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有口蜜腹劍的惡名,卻是安祿山的剋星,本可挽救唐玄宗盛世


此人有口蜜腹劍的惡名,卻是安祿山的剋星,本可挽救唐玄宗盛世


唐朝宰相李林甫在歷史上臭名昭著,此人笑裡藏刀,佛口蛇心,一個典型的“嘴甜,臉厚,心黑,手狠”的壞人兼小人,成語“口蜜腹劍”最早就是形容他的。

李林甫是根正苗紅的李唐王朝宗室,他深受唐玄宗李隆基的器重,本可以匡扶天下,作為忠臣名流千古。然而,他貪慕權勢,曲意逢迎,走向罪惡的深淵。

《資治通鑑》記載:

(李林甫)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此人有口蜜腹劍的惡名,卻是安祿山的剋星,本可挽救唐玄宗盛世


1.把張九齡趕下臺

公元736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平淡無常的一年,天下太平,朝廷內外都沉浸在 “開元盛世”最後的狂歡裡。

擔任宰相的是名臣張九齡。張九齡“舉止文雅,風度不凡”,他不僅是個正直賢能的大臣,還是著名的詩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唐玄宗是他的首席狂熱粉絲。

張九齡曾經受到唐玄宗的重用,他勤勤懇懇,殫精竭慮,處理朝政,深得民心。可晚年的唐玄宗越來越糊塗,一邊與楊貴妃醉生夢死,一邊排斥忠正的大臣,提拔諂媚的小人。張九齡生性耿直,他常常與唐玄宗據理力爭,引起唐玄宗的不快,因此逐漸被冷落。

李林甫對此情況瞭如指掌,他看準時機,在唐玄宗面前輪番詆譭張九齡,務必將他抹黑搞臭。一個是堅持原則毫不妥協的張九齡,一個恭恭敬敬惟命是從的李林甫,唐玄宗的私慾戰勝了公心,他不再以蒼生為己任,而是選擇自己快活。所以,他縱然不捨,他還是選擇聽信讒言,罷免了張九齡的宰相之位。

洞悉時局、深感憂慮的名相張九齡被迫下臺,接替他職務的人是奸臣李林甫。

此人有口蜜腹劍的惡名,卻是安祿山的剋星,本可挽救唐玄宗盛世


2.目光如炬,安祿山剋星

就在張九齡罷相前夕,平盧將軍安祿山戰敗,按律當斬。張九齡看出安祿山是奸詐之徒,將來會成為禍害,所以要嚴律將安祿山斬首。唐玄宗卻不以為然,他笑張九齡過慮了,不要枉害忠良,竟然赦免了安祿山。

安祿山正在慶幸唐玄宗昏庸、放虎歸山,準備圖謀大事,卻不知道朝廷裡還有他的剋星李林甫。安祿山也是個奸邪諂媚之人,善於耍小聰明,一味逢迎皇帝,巴結楊貴妃,賄賂朝廷大臣,所有人都說他的好話,他的官職竟然越來越高,成為擁兵一方的節度使。

天寶六年,安祿山和王鉷進宮朝見唐玄宗,他仗著自己受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恩寵,就一副懶洋洋的樣子,腰都不肯彎下來。當時李林甫擔任宰相,對宮廷禮儀抓得很嚴格,沒人敢違背,安祿山這下觸了大眉頭。李林甫看唐玄宗寵信安祿山,也不直接為難他,就殺雞儆猴,嚴詞命令身旁的王鉷好好拜見。王鉷哪敢違背,立刻快步往前,彎腰作揖,萬分恭敬。安祿山一看情況不對,嚇得粗氣直喘,不自覺的就彎下了腰。

此人有口蜜腹劍的惡名,卻是安祿山的剋星,本可挽救唐玄宗盛世


史書記載,李林甫把安祿山盯得死死的。他每次跟安祿山談話,總能一眼看穿安祿山的心思,提前說出來,驚得安祿山目瞪口呆,再也不敢放肆。安祿山對李林甫敬若神明,不敢違背

每次接待李林甫,安祿山都是誠惶誠恐,渾身出冷汗,大冬天裡都汗流浹背。李林甫若是對他誇獎幾句,他就高興地手舞足蹈;相反,如果李林甫放話要“徹查此事”,安祿山就會臉色大變,大喊:“糟糕,我死定了!”

