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道揚免費發樹苗擴公園 還曾任教私立青島大學

半島記者 張文豔

十年樹木,發樹苗擴公園

在康有為故居和凌道揚故居之間,有一棵老樹遍體鱗傷,且已經呈90度俯身於東北方向,“鞠躬盡瘁”。于濤告訴記者,他曾經測量過,樹圍約2.6米,“30年前的一次特大臺風突襲,把大樹吹歪了,為了安全,園林部門將刮斷的主幹枝鋸掉,只剩下現在的大枝幹”。枝幹被一根木棍支撐著,如拄著柺杖的滄桑老人。對林木頗有研究的于濤說,這是一棵無刺槐,“夏天我曾經來過,槐花盛開的季節,這棵樹非常茂盛”。它有多大年齡?于濤判斷德佔時期在青島植入的首批無刺槐中的一棵。孫守信提出了不同意見,“德國人為了修建青島,從柏林專門運過來一批無刺槐。種在了亨利親王大街(今廣西路)路旁,用剩下的就嫁植在了中山公園,據我考證,現在中山公園還有三棵(《青島古樹名木志》記載為兩棵),廣西路上還有一棵,其他地方的應該不是那個時期的。”

凌道扬免费发树苗扩公园 还曾任教私立青岛大学

雖然沒有關於這棵樹齡的詳細記載,但在走訪故居周圍不難發現,即使到了房屋密集的今天,小樓仍有前院和後院,都栽植了各種樹木,可謂掩映在花園當中。這些花草樹木不一定是凌道揚留下的,但還是不難想象,深諳林 學之道的凌道揚會在房子周圍遍植嘉木。除此之外,凌道揚還經常會光顧老鄉康有為的“天遊園”,併為其佈置林木花卉,兩人還會同遊第一公園(今中山公園)賞花賞木。康有為故居的“手植銀杏”怕也是受凌道揚的影響。

其實,凌道揚對於青島林業的貢獻,不僅僅限於自家房前屋後。

1923年初,林務局與農林試驗場合併為農林事務所,當年3月1日,凌道揚被任命為所長,辦公地址在第一公園(中山公園)內,據于濤告訴記者,就是小西湖旁的一排平房。記者探訪發現,現在的平房已經被改造為茶餐廳。上任伊始,凌道揚就全面規劃了青島的林業管理和發展之路,據學者翟廣順考證,凌道揚設“造林、農事、樹藝、管理4個科”,“還制定了《造林獎勵規則》《水源涵養林規則》《森林警察規則》《森林保護規則》等”,“恢復李村苗圃,栽種苗木,每年植樹節前無償分給鄉民種植;積極推廣獎勵辦法,凡在膠澳商埠區域內的個人或團體造林,均無償提供樹苗、技術指導、森林警察”,“擴大了路邊行道樹種植”“撰寫《中國農業之經濟觀》提出實施移民墾荒政策、舉辦農產品博覽會、造就農業科技人才”……

凌道揚的一系列理念先進的植樹措施讓青島文史專家魯海非常讚賞,“這在當時可不得了,他建了三處苗圃:嶗山、臺東鎮、李村,李村現在還有,他還在嶗山成立了森林公司”。魯海覺得凌道揚免費發放樹苗的措施激勵作用很大,“1923年,免費發放了13萬7千餘棵樹木,我小時候家裡的院子裡就有三棵樹是領來的樹苗種植的;同年,凌道揚還增加了六十二條馬路行道樹的種植,包括刺槐、法國梧桐等6958株,青島‘紅瓦綠樹’的景觀,凌道揚功不可沒”。

如果說這些在讀者看來還不夠具體的話,那麼凌道揚的另一大貢獻更與市民如今的生活休憩相關了。魯海說,凌道揚重新規劃了青島的公園,將其劃分為第一到第六公園,以及棧橋前園、天后公園、官舍公園、海濱公園、觀海山公園等,並對公園內的職務和功能劃分進行了細化。比如將第一公園(今中山公園)分為6個區域,開闢了小西湖等,使得市民有了更好的休閒旅遊去處。

