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體制下如何玩出“創造力”?蔣佩蓉給家長的11條建議

應試教育體制下如何玩出“創造力”?蔣佩蓉給家長的11條建議

作者:蔣佩蓉,麻省理工學院中國總面試官、兒童成長力培訓專家 來源:美國式家庭教育


創造力是可以學習的嗎?


父母可以讓孩子的玩耍具有目的性,引導孩子的遊戲進程,讓孩子的創造力在各種領域裡得到開發;父母可以通過言語直接教導,或藉助手工活動,或通過數字、圖形、序列等進行引導。


下面從2010年7月的美國《新聞週刊》題為《創造力危機》的文章中摘錄一段來說明:


個子高確實是成為優秀籃球選手的有利條件,可對於多數普通身高的人來說,通過刻苦訓練,照樣也能成為籃球高手。


同樣的道理,有些人的大腦天生就具有某些特質,使得他們易於做擴散思維。而聚合思維和注意力集中同樣是不可缺少的。這兩種思維模式的快速切換是由人心智體系控制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功能系統。


新墨西哥州立大學的神經系統科學家雷克斯·榮格認為,那些積極參與創造性活動訓練的人將越來越會調控自己的大腦,其創造力方面的神經網絡的反應能力會變得更快、更強。


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會使人天生的神經反應模式得以改變。結合到孩童的教育方面,便是要鼓勵孩子多做擴散思維,不要一下子就蹦到正確答案面前。


喬治亞大學的倫科先生有一次駕車載著家人經過加州,途中兒子問他為什麼薩克拉門託是州府,而不是舊金山或洛杉磯呢?倫科沒有直接回答孩子的問題,而是讓他自己想出問題的可能答案。


學齡前的兒童平均每天會向父母提出一百個左右的問題。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父母有時為此感到厭煩,希望孩子住口。不幸的是,面對不耐煩的父母,孩子真的住口了。及至中學時期,孩子的問題越發減少。

這個階段也是孩子做事的積極性和參與性驟減的時期。


他們不是因為失去興趣了才不再提問題,恰恰相反,他們是因為不再提問而失去了興趣。


在童年的早期階段,雖然自由玩耍的方式各有不同,卻都與創造力密切相關。


學齡前兒童越是經常參與角色扮演遊戲,其創造力指數也會越高。不過單獨玩耍的孩子,其表現會有所不同。研究者發現,具備較高創造力指數的一年級小學生,在獨自扮演角色的過程中會表現出很強的負面情緒。專家推測,這是由於孩子們把角色扮演遊戲視作宣洩不良思想及情緒的管道。


孩子再長大些,頭腦中有時會萌生虛構世界,即孩子通過想像,勾勒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幻想國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多次重返他的幻想國度。

這種情況多出現在9或10歲的孩子身上,是孩童未來具備卓越創造力的顯著跡象。


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孩童創造力就不再表現為憑空的想像,而是體現在解決問題的方式上——為了找出問題的答案,孩子會努力地鑽研、學習。


不過要實現這樣的轉變並不容易。學校的填鴨式教學已經讓孩子的大腦超出負荷,幾乎沒有給創造力留出多少生存的空間。


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都表現出色的孩子,會擁有較好的人際關係,他們也能承受較大的壓力,不怕面對困難。


有人曾對1500名中學生做過類似主題的研究,他們發現那些在創造性自我效能方面表現越是卓越的孩子,對自己的前途和能力就越有信心。


應試教育體制下如何玩出“創造力”?蔣佩蓉給家長的11條建議


培養孩子創造力的建議


面對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我們該怎樣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呢?下面是一些實用的建議:


1、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用於玩耍。


2、引導孩子玩耍,而不是讓他們總自顧自的“自由活動”。


3、幫助孩子養成從有益而不是有害的事物中找樂趣的習慣。比如,孩子喜歡玩電腦遊戲,家長就可以引導他去玩有教育意義的遊戲,讓他們在玩的過程中有所得。


4、鼓勵孩子多動手實踐。比如,孩子喜歡聽別人演奏音樂,也可以自己去試著學一門樂器演奏的技法。


5、鼓勵孩子冒險。引導孩子做有益的冒險嘗試,避免有害的冒險活動,比如去賭博、危險的體育活動等。


6、與其因成功而獎勵孩子,不如因努力而獎勵孩子。當孩子嘗試新事物,努力著想超越以往的成績,試圖以不同的方式來處理同樣問題的時候,就是該對他予以嘉獎的時候了。


7、樹立一個相應的“快樂目標”作為完成任務的獎賞,從而增強自己對痛苦的忍耐力。例如,如果孩子能將每天長跑的距離從1.5千米提升到2千米,那麼在週末的休閒時分他就能吃到一份特別的小點心。


應試教育體制下如何玩出“創造力”?蔣佩蓉給家長的11條建議


8、幫助孩子直面恐懼,戰勝恐懼。比如,父母同孩子一起去學習一種新的運動、樂器或語言,不怕出醜。


9、不斷地嘗試新鮮事物。讓孩子明白失敗是正常的,我們可以不斷從失敗中總結經驗。


10、擴大全家的興趣範圍。鼓勵孩子廣泛閱讀,內容可涉及科技、體育、建築、商業、經濟、地理和時事新聞。


我家可謂是個大書房,這些書不僅有時下流行的,還包括從古至今的各國經典名著;我們聽的音樂也多種多樣,搖滾、爵士、經典的都有;我們會的樂器也是各色種種,有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吉他、架子鼓等;我們一家人也常共同觀看和參與各類體育運動項目,包括網球、足球、棒球、羽毛球、籃球、滑雪、游泳等......


看到這麼一大段的活動清單,讀者也許會有些不知所措,但這些事情並非在同一時間段內同時進行。有陣子全家也許都集中在某樣新事物上面,便把其他的事情擱在一邊,之後興趣的熱乎勁兒一過,就又回到原來熱衷的事情上。


由此,我家的孩子獲取的知識信息廣泛,也有不少的實踐經驗,所以他們在處理問題時,常會有靈光一閃的時刻。


沒必要樣樣在行,卻要興趣廣泛。通過大量接觸各類信息及活動,孩子可自行選擇哪項可作為自己的特有專長而深入學習和鑽研。


11、培養擴散思維能力。比如在度假途中、在汽車、在飛機上,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文字遊戲——先確定一個成語模式,然後大家輪流說出與其類似的一系列成語;如果是英語單詞,就可先定一個首字母,然後讓大家說出以其開頭的單詞。


我們玩這種遊戲的時候,有時會以一種家居用品為主題,時間限定在五分鐘之內,讓大家儘可能多地說出其潛在的各種用途。


現在是我們重回樂園玩耍的時候了。玩耍之時,腦海裡就會不由地閃現出各種主意,說不定人類最緊迫的問題就在此刻找到了答案呢。


作者:蔣佩蓉,麻省理工學院中國總面試官、兒童成長力培訓專家,轉載:美國式家庭教育。本文版權歸屬作者和原載媒體所有。


喜歡本文?歡迎關注視角學社(微信公眾號ID:my_perspective),加入留學家長公益交流社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