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我們大人給孩子創造的環境影響了孩子。這句話對嗎?

美羊羊遇到大灰狼


世界上本沒有熊孩子,有的只是不會教育的家長。家長創設的環境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所以不同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各不相同。

古有孟母三遷,孟母為了讓孟子不受居住環境的不良影響,不惜三次搬家,最好才在學宮對面定居下來。正是孟母能夠清晰認識到這環境能影響到孩子,才成就了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如今每個父母也都在努力掙錢,為了給孩子提供學區房,提供更好的教育。小孩模仿力強,對周圍的一切耳濡目染,所以大人要儘可能的創造一個對孩子有利的環境。

一個成天玩手機的父母,孩子又怎麼會認真的寫作業呢?所以教育孩子也需要從父母做起,只有我們給孩子創造合適的環境,孩子才能更好的發展。



羅羅羅羅羅


這句話,不完全正確。

人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以身作則,潛移默化的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說,環境影響人,也造就人。但,環境只是外因,孩子的主觀及其能動性是內因。外因影響著內因,內因通過外因而發生作用。



01 從家庭方面來說

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心理特徵和性格特徵。不滿8週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學齡前兒童來,受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的影響最多,尤其是啟蒙教育階段。家庭成員的一言一行,無不影響著孩子。孩子成長髮育到一定階段,也能感受到家人的喜、怒、哀、樂。家長出於對孩子的疼愛,無不盡其所能全面呵護,期盼著孩子茁壯成長。此乃人之常情。

◑從進入幼兒園開始,可以說孩子進入了無憂無慮的快樂成長時期。家庭成員,老師甚至是同學,無不影響著孩子的潛意識的模仿能力,也為他們提供了模仿的環境。

◑八週歲以上、不滿18週歲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隨著孩子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開始,正式受到三位一體的影響,即家庭、學校、社會。如果說兒童的心理發展,更多地依賴於自身生理上的成熟和家庭學校的影響,那麼青少年心理發展和特點,在很大程度上更多取決於社會和政治環境的影響,充分顯現出青春期心理的社會性特點。在孩子身上,有不同程度的具有動盪性和敏感性。他們情感的表示,開始具有一定的曲折和紋飾的特點,有時也想博得周圍人對他們的行為的認可。所以,此時影響孩子的外來因素,不僅僅是來自於家庭所給孩子創造的環境。

當然,在孩子沒有自己獨立的意見、見解,或其它疑慮急待解決之時,還是偏重於相信父母的意見和建議。

隨著孩子的逐漸成長,他們對父母的看法逐漸的改變,並有一個過程:父母無所不能---父母還行----父母不都行---父母親跟不上形勢了……

這樣一個過程伴隨著孩子,實屬正常,我們應該理性的看待他們。至少,說明孩子已經長大,有自己的看問題的角度,也許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們不是對父母意見或者是看法的全盤否定。家長也沒有必要為之生氣或憤怒,感覺孩子大了,你管不了了。在這種意義上說,並不是我們家長給孩子創造了一個不聽話的環境。



02 環境薰陶人

有時候,家長從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角度考慮,人為地為孩子創造一個,在自己和別人看來都相當優越的生活學習環境。可是,由於孩子的自身原因,不適宜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和學習,又由於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因此與家長產生了牴觸情緒。孰是,孰非?有時很難定論。,此時,家長好像反而落個“出力不討好”這樣一個尷尬的境地。所以,量體裁衣、因材施教,不論是我們家長,還是學校,都是應該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03 “慣子不孝,肥田收癟稻”

自然界萬物的生長,都有它自己的客觀規律性,孩子的成長也不例外。家庭、學校和社會,只有遵循人教育發展規律,才能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誠然,如果家庭過度地溺愛,總是把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寄託在孩子身上,一味地給孩子創造極為舒適安逸的生活學習環境,使孩子養成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養尊處優的壞習慣,,那麼,就有可能是孩子失去了將來走向社會的動力以及在社會上的競爭力。不僅葬送了孩子的前程,也更害了家庭。更有甚者,孩子總認為,眼前,家庭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如此,絲毫不存感恩之心,難道還期待著他們以後能為家庭和社會做多大的貢獻?

