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閱讀的好處很多,為什麼還是不想去閱讀?

Menshow帕丁頓


知道讀書,但不想讀,讀不進去是吧?

很正常,因為一切讀書學習都是反人性的!

我跟你一樣,一開始也是真的看不進去,不想讀。

但我們有明白一個道理:

我們必須去學習,必須讀書!才能逼自己成長,才能在這個社會立足!

在學習讀書這一方面,我們必須對自己實行“反人性”!

既然讀書跟學習一樣是一件反人性的事,那為什麼我們還要讀書呢?

1、讀書的快感來的慢,但會給你的人生帶來長遠的快感。

為什麼我們看不進去?因為讀書沒有給你帶來及時的快感!

看電視,短視頻,看相聲,一個情節帶著一個情節,會給你髮帶來喜怒哀樂,

讓你在看電視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快感;可以讓你的身心得到快感!

但讀書就不行,反人性的本質,註定讀書不會很快的就給你帶來快感。

人,看短視頻,嘻嘻哈哈,一上午就過去了,看書,一會,就覺得看了一年!

但你要明白,這就是一個假象!你要通過這外表,看本質!

你不要單單的去找你今天、現在的快感,你要找你的人生快感!

你要去看你的人生!你就會發現,短暫的快感,稍從即逝,沒有什麼可留戀的!

唯有讀書,可以讓你做到沉澱,讓你找到一個更好的自己!給你的人生帶來長遠的快感!

2、讀書,可以讓你的人生被動變主動

近幾天聽樊登老師也講到這樣的一個話題,講你人生的關注圈和影響圈。

其實這是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中提到的兩個概念:

關注圈指的是自己關注的東西的總和。比如,股票、國家大事、自己的健康和事業等等。影響圈,顧名思義,指的是通過自身的努力可以影響或改變的東西,比如學習成績、工作表現等等。

一般而言,一個人的關注圈比影響圈是要大的,可能大很多。

影響圈是你自己就可以控制的,你可以自己去掌握的事情,完全可以有你自己改變的事情。

但關注圈就是你只是關注,你可以評論,你可以提意見,你還可以抱怨,但你改變不了,它不受你控制!

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影響圈(如上面中間區域)是自己能控制的東西,關注圈比影響圈大的那部分(如上的外邊區域)是自己不能控制的東西。

其實這個道理很心理學家的一個案例有異曲同工之妙!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Festinger)有一個很出名的判斷,被人們稱為“費斯汀格法則”:  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的,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做出怎樣的反應決定的。  換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卻是我們能掌控的。

我在這裡講這麼多,到時什麼意思呢?

就是讓你從根本上裡面明白,讀書可以影響你的一生!

可以讓你的人生被動變主動!

讀書,可以擴大你的認知,可以擴大你的關注圈,最終擴大你的影響圈!

所以,我們及時真的看不下去,你也要去“養成”,比如21天養成計劃,

逼著自己去看書,看這看著,你就看下去了,看著看著你就會喜歡讀書了!

3、知道讀書重要不行,你的去執行!

在電影《後會無期》裡,韓寒說,“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知道讀書很重要,你既然讀不了書!

你僅僅在意識上跟讀書有關係還遠遠不夠,你的去執行!

看書看不下去,只是一個習慣罷了,改掉它就行!

為了讀書,你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你的這種習慣!

定一個21天讀書養成計劃,嚴格去養成!

你就一定會發現一個愛看書的自己!

你要明白:你是明白的,你的看書看不下去只是一個習慣!在讀書的道路上,看不下去只是一個小小的習慣,改了,就完了,克服了,就完美了!

大膽的去讀書吧!去尋找你人生的快感!去擴大你的影響圈和關注圈,通過讀書,讓你的人生從被動變主動!,嚴格執行讀書養成習慣!

你終將愛上一個讀書的自己!

我願與你同行,共同走進書的世界,共同成長!


康康愛上書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人不可言而無信,書不可一日不讀。

大家都知道讀書的好處,卻不想讀書,我個人認為壞的社會風氣的誤導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造成現代人攀比的,是社會的慾望,不是原始的本能。

為何有[流量明星]的現象?還不是想一夜暴富嗎?

有新聞報道了,上億流量明星,都是暗箱操作,國家打擊後,也就二十幾萬的流量。

上億流量,非法操縱,出場身價上億,現在原形畢露,真是誤人子弟,害人不淺!

試問,都這樣急功近利,人心浮躁,夢想一夜暴富,結果呢?還不是黃樑美夢,竹籃打水一場空,害國!害民!害己!

在這樣的誤導下,只要出名了,成了明星了,掙幾百萬,幾千萬,上億輕輕鬆鬆,甚至採用非法手段,誰還會靜下心來讀書呢?

