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毛筆字,不知道寫得怎麼樣,有什麼建議?

希了個望望


只要不是學某楷的,我認為都有修正的機會。

這字已經有些功底了,只是少了一些古味,似乎字的結構也不是很好,有些字重心也不太穩。


也就是說,不臨古帖吃了虧。可以選一法帖堅持練習,比如歐陽詢的九成宮,然後參考網上專業老師的臨摹技巧,學以致用。

沒有關係的,自學法帖,勤於臨摹也是可以成才的。歐陽詢的兒子都沒有人教他,全靠自學照樣成為大家。只是臨摹時要多思考,學習他們的用筆、結體和佈局技巧。不要急,只要堅持勤習加上方法總能成功的。

總之,我認為你的學書之路沒有偏離軌道,現在選擇正規法帖練習完全來得及。加油。


青溪散人


您練到這個程度,真的還不錯[贊][贊][贊]

同樣,作為一名書法學習者,我還是有以下幾個審慎的建議,希望這些現實的建議對您能有所幫助。

第一,要多臨帖,多讀帖。看了一下您的字,線條的質感很不錯,運筆也流暢,您的字當中帶有一些歐陽詢和柳公權的字的味道。建議您還是要多臨帖,您尚處在臨帖前期,應多研究字帖上的字的筆法和結構,並對其規律加以概括和應用,並專心於一到兩個字帖,而且必須是原帖,當代集字字帖容易失真,同時,儘量不要用畫有格子的紙練字,這樣容易束縛了個人的思考,儘量用無格毛邊紙折出格子來寫,這樣寫字才會真正促使自己去思考筆法、結構和章法;練習兩三年之後,可以適當輔以臨習一些行書以及其他古代書法家的字帖,如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該帖深得很多書法專業人士的青睞,因為它前可入晉唐,後可至宋元明,且利於楷書和行書的轉換)等等,也要臨習一下篆書字帖如《毛公鼎》(可以加強線條,練習使轉)等等,但仍應以楷書為主;熟練之後,可以逐步學習一些行書和隸書,應注意要融會貫通,不必要追求臨寫得完全相似。

第二,要把字寫活。尤其是在臨寫碑帖時一定要注意,碑帖並不是墨跡,因其是刻在碑上,難免會和原字不同,所以正如當代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所講的,要“透過刀工看筆法”,寫的字不要像是刻出來的一樣,而要追求自然,筆法務必連貫,寫字途中不要塗改筆畫。開始練字的幾個月裡一個字務必一氣呵成,中間最好不要停頓蘸墨;練久了,幾個字或同一豎排的字也要儘量追求連貫和章法的協調,這就是所謂的“貫氣”。

第三,練楷書大約兩年之後要適當練習行書,當行書達到一定境界後可以慢慢練一些草書。古往今來,書家之名大都因行、草而起,行書和草書的審美價值最高。在這裡,推薦練米芾、黃庭堅、王鐸的行書,因為他們的字比較容易從唐楷過渡進去,其次,這些書法家的行書本身即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第四,要培養自己的國學修養。書法既根植於中華文化,又是中華文化的載體,國學修養與書法的領悟相輔相成,從古到今,多數書法家同時也是文學或美學領域的大師。

第五,應重視基本的書寫習慣的培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其一,大字要站立懸腕而書,這樣最便於眼觀以統領全局;其二,在書寫時越是大字越要力貫全身,寫大字時要把全身都“活”起來,這個可以多看看現代書法家的視頻加以研究;其三,小字儘量坐著書寫;其四,不論大字、小字或者站立、坐著寫,都要端正姿勢,不要太靠近桌子,不要趴著寫;其五,握筆姿勢有多重,但不論用哪一種,都要保持手的“空”,也就是不要抓筆太緊太死;其六,寫字時既不可急於求成,又不可拖拉拉,寫字要果斷,要下筆有據;其七,對於筆或墨,不要太追求貴的,但用筆儘量不要大筆寫小字或小筆寫大字。日常需注意的地方還有很多,在此僅列舉部分重點。

第六,從您這幅字來看,要多臨帖,不要急於創作。可以練習幾個月後再從字帖上找字或找字部集字創作,但不要太頻繁,創作要精。這樣您會發現,創作和臨習比難多了。建議這個階段您多注意一下筆畫和結構,您的筆畫還是有些死有些單薄,線條質感不強,結構把握亦還不夠,說多了也沒有用,最主要的還是要多讀帖多臨帖。

