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失格》:從心理學三個層面分析,葉藏一生的悲劇,究竟因何

終於等到春節假期,有時間在家可以好好靜下心來看書。平日裡都忙著應付工作和照顧家人,很少能抽出時間來閱讀一本書。昨晚睡前把在床頭一直擱置的《人間失格》拿出來仔細看了一遍。說實話,這一次閱讀讓我突然對主人公葉藏有了新的理解和同情。

《人間失格》:從心理學三個層面分析,葉藏一生的悲劇,究竟因何

《人間失格》是日本小說家太宰治根據自身的經歷所撰寫的小說,主要介紹了大庭葉藏從幼年到青年再到壯年的經歷,作者宰治不僅巧妙地將自己的一生穿插在作品中,更大膽地毫無保留地向世人剖析他的內心世界。但在我看來,《人間失格》更多的是講述的是一個高敏感型人格的孩子因為童年時期父母親情的缺失,導致一直對純粹的愛不斷追求,最終走上自毀的道路。

《人間失格》:從心理學三個層面分析,葉藏一生的悲劇,究竟因何

高敏感型人格

與生俱來的高敏感型人格是他悲慘一生的根源

高敏感型人格並不是性格疾病,它是由內向型人格發展而來,只是一種生理特徵。目前,全球五分之一的人都有這種特質。高敏感型人格有的是天生的有的是後天環境造成的。

伊爾斯·桑德在著作《高敏感是種天賦》中說:高敏感型人格擁有發達的神經系統,他們感知事物席位的差別,並對信息進行更深的加工。高敏感型人擁有活躍的想象力和豐富的內心世界,當他們從外部接受和感知到的信息,會觸發大腦裡各種概念想法並建立連接。

桑德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在除夕夜,高敏感型人在看到璀璨的煙花劃過夜空並不會覺得快樂,而是覺得噪音巨大。他們會覺得耳膜被刺穿,神經被震動,甚至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覺得不安。作為高敏感型人格都會厭惡自身所處的環境中的衝突。

葉藏是一個天生就是高敏感型人格的人。在《人間失格》中,葉藏對自從小內心世界是這個麼描述的:

當我還在襁褓的時候,我的傷痕便已赫然出現在我的一隻腿上,隨著長大成人,非但沒有治癒,反而日漸加劇,甚至擴展到骨髓深處。

在特別幼小的時候聽到人們說“人不吃飯就會餓死”,就會感覺惶恐和不安;每當受到他人譴責或者怒斥時,透過他人面孔彷彿看到了比獅子和鱷魚更可怕的動物本性;他覺得自己是個“異類”,於世間所有人的幸福觀格格不入,並且因此在夜裡發狂,呻吟不止,精神發狂;儘管從小被人認為生在幸福之家但自己卻覺得自己生活在地獄裡;無法與他人交談。

葉藏的高敏感型人格源於天生,但這並不是疾病,甚至可以看成一種天賦。太宰治就是就是那種具備高敏感型人格的人,所以在文中他用極其刁鑽但又深入骨髓般筆法解構著世人的面目和人類的本性,因此葉藏才能如此悄無聲息地入侵讀者的心靈。

《人間失格》:從心理學三個層面分析,葉藏一生的悲劇,究竟因何

童年時期父母親情的缺失 ,不得不採用“丑角精神”來獲得愛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父母的愛應該是這樣的:它能激發起孩子對周圍的世界,對人所創造的一切關係,激發起他為人民服務的熱情。”但葉藏卻是一個小時候對父母和周圍人產生恐懼,長大後幾乎沒有朋友,整日渾渾噩噩,曾被女人包養和靠酒精毒品度日子。為什麼他長大會變成這樣的人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從小父母的親情缺失,無法與他人建立起正常的關係。

葉藏小的時候,父親常年在外地(東京)工作,很少回家。即便他回到了家也是一副十分嚴肅的表情,讓人不敢靠近。葉藏也從未提起與母親的相處。由此可推斷出,在葉藏的童年時代,他是家庭情感缺失的孩子。等到他讀中學就去外地求學,更沒辦法體會到家的溫暖和父母陪伴的愛。

喬治·貝爾格說:“一個父親遠勝過100個教師”,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他代表男性力量。一個男子從小缺乏父親的陪伴,內心就是軟弱 沒有主見 。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代表慈善與溫和,教會孩子良善與美德。

從小缺乏父母陪伴與愛的孩子,容易敏感脆弱,不懂的如何與人建立起親密關係,不信任人,內心疏離。但是,每個人的內心都是渴望被愛與理解,猶如花朵渴望陽光和雨露。正因如此,葉藏才會說:

於是,我想到了一個招數,那就是搞笑,這是我對人類最後的求愛。儘管我對人類滿腹恐懼,但怎麼也沒有辦法對人類死心。

《人間失格》:從心理學三個層面分析,葉藏一生的悲劇,究竟因何

葉藏的“搞笑”來取悅他人,其實就是心理學上說的“丑角精神”。

“丑角精神”指的是以扮演“丑角”來取悅別人,隱藏自己本來的面目,博得他人好感,獲得自我存在感。比如,他會在夏天的時候,穿著毛衣;在操場課上故意摔跤博得大家一笑。不可否認,他的聰明和小心機確實為他帶來了理想中的效果。但是,為什麼得到了大家關注的葉藏還是覺得自己與世界格格不入,選擇死亡呢?

