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市大運河文化經濟帶發展現狀評判研究

研究單位:文化產業動能轉換與生態系統(山東大學)山東省文化科技重點實驗室

【導讀】本研究報告由文化產業(山東大學)山東省文化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昝勝鋒領銜起草,聯合《創意中國調研報告》編委會、中國文體產業管理創新論壇組委會、濼尚有道文化產業規劃團隊共同完成。文化產業(山東大學)山東省文化科技重點實驗室以前瞻性、創新性研究成果服務中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始終加強文化科技創新成果的宣傳和推廣,落地服務鄉村振興、新舊動能轉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陸續發表相關最新研究報告。相關研究報告及互動信息請登錄網站http://www.cslab.sdu.edu.cn。

近年來,濟寧市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決落實視察山東、視察濟寧及關於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全面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推動運河文化弘揚傳承、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和特色產業發展,將大運河濟寧段打造成為中華運河文明核心展示區、國家首批運河文化建設示範城市以及大運河(濟寧)水運新舊動能轉換試驗區,實現運河文化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總體概況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組成,全長3200多公里,流經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8省市,溝通黃河、海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開鑿時間較早、沿用時間最久、規模最大的人工水道。2013年,國務院將其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正式將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運河濟寧段北起黃河南岸的梁山縣路那裡村,南至微山縣韓莊,流經梁山、汶上、嘉祥、任城、市中區、魚臺、微山七縣區,全長約290餘公里。作為大運河中段的交通樞紐、南北物資運輸的水運重鎮,濟寧段遺留不同歷史時期的運道總長度達587公里,佔據了山東省航運運道的二分之一。自從19世紀末,黃河改道截斷大運河後,航線被截為以黃河為界的兩段,濟寧以北河道乾涸,但南段仍發揮著巨大的水運功能。

近年來,濟寧市在以商業經營為龍頭,以實體手工業為主體的大運河傳統文化經濟體系基礎上,持續推進大運河本體保護及開發建設工作,大力實施運河文化復興工程、新興文化培育工程、特色風貌展示工程,不斷推動濟安臺文化街區、鐵塔寺歷史街區、竹竿巷歷史街區等項目落地。依託流動的運河本體和河湖交融的巨大動能,濟寧大運河沿線文化遺產價值不斷彰顯,特色產業體系逐步完善,地域文化魅力得以充分顯現,大運河正成為全市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撐。

二、基礎優勢

運河文化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末期,吳王夫差相繼開通連接江淮的邗溝、西接河南濟源東連濟寧泗河的菏水,菏水同邗溝一起成為中國大運河的發端河。元代至元二十年間,建成途經濟寧、以濟寧為中心的京杭大運河。自此,濟寧運河在充分吸納江淮文化、荊楚文化、齊魯文化、吳越文化和燕趙文化的精華,融合秦晉文化及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其兼容性、多元性、開放性特點逐步形成。

文化資源豐富厚重。大運河濟寧段遺留了水工設施、文物古蹟、科技教育、文學藝術、詩詞碑刻、風情習俗、飲食文化、名人軼事、神話傳說等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大運河濟寧段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9處,明清時期的最高治運機構“總督河院署”就設置在濟寧。2014年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時,濟寧擁有申遺保護規劃里程293公里、運河文化遺產59處,相關歷史文化遺產84處以及包括南旺分水點段的11處申遺點,是申遺工作的重點區段和關鍵河段之一。

人文風貌存續良好。城鎮聚落隨著運河的形成而繁榮興盛,至今仍留存有大量獨特的自然景觀、古建街道、商場集市、生活習俗。濟寧有自運河開通以來,官府和外地商人建設的遍佈全城的蘇州式的園林,使濟寧呈現出北方城市少有的南方水鄉風光,有“江北蘇州”之稱。微山縣南陽島環境相對封閉,南陽古鎮的古樸建築、風俗習慣和清代魚市保留至今,四面環水的城鎮景觀在國內獨一無二。

生態基底日益穩固。濟寧在沿運城市中率先提出“以河興市”戰略和建設運河生態經濟區的目標,將內河水運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調控,先後完成運河流域溼地保護和修復面積81.5萬畝,建成國家級溼地公園3處,微山湖國家溼地公園入選“中國十大魅力溼地”。南四湖流域水環境質量連續14年得到改善並躋身全國14個水質良好湖泊行列,為文化經濟帶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河段航運通達順暢。大運河流域面積佔全市國土面積的70%以上,遺留不同歷史時期的運道總長度587公里,通航總里程1100公里,其中主航道210公里,主航道里程在沿線通航的12個城市中居第1位。2016年全市完成港口吞吐量5603萬噸,佔全省內河總運量的80%,運力在沿線城市中居第1位。運河的暢通大大增強了濟寧與周圍省市間的信息流、資金流、物資流和人才流。

三、存在問題

在全市高度重視運河自然生態、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為運河文化帶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的同時,大運河文化、生態保護及管理體制機制、理念仍存在若干問題。主要表現在:

活態傳承理念亟待樹立。運河遺產的挖掘展示與價值闡釋不足,對運河文化底蘊挖掘力度有待加強。運河文化遺產開發利用水平不高,以運河非遺為核心的文化生態整體性保護格局尚未形成,部分文化遺產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力度不足,運河文化遺產公共展示配套設施建設滯後。運河沿線的文化業態模式陳舊,文化創意、旅遊休閒等產業品牌效應和經濟價值仍有待挖掘,文化與相關產業融合程度有待加深。

管理體制機制有待優化。市級層面對運河尚未形成總體協調管理機制,防洪、排澇、旅遊、運輸、文保管理存在職能交叉、多頭管理的問題,協調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大運河保護、管理與區域政策的協調配合不順暢,針對運河保護開發的頂層設計不明確,規劃碎片化問題突出,現有設施分佈和用地格局加大了資源整合開發的難度,不利於運河文化的整體保護開發。

生態資源保障力度不足。全市水資源總量嚴重不足且時空分佈不均,屬嚴重缺水地區。全社會節水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尚未真正構建,水資源配置不盡合理,導致用水矛盾突出。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性工程不足,尚未真正構建形成湖庫河渠聯通、供排蓄洩兼籌的現代水網。運河帶的部分地區供水規模化、集中化程度不高,水質處理措施不完善。隨著我市經濟總量的不斷增加,洪澇乾旱風險加大,運河的防汛抗旱仍面臨嚴峻挑戰。


濟寧市大運河文化經濟帶發展現狀評判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