總之,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為他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而作為環境中的孩子,更應該和環境和諧發展,重視主觀意識的培養,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再者,家庭、學校和社會,也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我們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積極調動孩子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充分利用當前的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為以後走向社會創造更多更好的條件。


圩鑫法務


當我們聽到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大人給創造的環境影響了孩子時,有的人會說,這和大人有什麼關係,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但也有人認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同樣也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身上的問題就能折射出父母身上的問題,而我顯然是贊同第二種人的觀點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孩子和父母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那這些問題究竟來源於何呢?比如孩子的叛逆,頂嘴,離家出走,等等問題,歸根究底我覺得父母有一大部分責任的,甚至所有,我們很多人都聽過赤子之心,這裡的赤子就是指剛出生的孩子的心,每一個剛出生的孩子都是一張白紙,在從小到大的環境薰陶下,久潛移默化的決定了孩子是什麼性格,孩子的精神層面樣子。

在生活中有一些父母與其說是大咧咧不如說是不負責任,它們每天只顧打麻將,打牌,喝酒等等這既是對孩子的極度不負責任,同樣也是對自己的極度不負責任,還有一些家長在輔導孩子的時候沒有耐心,總和孩子喊叫甚至出手打孩子,還有一些離異的單親家庭,孩子從下就沒有安全感,自卑,試問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心理能健康嗎?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另外一部分人,它們懂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是父母問題的折射呈現體,所有這些父母在處理生活中的問題時,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做事方式,可以這麼說孩子長大後的處理問題方式的第一感就來源於父母的處理問題方式,這樣的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幾乎都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假以時日必定有一番作為。

因此我們應該像第二種父母學習,給孩子一個完整快樂的童年,讓孩子茁壯成長。所有我認為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我們大人給創造的環境影響了孩子是對的。

點贊👍加個關注吧🥳一起攜手成長❤️,

謝謝🥰


魔途之路


對題主的問題,我認為是對的。但是,我作為一名老師兼家長,我希望孩子們是“懂事的”,而不是“聽話的”。

話不多說,下面開始講我的兩個觀點:

一、為什麼認為是對的?

在多數中國家長的觀念裡,遵循家長的意願就是聽話,不遵循就是不聽話,不聽話就不是好孩子。凡事沒有絕對,顯然“沒有不聽話的孩子”這句話也不那麼正確。

但,孩子終歸是“鬥不過”家長的。我經常在學生們的作文裡瞭解到孩子們是怎麼一步步聽話起來的。而這些原因總結起來,就是父母創造了讓孩子聽話的環境。

比如,張同學每次不聽話他爸爸就會打他,捱打次數多了,張同學開始試著順從父親;比如,李同學每次不聽話她媽媽就會當著全村人數落她,次數多了,敏感的李同學也開始不再頂撞母親了...

也許我的例子有一些極端,但事實就是如此,假若父母創造了特定的環境去逼迫孩子,哪個孩子會不聽話?試問,這些聽話了的孩子,真的是真心聽話的嗎?孩子聽話真的是對孩子有益的嗎?

二、為什麼希望是“懂事的”,而不是“聽話的”?

其實所有人都明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一輩子的老師,也都明白環境對孩子的重要性。古有孟母三遷,就是因為想給孩子提供好的環境。

而父母的言行舉止方式方法,其實也是環境的組成部分。

作為老師和家長,我們只需要創造環境來引導孩子做一個懂事的孩子,懂事的孩子自然也是聽話的了

懂事,是方法論;聽話,是結果論。

無論聽話還是懂事,本意都是希望孩子好。那麼,我們就要給孩子講事實擺道理舉例子,一步一步引導他走向正確的軌道。而不是簡單粗暴的告訴他聽從我們的就是對的。

對於一個明事理的孩子來說,他會在對的場合做對的事,在不對的場合不做不對的事。


TeacherWu


一般家長,老師,都喜歡想聽話的孩子,因為聽話的孩子不調皮,不惡搞,做事按照大人的意願來,大人總喜歡用乖巧懂事來形容這樣的孩子,這些孩子往往成績也不會太差,但是根據研究表明,往往那些成績在前十名的孩子往往沒有太大的成就,反而那些十幾名的孩子辦事能力強,而這部分孩子就是有些調皮搗蛋,又有一些小聰明的人,基本上是家長和老師心中不太聽話的孩子。他們往往不太用心學習,基本穩定在中上等,但是隻要他們稍微花點時間在學習上,成績就上去了。但是太聽話的孩子往往都沒有孩子自己的主見和想法也沒有孩子改有的天性。

