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焦慮與都市“隱形貧困人口”

財富焦慮與都市“隱形貧困人口”

“辦公室裡三代人,70 後存錢,80 後投資、90後負債,90 後的父母替孩子還貸。” 2019 年伊始,這段網絡語就被媒體報道火遍網絡,可謂一語道出了不同年代生人各自不同的財富觀。尤其是90 後乃至00 後為主的年輕人,不少擁有超前消費、負債現象,與國人尊崇勤勞致富、重儲蓄的傳統財富觀念相去甚遠。


自1978 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物質基礎與財富呈幾何式增長的同時,財富觀念也在不斷變遷。與西方國家從小有意識進行財富觀的學習與培養不同,國人對財富的認知與觀念性的變遷,則多是受到來自於時代背景下經濟大環境的不斷演變影響,也來源於市場中的摸爬滾打與生活中無數個個體財富教育。


由此,有媒體將國人財富觀的變化分為了五個時期:儲蓄為王期、資本市場覺醒期、證券投資期、房地產投資期和互聯網理財期。


過程中,機遇無數,挑戰亦無數。因此,有人冒進,有人慎之又慎,亦有人茫然不覺。財富的奔流不止,自然造就有個人際遇不同,甚至出現財富階層上的分化。


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財富意味著過去的奮鬥史、現在的生活品質與未來的生活保障。由此,有人將“財富”二字拆分,“財”指儲備金、銀行存款,“富”是指家屋充實。對於現代人來說,財富不僅來自於積累與消費的進出,也來自於財富投資的盈虧。


不能忽略的是,每一代人都在不同的環境下長大,形成了不同的財富觀念。在每個家庭的財富生態中,財富觀念的差異也在對生活本身產生著深厚的影響。


財富路徑回顧


1978-1985

儲蓄財富覺醒期

關鍵年:

1978 年

財富事件:改革開放

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大包乾”政策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時代記憶:喇叭褲、披肩發、迪斯科風靡全國。當時流行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孩子們的娛樂就是踢毽子、跳房子、看小人書,大人們則是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露天電影。

財富掠影:在改革開放的號召下,社會進入財富原始積累的時期,誕生很多原先一窮二白的農民企業家。


1985-1990

資本市場萌芽期

關鍵年:

1985 年

財富事件:價格雙軌制

1985 年年初,國家宣告生產資料的“價格雙軌制”正式形成。同一產品計劃內部分實行國家定價,計劃外部分實行市場調節價的制度。直到90 年代,向市場經濟轉軌,價格雙軌制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時代記憶:《射鵰英雄傳》風靡大陸、健力寶、可口可樂開始出現在大街小巷,大陸第一家肯德基在北京開業;費翔、小虎隊成立、崔健等音樂人走紅;中國人第一次觸網。

財富掠影:據說在1988 年,全國商品價差、貸款利差和外匯匯差共計3500 億,其中70% 流入了倒爺們的私人腰包。江湖流傳“十億人民九億倒”,但實際上對於很多普通老百姓是搶購生活用品的一年。