在李林甫的壓制下,安祿山不敢明目張膽,只能暗地裡發展勢力。可正因為如此,李林甫對安祿山放下了戒心,他只是擔心有人取代自己的相位,所以一邊排斥有才能的文臣,一把打壓漢族的將領,間接造成包括安祿山在內的眾多的番人胡人成為邊將,為安史之亂埋下隱患。


此人有口蜜腹劍的惡名,卻是安祿山的剋星,本可挽救唐玄宗盛世


3.被楊國忠拉下馬

老奸巨猾的李林甫執掌相印長達十數年,卻不想陰溝裡翻船,敗在楊國忠這個酒囊飯袋手裡。

楊國忠原名楊釗,他是楊玉環的堂兄,後來深受唐玄宗的寵幸,才賜名國忠。楊國忠早年放蕩不羈,飲酒無度,還特別愛賭錢,受到族人的鄙夷和唾棄。可他攀上了楊貴妃這棵大樹後,一下子就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

李林甫一直看不起楊國忠,覺得他就是個靠裙帶關係上位的花花公子,無才無德,不配成為朝廷重臣,更威脅不到自己的地位。

此人有口蜜腹劍的惡名,卻是安祿山的剋星,本可挽救唐玄宗盛世

但是從天寶九年(公元750年)開始,楊國忠受到的恩寵愈隆,常伴唐玄宗左右,耀武揚威,風頭正勁。一定程度上,唐玄宗也是借楊國忠來制衡李林甫。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王焊(王鉷之弟)與刑縡圖謀作亂,由楊國忠負責審理案件,他將矛頭指向王鉷,而王鉷是李林甫的死黨,藉此打擊李林甫。唐玄宗不知有意還是無意,雖然沒有懲罰李林甫,卻從此開始疏遠他。

同年十一月,李林甫病逝,楊國忠取代他,當上了宰相。次年,楊國忠與安祿山合謀,誣陷李林甫曾經參與叛將阿布思的謀反,唐玄宗下令對李林甫抄家,將他的子女和族人流放。李林甫的棺木也被打開,除掉之前配享的珠玉和服飾,按照平民的身份下葬。


此人有口蜜腹劍的惡名,卻是安祿山的剋星,本可挽救唐玄宗盛世


楊國忠上位後徹底放飛自我,他的惡行比李林甫更甚,朝廷江河日下,積重難返。

而頭頂的大山挪走了,安祿山變得肆無忌憚,他也看不起楊國忠,知道此人貪得無厭、不學無術,所以把財寶和美人拼命往楊國忠那裡送。楊國忠一一笑納,還把安祿山當成好兄弟,這種引狼入室的行為,給他自己也給大唐王朝帶來了大禍。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史思明以“清君側(清除奸臣楊國忠)”的名義發動叛亂,即“安史之亂”,在先後長達八年的動亂中,唐玄宗被迫下臺,楊國忠被譁變的士兵殺死,楊貴妃被迫自盡,大唐也由此盛極而衰了。

李林甫由於死的早,沒有趕上動亂,否則比楊國忠的下場不會好多少。但是反過來想,李林甫如果多活幾年,是不是就有能力擋住安祿山的第一波進攻,速戰速決撲滅戰鬥呢(至少“哥舒翰慟哭出關”不會上演),還是有可能的。

當然,唐朝藩鎮尾大不掉的態勢已經愈演愈烈,誰都擋不住歷史的潮流。一個安祿山倒下,還有下一個安祿山起來。

此人有口蜜腹劍的惡名,卻是安祿山的剋星,本可挽救唐玄宗盛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