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我用打麻將來教育孩子

查閱歷年的諾貝爾獎得主,有一半竟是美國人,不禁讓人感嘆:美國的教育為什麼那麼厲害?


諾貝爾獎得主:我用打麻將來教育孩子

旅行,探索世界不怕挫折

現年64歲的弗蘭克出生於美國紐約,妻子貝琪也是工程學碩士。1982年,他們的第一個女兒艾米迪出生。在弗蘭克的認為裡,女兒應該繼承了自己和妻子優良基因,肯定會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然而,令弗蘭克意想不到的是,艾米迪從小就是個“問題”孩子。

艾米迪對世界彷彿有無限好奇,總有千萬個為什麼。剛開始,弗蘭克都會拿出科學家的專業知識來一一解答,可沒過一會兒,他就會被女兒打敗,因為女兒的問題太奇葩,什麼“爸爸為什麼不吃胡蘿蔔?我為什麼不能成為一棵樹?死去的爺爺什麼時候再回來?”等等。就連他這個頂尖的物理教授都回不上來,為此,弗蘭克沒少遭到女兒的鄙視和白眼。彷彿在她眼裡,爸爸就像個白痴一樣,什麼都不知道。

更讓弗蘭克想不明白的是,自己和妻子都是典型的宅男宅女,可以在家看一整天書都不出門。而女兒艾米迪卻是個好動分子,沒一會是能安靜地坐在板凳上的。他曾試圖讓女兒像自己一樣學會安靜,可嘗試了幾次之後就無功而返。女兒不是把書都廢紙撕了,就是不停地來回蹦蹦跳跳,最後反而攪得弗蘭克不得安寧不說,臉上還沒女兒貼滿了卡通貼紙。不僅如此,幼兒園的老師經常向他訴苦,說艾米迪太調皮了,不僅把幼兒園裡的玩具拆得七零八落的,還帶著小朋友們一起逃學。

弗蘭克羞愧難耐,一邊向老師道歉,一邊承諾一定好好管教孩子。可就在弗蘭克和妻子手忙腳亂的管教艾米迪時,小女兒辛迪拉也呱呱墜地。於是,夫妻倆把重心轉移到小女兒身上。轉眼,辛迪拉也到了上學的年紀。弗蘭克發現,辛迪拉的性格也不像自己,反而隨姐姐一樣,好動不好靜,每天不是這裡剷土,就是那裡捉蚯蚓,把自己弄得滿身塵土。

看著每天從泥巴堆裡滾出來的兩個女兒,弗蘭克沒有責備她們,除了給她們的清洗外,還特別注意觀察她們。有時,女兒在一邊玩耍,弗蘭克就默默的蹲在一旁,他要看看這兩個孩子究竟對什麼東西感興趣。漸漸地,弗蘭克發現,兩個女兒對科學、物理毫無興趣,反而對大自然裡的各種動物、植物更加著迷。對於這一發現,弗蘭克沒有感到失望,反而決定遵從女兒的興趣。

既然孩子們都長大了,是該帶她們出去看看了。於是在每個節假日,弗蘭克和妻子都會帶著姐妹倆去旅行,去探索未知而奇妙的世界。開始,她們是跟著旅行團出去走走看看,後來則是自由行,最後,他們越玩越起勁,成了揹包客。他們曾徒步穿越蘇格蘭,騎行美國最美西海岸,去古埃及探險,甚至還去過原始森林……

無論走到哪裡,弗蘭克都會與孩子們一起討論當地的地理、歷史,氣候等等。每到一個新地方,孩子們就會提出一些新問題,弗蘭克則會把這些問問一一記錄下來,在接下來的旅途中帶著孩子們一同去尋找答案。白天的途中,每個人都會看到不同的東西,晚上大家就會聚集一起,分享共同的感受。在一次次提問,一次次尋求答案的過程中,孩子們增長了不少見識,而弗蘭克相信,那些經過自己實踐得出來的知識是會讓孩子們銘記一輩子的。