我們家大女兒就是那個特別不聽話的孩子[捂臉],想法多,自我主見很強,心思活,學習上能偷懶就偷懶,能投機取巧就投機取巧,用心了也能考第一第二,稍微不用心了也就奔十去了,所以我也經常很頭大,老師也經常跟我說,孩子成績不穩定,不用心,耍小聰明,一個女孩子,愛打“迷你世界”遊戲,喜歡編程,喜歡滑板,耍酷,喜歡電子音樂,都是跟那種鄰家女孩格格不入系列,但是我們也不能把這樣的孩子去敲打成那種聽話的孩子,孩子天性就是這樣,後天再怎麼去改,也改變不了她的性格,我所能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適當的引導,沒有其他辦法。所以說,聽話的孩子也不一定就是環境因素,自律的孩子生來就是乖巧懂事,但大部分孩子還是總有孩子最基本的天性,淘氣,搗蛋。




努力爬呀爬的蝸牛


環境影響孩子,這句話其實我們都認同,為什麼現在會對這句話有疑問呢?因為我們不知道要給孩子創造什麼樣的環境來培養出一個聽話的孩子。

比如,在陪孩子寫作業這件事上,創造什麼樣的環境才能讓孩子乖乖的寫作業呢?

一個朋友曾經抱怨,自己6歲的兒子每次寫作業時都會找出千奇百怪的理由,十分鐘就能完成的作業足足耗夠一個小時才能勉強寫完。我問她,“孩子寫作業時,你在做什麼?”她說,“我什麼都不幹,在旁邊看著他呀。”我告訴她,下次孩子寫作業時,你在旁邊也寫,看孩子是什麼反應。

幾天後,朋友告訴我,自從她開始和孩子一起寫作業之後,孩子寫作業的積極性提高了很多,自己也輕鬆了很多。

和孩子一起寫作業並不是我的原創,我也是在經歷了雞飛狗跳的陪寫之路後,借鑑別人的經驗,才擺脫了陪娃寫作業時血壓飆升的困境。

在孩子寫作業時,如果家長在旁邊時時盯著,不時的指點孩子的錯誤,偶爾的在批評幾句;或者,在孩子寫作業時,家長在旁邊刷手機、看視頻,孩子怎麼能安心寫作業?

既然孩子每天需要寫作業,那家長不妨每天也給自己佈置點作業,和孩子一起學習、寫作業,或者完成自己的工作。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孩子肯定會慢慢理解寫作業的意義,自己主動完成作業。

孩子聽不聽話,要看家長給孩子創造了什麼樣的環境。


我家小豆苗


我認為這句話說得非常對。每個孩子都是小天使,沒有哪個孩子出生就是惡魔,父母給孩子創造的環境至關重要。做為父母的我們,常常會以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可她們也會有自己的想法,我們是否認真去聆聽過她們的想法?為什麼現在家長們總是說孩子越來叛逆了,因為家長們長期的壓制,孩子的心靈受到了傷害,當然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做出極端的事情。我因為種種原因,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生活了兩年,那是一年級下學期,正是養成好習慣的黃金時間。一個六歲的孩子,沒有父母的陪伴,在那樣的環境中很難養成好的習慣。當我工作穩定後,我立馬將孩子轉到身邊生活。剛開始沉浸在歡聚的喜悅中,並沒有發現異常,慢慢的我發現孩子有一些非常不好的習慣。可這時孩子已經大了,想要她改掉身上那些壞毛病,我必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給她一個溫馨舒適的環境,引導她擁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讓她能有積極向上的心態去面對遇到的困難。你們說對嗎?


倩倩的美好生活


這句話確實是有道理的,現在經常會聽到家長們講我家孩子不聽話調皮不好教育,那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孩子為什麼會不聽話呢?

