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這個老頭在中原畫了一個圈,喊大家來種田

公元197年的一天,曹操的部隊擊敗了潁川一帶的黃巾軍,正在休整。曹操端坐在帳營中,挑燈讀書。然而此時的曹操腦子裡想的卻不是書中內容,而是如何處理自己從黃巾軍手上繳獲的眾多耕牛和農具。按道理說,在農耕時代,耕牛農具那是非常值錢的,但是此時的曹操正帶著部隊打天下呢,這些耕牛和農具反而成了累贅。正當曹操困擾之時,一人求見......

東漢末年,這個老頭在中原畫了一個圈,喊大家來種田

棗祇,陳壽評價他:軍國之饒,起於棗祗而成於峻。


這個人叫棗祇,估計大夥兒也都沒聽過。這個人在《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的記載都很少,甚至生卒年都不詳。就是這麼一個跑龍套的,面見曹操,上來就說:“主公,咱們繳獲的耕牛農具,臣有話說!”

曹操一聽就很高興,笑道:“你說說看!”

棗祇解釋道:“吾聽聞,武帝之時,趙充國建議「屯田」於邊防,戍衛與墾耕並顧,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依我看,咱們也可以搞一套屯田!”

曹操沉思片刻道:“你接著說下去,到底怎麼辦?”

東漢末年,這個老頭在中原畫了一個圈,喊大家來種田


棗祇又向曹操詳細地講了他的構想,他認為這些農具和耕牛不可白白浪費,不如把它們分發給老百姓,請他們去種田。如今天下大亂,百姓流離失所,保命尚且困難,何談耕種?棗祇建議曹操由曹操出面,通告中原地區的流民,讓他們到曹軍的佔領區種田,曹操這邊提供土地,耕牛和農具,並且保護他們的人生安全。而這些種了田的老百姓呢只需在自己夠吃的情況下把一部分糧食交給曹操的軍隊做軍餉。這樣一來,耕牛農具的處理問題解決了,自己軍隊缺少糧草的問題也解決了,豈不是一舉兩得?

曹操大喜,馬上採納了棗祇的建議,次日就對外宣告,準備大規模屯田。但是一開始好多老百姓都不信任曹操,發佈“屯田令”好幾天了,響應號召的寥寥無幾。這個時候棗祇又發話了,“主公,您要屯田不能任意區域去屯,必須要圈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而且也不能用徵兵的方法去找農民,這樣會嚇跑他們,臣認為,主公您還應該做起表率,帶領自己的軍隊先開墾土地!”

東漢末年,這個老頭在中原畫了一個圈,喊大家來種田


曹操想著便在地圖上圈出許昌一帶作為最初的屯田區域,還發出通告,所有農民自願來參加屯田,只要肯拿鋤頭,糧食管夠!之後曹操還帶頭下地開墾土地,數十萬曹軍一起安心種田!此後數年,越來越多的流民投奔到曹操的領地,獲得屯田的機會。

曹操旁邊的袁紹,劉表,孫策之類的看到曹操軍隊天天不練兵,就跟農民一起下地種田,都笑得合不攏嘴,認為曹操不足為慮啦!殊不知,此時的曹操正在接受數以萬計的流民和大量的糧食豐收,之後曹操統一北方,南下荊州,靠的就是一開始種的這些田。

《三國志 魏書 武帝紀》記載:“於是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積穀,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併群賊,克平天下”

曹操屯田實施的第一年,就得榖百萬斛,可是讓他大嘗甜頭,於是他設置田官,準備把這個事業做長久了。屯田制度是我國曆史上一次偉大的土地變革,在國家所有制土地的基礎上,分田到戶,抑制土地兼併,對東漢末年極大破壞的生產力是一次復興。往大了說,東漢末年,由於大瘟疫和戰亂,人口銳減,如果沒有屯田的制度來保證糧食生產,中華民族恐有斷絕之虞!

東漢末年,這個老頭在中原畫了一個圈,喊大家來種田


曹操的兒子曹丕,孫子曹睿都始終貫徹曹操屯田的思想,到了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曹魏的糧食儲備永遠吊打諸葛亮的蜀國。諸葛亮次次北伐,幾乎都是敗在糧草不濟上面。毫無疑問,屯田制度是超越了封建主義的優越制度,但很可惜,在封建時代這樣的制度到底不能長久。

屯田初期,官民所得的糧食是對分或者六四,到了司馬家時代,直接變成了八二,甚至九一,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打擊。逃跑的民眾,鹹熙元年(264)政府宣佈廢除民屯。兵屯雖然繼續存在,但作用已經不大了。畢竟國家馬上就要統一,也不需要那麼多糧草。

不管怎麼說,屯田制都在它特有的那個時期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三國亂世的結束由於屯田制,至少早了半個世紀。

東漢末年,這個老頭在中原畫了一個圈,喊大家來種田


香港首富及著名企業家李嘉誠在其為《世紀三國—曹操之霸者勝出》一書所作的序言中分析:『屯田制』使魏國大大提高糧食產量,一年收穫百萬斛,使軍糧不再短缺。令曹操有雄厚的資本作支援,而在軍事上佔優。

可見在現代企業家的眼中,屯田也是一種相當成功的經營投資。土地自古以來就是立命之本,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農業國,土地政策也在不斷完善和進步,大家對土地有什麼看法呢?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