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果農的核心差距在哪裡?品種?技術?還是其他

中日果農的核心差距在哪裡?品種?技術?還是其他

說起“匠心”,就不得不提跟我們相愛相殺幾千年的鄰邦日本。

2019年我去了兩趟日本,第一趟是上海哈瑪匠黃偉帶我去的,3月底我從西藏看桃花回來,就直接經過上海去了日本,主要的目的地是日本山梨縣笛吹市,去見了黃偉的果樹啟蒙老師有賀浩一。

有賀浩一的年齡與鄭凱旋相仿,也80多歲,開輛跑車,挺酷的,也挺風趣。他原來是山梨中日友好協會的會長,對中國人非常友好,以前也經常來中國,覺得中國的桃樹種植水平跟日本的差距很大,就建議黃偉在中國建個示範園,把日本的品種和技術帶回去。

所以黃偉經常說,他的農業坑是日本人幫他挖的。

中日果農的核心差距在哪裡?品種?技術?還是其他

回來後覺得收穫很大,所以就跟黃偉說,能不能我們一起帶個團去,讓大家也有機會去學習日本的精緻化農業。就這樣,8月又去了一趟,帶了20來個人的考察團一起去的。

日本農業情況跟中國很類似,也是一家一戶的經營模式,一戶人家也就十來畝地,幹活的基本上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但做得都非常精緻,能充分展示園藝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同時,日本果業又是一個被日本農協嚴格保護的、閉關自守的產業。所以,被我戲稱為:

中日果農的核心差距在哪裡?品種?技術?還是其他

談到中日果業之間的差距,大家最直觀的就是品種。

中國目前的果樹主栽品種大部分都是來自日本,比如蘋果中的富士,一個品種就佔中國蘋果總面積的70%以上;比如柑橘中的紅美人、不知火、春見以及宮川、興津等溫州蜜柑;比如草莓中的紅顏、章姬。葡萄更不用說,但凡在市場上能叫出名字的,比如巨峰、藤稔、夏黑、陽光玫瑰、妮娜女王、美人指、醉金香、金手指……統統都是日本品種。

中日果農的核心差距在哪裡?品種?技術?還是其他

志村富男和他選育的葡萄新品種

我在志村富男家見到厚厚的一本品種錄,一個普通的日本農民,業餘時間做葡萄育種,居然育出這麼多好品種,隨便拿一個品種出來在國內都可以炒個幾百萬元。我問他,育種對你的經濟收入有沒有好處?他說沒有,純粹的愛好。他的目標就是要育出一個果粒跟李子一樣大小的品種來。他也不考慮市場會不會接受這麼大粒的葡萄,他就覺得在日本育出糖度高、品質好的品種已經沒什麼稀奇的,但是像這麼大粒的難度很大,所以他想自我突破。

這就是日本人的“匠心”。

除了品種,還有技術。從最常見的套袋技術,到葡萄的H形、桃樹的兩主枝開心形,再到梨棚架栽培、柑橘溫室栽培、葡萄限根栽培……都是日本人的傑作。“固執”的劉鎮就是從日本吃到特別好吃的葡萄後,才不惜血本地從日本引進限根栽培模式。

劉鎮(木美土裡集團公司):

日本的技術我學了十幾年了,從原來地下的微生物到現在的地上的果樹,我們也請了日本的專家來陝西千陽指導我們種果樹。給我的感覺是,日本人是非常敬業和專業的,但是大家要注意,他們的腦袋是“正方形”的,就是一點不帶拐彎的。他做一個事情,是這樣就是這樣做。像我們在千陽溫室裡種醜橘(不知火),在某一個階段,他要求每天要給橘樹澆100升水。為什麼這樣做?他不告訴你。我理解他可能也不知道為什麼,但他告訴你就得這樣做。你做為一個花錢請師傅的投資人你是不是很鬱悶?好多這樣鬱悶的事。但是你只有先一板一眼地按照他的方法做,做成功了,再作變通。

中日果農的核心差距在哪裡?品種?技術?還是其他

劉鎮(右)和他聘請的日本專家森田

到目前為止,我還在堅持做限根栽培。大家給我拍磚之後,我還專門派人去日本長野到我們原來看到的那家果農去再學習,也問到在中國出現的一些問題。結果他覺得很納悶,他說我種了10年,我的師傅幹了30年,就這麼幹的,你為什麼說我這種方式不行呢?沒錯的!