1990-1998

證券投資風暴期

關鍵年:1990 年

財富事件:證券交易所成立

深圳和上海先後成立了證券交易所,儘管當時市場普遍知識匱乏、風險意識差,監管不完善,卻依舊成為老百姓除了銀行儲蓄以外最重要的投資場所。

時代記憶:小霸王學習機、黃家駒演唱會、三毛與荷西、BP 機成為一代人的記憶。五羊本田成為很多人的夢想坐騎。

財富掠影:整個90 年代,資本市場的財富魅力帶給普通老百姓一種衝擊,完成對投資理財的第一次科普。同時很多體制內的人,看準機會下海,知識分子投入市場經濟。


1998-2009

房地產的興盛期

關鍵年:1998 年

財富事件:“取消福利分房,實現居民住宅貨幣化、私有化”來推動房產改革,開啟中國的商品房時代。

時代記憶:一款名為OICQ 小軟件開始流行,CS 遊戲火爆全國。北京申奧成功,中國加入世貿,楊利偉登月、“超級女聲”等。

財富掠影:伴隨著中國城鎮化的猛進,溫州炒房團等名揚全國,交易額一次次刷新人們的眼球,房子逐漸成為國人的重資產。同時,煤炭造就了一批山西富豪。


2009-2018

互聯網金融崛起

關鍵年:2009 年

財富事件:一大批互聯網金融公司先後成立,創投圈不斷傳出各大網貸平臺千萬美元級的融資消息,互聯網金融產品逐漸開始顛覆中國人長期形成的財富觀念。

時代記憶:全球金融危機蔓延,2015年的股災讓國人教訓深刻。2013 年,微信誕生。同時互聯網催生商機無限。

財富掠影:互聯網金融,讓金融產品投資變得更加便捷,低門檻,同時也令人眼花繚亂,信託、公募、私募、保險、期貨等等。而P2P 的跑路新聞,也讓很多保守派充滿了質疑。


財富焦慮與都市“隱形貧困人口”


70 歲李大爺的擔憂:孫子不肖

李建國 70 歲 河北人 現居北京


本該安享晚年的李大爺,最近患上了年輕人容易犯的失眠毛病,常常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幾個小時也睡不著。老伴兒已經去世好些年,又不想影響工作繁忙的兒子兒媳,他沒將這毛病告訴家裡人,況且也十分清楚自己的病灶來源:孫兒不僅跟自己離得越來越遠,而且在他的眼中,已經在墮落了,他這都是揪心揪的。


小時候的孫兒可愛調皮得很,會經常纏著他講以前的故事,下崗、做倒爺、買過證券。只是,現在已經上大學的孫兒,已經有了“網絡”這個新爺爺了。孫兒說網絡上什麼好玩的都有,他那些老掉牙的故事再也沒有吸引力。


苦於與孫子沒有共同話題的李建國每次都搜腸刮肚、絞盡腦汁地挑起話題,但每次一挑頭孫子就皺著眉頭說:“聽過啦!爺爺,我在玩遊戲,等會再跟你說。”


每次跟孫子相處時不得其法的苦悶,讓李大爺有些挫敗,而且很擔心。孫兒玩起遊戲來,一坐好幾個小時,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屏幕,就像自己年輕時候,餓著肚子在山上逮兔子一樣的全神貫注。


“這樣身體哪受得了?”他每次把這些擔憂講給兒子聽,兒子也不重視,隨口說了孫兒兩句,還跟他說現在年輕人都這樣,就忙自己的去了。


但這並不是最苦惱的事情,最讓李建國焦急的是孫子花錢時的大手大腳。自從得知孫子一雙鞋要好幾千的時候,一貫節儉的他心裡就掛著事,一雙鞋哪需要那麼多錢,都快趕得上自己一個月的退休金了。


這還只是開始。李大爺苦口婆心地跟孫子講道理:“我們那個時候,飯都吃不飽……”。孫子隨口一句“哎,時代早就不同了。這算什麼呀,幾千塊而已,我買個耳機都比這個貴!”李大爺徹底不知所措了。


“一個耳機怎麼那麼貴?幾塊錢的不能用麼?”


“怎麼能一樣呢,這個不傷耳,無損音質的。”


“我聽聽……哎不就一樣嗎?還沒有那些便宜的聲音大……”


對話在孫子一臉“你不懂”的表情中,不歡而散。一邊想讓孫子減少高消費,一邊又擔心孫子在學校伙食不夠好的李大爺,開始私下給孫子零花錢,讓他省著點花,吃好一點。


萬萬沒想到,孫兒的胃口越來越大,李大爺不給夠錢之後,就開始在什麼互聯網金融平臺上去借錢消費。最近直到貸款還不上了,才鬧到了家裡。


兒子對孫兒就是一頓打,罵罵咧咧還了錢就了事。但是,李大爺更擔憂的是,這思想觀念不變,以後可怎麼得了?想想自己年輕時候也不是沒見過大風大浪。90 年代,深圳和上海成立證券交易所,A 股有的股票從1 塊飆到100,但最後還不是有清算的時候。過程中,自己一直把握兩個原則:一不欠人錢,二不揮霍錢。


一家人勤儉節約,一分錢掰開了兩半花,就這樣扣扣索索才把一個兒子一個女兒送入大學,才有了現在的好生活。怎麼到了孫兒這一代,就一點不懂得勤儉節約的道理,還可以借錢消費了呢?