我們的國家對違法犯罪決不會手軟!相信國家會給我們創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環境!

熱愛書吧,它會使你的生活變得舒暢愉快,它會幫助你辨別形形色色的思想、感情、事物,它能教你尊敬別人和自己。





日月新語


知道閱讀的好處很多,但還是不想閱讀。這個問題其實也很正常,就像很多人也知道,早睡早起的好處很多,但是就是沒辦法做到。有些人也知道很多的養生知識,但是還是願意放任自己。這裡面其實就是人性。

人都是願意待在舒適區的。外面風光再好,但不願意走出去,因為走出去很累。所以我認為這是符合人性的,也沒有什麼可感到焦慮的。

其次我認為,不願意閱讀是因為閱讀對你現在的生活,並沒有什麼用,沒有什麼看得見摸得著的用處,意義不大。就跟吃飯一樣的。我知道什麼東西的營養價值很高,怎樣的吃法才是健康科學的,但是現在我肚子不餓,什麼再好吃再有營養,要我自己慢慢去做,太費勁,我寧可不吃。

因為閱讀的好處,它不是立竿見影的,是需要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需要一種耐心的堅持,這對很多人來說太難,所以也沒有什麼動力了。

第3個問題就是,知道閱讀有很多好處,但這個知道並不是自己的親身體驗,並不是自己的感同身受。你要真的能夠知道閱讀的好處,而不是這個好處是去聽說的,你才可以有足夠的動力去做這件事情。

怎麼辦呢?首先不能為了閱讀去閱讀,就是一種跟風,大家都說閱讀很好,自己就去跟這個風。而是要針對自己工作學習生活上的需要去閱讀,有針對性和目的的去閱讀。

比如以前我都是讀文學書籍和語文教學類的專業書籍,因為這跟我的工作有關,我是一位語文老師,讀這些才對我的教學有幫助。後來,因為自己一直不會收拾屋子,家裡面總是亂糟糟的,搞得自己每天回家都很鬱悶,也不好意思讓朋友來家玩。

後來偶然接觸到了《斷舍離》這本書,我一下子就非常感興趣,覺得裡面的內容解決了我的困惑和煩惱。後來陸陸續續找了很多斷舍離、極簡主義的書籍來讀,然後跟著書中的方法去改善自己的居住環境,扔東西啊,整理呀,收納呀,這樣我就越來越願意讀這方面的書。因為我生活中確實需要這方面的知識,這個價值對我來說是有用的。

所以我建議你先從自己生活中最缺乏的地方入手,找相關的書籍來閱讀來充電,讓書中的知識能夠很快運用在你的生活中,讓它產生價值,這樣你就會有閱讀的動力了。

你先看看自己現在的生活,到底最缺乏的是哪方面的東西,然後再製定你的閱讀計劃,選擇你的閱讀書籍,我想這樣,你的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92歲的姑娘


讀書,從生活的角度來說,中國人根本就不需要讀書的。因為中國人的文化傳承是街坊文化,街頭巷尾,茶鋪飯館。甚至是上大便的時侯。一句話,很世俗,很市井,很人群。對了,群。中國文化是人群文化,口頭傳播。中國人即不適合讀書,也不是真的愛好讀書。讀書,只是仕途的橋板。是獨木橋。普通大眾則沒有讀書的需求。

相反,不合群後猶太人,德國日爾曼人,他們骨子裡需要讀書。因為他們是靠讀書安撫靈魂的。他們天性接近安靜,獨處,這正是讀書的外在條件。中國人的靈魂也是個群。知識依靠口頭傳遞。

讀書於個人,純粹是習慣。喜歡的獨處的人特容易用書來消費時間,習慣成自然。讀書更多的出於興趣,而不是功用,道理。小孩子愛看小人書,只是因為有意思,和讀書有用沒有一毛錢的關係。讀書的人,是在讀書中消化人生感觸,在讀書中思考人生。在讀書中形成思想見解昇華感情,精練信仰。

很多人並沒有讀書的興趣,只要有別的途徑,他就不會用讀書來消費生活,打算時間。沒養成習慣之前,讀書是最好的誘發睡意的方式,很多人著的上幾頁眼皮自己會合上。用來打盹倒是個好方法。

沒有幾個人是靠道理生活的,都是依靠習慣,所以,讀書的興趣要從家庭從小來養成。除了升職稱考試,有明確的功利,平時知道讀書有用也沒有動力,所以就不去讀書了。

大致就是這麼回事吧。


秋歌988


強調知行合一,正是因為在大多數人的身上知和行是脫節的,所以知道有好處但不去施行,知道有害處也不能戒除,這種情況比比皆是。比如,明知道刻苦學習能考好大學,但還是偷懶走神打遊戲,明知道吸菸喝酒有害健康但還是戒不掉,明知道去打球能鍛鍊身體有益視力還躺上床上玩手機。這種知行不合一,淺顯的解釋是從人的惰性找原因,用心學的解釋就是知得還不夠,不是真知,真正的知道是條件反射般的做,光腳踩到火碳上立刻就跳起來,根本不用思考。

