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大觀兵”,3萬近代化陸軍參演

公元1792年,乾隆皇帝為了震懾英國,下令沿途各鎮舉行“閱兵”(古代也稱“觀兵”),效仿明成祖朱棣之故事,展示“天朝上國”之兵威,以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之戰略目的。可惜,八旗子弟表現太差,不但武器裝備不行,連“騎馬射箭”這老祖宗賴以為生的本領都丟光了。使者馬戛爾尼直言:“大清帝國就是一艘破爛之戰艦,只要願意,帝國的軍隊可以隨時隨地無障礙的登陸”,認為大清軍隊就是一幫“菜鳥”,隨便吊打。半個世紀後,維多利亞女王派出4000遠征軍來到南疆,挑起戰爭,果真打得清兵毫無招架之力,道光皇帝被迫與“英夷”議和,“天朝上國”之尊嚴受到挑戰。此後,列強包括日本,紛紛來挑釁大清之底線,強迫其簽訂不平等條約,攫取巨大權益。

慈禧“大觀兵”,3萬近代化陸軍參演

1900年,慈禧一怒之下,發佈懿旨,向英、法、俄、美、德、奧、意、日等八國宣戰,揚言要將這些“蠻夷”趕出中國,以伸“天討”。結果很慘,八國聯軍一路從天津殺向北京,名將聶士成陣亡,義和團一溜煙全跑光,老佛爺只好攜帶光緒皇帝倉皇出逃,跑去西安,名曰“狩獵”。因該年為庚子年,故而此次事變被稱為“庚子國難”,實乃中華之浩劫。對外作戰慘敗,革命運動風起雲湧,慈禧只能加快訓練軍隊,繼續擴編北洋新軍、湖北新軍、河南新軍,以應對危局。1906年10月,為了檢驗部隊跨區域協同作戰能力,清朝下令“大閱兵”,參演士兵主要從北洋、湖北、河南新軍抽調,總計3.3萬人。當然,此次演習最大的看點不是軍隊,而是陣容相當豪華,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錕等五位民國“總統”悉數登場,還有當時尚為小兵的馮玉祥。

慈禧“大觀兵”,3萬近代化陸軍參演

要舉行大閱兵,首先必須抽調出軍隊、補給物資、彈藥等,否則拿什麼來演,搞不好還會讓歐美列強看笑話。要知道,此次閱兵可是邀請了歐美各國武官、公使、記者等參觀並報道,直接玩“直播”,其影響非同一般。河南、北洋(天津)、湖北等地,相距千餘里且軍隊分散駐防,士兵如何能按時到達預設陣地呢?這個很好辦,清朝設置閱兵處,統籌相應事宜,鐵路、電報、電話等現代化設施,在調兵命令傳出後,必須為其讓路。藉助這些現代化的交通與通訊設施,河南、北洋、湖北等省份參演士兵按時抵達預設地點,即是河南彰德,也就是袁世凱老家,其中之用意相當明顯。此次參演,總計兵力3.3萬,馬5000匹,車1500輛,很有近代化氣息。閱兵總指揮慈禧、光緒,掛名而已;北軍總指揮袁世凱,南軍總指揮張彪,南北較量,鍛鍊實戰技能。

慈禧“大觀兵”,3萬近代化陸軍參演

演習首日,玩騎兵衝擊、砍殺。南軍馬隊從湯陰縣出發北上,北軍則從安陽縣出發,兩軍在預定地點進行戰鬥。當偵察兵相互發現對手時,南軍、北軍立刻轉變戰鬥隊形,進行交戰,“一轉瞬間,兩軍相交,互相沖鋒,蹄跡交錯,幾於挺刃相尋。”按照計劃,此次騎兵對沖,應該是北方退卻,可南方偵查出現失誤,導致先頭部隊冒進而後續部隊又無法及時增援,故而判定南方退卻。演習第二天,雙方主力對決,騎兵、步兵、炮兵協同作戰。此次主力作戰,南北軍都採用迂迴包抄、分割包圍戰術,擊殺對手薄弱環節,戰況激烈,可無法分出勝負。閱兵處判定,雙方各有所失,也各有所得,算是打成平手。演習第三日,南攻擊北防禦之戰,南軍出擊,北方防禦。此次交手,南軍主動出擊,北軍也沒消極防禦,也主動派遣分隊抄襲對手後路;南軍也是如此,抄襲後路,與北軍混戰。閱兵處見雙方都很給力,便立刻喊停,結束軍演。隨後,三軍列好方陣,接受檢閱。

慈禧“大觀兵”,3萬近代化陸軍參演

此次彰德大閱兵,看點十足,影響也是很大。看點一:藉助近代化設施,各地參演軍隊集合迅速且及時,檢驗了部隊跨區域協同作戰之能力,也表明軍事近代化之重要性。“舉數省已編之軍隊,萃集一處而運用之,使皆服從於中央一號令之下,尤為創從前所未有,系四方之瞻聽。”此等效果,豈是農業時代的封建王朝所能做到。看點二:新式軍隊戰鬥力強,紀律嚴明,堪稱雄師。馮玉祥在《我的生活》中說道:“原來五六十斤的帳篷,經雨一淋,弄成一百多斤……大隊經過高碑店到達定縣時,已經午後四點鐘,每個人都拖泥帶水,狼狽不堪。在這時就看出我們的軍紀的確不壞,參謀人員都早走來了,弟兄們自己架起槍來,冒雨挺立著,一動不動。”可知,這些新式軍隊,紀律性要比八旗、綠營、湘軍、淮軍等舊時武裝嚴明,具備了近代軍人之基本素養。

慈禧“大觀兵”,3萬近代化陸軍參演

看點十足的彰德大閱兵,帶來之影響自然是深遠的。當時歐美主流媒體,如《紐約時報》等高度評價此次閱兵,認為這些新式軍隊不但紀律嚴明且戰鬥素養很高,算是一支雄師勁旅,與日本陸軍同出一層次,要比沙俄強一點。如此之評價應該算是比較公允,若單論軍隊戰鬥力(不考慮政府因素,畢竟清朝太腐敗了),北洋新軍絕對有能力與日軍一較高下,戰勝早已腐朽的沙俄軍隊,這在後來北洋政府出兵蘇俄遠東時可以看出。當然了,此次閱兵對袁世凱之影響更大,甚至差點要了他老命。為何呢?此次大閱兵,袁世凱調動北洋新軍相當得心應手,軍令一下,全軍肅然,無人敢抗命,儼然就是一軍之統帥。為此,鐵良、良弼等滿蒙少壯派便極力排擠袁世凱,乃至謀害之。慈禧太后死後,載灃攝政,準備賜死袁世凱這北洋軍頭目,可害怕軍隊動亂,只能作罷。不久,袁世凱辭職,回到老家“養病”,直到載灃重新求助方才出山。

慈禧“大觀兵”,3萬近代化陸軍參演

順帶說下,清朝在1906年舉行的“大閱兵”、“大觀兵”,除了檢驗部隊跨區域協同作戰之能力外,更多的是考慮到革命之危險。演習時,總是南軍出動而北軍防守,用意相當明顯,就是想預防南方革命黨。然而,清朝太腐朽,北洋新軍不但未能成為維護王朝之利器,還是壓垮帝國之最後一根稻草。武昌起義時,湖北新軍為主力,袁世凱北洋新軍消極應戰,宣統只能下詔遜位,結束大清,也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時代。



文章轉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