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年份,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對輝縣這麼一個既不是政治中心,又不是經濟發達地的荒涼之處,本沒啥大的關係,但戲劇性的是,這一年,卻因六國中最後一個被消滅的齊國的國王田建被遷徙至此,使輝縣也在中國歷史上這個里程碑的年份留下了特別的烙印,也留下了讓人扼腕嘆息的悲涼故事。
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齊,將齊王建遷到了共地。齊王建在位44年,享受了大半輩子的榮華富貴,錦衣玉食,姬妾成群,奸佞奉承,一下子跌落至荒無人煙的窮寒之地,落差感爆表。不久,他就在孤獨鬱悶中含恨死去。
追根求源,齊王建及他的齊國消亡過程,無疑是一部溫水煮青蛙的最好註腳。
戰國末年,戰國七雄相互征戰,位於西方的秦國和位於東方的齊國,是當時實力較強的兩大集團。秦國從一個西方的邊陲小邦,廣招人才,勵精圖治,經過商鞅變法、蘇秦張儀合縱連橫、相國範睢遠交近攻,日漸雄視天下,有大一統的志向。齊國卻在歌舞昇平的靡靡之風中患上了軟骨病,空留一副大而弱的軀殼,不堪一擊。
那時,除秦國外,其它六國仍在相互爭鬥,對強秦日漸蠶食的政策視而不見,或者孤立無援,呼救不應。
公元前264年,齊王田建就是在這樣的政治大背景下登上王位,當年他已十五六歲,上任伊始,也沒啥雄心壯志,朝政由其母親君王后把持。
當時的齊國已將春秋初期齊桓公的霸氣丟到了九霄雲外,霸業早已蕩然無存,面對咄咄逼人的強秦,甘心馬首是瞻,成為其“遠交近攻”政策的忠實擁護者。
秦國一邊加足火力,猛攻韓、趙、魏等近鄰,一邊用外交手段蠱惑與距離較遠的齊國。
秦始皇為試探齊國的忠誠度,特意為齊國送來一副玉連環,說:“你們齊國人都很聰明,能打開這個環嗎?”群臣面面相覷,無計可施,齊王建的母親君王后拿起一把錘子,輕鬆將玉連環擊碎,環自然就解開了。秦始皇聽了彙報,心放到了肚子裡。君王后此舉,再一次向秦始皇表明了態度,玉碎環解,決不參加五國連環抗秦行動。
公元前264年,秦趙兩國發生了著名的長平之戰,趙國40萬兵卒慘遭坑殺。大戰期間,趙國被圍缺糧,向齊國借。齊國一粒都不給。
君王后死後,齊國大權落在了宰相後勝手中。後勝是君王后的弟弟,也就是齊王建的舅舅。
後勝是個小人,吃裡扒外,就像一枚臭雞蛋,又無能又貪婪,被秦國狠狠的利用了一把。秦國派人一個勁兒給後勝送金銀財物,讓其在齊王建面前進讒,莫要和秦國為難。秦國是我們的好夥伴,將來得了天下,會和我們大齊平分秋色。
齊王建自己不思進取,又在後勝等奸佞小人的蠱惑下,自然樂不思蜀,樂得當太平天子。
公元前225年,秦國攻打魏國。魏國派使臣向齊王建求援,請齊國發兵援魏,說:咱們兩個國家是一根兒繩上的螞蚱,如果魏國被滅了,齊國還能瓦全嗎?唇齒相依唇亡齒寒的典故,你大齊國應該明白。
齊國丞相後勝已被秦國送的真金白銀淹沒了良心,一個勁兒地攛掇齊王建:秦國和齊國是兄弟,兄弟如手足,秦國對我們這樣信任,這樣優先,這樣義氣,我們怎麼能背信棄義,辜負了秦大哥的情義呢?再說,一旦我們齊國發兵助魏國,秦國必然大怒,後果不堪設想,請大王三思呀。
齊王建再次喝了迷魂湯,將魏使趕出了齊國。
就這樣,韓、趙、魏、楚、燕五國相繼被滅,齊國始終做壁上觀。秦國每滅一個國家,齊王建不但沒有危機感,還沾沾自喜,屁顛屁顛地派使者去給秦國送賀禮。秦國自然會厚賞齊國使者,齊使自然會在齊王建面前,將秦始皇的厚恩大加頌揚一番。齊王建最後一根兒神經也被麻痺了。
齊王建正在自設的清秋大夢中逍遙自在時,秦國大將王賁率領數十萬大軍泰山壓頂般壓了過來。齊王建這時才慌了神,想整軍迎敵,無奈,齊國已幾十年不修戰備,兵散城墮,一時無力抵抗,全國大亂。
此時,後勝等一般人,不思組織兵力抵制秦國,反而一再慫恿齊王建棄國投降。
齊王建真的順利投降了!沒用兩個月,秦國兵不血刃佔領了整個齊國。一個方圓一千多里、坐擁數十萬兵力的齊國,就像只大青蛙,在舒適的溫水中被柔柔地燉了個爛熟。
秦國對齊國先是羈縻,後是不戰而降服,齊國丞相後勝可謂功不可沒,對秦國滅齊來說,應是大功臣。後勝正眼巴巴地等著秦始皇大加封賞時,不曾想,卻被秦始皇下令就地正法,這怕是後勝都陰曹地府都想不明白的道理。後勝的下場,可讓奸佞小人引以為戒。
秦始皇沒有殺齊王建,將其舉家老小遷徙到了共地,就是現在的輝縣蘇門山上。不久,齊王建身邊的人都逃散殆盡,幼兒也不知去向,齊王建也在凍餓中悔恨而亡。
對於齊王建的一生,司馬遷在《史記》的《田敬仲完世家》一篇中引用齊地民謠《松柏之歌》,給齊王建寫了最佳墓誌銘: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
意思是說,是松樹嗎?是柏樹嗎?讓齊王建住進這荒涼共地的是那些整日圍在主人身旁進諂的無良賓客嗎?
歷史的煙雲滾滾流逝,共城蘇門山的松柏依然蒼翠,2000多年來,這裡物是人非,齊王建的悲慘遭遇已被大多數人遺忘。今天,重新拾起這段故事,對時下的個人,甚至在潮起潮落商海中的企業,應該還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所謂不在沉默中暴發就在沉默中死亡,所謂親賢臣遠小人,所謂沒有遠慮必有近憂,所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大勢者不足以謀一時……
讀史以曉今,借古以喻今,讓我們一起,在感悟歷史的同時,對自己的人生,對自己精心經營的公司起到警醒助力作用。有此效果,此史將不虛讀,此生將不虛度。
閱讀更多 鄉間有故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