老一輩人常講:“成家有如針挑土,敗家猶如水推舟。”在李大爺看來,孫兒現在的所作所為,就是個敗家子無疑了,自己得趕快讓娃兒浪子回頭才是。


過年之後,自己特意帶著孫兒回了一趟河北農村,沒想到孫兒一點沒接受到教育,待了沒兩天就自己回家了。七八年沒回了,倒是農村現在的生活也是過得熱火朝天,家家戶戶都有小汽車,蓋新房,有孩子的家裡玩具也是堆成山,還有各種塑料垃圾也是隨處可見。哪還有當年鄉村勤儉質樸的模樣?


李大爺也開始困惑了。時代是不一樣了,現在都有錢了,但花錢的地方也多了。難道勤儉節約的光榮傳統就不要了,就不管用了嗎?


財富焦慮與都市“隱形貧困人口”

人到中年:患上“財富焦慮症”

袁偉(化名) 80 後 深圳人 外企高管


“外表風光,內心彷徨;容顏未老,心已滄桑。”這一段話,袁偉覺得用來形容自己也很合適。在外人看來,即將跨入不惑之年的80 後袁生,在外企擔任管理層,住福田,開寶馬,老婆賢惠,孩子聰慧,還有老人在家幫著忙上忙下,是人人羨慕的小康之家。


他卻不滿足,雖然眼前日子還過得去,也有一筆資產儲蓄,但面對資產保值需要以及未來的不確定,實際風險性仍然很高,財務焦慮在所難免。


他算了一筆賬:現在和老婆的收入加起來每月60000 元左右,每個月生活消費加上孩子的教育培訓費用將近20000 元,房貸、車貸、保險每個月將近18000 元,每月給孩子預留教育基金5000 元,偶爾還有個頭疼腦熱或者應酬的支出3000 元,剩下來的已經不多了。


他坦言之前看過一篇文章,大概說“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的,但是你可以往死裡罵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車有房有娃的那些。”覺得太戳心窩子了,這就是對中年人真實寫照,上有老,下有小,顧慮太多。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中年人,都如此苦逼。像他的兄長俊哥,早就實現財務自由,現在天天喝茶交友,做點投資,生活過得樂哉樂哉。“曾經都是一起拼事業的同事,只是他膽子大,在2010 年投入炒房,到處借錢,甚至把丈母孃壓箱底的養老錢都借來買房,在深圳的8套啊,直接完成從打工仔到富豪的升階。”


袁偉也不是沒有抓住機會,但還是過於謹慎。只因不想讓家人揹負買房壓力,畢竟老一輩人沒欠過銀行的錢,當初買房欠銀行幾十萬,就已經快夜夜睡不著覺了。所以就買了兩套,其中一套沒過幾年就賣了。“當時已經漲了好幾倍,沒有預料到以後還會漲,用現在價格評估虧了300 多萬。”


儘管如此,袁偉還是覺得對比很多人已經很幸運。都說80 後是苦逼的一代人,但對比現在的沒有家庭支持的90 後、00 後,自己還是沾了一點光,至少當時買了兩套房,助力自己完成了結婚、生子的這些人生大事。


投資房產,早已過了好時候,況且門檻太高,已經沒有機會了。讓袁偉頭疼的是,自己雖然有些儲蓄,但如何跑贏通脹也是問題。之前股市好的時候,跟風研究過,在牛市時候小賺一筆,讓他嚐到投資的甜頭,開始惡補相關的理財知識。


可惜牛市並沒有一直延續,股災來臨,不少人的資金被套在股市中,身邊有朋友賣房炒股、槓桿炒股,最後都虧得一塌糊塗,有些人都不知道去哪裡了。袁偉也是。“沒有及時清倉確實是被利潤迷昏頭了,錢哪有這麼好賺的?”但這次的損失也讓袁偉對理財有了更深刻的認知,更懂得如何評估各種投資理財項目的風險和價值,做決定的時候更加慎重了。


後來袁偉也轉戰過各種其他理財項目,基金、期貨、區塊鏈、P2P 等,但都投入不大,收益與損失算是五五開。“理財意識有了,但理財有風險,入市需謹慎,但不入市資產就等著貶值。”