因為葉藏的“丑角精神”是在絕對固守自我的內心世界,隔斷與現實的聯繫下發生的,因而“求愛”只是一個外殼,實質仍然是為了隱藏真實的自我一個隱藏自我,難以信任他人的人,是無法與他人建立起堅實可靠的情感。所以,他是孤獨的,哪怕是與交情較深的堀木,他後來也是承認他們之間只有“利用”的關係。所以,葉藏的“丑角精神”註定是失敗的,“求愛”也是失敗的。

《人間失格》:從心理學三個層面分析,葉藏一生的悲劇,究竟因何

“逃避心理”帶來自我破壞,信仰喪失最終走向滅亡

阿奎納曾說:“宗教使人信仰上帝,不是把上帝作為他的對象,而是作為他的目的。”

心理學有一個名詞叫“逃避心理”,指的是青年人沒有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當遇到挫折容易產生厭世心理,從而藉助宗教尋找心靈慰藉。葉藏信仰基督,就是企圖用來填補自己與世人之間的鴻溝。

葉藏是個追求完美與純粹的人,早年敏感且洞悉人性醜陋面目,仍然對世人懷有一絲愛意,企圖通過“丑角精神”獲得純粹的愛。但是失敗後,他便將心靈的寄託交給了基督教,通過自我破壞——在神面前接受審判和懲罰,從而讓自己達到超脫。《達芬奇的密碼》中,有一個叫塞拉斯的白化病人,他平日在大腿上綁著帶刺的苦修帶扎進肉裡,經常脫的一絲不掛用一根帶有鋒利的金屬倒鉤刺的皮帶鞭笞自己。他認為:人生而有罪,只有這樣才能獲得耶穌的救贖,同時用來提醒自己永遠不要忘記耶穌所受的肉慾之苦。他們都是企圖通過自我精神和肉體的折磨,達到自我靈魂的昇華。

書中,這麼描述葉藏的想法:

我甚至對神也充滿恐懼。我不相信神的寵愛,只相信神的懲罰。我覺得,所謂的信仰,不過就是為了接受神的鞭笞,而俯首走向審判臺。

葉藏對神的乞求是不是乞求寬恕,死後去天堂,而是為了得到神的懲罰,讓自己精神更加接近神性的光輝。葉藏以絕對理想追求者的身份崇拜著基督的完美,將自己所渴求世人純粹的愛轉為對基督的崇拜的愛。他不斷乞求神的懲罰,以便使自己在神的懲罰中不斷昇華,最後由一個“人間失格者”過渡到耶穌式的英雄。越接近基督,也就意味著自我破壞愈加慘烈,越是喪失作為人的資格。

正如,法國作家紀德說:“我因鞭笞自己而感到喜悅,喜悅自己的無處逃避——其中有莫大的驕傲,在身處罪惡時。”

即便葉藏自我破壞再厲害,無限地努力接近他所謂的神性光輝,他依然是痛苦,因為他對基督是寄託並非真正發自內心的信仰。書中描述他的自殺,表面上因為生活窘迫覺得活著沒意思便萌生和妓女一起跳河自殺的念頭;又或者是因為妻子遭人玷汙,自己覺得無法忍受帶來的痛苦,吞食安眠藥企圖結束自己的生命。其實這些行為的背後,是一次次嘗試“自我”與“世人”的和解失敗後,對基督失去信心,認為只有通過死亡,通過肉體的消亡結束內心的糾葛。

但當幾次尋死失敗,肉體和精神也幾近被折磨的殆盡,所以文章最後,葉藏認為“只是一切都將逝去”。這一次,他將真真正正放棄了尋找“人間之愛”,只剩一具肉體。

《人間失格》:從心理學三個層面分析,葉藏一生的悲劇,究竟因何

《人間失格》中,葉藏由於先天的高敏感型人格,加上從小父母對他的親情缺失,只能企圖通過“丑角精神”獲得他人純粹的愛。在求而不得的情況下,便寄託到到宗教上,用自我破壞的方式進行自我救贖,想換得內心的片刻安寧。可惜的是,宗教終究無法填補他內心對人間純粹愛的渴望,父親的去世讓他最後的一點期望也落空了。最終,葉藏也僅剩下一具肉體苟活於世。

羅曼·羅蘭曾說:“愛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都變成黑夜。”看完《人間失格》最後一頁 ,我慢慢合上書,腦海裡出現一個身處於黑暗中苦苦祈禱渴求陽光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