你們有沒有發現我的腦子也是“正方形”的。

我覺得很多成功者都有一種共性,就是你心裡一定要有高標準,然後堅持下來。

這幾年,我還發現種出好水果的共性: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日本,要想把水果種出頂級的品質來,基本上是採取大棚設施栽培。像鳳凰佳園的顏大華,他在江蘇張家港用設施栽培種桃樹,成功了,品質非常好。設施栽培在日本是非常多的,明明露地能種出好橘子的地方他也上大棚,就是為一個種出好品質來,不管投多少錢,他都要幹。

中日果農的核心差距在哪裡?品種?技術?還是其他

劉鎮在千陽基地介紹限根栽培的方法

再一個共性就是土壤。我曾經參觀過日本一家建於1970年的有機栽培園,到現在50年了,從來沒用過一次化肥和農藥。用一根2米長的鋼扦子,可以直接插到底,這個是我們可以做到的,就是堅持每年用大量的、發酵腐熟的有機物料,不是有機肥,來改良你的果園土壤。堅持,堅持,持之以恆,可能需要五年,也許十年。一旦這個基礎建立以後,別人就無法超越你,包括風味口感。其他架式方面我覺得是次要的。

“木美土裡”企業已經連續三年舉辦了“中國好蘋果大賽”,並把大賽的金獎果農帶到日本青森去學習,包括參觀日本最有名氣的木村秋則的蘋果園。2019年6月他從日本回來時,我問他日本青森種蘋果有什麼訣竅?他說其實就是“多施有機肥”“生草栽培”“適當晚採”這些我們都能夠做到的事情,而且中國有好多種蘋果的地方的生態條件都優於日本青森,關鍵是人家能夠持之以恆,多年堅持,所以人家的整體品質要比我們的好。

中日果農的核心差距在哪裡?品種?技術?還是其他

我第二趟從日本回來的時候去了沈金躍那裡,他問我他的陽光玫瑰跟我在日本吃到的陽光玫瑰區別在哪裡?我開始嚐了一兩顆沒嚐出來,也挺好吃的,但是多嚐了幾顆之後發現有區別了,就是我們的陽光玫瑰比較“濁”,雖然很甜,但口感是混濁的。日本對陽光玫瑰的糖度標準是18%,但是國內的陽光玫瑰超過20%很隨便,所以在國內我們吃個兩三顆就不要吃了,膩得慌,但是在日本,一個人吃一串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問題出在哪裡?

我也嘗過國內類似於日本的陽光玫瑰,一個是重慶吳小平,另外一個是上海農家苑,他們兩家的口感基本上跟日本是很相近的。他們有什麼共性?就是用了大量的有機物,不是有機肥。

中日果農的核心差距在哪裡?品種?技術?還是其他

果園覆蓋的一層厚厚的有機物

我們國內說有機肥,就是雞糞、牛糞、羊糞等各種動物糞便,含有大量的氮磷鉀營養元素;但是我在日本看到的,是廢木頭粉碎之後的、沒有肥力的粗纖維,在果園表面鋪了厚厚的一層。

植物源有機物和動物源有機肥培養的葡萄口感是不一樣的,植物為主的口感比較清澈,動物為主的口感就比較混濁,混濁的話就容易膩。這是我第二趟從日本回來後一個比較大的感悟。

第一趟去日本因為是花期,看的主要是樹形。印象最深的是日本的水平棚架栽培模式,不光是梨,日本人會把桃、李這種頂端優勢特別強的樹種都“摁”成水平結果狀,而且做得非常漂亮。梨水平棚架在國內推廣得也比較多,但很少有果園能做成日本這樣的水準,都是要打折扣的,甚至是完全走形的,所以回來後我在《中國果業信息》的專欄上發了一篇長文:

中日果農的核心差距在哪裡?品種?技術?還是其他

核心的結論也是我們丟失了“匠心”精神。

在這個問題上,黃偉自己的感受也非常具有代表性。

黃偉(上海哈瑪匠實業有限公司):

