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我的書,這位高中老師說:每個孩子都是一朵奇葩


讀了我的書,這位高中老師說:每個孩子都是一朵奇葩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奇葩

——讀楊聰的《教育即喚醒:走近問題學生》有感

文\\sdsonia


一個孩子值得被尊重,是因為人的價值來源於其生命本身,我們的教育是教會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

每個老師的課堂上肯定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被貼上“問題學生”的孩子,楊聰老師所著的《教育即喚醒》中,描寫的就是發生在他和一些“問題學生”之間的感人故事。儘管文中所寫都是發生在小學的故事,但讀來竟如此熟悉,也許自己的教學經歷中有過些許這樣的孩子,也許親戚朋友中有類似的孩子,所以閱讀過程中產生了這樣的共鳴。

根據我的教學經歷,“問題學生”一般有兩類,一類是“學困生”,另一類是“學優生”。學困生是指那些不愛學習的學生,他們的主要表現要麼總是違反紀律影響他人,要麼不言不語,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成為班級的邊緣化人物。學優生是指那些追求“完美主義”的學生,他們不能容忍自己的過失,常常拿自己的或者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表現為過度緊張焦慮,多疑,甚至會因此而引發一些莫名的身體疾病如頭痛、痙攣、氣喘等等身體疾病。這兩類學生我都見過不少。

楊聰老師筆下的徐龍就是一個讓每個老師感到沒轍的“學困生”, 用一個老師的話講他是“讀書扯破布,寫字龜鬼畫符,上課老是動,成績像遭了地震,一塌糊塗。”但楊老師接班後,沒有像其他老那樣對徐龍進行責備和批評,也沒有強制性的輔導補差,而是逐漸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和他成了大小朋友。

佛洛依德和杜威都認為每個人天生都有得到別人承認的慾望,有成為重要人物的衝動。楊老師利用了徐龍的這種心理常常為他創造機會讓他表現一下自我,比如請他檢查好同學的作業、請他當自己的助理、請他為自己服務、允許他在課堂上離題發言成為課堂的主角等。並且,楊老師把對徐龍的關心傳遞了其他同學,其他同學也神領心會地改變了對徐龍的態度,這讓徐龍在班級裡找到了從未有過的歸屬感。

楊老師對徐龍取得的點滴進步不僅喜在心頭,而且對他適時鼓勵表揚,慢慢地徐龍從厭學變成了愛學。在一次次和老師的筆頭交流中,錯別字寫的越來越少了,書也讀得越來越好了。

我一向不太喜歡孩子和學生因取悅某個人而做某事,包括自己的學習。我希望孩子和學生有個人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但不得不承認,道德的最高階段說起來簡單,真的達到並非易事。在這個階段難以達到的時候,利用自己對孩子的好意使其在短期內獲得進步不失是一種好的辦法。我侄子也是活生生的例子之一。他在上小學時,常常在課堂上打斷老師的講課,或者在老師講課期間跑出教室,小學畢業成績爛得一塌糊塗。但是,上了初中,善良、年輕漂亮的班主任數學老師給予他充分的關注,激發了他的向學之心,三年過去,竟然考取了縣一中。一中的班主任老師的嚴格要求卻使得他產生了牴觸情緒,繼而打架鬥毆、逃課、上課睡覺漸漸變成了學習和行為上的“雙差生”,以至於最後拒絕去上學。回想起那段時光,所有認識他的人,包括已經上大學二年級的他自己都沒有想到會有後來的變化。

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常會見到這樣不服管教的的孩子。其實,很多情況下,不是孩子出了問題,而是家長和老師的教育教學方式出了問題。只有繞到問題的背後,才能走進孩子的心裡有效溝通,對症下藥繼而解決問題。正如TED的演講者——資深心理治療師 Meg Jay 所說的“一次交流、一次好的談話、好的休息、好的TED演講,能在未來的幾年甚至幾代人的時間裡帶來巨大的影響”。