這幾年身邊還有些朋友移民,有些手上資產還不如他,直接賣了在深圳的房子,在澳大利亞移民。想著以後孩子也要出國留學,所以移民的心思也動過,但思來想去,終究還是不打算做“二等公民”。


“如果祖國不好,移民地位只會差,如果祖國好,又何必移民。”


年前時候,袁偉投資了兩家創業公司,投資不大,一方面很看好創始人和項目,一方面也想做些新嘗試。此外,在股市、基金都有些分散投資。也算是遵從了“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的投資智慧吧。


袁偉坦言,他其實並不缺錢花,更多的是對未來的焦慮。對於一個小中產家庭,一場疾病一個偶然事故,就足以摧毀一個家庭幾十年的積累。所以,這幾年,每個週末都會有意識地帶一家人去爬梧桐山,登登高,呼吸新鮮空氣,保持心情舒暢。“這些不花錢的健康投資,可能比金融市場的投資回報還要大得多。”

財富焦慮與都市“隱形貧困人口”

年輕人誘惑多,但我沒“飄”

海倫 95 後 參加工作一年


“現在外界對90後、00後有很多看法,不過我並不在意。”作為一位95年的“老阿姨”,海倫覺得人人都有自己的路,犯不著跟別人較勁、解釋和證明。


作為伴隨互聯網起步發展到升級的一代人,生活方式、理財理念等多方面,都與長輩們有很大的鴻溝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比如在吃穿住行、購物娛樂的需求上,海倫都跟互聯網有著莫大的系,“我買衣服,都是在特定的網紅服裝店買,衣服又便宜又好,還省錢。去哪裡玩、吃美食必定先看網評,出門打車也是網約車APP。總之,就屬於那種離了手機就沒法兒生活下去的人。”


事實上,海倫覺得這一代人也有這一代人的痛楚,就像她未來也要考慮結婚成家的事,但就現在房價來說,如果不靠家人支持,想靠自己打份工賺錢買房基本沒希望。所以,很多同齡人都會想辦法創業,做主播、開網紅店。互聯網的誕生,的確給很多年輕人帶來了發展機會,同時也面臨著更多的誘惑。


她坦言,也看到不少身邊學弟、學妹,通過校園貸、各種網貸消費名牌,導致還不了款的情況。還有朋友因為賺錢太容易,開始“飄”了,貸款買豪車,租高檔公寓。在她看來,這都不是長久之計。


面臨更豐厚的物質誘惑與選擇,海倫覺得自己並沒有失去方向,什麼上面值得花錢,什麼不該花錢,心裡清楚得很。“我也會用千元級別的爽膚水,幾千塊的限量版球鞋,但也有二三十塊錢一件的純棉T恤。”


她分析自己之所以不會過度超前消費,應該得益於自己的家庭教育,從小父母就教她區分價值和價格,知道什麼是對自己真的好。“我也會貸款買一臺好的電腦,但一定是核算過自己的支付能力和利息額度之後的決定。”


現在海倫的收入並不高,但也會做一些理財儲備,每個月購買500 元的定投基金,還會有一筆小額存款用來炒股。“定投對我來說就類似儲蓄了,炒股更多是瞭解金融市場和積累經驗,我爸經常教育我,現在已經不是靠雙手就可以致富的年代了,得有智慧的勤勞才行,必要的理財知識是必備的,我現在更多還是投資自己的階段,經驗比金錢更重要。”


除此之外,海倫把時間更多的投資到自己身上,現在正在利用業餘時間考取證券資格從業證,此外還有報英語學習班。“雖然跟工作沒有太大關係,但多學習一些知識技能總是好的。”


海倫也表示,自己在同齡人中的確算比較老成的,但自己也不是沒有愛好,比如吉他,還有自己喜歡的愛豆,也會追劇。“生活的方式有萬千種,但核心的問題是,你想要過怎樣的人生?”對於海倫來說,她還在給自己做準備,並且相信未來那一天總會到來。


財富焦慮與都市“隱形貧困人口”

財富現象:都市裡年輕的“隱形貧困人口”


2018年,由融360發佈的一組消費調查數據,引發了社會各界對於現在正值年輕的90後為主的青年人財富觀的高度關注。數據顯示:90後在借貸市場上的佔比高達49.31%,在亞洲同齡人中排第一。並且,這其中有28.57%的人使用消費貸款,就是為了償還其他貸款。