也許是因為旅行拓寬了視野,弗蘭克發現孩子們學習的思路越來越寬闊,她們會把一些意想不到的方式用在學習上,而且越挫越勇,直到達到目標。


諾貝爾獎得主:我用打麻將來教育孩子

麻將,學會算計調整心態

其實,在弗蘭克家裡還有一樣很特別的東西,那就是麻將桌,而桌上的麻將都是定製的,上面刻滿了英文和阿拉伯數字。每當週末休息時,弗蘭克一家就會圍坐在麻將桌前,來上幾圈麻將。不僅如此,他們還設有賭注,輸的人要心甘情願認罰,去洗碗、拖地、修剪花園等等。

十幾年前,從弗蘭克第一次來中國認識了國粹麻將之後,他就覺得這是個有意思的娛樂。他經過很長時間的研究和實踐後,發現打麻將還真是門技術,它不僅包括運籌學,邏輯學,概率論,組合排列學等,還包括後黑學等人文科學。看來要想把麻將打好,還真不容易,動手動腦不說,還得具備良好的心態。

有了這些總結後,弗蘭克就想,如果把打麻將這項娛樂介紹給孩子,會不會更有趣呢?於是,弗蘭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從中國購買了一臺麻將桌運回美國家裡。為了方便孩子認識,他還特意去定製兩幅英文版麻將。令他想不到的時,當兩個女兒學習了麻將的玩法後,就一發不可收拾的愛上了打麻將。當全家人都把麻將的玩法熟練掌握後,麻將就成了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動了。

剛開始打麻將時,女兒年紀較小,還不會猜測和算計,因此總是輸。每次輸了,都找各種理由逃避懲罰,但弗蘭克卻不允許,他笑著對女兒說:“為什麼你們不反思輸在哪裡,而是想著如何逃避懲罰呢?”也許弗蘭克的話激勵了孩子,從此以後,兩個孩子雖然也經常輸,但每次輸了都會找原因,而不是一味的耍賴。

漸漸地,打麻將成了弗蘭克家庭雷打不動的週末娛樂項目。就連弗蘭克的鄰居都知道,每逢週末的午後,弗蘭克家裡就會傳出嘩啦啦的洗牌聲。有中國朋友知道後,都語重心長地奉勸弗蘭克:“千萬不要讓女兒沉迷麻將啊,你知道有多少中國家庭毀在上面嗎?”每每聽聞此話,弗蘭克總是一笑了之,在他眼裡,把麻將當成賭博工具的人是根本不懂其中奧妙的人。

弗蘭克毫不在意別人的看法,依然我行我素的動員一家人打麻將。自從玩上了麻將後,弗蘭克發現女兒的反應更靈敏了,她們不僅可以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還學會了如何看住下家,盯著對家,防著上家等出牌技巧。幾年下來,兩個女兒不僅牌技漸長,數學成績更是扶搖直上。而且他發現,女兒的觀察力也越來越強。他記得剛玩麻將時,他從女兒的面部表情就能知曉她們是否起到了好牌,可現在,他卻一點都看不出端倪。甚至,自己的一些小習慣反而容易被女兒發現,導致自己常常輸牌。

令弗蘭克欣慰的是,經過幾年的麻將洗禮,女兒的情緒不想以前那麼急躁了,反而越來越平和,心態也越來越好。以前剛玩麻將時,只要輸牌或起的牌不好,女兒就顯得很不耐煩,甚至心浮氣躁地想快點結束這把爛牌。而現在完全不一樣了,即使輸牌,女兒們也總是笑嘻嘻的,甚至可以不急不躁的打著一手爛牌。

看著女兒一天天的轉變,一天天的進步,弗蘭克很是欣慰。其實,麻將打的就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平穩的心態,手背時呵呵一笑,手順時也不張揚。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看重一時的得失,這也是弗蘭克教育女兒初衷,所以,他感謝麻將,讓他找到了最佳的教育途徑。