以上幾點希望對您有用。

以下是何紹基臨的歐陽通《道因法師碑》(歐陽通是歐陽詢之子,書法風格與其既有繼承,又有一定的創新之處),甚得該碑之味。




芙城學生楊Dl


對於練字我有以下觀點:

1: 練習毛筆字,建議從楷書入手,楷書最能夠打基礎,一些人拿著草書產生的時間比楷書早的幌子直接寫草書,字會顯得很不穩重。

2: 選擇字體要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明明自己喜歡顏體,別人一說顏體不行,柳體行,然後立馬換柳體,寫字跟做人一樣,要有自己的主見,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3: 從大字入手,這樣一個字的缺點問題都會清楚的展現出來,小字會縮小缺點,大字會放大缺點。

4: 從單字入手,選擇一本字帖後,通篇臨寫,問題會被掩蓋,要做到逐字逐字精。

5: 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勤奮,學習寫字不勤奮是不可能把字寫好的,要耐得住寂寞,花費大量時間去練習。






馮墨卿書法


個人覺得要學好寫好毛筆字,要注意下面五個方面:

1、掌握正確的坐姿和握筆姿勢。練習毛筆字的時候坐姿和鋼筆字的坐姿基本相同,要求坐端正,身體離桌面一拳左右,但是握筆姿勢有很大的不同,這個也是有不同的書寫工具決定的。有時候根據書寫內容和紙張的需要,練習毛筆字的時候也會採取站姿。

  2、先練習基本的筆劃。在練習之初,可以先練習基本的筆劃,橫、豎、撇、捺、點等,這些是組成漢字的基礎,這樣基本筆劃練習的差不多了也可以練習一些常用的偏旁部首等。

  3、練習常用的漢字。很多人主張練習毛筆書法從“永”字開始,因為這個字包括了八種基本的書寫,點、橫、豎、鉤等,同時也可以從一些基本的常用的漢字練起,可以先從基本的筆畫比較少的漢字練起。

  4、先從楷書練起。無論是學習什麼樣的字體,都要由楷體練起,正楷是基礎,為掌握好字體的間架結構,筆畫布局,筆畫等打好基礎。

  5、明師指點。練習的時候只對著字帖練習可能會一定的效果,但是最好有明師的指點,這樣練習起來會少走彎路,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經常參加一些比賽,觀摩,交流等活動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



男孩叢中唯此一枝獨秀


字如其人,字很重要,練字就能提高。毛筆字也是一樣,建議按以下做法去練

1、書法是一門藝術,必須多看,學習優秀書法作品的作品,做到臨摹。

2、臨摹多了。有了一定基礎,開始自己練,注意筆畫和技巧。

3、練字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講究恆心,多看視頻和練,可以找老師輔導指正。

加油!



古代先生


首先來說練習書法是一門枯燥無味的事情,其次,想練好書法必須要有持之以恆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永遠練不好書法的!在其練習的過程中必須要有臨摹,書法的最原始基本功就是我們常說的筆畫,只有把每一個字的筆畫練得爐火純青,整個字才會有模有樣。建議先從楷書練起,楷書是所有字體的最基本功,也最考驗一個習書者的功底。即:

1、臨摹結合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的方法,不但初學書法要臨摹,就是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還需要臨摹。學楷書需要臨摹,學篆、隸、行、草各體書仍需要臨摹。書法家的一生都是在臨摹中渡過的,在臨摹中學習,在臨摹中思考,在臨摹中創造。

摹帖,就是用薄紙蒙在字帖上面,然後筆隨影走,按照顯露出來的字跡寫,又叫“仿影”或拓寫。摹還有一種方法叫“描紅”,即在印有雙鉤紅線的字上去填寫。

摹帖的方法:第一步先描紅。即從一本帖中選出清楚、完整的字,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紙,如打字紙、有光紙、描圖紙等蒙在帖上,依著字的輪廓,用極細的線條鉤成空心字,這叫“雙鉤”。然後把鉤好的字作為描紅本,用紅墨水填寫,再用藍墨水填寫,最後用墨汁填寫,這樣寫不但能加深記憶,而且節約紙張。

摹帖應注意筆隨帖走,切勿失形,要看準筆畫的來龍去脈,揣摩它的筆法和結構形態。摹帖要帶有“寫”意,將筆畫一筆寫成,飽滿而精到,切勿依葫蘆畫瓢地填描塗抹。

臨帖,即在摹帖的基礎上,對帖字的用筆、結字規律有了基本認識之後,對著帖寫。臨帖有對臨、格臨和背臨三種方法。

對臨,即把字帖放在對面的帖架上照著寫,這是最方便,最常用的臨帖方法。

格臨,即用透明紙打好格子(田字格、米字格、九宮格等)照式臨寫。主要用以掌握帖字的結構部位。

背臨,即把帖收起,憑記憶默寫帖中的字,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背臨之後可以集字為聯或集字成篇,然後進入創作階段。