1.太過於溺愛孩子使其變得驕縱;很多家庭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把孩子當成是掌上明珠,把孩子捧得高高的,什麼事情都依著孩子順從孩子,這樣做時間長了孩子自然就形成了小霸王脾性因為得到的太容易了需要什麼就有什麼,想怎麼做肯定沒人說都會順著我,給你形成了錯誤的觀念。

2.家庭成員教育意見的分化;現在年輕父母都需要工作打拼,孩子多數跟家裡老人生活時間長,大家都知道老人疼孩子,有時候是不分事情、不分輕重,當然不光是老人父母之間的教育也是有差異的,這就給孩子形成了庇護所,很多時候你們會發現孩子單獨跟某一位家庭成員在一起的時候特別乖巧一旦家庭成員多了就各種不聽話了。這就是家庭成員之間意見分化造成的。

3.孩子本身天性純真看到問題單一,當他們習慣了被溺愛之後心中就有一種思維,天下我老大,一切事情就必須由著我來、順著我願。

那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呢?

1.換位思考,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把自己帶入成孩子,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思考問題。

2.以朋友的身份去對待孩子,跟孩子建立友誼不搞上下分級,教育過程中把孩子當成自己朋友來對待,用朋友的語氣跟孩子溝通,讓他感受到平等與尊重。

3.認真聆聽孩子的心聲不能著急否定孩子,很多時候,我們在與孩子的交談中,常常伴隨著否定!比如:你這麼這麼做是錯的!應該這樣做!;不對,不對,你怎麼這麼笨!這件事是這麼做的嗎?起來,我做給你看!其實我們應該多聆聽孩子的想法,用溝通的方式來糾正孩子的錯誤,先表揚孩子好的地方,再說孩子不足的地方!用先褒後貶的順序依次指出孩子觀點的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月亮的窩


我認為這句話和“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有相同的意思,我覺得不完全對。

我們舉幾個例子一對比就會發現,孩子長成什麼樣受外界影響但並不全部都由外界環境決定。

第一,環境對人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小時候經歷過不同的環境,每一個環境都對孟子產生影響。當他們挨著墓地的時候,孟子就學祭拜,玩遊戲也玩兒辦喪事的遊戲;當他們居住在集市附近,孟子便學會了買賣和屠殺;最後居住在學宮旁邊的時候,孟子開始學鞠躬行禮和進退的禮節。這個時候孟母便安頓了下來,也為後來孟子的成才營造了一個好的環境。

第二個例子是仲永的例子,我們都知道一篇課文叫《傷仲永》,文中仲永天資聰穎,五歲能作詩。但是他的父親卻沒有給如此聰慧的仲永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導致仲永十二歲時已經泯然眾人矣。

第二,天賦決定人的發展。

我們熟悉的一篇課文《送東陽馬生序》,作者小時候環境並不好,沒有條件讓他看書,所以他說“餘幼時即嗜學,家窮,無以致書以觀。”即使這樣的環境,但是他卻依然能夠自己想辦法:“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

從這個事情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來環境雖然惡劣,但是卻並沒有影響到他。

所以,如果孩子出現了一些問題,不要單單從外部環境分析,還要從他自身找原因!


一名教書匠


這句話我認為是對的,依稀記得著名主持人白巖松也曾經說過“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一生”。孩子的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組成的,但是家庭教育是重中之重。

1.父母的言行舉止影響著孩子。如果父母說話動作一貫粗魯,或者總是不守信用,說過的話不算數,長期處在這種環境下的孩子,行為不會太文明,也不懂得守信用的重要性。

2.父母營造的家庭氛圍影響著孩子。如果父母之間總是吵吵鬧鬧,或者家裡不是麻將聲就是喝酒划拳聲,長期處在這種沒有愛沒有積極上進氛圍的孩子,性格基本上不會是陽光樂觀的,學習方面的興趣也會不濃。

3.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影響著孩子。如果父母總是以大人的身份,高高在上地來跟孩子說話或者施壓,從來沒有過蹲下身子來,平等地跟孩子聊天談心,像朋友一樣傾聽孩子的想法,和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長期處於這種簡單粗暴的溝通方式下的孩子,內心就會害怕父母或者排斥父母,就會容易出現叛逆。

總之,大環境教育可以影響孩子,但是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最大,科學的家庭教育更有助於陪伴孩子成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