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愛情,沒有山盟海誓,只有相扶到老:一句託付,一生堅守

《父母愛情》再度翻紅,堪稱近十年的國劇收視經典,很多情境都真實再現那個年代特有的生活狀態,還有人文的樸素和真實。

很多人喜歡看,是因為在裡面看到了曾經的自己,也追憶起曾經的美好。

父母愛情,沒有山盟海誓,只有相扶到老:一句託付,一生堅守

今天文中主人公,是我最牽掛和最想念的人,也是最牽掛我的人。但現在,他們都不在我身邊。此時此刻,我將思念敲進文字,靜靜地回憶他們平凡質樸的故事,發現他們是我曾經忽略的最重要的人

你的勇敢,是留給我最初的印象。

那些年正值文革,在村裡搭建的批鬥臺子上,一個十四五的男孩子手裡拿著稿件,大大方方地念著,是在為挨批斗的家裡大人申訴。

他就是我爸,挨批斗的是我爺爺。實際上不因為什麼原則大事兒,是說話用詞不妥,就被扣上了“反革命分子”的高帽兒。

因為是全體社員開批鬥會,大人小孩都在場,我媽也站在臺下。當時她就覺得臺上這小子膽子真大,敢當著這麼多人念稿子。這就是我爸留給我媽的第一印象。

沒想到過了五六年,居然有人做媒把我爸介紹給我媽,因為都是一個村子,相互有耳聞。姥爺表態滿意,雖然家窮,但小夥子敢闖敢幹,錯不了。後來證明我姥爺看人很準!

父母愛情,沒有山盟海誓,只有相扶到老:一句託付,一生堅守

我媽自然同意了,或許是因為當初我爸在臺上的“勇敢”!

三個千金,五口之家慢速奔小康。

媽說和爸結婚之前,爸還真大方一回,帶她去了一次城裡,結果就買了兩個“猴皮筋”(辮子圈兒),那會兒我媽留著兩條長長的麻花辮兒。可能爸認為這個應該是又便宜又實用啦!

結婚時婆家給了兩元錢,說是買塊布做衣裳。沒有彩禮,那時候窮人家的結婚都大同小異。人窮的時候,哪有心情搞儀式感!

後來我們姐妹三人,先後選擇降生到這個不富裕的小家庭。媽說看著我們就像嗷嗷待哺的小家雀(qiao三聲)兒(麻雀),我爸和她就想著法子掙錢養家餬口。

爸先後賣過麻繩兒,賣過魚,還倒騰過漁網,經常不在家。媽主內操持家,還有地裡的活兒。等我們稍大一些,就可以去地裡幹活了,除草,拾柴禾,鋤地瓜,摘棉花。

父母愛情,沒有山盟海誓,只有相扶到老:一句託付,一生堅守

每年麥子成熟了放麥假,我們仨和爸媽一起收麥子。那時候沒有機器作業,要用鐮刀一把一把麥子手工割下來,打成捆兒,運回麥場,再排號等脫粒機,找個晴天兒打成麥粒。

我最小,還是左撇子,而當時家裡的鐮刀都是右手的。我割起麥子來不僅慢,還費力氣。我記得爸總會把他那壟麥子收完,再轉身來收我割的這一壟。

我們相向收割,一抬頭我就看到爸麻利地舞動著鐮刀,麥子們順服地臥倒,晶瑩的汗珠順著爸的額頭滴落在鼻尖和臉頰上,隨著老爸的動作不停,又滴到了乾乾的田地裡。

父母愛情,沒有山盟海誓,只有相扶到老:一句託付,一生堅守

想著這些,我好想回到從前,雖然不富裕,但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

有一種“打情罵俏”,是爸媽在鬥嘴。

隨著我們慢慢長大,家裡日子也逐漸好了,而爸媽的烏絲也逐漸爬上了些許白髮。

待我上高中時,兩位姐姐先後工作又出嫁,家裡一下子冷清了。而我的高中生活要住校,媽媽掛念的心️思就被我們分成三處,想著大的,惦念小的,還不放心二的在婆家怎麼樣。

當爸推著自行車從大門口進來,我媽就把在家悶的壞脾氣撒到我爸身上,

“都怪你,把三個閨女都送得遠,想見都見不著,你倒好天天出去跑。”

每次爸都樂呵呵地,應道:“又咋滴了,老婆子,要不你也跟我出去?想閨女說想閨女,還耍瘋,你說這事兒整得。”

父母愛情,沒有山盟海誓,只有相扶到老:一句託付,一生堅守

自從我們都飛出了老屋,平日裡在家,爸媽他倆就你一句我一句地鬥嘴,但不真生氣,就是為讓家裡熱鬧些。

高中我每月回家一次,他們一唱一和,像是說相聲的,我都被逗得咯咯笑個不停。

對我爸媽那個年紀的人來說,愛情是個奢飾品,他們更在乎的是親情。父母感覺最幸福的事兒,就是老了還有這個人依然相伴。

你的一句託付,我會堅守多年。

當兩個小外甥開始在老家院子裡嬉笑打鬧,爸媽滿是皺紋的臉笑得比蜜甜。雖然小傢伙們淘氣,但我爸最喜歡用自行車載著這兩位小爺兒去小市場買東西了。

快樂幸福的日子過得總是很快,那年冬天爸被查出了病。縱使我們有萬般不捨,一年之後他還是離開了我們。媽說爸很清醒,提前囑咐媽很多事情。其中有一件事,就是讓媽像他還在那樣照顧我爺爺。

現在爸已離開14年了,媽仍然像原來一樣照顧爺爺,洗衣做飯,拆洗被褥。去年100歲的爺爺不能下床活動了。媽給爺爺洗臉餵飯,換尿不溼,端屎端尿。媽說:“不是為了聽別人說好聽的,是當初老頭子把他爸託付給我,我得辦到。”

父母愛情,沒有山盟海誓,只有相扶到老:一句託付,一生堅守

爸媽就是普通的農民,沒有文化,但他們給我們的言傳身教,勝過很多高學歷的人

Ending

這就是我的父親母親,他們的故事雖然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卻有著血濃於水的親情。

他們的日子可能缺少浪漫,但確是獨屬於他們的酸甜苦樂,獨屬於他們那一代農村人的質樸和專情。

雖然老爸已經不在,但媽依然堅守著那份囑託,是責任,更是一種念想。

作者簡介:遇見阿孟,一個喜歡寫詩的英文教書匠。願意用文字還原生活的美好,人性的本真。用溫暖的心,感恩此生所有遇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