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料黑木耳發生的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對策


袋料黑木耳發生的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對策

食用菌產業是龍泉市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近年來,袋料黑木耳產業快速發展,2010年達到了1.5億袋,產值達到了4億多元,黑木耳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新途徑。但隨著栽培規模的擴大和栽培期的延長,加上異常氣候的影響,黑木耳病蟲危害越來越重,輕者減產,重者絕收,農民生產效益參差不齊,平均袋產值為3~4元,差的虧本,最好的袋產值達到9元。筆者對龍泉市黑木耳生產情況進行長期觀察和思考,認為造成黑木耳栽培效益參差不齊的主要原因是病蟲危害。現將袋料黑木耳生產過程發生的主要病蟲危害和防治對策總結如下。

1袋料黑木耳生長期間發生的主要病害

1.1生理性病害

1.1.1發菌慢症狀:接種後,菌絲雖然萌發,但不吃料或吃料後生長速度很慢。

原因分析:①裝袋時間太長或滅菌升溫太慢,料袋變酸;②培養料水分太多,或顆粒太小,導致料袋缺氧;③早秋接種溫度過高,晚秋接種氣溫過低;④木屑中含槐、樟等油脂芳香類木屑,或所用的木屑含殺菌劑或油漆等化學物質。

防治措施:①控制每灶滅菌數量在5000袋以內,裝袋至滅菌升溫100℃時間控制在8h內,氣溫高時用碳酸鈣或石灰將培養料pH調節到7;②科學配製培養基,顆粒粗細搭配,含水量在55%~60%;③選擇無芳香味、無油脂,不含殺菌劑、油漆等新鮮的木屑配製培養基。

1.1.2接種塊不萌發症狀特徵:接種後菌種不萌發,幾天後接種塊佈滿綠色黴層,培養料內毛黴等雜菌開始蔓延;②菌絲萌發慢,呈很淡的灰白色,菌絲在料內生長纖弱、無力,生長速度緩慢。

原因分析:①菌種處於高溫或缺氧的條件下培養,菌絲活力下降,或菌齡太長;②料袋滅菌後沒有充分冷卻。

防治措施:①選擇菌絲純白,粗壯,在良好的條件下培養,菌齡在35~45d的菌種;②料袋滅菌後料心溫度降至28℃以下方可接種。

1.1.3菌絲稀疏症狀:菌絲在料內生長纖弱、無力,生長速度緩慢,顏色呈灰白色。

原因分析:①種性退化、菌種老化或菌種在高溫或缺氧的條件下培養;②培養料水分偏低,顆粒細,通透性差,酸鹼度不適;③培養環境溫度過高,通風不好。

防治對策:①菌種選擇、培養料配製參照上述防治措施的要求;②長江以南地區安排在9月上、中旬-10月上、中旬接種,使用人工措施控制培養室溫度在24~28℃,並加強通風。

1.1.4退菌病症狀:發生於菌棒發菌後期或後熟期完成刺孔後。表現為原來濃白菌絲體逐漸變淡,料袋變鬆軟,耳料脫壁、變黃,最後出現黃水。

原因分析:①菌棒培養後期環境溫度長時間超過28℃,引起高溫燒菌;②菌棒刺孔後,菌絲代謝活動旺盛,菌棒溫度大幅度升高,引起高溫殺菌。

防治對策:①培養後期環境溫度不超過25℃,改耳袋#堆疊為▽堆疊,並加強通風;②選擇氣溫25℃以下時刺孔,刺孔後及時散堆,並進行強通風,或直接排場。

1.1.5幹孔病症狀:耳袋刺孔後,孔內菌絲不能恢復,大量菌絲枯萎、死亡,刺孔處呈黑點狀。

原因分析:耳袋刺孔後直接排場,遇高溫、大風等乾燥天氣,菌絲不能恢復。

防治對策:①選擇低溫(20℃以下)、陰雨天刺孔;②刺孔後在培養室內恢復7~10d,在氣候適宜時排場;③刺孔後直接排場,需採取在畦溝內灌水或在畦床表面噴水的辦法提高空間溼度,若菌棒排場後出現連續出現7d以上的高溫晴熱天氣,可採取在離菌棒2m以上高處平行架起一層遮陽網,並朝菌棒噴少量潔淨的霧狀水保持刺孔口溼潤,促使菌絲恢復。