如果說徐龍是一個調皮搗蛋、愛玩愛鬧、不懼老師批評的孩子,那麼父母為農民工的小童則是一個呆頭呆腦的“笨小孩”。

一年級的功課儘管簡單,但小童就是跟不上。媽媽在家手把手教他,講了又錯,錯了再講,終究不見效果。媽媽罵他,他也不知道哭,也沒有絲毫不高興的樣子,打他擰他,打疼擰疼了才知道哭出聲來。

在學校,儘管被老師罰站,儘管很少有同學和他一起玩,他卻能自得其樂,有時不厭其煩的蹲在操場上觀察螞蟻的爬行,有時跟在高年級同學的後面,蹦蹦跳跳自言自語。但是這樣的快樂並沒有維持多久,因為成績差,他成了學校、家庭兩頭受氣的可憐蟲。他變得既不願意回家,也不願意上學,沉默寡言,不願意說話。班主任打電話給媽媽告狀,媽媽就將氣撒在小童身上。一個學期下來,小童的素質報告上有四五科的成績都是“待及格”,無奈,在老師的半建議半脅迫的情況下,小童被爸爸送回老家的小學就讀。

和藹可親表叔在當地的小學任教,給小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表叔不教一年級,於是表叔將小童安排在自己的朋友也是當地的教壇新秀鄭老師的班裡。

剛開始小童的內心還是快樂的,因為學校裡有和藹可親的表叔。但是,太過負責的班主任鄭老師和數學老師總是見縫插針給小童補課,甚至犧牲午餐的時間。小童在學校裡越來越忙,也越來越萎靡了。因為在學校裡失去了自由,回到家裡的小童越來越貪玩,年邁的奶奶無計可施。

補課的次數越來越多,可成績並不見長,鄭老師有些不耐煩了,忍不住對完不成作業的小童諷刺挖苦甚至會動用細細的木棍敲打小童的手心。剛開始,小童在捱打後還能好幾天,但不久就故態重萌。後來發展到每次捱打,小童竟然一邊上癮似的舔著自己的痛楚,一邊暗暗強化著可以捱打換取自由玩耍信念。

表叔瞭解小童的處境,給鄭老師安慰說不用擔心小童會拉低她班的平均分,因為小童不算做她班的正式學生。鄭老師頓時感到一陣輕鬆,遂放鬆了對小童的學業要求。原來她給小童補課是因為擔心小童拉低她們班的平均分,而不是為了小童的發展!

在實際教學中,我也有遇到類似的事情發生。因為擔心平均分,有些班主任老師千方百計動員班裡的學困生上文科,轉校區等。還有的班主任,對外來借讀的孩子另眼相看,因為他們的分數不算在班級平均分之內,考得高低於班級平均分沒有關係。記得有一年我擔任高二班主任期間,班裡一次從東校區轉回四名同學,成績都不怎麼好。畢業後,一位同學在教師節打電話感謝我不像別的人那樣拋棄了他,成績不好還肯收留他。其實,在我的心裡,每個孩子都是平等的,也是獨特的,各有千秋的。

印度有部電影,名字是Every child Is Special(地球上的星星)。講述一名印度男孩不幸與幸運的故事。不幸的是這名男孩患有學習困難症,常常受到老師的的責罰和不解,幸運的是他遇到了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教會了他閱讀,而且還發現併發揮了他的繪畫天賦,讓他成為一個健康快樂發展的孩子。

花開四季,各有千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如果用單一的短暫的要求衡量所有的孩子,勢必有些孩子會因此受傷。再者,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直木造梁,彎木造梨,智力多元,各有所長,如果僅用學習成績來衡量每一個孩子,勢必會造成很多孩子的天賦得不到發現和發揮,有些孩子的價值將永遠被埋沒。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奇葩,需要用心呵護,施肥和灌溉才能綻放異彩。非常欣賞楊先生寫在扉頁上的這句話:一個孩子值得被尊重,是因為人的價值來源於其生命本身,我們的教育是教會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

讀了我的書,這位高中老師說:每個孩子都是一朵奇葩

《教育即喚醒----走近問題學生》楊聰著/海峽出版發行集團/福建教育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