我是1989年去日本的,在日本生活了整整25年。這25年我也一直在思考,日本的果品為什麼都這麼好?我說的好,是日本的果品普遍的好,普遍的比我們好。當然我們國內現在的技術也比較好,一些匠人也能把果品的特性發揮到極致,但整體上與日本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日本為什麼能把果品做到普遍的好?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有農協,也就是說有一個定標準的機構。農協先負責定標準,農民就按照農協的標準,生產出標準的產品,然後由農協負責銷售。所以農民只有把果品種好,而且達到農協的標準,他才能有不錯的收入;如果達不到標準,那收入就會差一大截。

中日果農的核心差距在哪裡?品種?技術?還是其他

日本的兩主枝開心形

另外一個原因是日本人做事的態度非常認真。前面提到為什麼有賀的女婿被老師趕回去,原因是在日本,師傅收徒弟首先要看一個人的態度。師傅在剪枝的時候,徒弟要把枝條整理好,放到旁邊;師傅在指點你的時候,必須要把小本子拿出來作記錄。他認為只有這樣的學生才能夠很好地傳承他的技術,否則就不會收你做徒弟。

我是因為在日本生活的時間長,而且在國內沒有接觸過果樹栽培,所以從理解角度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在國內的實踐過程中也出現很多困惑。比如國內很多是密植栽培的,我就問日本人為什麼要採用大樹稀植?他回答說,我們日本人也不是傻瓜,日本的土地要比中國貴,人工費也要比中國貴,我們試過各種各樣的樹形,最後認為株距8 米的兩大主枝自然開心形是最理想的,一個產量高,一個品質好。所以現在山梨和岡山這兩大日本桃主產區基本上都採用這種樹形。

中日果農的核心差距在哪裡?品種?技術?還是其他

上海哈瑪匠果園的兩主枝開心形

所以回來後我也是按照日本的兩大主枝自然開心形在做。但是學了9年,為什麼還是沒有學到位,當中除了我們管理上的問題,還有員工理念上的問題。日本人你跟他說“一、二、三”,他就按照“一、二、三”來做,而且都是能做到的;但是在我們這邊就變成很大的問題,你跟員工說“一、二、三”,他能幫你做好“一”就已經很好了,就很難落實到位。

這就是為什麼清揚老師會說“有一種精緻,我們學不來”的原因。

在這方面,我們確實是有差距的。

從某種層面上講,這也是“匠心”上的差距。

當然,剛才也提到,日本農業和農民都是被日本農協“溺愛”的“老宅男”,他們只需要按標準把產品做好,就可以有相當不錯的收入。在日本,城鄉差距是很小的。所以我第二次去日本最大的感受是:日本的農民不像農民。

中日果農的核心差距在哪裡?品種?技術?還是其他

開跑車的日本農民有賀浩一​

這是產生“匠心”的物質基礎。

關於師傅教徒弟的問題,我和胡曉海(浙江省新理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也聊過類似的話題。他跟我跑過不少地方,我也經常去他的果園,有時候會提些建議,他也很認同,但是他說他請的師傅也很“固執”,說怎麼做就怎麼做,你說他那個地方不對,他就覺得你不信任他,所以我想既然請他當師傅,就讓他用他的方法先做好,等做好之後,再考慮要不要改進。

這個想法我覺得非常有道理。

中日果農的核心差距在哪裡?品種?技術?還是其他

胡曉海在查看紅美人的結果情況

做農業,特別是新手很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就是東學一點,西學一點。今天去顏大華那裡看Y形不錯,明天去上海王衛國那裡看到主幹形不錯,後天到黃偉這裡看兩主枝開心形也不錯,結果學得三不像。

要學少林派就把少林派學好,要學武當派就把武當派學好。等你學到精通之後,如果有足夠的悟性再去創造新的門派,你不能東學一招,西學一招,最後一事無成。

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匠心”。

當然,在“群雄爭霸”的中國果業戰國時代,光靠一顆“匠心”是不夠的。要想召喚神龍,還得集齊包括“匠心”在內的七顆龍珠。(待續)


中日果農的核心差距在哪裡?品種?技術?還是其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