1.1.6袋壁耳症狀:菌棒排場後,耳芽和成耳不在刺孔中正常出耳,而是在袋壁下大量形成耳芽,而後受雜菌汙染導致菌棒腐爛。

原因分析:①刺孔中菌絲死亡(見幹孔症);②料袋裝料時過鬆,造成料、袋脫開;③菌棒培養時受高溫或後熟過度,造成料、袋脫開;④排場後溫度不適(過高或過低)、外界空氣溼度過低。

防治對策:①菌棒培養從前期(28℃以下)到後期(25℃以下)要逐漸降溫;②菌棒菌絲滿袋後,後熟7~10d,在適宜氣候下及時排場;③在20℃以下排場,排場後要通過在畦溝灌水或畦面噴水的方法提高空間溼度,保證耳芽正常誘導。④配製培養基時,保持含水量在55%~60%。

1.2真菌性病害

1.2.1木黴病症狀:該病多發生於菌絲培養期,排場期及春季出耳後期的菌棒上。培養期發病表現為在接種口或菌棒內出現綠色點狀或斑塊狀,很快發展成片狀,出現綠色黴層;排場期發病表現在早秋氣溫較高天氣排場,菌棒靠近地面底端或下半側出現塊狀的綠色黴層,逐漸向中上部蔓延,發生整支菌棒腐爛;春季發病多發生氣溫升高多雨天氣,整支菌棒發生綠色黴層而腐爛。

原因分析:①採用澱粉含量高的稻穀、麥粒或玉米制作的原種轉接生產種,生產種培養後期易受到雜菌感染,而使菌種本身帶菌;②使用老化或活力弱的菌種生產;③培養料使用棉子殼或大顆粒原輔材料配製,未預溼導致滅菌不徹底;④生產場所、滅菌場所、冷卻場所、接種場所、培養場所病菌基數高,通過空氣傳播;⑤接種人員雙手和接種工具在使用前未按規定操作而傳播。

防治對策:①避免使用澱粉含量高的原種、生產種生產菌棒;②使用新鮮、乾燥的木屑等原輔材料配製培養基;大顆粒的原輔料使用前須先預溼;嚴格按規定配方,避免加入過多的富氮物質(如麩皮);③料袋滅菌後要堆放在乾淨場所密閉冷卻,保持接種室和培養室內的衛生和乾燥,定時進行消毒,遇連續陰雨天氣,採取撒生石灰的方法吸溼;④選擇24℃以下天氣排場,排場後耳芽長出前遇高溫或大雨天氣,採取架設遮陽網或薄膜等設施遮陽遮雨;⑤儘量在翌年4月上旬前採收結束。

1.2.2青黴病症狀:症狀與綠黴病相似,發生時斑塊比綠黴大,色澤比綠黴病稍深。

原因分析:青黴感染,原因與綠黴相似。

防治對策:同綠黴病。

1.2.3毛黴病症狀:發生在接種後的3-10d,表現在接種穴的周圍出現纖細、色淡的白色菌絲,生長迅速,5~7d即可達到碗口大,有些出現黑色孢子。木耳菌絲能生長,但速度慢。

原因分析:毛黴感染。該菌以孢子形式傳播,主要存在與原料、土壤和發黴的原輔料中,在溫度高、溼度大、通風不良條件下發生極快。

防治對策:①菌種、原輔材料選擇處理及生產場所的清理消毒同木黴病的防治對策;②料袋滅菌後要充分至料心的溫度降至28℃以下接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