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舉制之前,都發生了什麼,科舉制設立背後的政治考量和鬥爭


在科舉制之前,都發生了什麼,科舉制設立背後的政治考量和鬥爭

每一個制度的出現,都是基於當下最急迫的問題,科舉制也是這樣,科舉制初始其實並不是一個深謀遠慮的制度,也是一個急就章,目的不是為了所謂"擴大統治階層的政治基礎",而是為了奪權,或者說是源於政治計算。分析科舉制為什麼出現,首先要知道在科舉制之前都發生了什麼?


在科舉制之前,都發生了什麼,科舉制設立背後的政治考量和鬥爭


科舉制前面都發生了什麼---八柱國關隴軍人集團

在南北朝時期,北魏在邊境設置了六個軍鎮拱衛大同,這些軍鎮的軍官最終演變成了關隴軍人集團,並且最終在陝西關中地區"金城千里,天下之強國"創造出四個王朝,西魏,北周,隋和唐。

關隴軍人集團輕門閥,重功業,北周的八柱國,宇文泰,李虎,於謹,獨孤信等,皆"當時之良將,名世之功臣",隋、唐皇室與其將相大臣幾乎全出於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楊忠子孫為隋朝皇族,李虎子孫為唐朝皇族,隋文帝的皇后與唐高祖李淵之母都出自八柱國裡的獨孤信。


那是個動亂的年代。

關隴集團由於是軍人出身,他們對事物的看待方式和以往魏晉以來根深蒂固的士族門閥的觀念有很大不同。而從"九品中正制"中獲益良多的山東士族,"整齊人倫,分明姓族",王、崔、盧、李、鄭等河洛間的代北山東大家族,通過知識壟斷,歷經魏晉逐漸形成了門閥。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只要你出生在上等人家,不管才能和品德如何差都能順利做大官,如果你出生在下等人家,不管你才能和品德再好也沒辦法做大官。他們也看不起關隴軍人,關隴集團建立的王朝也看不起山東士族,唐太宗對山東士族的評價是"全無官宦人物","販賣婚姻"。

在科舉制之前,都發生了什麼,科舉制設立背後的政治考量和鬥爭


科舉制前面都發生了什麼---兩派力量的爭奪與平衡

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文人勢力集團和另一個有點"暴發戶"感覺的軍人集團中間當然有不同。這個鬥爭歷時很長,有時變的很血腥,尤其在唐太宗的繼位之爭"玄武門之變"上。

帝位繼承權是以文武功業還是按照周朝傳下來的宗法嫡長子繼承製。士族集團壟斷知識和由此帶來的聲望,維護嫡長子繼承製,王珪、魏徵就是其中之首,"深自封植,因結山東英俊"支持太子李建成。但最終使李世民登上王位的原因還是關隴集團重文治武功的集團傳統,唐太宗獲得了像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等人的支持,"玄武門之變"奪嫡成功,即使唐高祖猶豫不定。

關隴集團和關東士族的矛盾,也可以通過唐太宗臨終的人事安排發現他的無奈。

在科舉制之前,都發生了什麼,科舉制設立背後的政治考量和鬥爭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太宗死,以長孫無忌為太尉總負責,于志寧為侍中,張行成為侍中、高季輔為中書令,李勣為左僕射。
在上述核心機構的配置中,于志寧出身關隴貴族高門,是西魏八柱國於謹的曾孫,長孫無忌是高宗的舅舅,褚遂良是顧命大臣。選擇的兩個山東士族,張行成年事已高,而高季輔則威望不購。關隴集團的力量強於山東士族,唐太宗要保持關隴貴族的稍微強勢,但他也不敢把權利交給關隴集團導致一家獨大,讓唐像北周、隋那樣,被下一個關隴軍人取代。在關隴軍人和山東士族間玩平衡,唐太宗的擔心當然有道理,隋朝就是這麼倒下的。什麼樣的政策才能夠讓皇帝最強,這是隋煬帝和唐太宗都在考慮的問題,隋煬帝確實有一個好辦法。

在科舉制之前,都發生了什麼,科舉制設立背後的政治考量和鬥爭


科舉制前面都發生了什麼---隋煬帝的困境

隋煬帝面臨的問題其實和唐太宗一樣,既不喜歡山東門閥也不喜歡關隴集團,他想出的擺脫辦法就是科舉制。表面上看,科舉的原因是隋朝需要更多的人才,隋煬帝大業三年開設進士科。唐代的科舉每年定期舉行,常設的考試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比隋代有所增加。唐太宗時,“鼓篋而升講筵者,八千餘人,濟濟洋洋焉。國學之盛,古昔未之有也”。“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其實隋煬帝的心思就是;稀釋關隴集團和山東士族政治影響,利用科舉。

其實唐太宗的心思也是;稀釋關隴集團和山東士族政治影響,利用科舉。

隋煬帝到唐太宗的科舉制度只是初創,到了武則天,因為武則天的個人原因使科舉制度又出現了不明顯但很重要的變化。

在科舉制之前,都發生了什麼,科舉制設立背後的政治考量和鬥爭


科舉制前面都發生了什麼---武則天個人在其中的特殊情況

武則天對科舉制的發展和推動是有原因的,唐太宗設立的"關隴優先"的構想到了武則天就執行不下去,因為武則天家族並非關隴集團,唐代駱賓王說武則天"地實寒微",突厥可汗默綴也說"武氏小姓"。武則天其父武士彠雖然說也是“元從功臣”,但根本沒有左右關隴集團的實力。關隴集團看不起武則天這個唐太宗"才人"出身的女人,武則天也不能掌控關隴集團。山東士族則連唐太宗都不放在眼中,更鄙視武則天,武則天實際上面臨著關隴集團和山東士族的不合作的雙重壓力。

她針對這兩種壓力採用的方法就是隋煬帝和唐太宗的成法,但鑑於她面臨的形勢,她做了一個變動,另有深意、非常高妙,武則天的辦法就是提高了"進士科"的地位。

在科舉制之前,都發生了什麼,科舉制設立背後的政治考量和鬥爭


"明經"和"進士"兩個科目,明經考的都是經典的經義,只要熟讀背誦經典即可,這對山東士族有利,山東士族們家裡有的是經典書籍。

進士科考的是時務文章,這就需要腦筋靈活,社會閱歷,分析事物的能力,需要各種能力的綜合,很有難度,就不是那些只抱著經典“不管事務、只尚請談”的山東士族的專長了。

我們可以想見她的設置對關隴集團和關東士族的影響,效果就是把官僚任命權收歸自己,削弱關隴軍人集團對政局的影響,同時也打擊了山東士族。科舉制非常有成效,關隴集團在此後慢慢消亡再也沒有在中國歷史上以集團面目出現,而山東士族再也不能憑藉門閥就獲得官位,他們都被科舉制度慢慢淘汰,唐朝平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