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來部隊探望兒子:讓你們軍長出來見我!軍長:不認識讓他滾蛋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百善孝為先”,大致意思就是“孝”是百善之首。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為人之本,做人不能忘本,應該飲水思源。

孝道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時期,在西周,孝道有兩個含義,一是尊祖敬宗,其中就包括父母,其主要形式為祭祀,通過在宗廟祭祀的方法來表示對祖先的尊敬;二是傳宗接代,在周朝人看來,我們的生命來源於祖先,我們對祖先尊敬就應該延續香火,讓子嗣延綿不絕,因此孟子提出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點,在漢代《十三經注》中也曾提到:“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父親來部隊探望兒子:讓你們軍長出來見我!軍長:不認識讓他滾蛋

孟子

01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些聖人的理論一直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國人的思想,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了下來,如今已經成為我國的傳統文化。父母賜予了我們生命,養育我們成長,因此贍養父母是每一個子女都應該盡到的義務。孟子曾在《孟子離婁章句下》中提出五個不孝的情況:“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其中前三種情況都是不顧及贍養父母。

父親來部隊探望兒子:讓你們軍長出來見我!軍長:不認識讓他滾蛋

胡宗南(中)

當然,孝不僅僅是贍養父母這麼簡單,除了贍養父母,還要敬愛父母,順從父母,不違背倫理道德,在《禮記》中就記載:“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其中的“畜”就是養的意思。

孝道不僅體現在父母與子女之間,古代皇帝甚至還“以孝治國”,在《二十四孝》中就有漢文帝劉恆為母“親嘗湯藥”的故事。上行下效,久而久之,孝道就成為了評判人的一個標準。在漢代誕生了一個選官制度——察舉制,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孝廉”。就算是如今,孝道也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做到的一種品德。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有些人卻做不到孝順,比如胡宗南

父親來部隊探望兒子:讓你們軍長出來見我!軍長:不認識讓他滾蛋

胡宗南

02

胡宗南,原名胡琴齋,1896年出生於浙江鎮海的一個貧困家庭,是家中的長子,於1904年就讀於私塾。1915年,胡宗南從中學畢業,先後在兩所學校中擔任了國文、歷史地理老師。在學校當教師的時候,胡宗南想要競選校長之職,結果落選了。其父胡際清想著“成家立業”,先成了家才能立業,因此為胡宗南包辦了一門親事,但是胡宗南並不願意娶一個並不愛的人,堅決不娶,兩人因此反目成仇。

胡宗南在一氣之下,就離家出走,並在好友的資助下來到廣州,之後報考了黃埔陸軍軍官學校,但是因為身高不足1.6米,因此被淘汰了。後來經過廖仲愷特許,胡宗南才進了軍校。

父親來部隊探望兒子:讓你們軍長出來見我!軍長:不認識讓他滾蛋

胡宗南(右)與蔣介石

在軍校時期,胡宗南認識了蔣介石,並得到蔣介石的重用。在胡宗南畢業後,憑藉自己的實力,步步高昇,成為了蔣介石身邊最寵愛、最重要的軍事將領。1936年,胡宗南成為了陸軍第一軍的軍長,駐守徐州,父親胡際清得知兒子當大官之後,想著多年未見兒子,因此拿上了家鄉的特產,從老家來到徐州。

父親來部隊探望兒子:讓你們軍長出來見我!軍長:不認識讓他滾蛋

胡宗南

當胡際清來到指揮所的時候,被士兵攔在了門外,胡際清就對著站崗的士兵說道:叫你們軍長出來,我是他父親。士兵一聽,馬上彙報給上級,胡宗南一聽,平淡地說道:我不認識他,讓他趕緊回去吧。士兵將原話告訴了胡際清,但是胡際清依然堅定的要見軍長。胡宗南得知後,生氣地大聲說道:不認識,讓他滾蛋。胡際清無可奈何,帶著失落的心情回到了臨時住處。但是在他回去不久後,就聽到敲門聲,打開門一開,胡宗南就站在外面。胡宗南拿著一筆錢塞給胡際清,說道:“以後不要去指揮部找我了,這些錢你帶著回老家!”說完,胡宗南就離開了。胡際清對此十分生氣,指著胡宗南的背影破口大罵,父子兩人的關係徹底決裂。

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