“不食肉,安知肉味?”一個不想去閱讀的人不可能經歷過真正的閱讀,也不可能深刻了解什麼是閱讀。不瞭解閱讀就不能正確評價閱讀,這種狀態下聲稱知道閱讀的好處是不可信的,用王陽明的觀點來說,根本就不知道閱讀有什麼好處,所謂知道閱讀的好處不是真知。

要想獲得閱讀的好處,養成閱讀的習慣,最好的辦法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選擇幾本不同類別、不同風格的書來讀,必須是精讀,切身經歷真正的閱讀,享受閱讀的狀態,然後才能養成閱讀的習慣,最高境界是讓閱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時的閱讀狀態不會思考閱讀有什麼好處,而是身處閱讀的好處中,在閱讀中獲得閱讀的好處,達到知行合一。


歐比旺羅克


您提到這個問題是一個普遍性問題,所謂普遍性,就是大多數人都會有此類問題,而且也不是一句兩句就能解決得了。人性就是喜歡尋求安逸,貪婪和懶惰在每一個人潛意識中不斷擴散,揮之不去。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的原因——-劣根性使然。

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就是四個字———知行合一,只有知行合一才是真知,只是知道卻做不到,就不是真知,做到了知行合一才能出離俗世,然而縱觀古今,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人家是聖人,我們是凡人,做不到也不必糾結,安心做一個凡人有何不好?

上面說的是務虛,如果您就是想養成一個好習慣,亟此有所改變,那其實還是有很多辦法的。

一,前期可以藉助外力,找個你信服的人督促檢查,時時鞭策,慢慢養成習慣。

二,設立獎懲機制,做好行事計劃,放在最顯眼的地方,時刻提醒自己。

三,看書不如聽書,看書沒有完整的時間,確實安靜的環境,而聽書就相對靈活的多,更加方便靈活,今日頭條,得到,喜馬拉雅等平臺有聲書隨便隨時可以聽,又不耽誤你做別的事情,一舉多得,我現在就是每天聽書磨耳朵👂,表面上看好像是一心二用,其實有些知識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你,有時候說出的話出口成章,收放自如,自己都不知道是怎麼得來的,其實都跟我多年堅持聽書有關。

不知道以上對您是否有幫助,也歡迎大家發表意見!



典讀


這個問題問到了點上。往大了說,是知行不合一,往小了說,其實只是一件無傷大雅的糗事。既然題主知道閱讀的好處,咱就不在這裡長篇大論說閱讀的好處了。

如何能夠讓自己去閱讀,我有這麼幾個方法,你參考一下

一、加入一個閱讀群,每天必須打卡,最好是有懲罰措施的群,比如一天不發,紅包發群。

二、參加一個家庭附近線下的讀書會,並繳納一定的費用。

三、向孩子或者親人承諾,每天給人家講一個故事。

四、選一個自己喜歡的東西,包包,手機,漂亮衣服,反正是你喜歡的就行。告訴自己讀書夠30天,買回來,獎勵自己一次。

我提供的辦法都是從外驅力上下功夫,因為我們可能缺少一點點推動力,真正上路了,也不是件難事。


酸菜老師


對於你來說 讀書是為了什麼 ,對於你來說 從書中你想得到什麼 ,在生活中 你不想弄明白 任何 事情你也不想去說服任何人 ,哪來的閱讀的力量 。

比如我問你時間和你之間的關係 ,你在時間中是一個存在著 ,從你出生的那一刻起 你就有了歷史 ,海德格爾 說 :存在者不是存在時間之流 ,,不是時間存在於時間 存在與時間互為決定 。

就像你對某件事情,認知還是錯誤的認知 。


與孩子更高端的對話


這就和明明知道好好學習以後能掙錢、明明知道自己只要努力了就能和別人一樣賺大錢卻也只是說說而已是一個道理,永遠是眼睛和心到了,手沒到的狀態。

還有一種原因是不能堅持下去,然後給自己各種找藉口,既然遲早堅持不下去,還不如不開始,或者拖延:過兩天、過兩天再看吧


思學兔


現代社會,物質誘惑太多了,手機電腦遊戲。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小時候不懂,現在看來,書的確是這麼神奇啊!

在科技發展帶來的衝擊下,書籍難免能讓一個人靜下心來好好的去閱讀啊!死板,無趣沒有吸引人的地方,所以現在網文爽文才會大受歡迎,可是很少有人去購買實體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