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輔導孩子作業起衝突跳河輕生|論父母焦慮對孩子的影響

昨天一則抖音短視頻刷爆朋友圈。

劉女士在家輔導作業時與兒子起了衝突,她一氣之下竟然跳河輕生。消防人員營救時,劉女士哭訴:不要救我,活得太累了。

評論區裡一片同情。

為孩子所累,這道出了多少家長的心聲啊。

可是,你所受的累是孩子需要的嗎?

也許此時此刻,我們更應該反省一下自我。在親子關係中,作為家長,我們有沒有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我們為孩子所承受的累,是他們需要的,還是給他們造成壓抑所在?

母親輔導孩子作業起衝突跳河輕生|論父母焦慮對孩子的影響

1

《人民日報》曾發文指出:教育好孩子是父母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業。

老師也許會影響學生一段時期,但家長絕對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

試想,這個為了輔導作業和孩子起爭議而跳河輕生的家長,會給孩子的一生留下多大的陰影?

你命都可以不要,你都願意讓孩子背上逼死母親的罪名了,還有什麼作業可以放不下的嗎?

為人父母是我們終生的職業,可是有多少父母總以為管理好孩子的學習就是天下第一大事。

有多少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似乎從來沒有放鬆過心態。感覺就是在一步步的熬日子。

孩子上小學時想:等上初中,懂事點就好了;

到了孩子上初中想:等上高中住校就輕鬆一點了;

而到了上高中,為了衝刺好大學,多少家長為了孩子的學業可以丟掉工作,可以斷絕親戚朋友之間的往來。

可是,上了好大學,就放輕鬆了嗎?

如果你繃著這根焦慮的弦,孩子將來的戀愛,工作,結婚,生子,哪一樣不要你操心?


母親輔導孩子作業起衝突跳河輕生|論父母焦慮對孩子的影響

2

今日盼明日,明日何其多?所以,智慧的家長們,父母為孩子操一百份心,不如放下焦慮給孩子一些方式方法。讓他們自己學會獨立,學會自己的事自己做。

中國有句古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我認為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這句話更是至理名言。

什麼事情讓孩子自己學會去嘗試。一切包辦的父母即使有一天能夠培養出考出好成績的孩子光宗耀祖,但是將來面臨到社會上,恐怕也只是飛不出籠子的金絲雀。

給孩子自己嘗試、摸索的機會,他們將來才能獨立應對生活,無論走到哪裡,都會讓人放心。

香港首富李嘉誠有兩個兒子李澤鉅和李澤楷。他們都以優異的成績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畢業。按道理,鉅富的兒子畢業後肯定是理所當然到自己家的公司去擔任要職了。

但李嘉誠沒有接納他們:“你們還沒有實踐能力,我的公司暫時還不需要你們!”於是,兄弟倆只好去了加拿大,一個搞地產開發,一個去了投資銀行。他們和普通人一樣,開始了創業打拼,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把公司和銀行辦得有聲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類拔萃的人物。

按照李嘉誠的經濟能力,他怎麼需要自己的兒子出去創業,但是他深深明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如果自己的兩個孩子沒有賺取金錢的能力,自己就是給他們再多的金錢也是守不住的。

母親輔導孩子作業起衝突跳河輕生|論父母焦慮對孩子的影響

3

著名詩人紀伯倫所說:“你們的兒女,其實不是你們的兒女,他們是對生命自由的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藉助你們來到這個世界,但卻非因你而來,他就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這句話經典而又有哲理。

每個孩子他們應該擁有自己的人生。作為父子,母子,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儘自己所能去鼓勵他們,陪伴他們,在愛的基礎上培養他們的能力,讓他們將來可以獨立生活,體驗美好生命的真諦。

可反觀現在的教育,又有多少父母可以做到呢?

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的希望全部寄託在孩子身上。時時刻刻不放鬆的焦慮情緒對自己和孩子都是有害無益的。

我有一個同學夏淼,她的孩子和我家兒子今年都上高三。

可是我的兒子是放養的。

她家的每天除了晚上十二點到早上六點睡覺時間,其餘時間全程陪同。

夏淼每天扳著手指數日子。她說這麼多年熬過來了,現在是黎明前的黑暗了。

有一天早上醒來,看到她給我留言:“小嫻,我剛做了一個夢,夢見教育部通知高考延後了,我嚇醒了。真的慶幸,只是一場夢呀。”

考試是否延後,我們應該坦然對待。

但是夏淼卻為此事如此擔憂。

我真怕如果延後,會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為同學捏了一把汗的同時又深深理解她的焦慮。

記得95年我們高考,她爸爸總是活躍在學校裡,有時上課時眼睛無意一瞄,就會發現她爸爸正站在窗外看著女兒,如果看到她打瞌睡或者注意力不集中,他就會叫道:老師,請您提醒下夏淼同學。

夏淼曾經深惡痛絕爸爸的這種教育方式,可是當自己為人母之後,竟然在不知不覺中又變成了父親的翻版。

多麼可怕的焦慮,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一生,甚至可能是幾代人的命運。

母親輔導孩子作業起衝突跳河輕生|論父母焦慮對孩子的影響

好孩子不是被父母監督長大的,而應該是在有愛,包容的環境中自由成長。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認為,父母自己的悲觀、父母給予的悲觀性批評、征服和無助感的經歷是造成孩子悲觀的最主要原因。

4

只有情緒穩定,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卓越優秀又人格健全的孩子。

著名畫家達芬奇,之所以能在繪畫上展現卓越的成就,這也得益於他有一位懂得尊重孩子的好父親。他的父親彼得羅培養達芬奇的信條就是:給孩子足夠的自由,讓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

達芬奇6歲上學,有一天,他上課不專心聽講,還給老師畫了一幅畫像。老師生氣地把父親找到學校,父親看到了這幅畫非但沒有生氣,反而意外地發現了自己的孩子有畫畫的天賦。於是他很興奮並決定培養兒子在這方面的才華。

正是因為彼得羅在兒子上課不專心這件事情上沒有生氣焦慮,才看的到事件背後的閃光點。

而達芬奇生活在自由包容的家庭環境中,才能得以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愛的繪畫中。

16歲那年,父親把達芬奇帶到畫家維羅奇奧那裡學畫畫。在維羅奇奧的指導下,達芬奇刻苦學習,掌握了很多繪畫技巧,最終成為一代大畫家。


母親輔導孩子作業起衝突跳河輕生|論父母焦慮對孩子的影響

5

當然,不是放下焦慮,我們就都能培養出卓越的孩子。

大多數孩子最終都會成為一個普通人,過著平凡的一生。

但是,他們這一生快樂不快樂,有沒有活成他們自己想要的樣子,這才是最重要的。

快樂健康的孩子從來不是在我們的焦慮中長大的。

所以親愛的家長們,放愛一條生路,給孩子自由包容的環境,讓他們真正快樂健康的成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