百年樹人,曾任教私立青大

從福山支路8號到中國海洋大學(魚山校區),步行不過幾百米,尤其從8號上坡到拐角處的78米波螺油子路,滿是城市的歷史印記。這裡,曾經留下凌道揚踽踽而行的身影,手持備課本,踩著行道樹灑下的綠蔭,凌道揚踏上了育人之路。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凌道揚在青島不到10年,樹木萬株,同樣樹人無數。據翟廣順介紹,1923年9月,凌道揚在嶗山九水庵林場創設了一所林內義務小學,即使離開青島之後,1929年,他還曾致函國民政府教育部,要求在青島設置林業專門學校,並要求增加小學教科書森林知識內容,以及高等考試中的森林科。

除了專業的人才,凌道揚受聘於1924年5月創辦的私立青島大學,教授邏輯學,學的是文學和林學,教授的卻是邏輯學,足見凌道揚之博學多才,弟弟凌達揚也來到私立青大教授英語。離開青島後,凌道揚陸續擔任國內多所院校的教授,一生堪稱既樹木又樹人,“桃李春風,瓜瓜綿綿”。

凌道扬免费发树苗扩公园 还曾任教私立青岛大学

官員兼教授,凌道揚的收入在當時的青島應該不菲,加上妻子陳英梅在文德女子擔任中學體育教師,兩人的生活可謂愜意舒適。(陳英梅,1913年畢業於美國威爾斯內女子學院體育系,既是我國第一位體育女教師,也是我們早期女子體育的倡導者,1938年7月17日殞命於日本飛機的轟炸;凌道揚後續娶金陵女大體育系教授崔亞蘭。—— 編者注)。1923年7月和1924年12月,凌家的次女凌佩馨和次子凌宏琛分別在青島降生,為這個小家庭增添了更多的歡樂。鑑於和康有為家的親密關係,在凌佩馨週歲生日這天,康有為還專程送來了一枚戒指。

家庭美滿,凌道揚事業也同樣全面開花。據《凌宏琛:履行鹽與光的使命》中顯示,凌道揚還擔任基督教青島青年會總幹事,並與上海滋美洋行青島分行經理滋美滿等人發起成立了“萬國體育會”。翟廣順透露,萬國體育總會位於青島亞當斯大廈,下設網球、高爾夫等七八傢俱樂部的體育組織,主要從事博彩性質的賽馬。此外,凌道揚還在青島建有酒廠和一座名叫海濱大廈的豪華旅館。

魯海告訴記者,凌道揚還和自己的學生高秉坊一道買下了日本人星野米藏英文報紙《青島晨報》的資產,創辦了《青島時報》。該報最初分中文版和英文版,英文版名叫《青島泰晤士報》,由凌道揚的弟弟凌達揚任主筆。

平靜的日子過了幾年,最終於1928年被打破。當年,日本在濟南製造了“五三慘案”,5月10日,青島舉行了大規模的反日示威遊行,搗毀了日本駐青領事館,《青島時報》對此作了報道和評論,緊迫的形式讓凌道揚一家不得不離開了青島。儘管如此,凌道揚一直沒有忘記青島,1929年至1936年之間,全家還會在夏天裡到青島避暑。

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凌道揚繼續奮鬥在林業和教育之間,1948年,凌道揚自聯合國糧食農業總署之位上退休定居香港。他仍沒有停歇,在香港參與創建了崇基學院,推動創辦香港中文大學,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授予名譽法學博士學位,併為中西文化交流和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後凌道揚移居美國,於1993年8月2日病逝於美國,享年105歲。

又是一個匆匆離去的背影。如果沒有“五三慘案”,就不會有遊行,凌道揚也就不會離開青島,恐怕他會在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一直生活下去,直到終老。然而,歷史沒有如果,因而也留下了一些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