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軍裝甲部隊先後出現“戰鬥群”和“裝甲旅”兩種編制,二者有何聯繫和區別?

武器威嚴


簡而言之就是“戰鬥群”是“裝甲旅”雛形。

這還要從庫爾斯克大會戰說起,1943年2月19日,曼施泰因指揮南方集團軍群發起反擊,蘇軍後撤至庫爾斯克南面的奧博揚地域,形成了一個以庫爾斯克為中心的突出部。德軍決定圍殲庫爾斯科的蘇軍作為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報復,進而向西南方面軍後方突擊,再次威脅莫斯科。

庫爾斯克會戰是一個分水嶺,之前德軍雖然歷經了幾次較大規模的失敗,但是其裝甲軍團實力猶存,在局部戰場掌握著足夠的主動權,對蘇軍形成了較為嚴重的威脅。這也是其能夠主動發動庫爾斯克戰役的緣由所在。

此次會戰雙方兵力如下:

德軍總兵力為90萬人,另外還有2700輛坦克,1萬門火炮和2000多架飛機。蘇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地域則集結了130萬人的兵力,2萬多門火炮,3400輛坦克和2100餘架飛機。

最終庫爾斯克會戰以德軍的失敗而告終。此次會戰後,德軍的裝甲軍團遭到了毀滅性的損失,很多單位被打殘打廢。原本一個建制師,現在所有兵力不過一個旅的規模。以下建制單位基本上如此。

從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的德軍充分利用這些殘兵敗將,抽調坦克部隊,裝甲車部隊以及自行火炮部隊形成最早的集團軍雛形——戰鬥群。通過這種方式來輔助實行陣地防禦的步兵軍團。

這種戰術思想,其實來自於曾經在歷史上叱吒一時的馬其頓軍團。以步兵作為進攻或者防禦的主體,而輔助以騎兵對對方進行衝擊、騷擾或追擊。充分發揮步兵陣地戰和機械化軍團的閃電戰優勢。

戰鬥群組織伊始,對於習慣於大軍團作戰的蘇軍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困難。蘇聯相對規模龐大的兵團難以適應這種游擊戰式的襲擊,致使蘇軍這一段時間在戰場上進展極為不順。

不過戰鬥群雖然發揮了奇效,但是其弱點同樣明顯。相對於大兵團作戰可以形成壓倒性和決定性的優勢,規模僅僅在一個團甚至營級別上的戰鬥群,無法成為決定性的戰鬥力量。只能執行牽制騷擾追擊等一系列輔助作戰任務。

於是,德國司令部吸取戰鬥群的機動靈活活力強悍的優點,開始逐漸大規模的集成兵團,這就是裝甲旅的出現。裝甲旅充分吸收了戰鬥群的優點,還具備較大的規模,多種機械化兵種的有效配合,成功發揮了難以置信的效力。

不過當時德軍的失敗已經是註定的結果,雖然這種軍事編制上的改造給盟軍造成了一時的困難,但是最終難逃失敗的命運。

不過德軍的這種軍事戰術思想極大的影響了二戰後各國軍事力量的發展。世界各國競相組建集團軍就是繼承了德軍的這種思想模式。


Crazy歷史


在二戰初期的時候,德國能夠打遍天下無敵手,主要是靠著他精銳的裝甲部隊。當時法國蘇聯等軍事強國面對德軍的裝甲部隊,完全不是對手損失慘重,法國那樣的軍事強國一個月就被滅了國。



只不過到了後期,隨著戰爭的規模擴大,以及德國在好多次戰役中的失敗,以至於德國的裝甲部隊再也沒有以前那麼強大的實力。因為很多坦克和裝甲部隊在前線戰役中損失慘重,所以很多裝甲部隊缺編相當嚴重,根本無法進行有效的作戰。在這種情況下自然要做出些改動,才能夠適應戰爭的需要。



所以在後來的戰爭中,德軍將一些裝甲部隊蘇兵為裝甲集群或者裝甲旅,同時在一些臨時的戰爭中,從幾支部隊中抽調他們的裝甲裝備,組成臨時的裝甲集群,這樣才能夠積極組織有效的戰爭。鑑於此時德國的裝甲部隊規模較小,一般也就是一個團或者一個旅人編制,所以很難再打大的戰役。



不過這樣的戰鬥集群一般也就是臨時使用而已,因為面對日益強大的蘇聯的裝甲部隊的攻擊,德軍只能夠節節敗退。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沒有足夠裝備和人員的情況下,僅僅依靠少量的裝甲部隊的防禦,很難打敗強大的蘇軍。所以戰爭終究打的是國力,在德國國力不行的情況下,失敗只能是個時間的問題。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鑑於戰場損耗越來越大的情況,前線裝甲師的補充和編組都出現了巨大的困難。相對於裝甲師規模更小的裝甲旅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當時德軍裝甲旅的編制有兩個版本:一種編制是一個裝甲旅下轄一個裝甲營和一個擲彈兵營,以及一定數量的防空部隊;另一種則是一個裝甲旅下轄兩個裝甲營和一個擲彈兵營。


與當時一般裝甲師編制相比較,裝甲旅的實力確實是削弱了很多,但是由於當時前線的裝甲師大部分都不是滿編,反而使得後一種編制的裝甲旅擁有的坦克數量大於普通的裝甲師,不過實際情況是這種編制的裝甲旅只有4個旅,其餘的10個旅都是隻有一個裝甲營的編制。1944年7月,德軍最高統帥部面對東西兩線的危急局勢,德軍為了重整其裝甲兵團,下令大量組建裝甲旅。

德軍的裝甲“戰鬥群”一般來說都是由前線打殘了的裝甲師精銳部分所構成,也有少部分是臨時組建的,規模有大有小,在戰爭的中後期比較常見。他們的作戰任務都是充當戰場上的救火隊員,填補戰線和打反擊,這些“戰鬥群”具有十分靈活的作戰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