摹帖筆隨影走,古人怎樣寫,我們就怎樣寫,大小、長短、寬窄、粗細、方圓、斜正等都必須按帖字的要求去寫,有一定的規範和約束。摹帖的特點在於易學到古人的結構位置,但由於規範太死,反而失去了古人的筆意,用筆死板而不靈活,讓人感到放不開,受不了;臨帖或對臨,或背臨,或意臨,加入許多書者自己的個性特點,所以易得古人的筆意,而易失古人的結構位置。寫來自由隨意,追求個性,卻得之甚少。

所以在臨摹中必須臨摹結合,先摹後臨,既得古人的用筆方法,又得古人的結構規律。練習時可以採用先摹後臨,再反過來摹,摹完再臨。或者採用“雙鉤”的方法來研習結構規律。摹臨穿插,取長補短,效果極好。臨摹中要多看、多思、多琢磨,然後下筆。下筆要準,先形似,後神似,以求形神兼備。臨摹後要反覆對照檢查,總結經驗教訓,在否定中提高,在教訓中成熟。

2、先入後出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臨摹就是繼承,就是向古人學習,學習前人優秀碑帖中的美的用筆、美的結字、美的章法、美的韻味和氣勢等。但臨摹還有一個入帖與出帖的關鍵問題。不入帖,寫不進去,或寫出來不象,是無法與古人對話,無法學到古人書法妙處的。但不出帖,即進去又出不來,太象古人,簡直成了古人的書奴,一點自己的個性都沒有,這樣寫,最終也形不成自己的書風特點。

關於入帖和出帖,清人姚孟起說得好:入帖時“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出帖時“不可無我在,無我便雜。”“不可有我在”說的是要專心一意地臨習古人法帖,把握帖字的精神面貌,要“一字一筆須從古帖中來”,不入帖便無本;“不可無我”說的是要在臨像的基礎上,吸取其它碑帖的長處,融會貫通,結合自己的藝術素養和創造才能,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面貌,有個性,有創造,並逐步走向自由創作的新境界。

3、讀帖善悟

帖不僅要臨,重要的還在讀,學書善悟,即從讀帖中領悟,有些古人優秀的法帖,不一定去臨,只要認真閱讀,反覆體味,悟出其中的法度和韻味,便會自然而然地化入自己的書法創作之中。

閱讀碑帖,並不是出聲朗讀碑帖的文字內容。所謂讀帖,這是書法的專門用語,即書法家在臨摹碑帖之前,或在平常工作的間隙,翻閱碑帖和泛覽墨跡,也就是仔細分析、研究、琢磨碑帖中每一個字的筆畫、結構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氣勢及韻味,邊看邊記,時常會情不自禁地用手指畫起來,心追手摹,激動不已。

古人讀帖非常認真。曹操不但是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是有名的詩人、書法家,陝西漢中博物館就有傳為他書寫的“滾雪”隸書碑刻。相傳他喜歡梁鵠的書法,便把梁鵠的字掛在帳中,一有空就讀,連行軍打仗也不放棄讀帖。相傳三國魏時的大書法家鍾繇“坐則畫地,臥則畫被”,學書非常刻苦,特別注意閱讀和默寫名帖。唐代書法家歐陽詢一次在行路中,發現晉代書法家索靖寫的碑,輾轉賞讀,站得兩腿發酸,乾脆坐下來讀。這樣連續了三天才依依不捨地離開。

讀帖猶同古人對話,交朋友,達到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鳴。讀帖從一點一畫入手,仔細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筆、結字、章法及氣勢、韻味之妙處。通過閱讀,眼觀神會,潛移默化,以加深理解,鍛鍊視覺記憶,豐富、積蓄和提高藝術鑑賞能力。帖臨一本,書觀百家。讀帖不僅限於一兩本,古今許多書法家的實踐經驗證明,讀帖勝於臨帖。有些碑帖,我們不一定臨,但可以閱讀,深刻領會古人書法作品中的三味,積少成多,逐漸地吸收消化,才能奔匯腕底,充實於紙面,自然會手隨眼高,眼使手靈。入於眼,融於心,出於手,心手相應,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