另一組數據,同樣令人心憂:2017年,支付寶發佈《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指出,99%的90後能按時還款。但在2018年1月,騰訊發佈的《2018微信還款年度賬單》中,只有61%的用戶保持按時還款的習慣。


不少正值青春年華的年輕人,已經逐漸成為都市裡新的“隱形貧困人口”。


從“物質匱乏”到“消費享樂”


成長於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物質上的極大豐富,讓這一群年輕人在面對消費時沒有後顧之憂。這與他們的父輩祖輩,通常形成強烈的反差。


一些經歷過“苦日子”的長輩們,即使在現在擁有了財富,也往往對自己十分節省。從心理學角度,這是長期來形成的“匱乏感”、“不安全感”,甚至由此產生一種“不配得”的心理,因而對自己物質上十分嚴苛。同時,兒時的“匱乏感”,會讓他們對兒孫輩產生一種“補償心理”,自己在年幼時沒有得到的享樂,希望在兒孫身上得到彌補。


此外,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消費主義不斷強化及氾濫,商家也在不斷灌輸的“買買買”才是好生活的標準。不少90 後由此養成與父輩們完全不一樣的財富觀:更注重當下的享樂,超前消費、過渡消費時有發生。


物質的充裕,也帶來了個性化消費趨勢,年輕一代相比父輩的“實用主義”,更加註重細節、品質、創意和個性。


“ 懶惰”成為第一消費動力


90 後是互聯網的原住民,伴隨互聯網技術發展推動網購發展的橫掃之勢,隨之帶來“懶人消費”的興起:沒時間買菜,外賣叫一份麻辣燙;不想大掃除,讓掃地機器人代勞;想吃新鮮水果不想出門,社區生鮮超市快速配送……


“懶人經濟”的日益成熟,讓年輕人可以足不出戶,就通過“手機”享用到千萬商戶上門為他服務,包括網絡購物,外送服務和上門服務等。這也逐漸讓90後,擁有了“宅”的特質,“懶人經濟”也由此獲得極大的發展空間。


同時,焦慮逐漸成為這個時代的通病。國民財富積累的初級階段已經結束,科技變革帶來的時代變化速度太快,帶給年輕人的生活和未來的不確定性更大,也由此帶來不一樣的經濟生態與時代機遇。


財富焦慮與都市“隱形貧困人口”


編者觀察

這個時代,需要什麼樣的財富觀?


在《說文解字》中,錢,銚也。代表著古代種田的農具。或理解為,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財富。也有人說,錢字是帶金屬的兩把戈,用不好,容易傷到別人和自己。無論哪一種,財富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的必備品。


回顧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濟爆發帶來物質生活的充裕,國人的財富觀念也在經濟浪潮中不斷歷練。每一種財富觀的形成,必然都有其時代背景。老一輩的務實節約,中年人的開源節流,以及年輕人的投資自己,都因時代而起。


存在即是合理。無論什麼財富觀,本無對與錯之分,只有適不適合。每個人的財富觀也會隨著年齡、社會地位變化而變化。當年輕人成家後,家庭的責任或許會使他們轉而成為穩健的投資者;中年人退休後,一輩子辛勤勞累的他們也許會懂得及時行樂的妙趣,事情一直都在發展中。


與其去評價他人不同的財富觀,不如內觀自己需要一個什麼樣的財富觀?現代人離不開財富,但其也僅是生活幸福指數的其中一個指標。消費主義盛行的當下,湧動著各種物質的誘惑,但種種現象也表明,物質堆砌的幸福與快感總是暫時的,稍縱即逝。


最終人都需面對生命的虛無。或許,思考認識自己,才是找尋適合自己財富觀的第一步。


都說上帝讓其滅亡,必先讓其瘋狂。面對財富又何嘗不是如此?過猶不及,每一項事物走向極端總歸難以長久。丈量自己的財富目標,把握自己的資產情況,虛實結合,樹立合適的財富觀念,才能讓我們在金錢中不至於迷失,不因貧窮而過分節儉,不因富裕而肆意揮霍,幸福也就自然相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