就能定下來的,這裡只列舉一下有一定知名度(且我用過)的平臺作為參考。

    • 國內: Teambition、Tower
    • 國外:BaseCamp、Trello、Jira、Redmine

    總的來說,根據項目的規模不同、團隊規模的不同、事務涉及業務的不同,各家都有自己的抽象能力。如果真的感興趣,不妨和他們的售前聊聊。

    五年遠程辦公經驗告訴你,疫情當前,怎樣工作才舒坦?

    BaseCamp 和 Tower

    我從高中就有在使用 Basecamp 和 Tower,對於扁平的小團隊來說,這兩個平臺絕對值得一試。Basecamp 和 Slack 一樣,非常注重團隊成員間的感情培養以及工作的趣味性,所以整個平臺非常溫馨可愛。Tower 目前也上線了越來越多的新功能,比如泳道圖(看板)之類的,更方便了中等規模的團隊協作。

    五年遠程辦公經驗告訴你,疫情當前,怎樣工作才舒坦?

    Trello

    Trello 是 Atlassian 旗下的,主要提供了看板功能,同時也保留了很多好玩的自定義內容,比如設置背景、給 task 貼貼紙等等。我們團隊早年間使用 Trello 進行工作進度管理,但隨著項目規模越來越大、流程越來越複雜,Trello 已經不能滿足我們對於任務抽象的需求了,故轉而用了 Atlassian 旗下更重的 Jira。

    五年遠程辦公經驗告訴你,疫情當前,怎樣工作才舒坦?

    Jira 非常的重,但具備極大的自定義能力,我們轉用 Jira 一年多了,至今還有實習生專門為 Jira 做配置工作,而且至今還沒成型。雖然如此難搞,但不得不說基於 Jira 可以構建出一套功能強大的企業內部 IT 系統。Jira 在去年也上線了 Next-Gen. 的 Jira 項目,去掉了無比繁瑣的工作流、權限、事務試圖之類的設計,就剩下最核心的一部分功能,看來 Jira 也意識到了之前的包袱是有多重,不得不推倒重來……

    Redmine 是開源的項目管理平臺,可定製的東西就多了,此處不提。Teambition 則定位比 Tower 高一些,更可針對大企業的業務做一些定製,也因此賣進了不少大公司。當然從我的使用上來看,比 Jira 的靈活性還是要差上一點(當然配置的複雜度也顯著降低……)。

    以上,結束軟件環境部分


    我的選擇

    硬件部分已經展示了我的工作環境,此處不再贅述。

    五年遠程辦公經驗告訴你,疫情當前,怎樣工作才舒坦?

    軟件環境部分,我團隊使用 微信 + Slack + Zoom 的組合進行溝通,其中:

    • 微信負責日常溝通和外部對接事宜這是個沒辦法的選擇,很多客戶都在微信上,拉群線上對接和日常的朋友圈互動依然離不開微信。即使
      現在企業微信開放了 外部聯繫人 和 客戶朋友圈 這兩個功能可以代替上述場景,但當前這倆功能依然不完善(比如含有外部聯繫人的群不能直接發起電話會議、不能發紅包等)。另一個層面,想要遷移全公司的人上企業微信需要設計一個長期的 IT 遷移計劃,成本不低,目前也沒空做。飛書 雖然香噴噴,但也是這個理由,不敢貿然遷移。另外企業微信的視頻會議功能是真的難受,交互未免太自信了點。
    • Slack 負責平臺通知,和與海外團隊溝通程序異常報警、部署進度、代碼推送、設計發圖……一切都在 Slack 上一目瞭然。海外團隊還是會用 Slack 的,在上面可以看到他們的動態。
    • Zoom 從早掛到晚前面已經推薦過 Zoom 的各種使用姿勢,可以向上翻回顧一下。用了很多平臺的在線會議功能,體驗真的還是不如 Zoom。專業的確實不一樣。專門使用 Zoom 進行會議,最開始的主要原因還是會議人數限制問題。普通微信最多 9 個人,超過 9 個人的會議就只能用專業軟件。可惜國內這倆(飛書、企業微信)都不給力(前者最多 25 人,後者體驗辣雞)。

    文檔協作使用 Quip + Confluence

    • 使用 Quip 算是歷史問題,公司從四五年前就開始使用 Quip 進行工作,遷移成本極高;
    • 目前 Quip 的使用除了偶爾編輯中文的時候會抽風以外,沒什麼痛點
    • 之所以用 Confluence 是因為開發、產品這邊使用 Jira 管理進度,而 Quip 的 Jira 插件一直跑不通,找了 Quip 客服都沒解決……
    • Confluence 真的很重,配置至今都沒配完,但終於解決了無法動態更新產品開發進度跟蹤文檔的問題。
    • 在選擇 Confluence 之前考慮過使用 Notion,試用期裡團隊幾個人也都試了試,確實很好用,最終沒選擇的原因是因為價格……

    管理軟件使用 Jira

    • 上面已經提到了從 Trello 遷移到 Jira 的心路歷程,總的來說,更靈活的對產品項目進行抽象,更好的流程管理和進度跟蹤
    • 配合 Jira 我們還是用了 Confluence 和對團隊外部開放入口的 Service Desk,用於團隊外的人與團隊內部進行交互。
    • Atlassian 全家桶賽高!
    • 定價真的很傷,10 人以下一個月 10 刀,11 人開始一個月就大幾十刀了,階梯性收費真的讓人又愛又恨……
    • Atlassian 全家桶在國內有個最大的問題就是訪問速度,雖然也可以選擇自部署,但自部署的 Jira 版本遠低於 SaaS 版 Jira,用過 SaaS 的版本就回不去了………………

    最後,推薦一下近幾年來我購買過對工作效率提升最大的工具:iPad Pro

    五年遠程辦公經驗告訴你,疫情當前,怎樣工作才舒坦?

    iPad Pro 目前能勝任上文提到的幾乎所有工作,隨時拎著就能走。陽光明媚的下午想在窗邊繼續工作時,只需抱著它即可帶走,美滋滋~

    整理思路、頭腦風暴時刻板的文檔界面會影響發散性思維?簡單,抱起 iPad 拿起筆就畫。和同事線上撕逼解釋不清,拿起 iPad 共享屏幕就是一陣畫。

    五年遠程辦公經驗告訴你,疫情當前,怎樣工作才舒坦?

    平時都用電腦 iPad 放著浪費?簡單,連上 WiFi 就是個顯示器,偶爾還能做手繪板瞭解一下


    最後的最後,讓自己辦公過得舒舒服服,還得靠自己動手設計。希望這篇文章能為你帶來一些啟發,從而著手構建屬於自己的辦公環境。祝大家在家遠程辦公愉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