諾貝爾獎得主:我用打麻將來教育孩子

書店,觀察興趣量體裁衣

除了旅遊,打麻將之外,弗蘭克對女兒的學習也抓的很緊。弗蘭克認為不同年齡應該看不同的書,而書店無疑是最佳選擇。所以作為爸爸的弗蘭克,引導孩子們讀書的主要方法,就是帶她們去書店。

在女兒們挑選各自感興趣的書籍的時候,弗蘭克就會在一旁細心觀察,他要了解,孩子們究竟會被什麼樣的書所吸引。如果一旦他發現孩子們所感興趣的書並不能為她們帶來有效健康的知識時,他就會使用大人的否決權,推薦幾本書給孩子,慢慢引領她們提高自己的品味。

在一次次逛書店之後,弗蘭克發現艾米迪每次都會選一些有關介紹各種動物和植物的書籍,而辛迪拉則喜歡讀《兒童大百科全書》。當弗蘭克試圖把有意思的《物理定律中的人物》一書推薦給女兒們閱讀時,她們卻不樂意的丟在一邊。弗蘭克傷心不已,在他眼裡,這本書可是兒童物理的最佳啟蒙,但女兒卻一點都不買賬。

艾米迪從讀書開始物理成績就上不來,不管弗蘭克怎麼講解,她總是睜著一雙似懂非懂的眼睛望著父親,當弗蘭克氣得要發火時,艾米迪就會流下委屈的淚水。但是,艾米迪的生物學和體育都很好,每次運動會,她都會自豪地拿著獎狀回家。而妹妹辛迪拉卻數學很好,作文卻寫得一塌糊塗。弗蘭克有時不禁想,這兩個女兒為什麼就不能綜合一下呢?

為了幫助孩子進步,弗蘭克更是隔三差五的給她們買補習書,帶她們到書店去學習。時間一長,她們雖然略有進步,可是依然弱項還是弱項。經過無數次嘗試後,弗蘭克也終於放棄,既然艾米迪喜歡生物和體育,辛迪拉喜歡數學,乾脆順其自然,幫她們挖掘自己最大的潛力。從此以後去書店,弗蘭克都會根據女兒的興趣和特點,為她們選購書籍。

也許真的是書籍豐富了女兒的知識世界,改變了她們好動的本性。隨著年紀的增長,弗蘭克發現女兒們變得淑女了,她們能安安靜靜的在書店坐上一下午,不僅如此,她們懂得了很多,甚至常常會詢問一些讓弗蘭克都回到不上來的深奧問題。

她們學會了思考,學會如何自己去尋找答案,甚至還學會了如何面對挫折。也許這就是弗蘭克撒費苦心想讓女兒們明白的生活真理。其實,弗蘭克從來不曾奢望女兒們有什麼驚人的成就,他只希望她們能做一個正直快樂的人。但令他欣喜的是,女兒們都很出色,讓他這個父親很是自豪。

但相比於他這個得了諾貝爾獎的父親來說,女兒的成績並不算什麼。但弗蘭克很自足,他覺得對待孩子就應該量體裁衣,不能給孩子過於沉重的壓力。每當女兒讚歎父親的成功時,弗蘭克總會溫和的對女兒說:“親愛的,你們在我眼裡同樣優秀,絲毫不必我遜色。”也許正是因為有了父親的鼓勵,女兒很是努力,一步步向更好的領域前進著。

縱觀各種教育經驗,弗蘭克和妻子的教育很溫和,是典型的貓爸貓媽,不僅不逼迫孩子學習,還成天帶著孩子打麻將、旅遊等,這在中國人眼裡簡直是逆天的行為。可是弗蘭克的教育經驗卻告訴我們,因材施教,順其自然才是引導孩子的最佳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