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價而沽的意大利,在一戰時為何背叛同盟國而投向協約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意大利加入了三國同盟, 本來意大利在歐洲大陸最主要的敵人是法國和奧地利帝國———與前者在突尼斯、摩洛哥、利比亞等海外殖民地上存在著尖銳對立; 與後者在領土問題( 如特倫提諾和的裡雅斯特) 、在爭奪勢力範圍如巴爾幹地區、亞得里亞海等方面也存在嚴重對抗。

待價而沽的意大利,在一戰時為何背叛同盟國而投向協約國?

入侵埃塞俄比亞戰爭的慘敗引發了意大利對德奧同盟的失望。自從意大利與德奧結盟後,意大利在歐洲大陸上與周邊大國基本相安無事,並打著三國同盟的招牌加緊對外侵略擴張,其首要殖民的目標便是與自己隔海相望的埃塞俄比亞。但阿杜瓦戰役的慘敗使得意大利國內形勢變得異常尖銳: 國內民眾因對外戰爭導致生活狀況每況愈下; 資產階級因為侵埃的慘敗,遭受重大損失。為此意大利當局不得不對反法而親德奧的方針進行反思: 與法國進行的關稅戰爭使自身經濟蒙受巨大損失; 侵略埃塞俄比亞卻因自己執行反法政策而促使法國在軍事上援助埃塞俄比亞,而自己對埃塞俄比亞的軍事行動卻沒有得到德奧盟友的任何實質支持。

待價而沽的意大利,在一戰時為何背叛同盟國而投向協約國?

因此意大利統治集團對德奧盟友產生了強烈的失望與怨恨情緒,並開始著手改善與法國的緊張關係並流露出疏遠甚至背離德奧的傾向。早在被迫簽訂《亞的斯亞貝巴條約》前的1896年9月,意大利政府就承認了法國對突尼斯的保護權,而1898年意大利茹迪尼政府更是與法國簽訂了新的《意法商約》,從而結束了兩國持續多年的關稅戰爭。意大利對法國的輿論攻擊也逐漸平息。對於意大利的舉措,法國也給予友好回應: 法國聲明它不會介入對的黎波里和昔蘭尼加兩地的爭奪,因為意大利十分關注在這兩個地區的利益。意大利見此又立即示好,聲明自己不會參與對摩洛哥的爭奪,因為這是法國利益所在。在摩洛哥、利比亞等問題兩國取得諒解後,繼而在1902年,意法兩國又以互換信件的方式簽署了“意法協議”。據此協議,意大利承擔了法國若遭受來自一個或多個國家進攻的情況下,嚴守中立的義務。由此,意法之間已初步走出先前的陰霾,兩國關係開始好轉。

待價而沽的意大利,在一戰時為何背叛同盟國而投向協約國?

巴爾幹地區的爭奪使意奧矛盾空前加劇。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進入壟斷資本主義的階段,意大利資產階級急需獲得原料產地與銷售市場,為此積極開拓殖民利益,但放眼周邊可供擴張的目標已不多:1881年法國對突尼斯的佔領使意大利永久地失去了突尼斯; 對埃塞俄比亞的入侵以慘敗告終; 今後在非洲繼續開疆擴土的前景則因英法的日益接近而變得黯淡。這樣,亞得里亞海和巴爾幹地區就成了意大利為數不多的可供擴張的目標了。但是意大利在這兩個地區的擴張必然要遭到在該地區擁有巨大利益的奧匈帝國的強烈反對,這種利益的衝突又必然導致意奧矛盾的加劇,當然也就必定要破壞三國同盟的穩固性。

待價而沽的意大利,在一戰時為何背叛同盟國而投向協約國?

1905 年前後,奧匈帝國趁著俄國忙於應付日俄戰爭及國內革命之際,加緊了對巴爾幹地區的擴張。這樣,意奧爭奪巴爾幹的矛盾和鬥爭被徹底激化了。意大利一方面對爭取解放仍在奧匈統治下的意大利領土(特倫提諾和的裡雅斯特) 的“領土恢復主義”組織有先前的鎮壓轉為大力扶持; 另一方面,於1909年10月24日同俄國秘密簽訂了《拉匡尼基協定》,協議規定意俄兩國共同抵制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地區的擴張。由於該協定與兩國在公開場合的莊嚴保證截然相反,所以意俄兩國非常保密。《拉匡尼基協定》的簽訂表明,意大利在脫離德奧同盟的道路上又向前邁出了一步。至此,三國同盟對意大利來說已名存實亡。意大利又回到先前那種中立投機的原點上。

待價而沽的意大利,在一戰時為何背叛同盟國而投向協約國?

是什麼原因讓意大利逐漸疏遠甚至擺脫“三國同盟”?

其一,意法、意奧矛盾的再次失衡。隨著法國與意大利關係的緩和,因法國佔領突尼斯而急劇惡化的意法矛盾不再那麼突顯,這也就使意大利當初加入三國同盟的動力銳減。而隨著意大利自20世紀初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為了滿足自身日益擴大的對原料產地、銷售市場的迫切需要以及擺脫國內革命危機的需求,意大利再次走向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與先前侵略擴張北非不同,意大利這次把擴張矛頭轉向了亞得里亞海和巴爾幹地區。這也就必然使得意大利與在此地區有著巨大殖民利益的奧匈帝國間的矛盾瞬間惡化,以致意奧矛盾驟然上升為意大利對外的主要矛盾。

待價而沽的意大利,在一戰時為何背叛同盟國而投向協約國?

其二,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英德矛盾成為西歐列強間的主要矛盾,這必然影響到意大利的對外政策。保持與英國的良好關係是意大利歷屆政府的既定方針,因為意大利統治者認為,作為地中海沿岸國家的意大利如果與在地中海佔統治地位的英國攤牌,簡直就是自取滅亡。正基於這一認識,在因意法矛盾而與德奧簽訂三國同盟條約之初,意大利就堅持對同盟條約附加一項特別聲明,即“該條約各條款所述的任何情形都不得認為針對英國”。也就是說,只有在英德關係處於正常化狀態下,並且英國實際上是與三國同盟合作來反對法俄———只有這樣意大利才能平靜地留在“三國同盟”內。

待價而沽的意大利,在一戰時為何背叛同盟國而投向協約國?

但是隨著英德矛盾日益激化,意大利對外政策的雙重支柱就被撼動了。如果真要在維持與德國的同盟和維護與英國的良好關係之間作出一個選擇,意大利最終還是會選擇後者。因為,如果一旦與英國為敵或交戰,以意大利的地理位置,不但面臨著英國的海上封鎖,重要的沿海城市遭受破壞,而且還會使自己喪失海外殖民地。從事關自身前途命運的角度考慮,無論意大利內心如何地猶豫與複雜,它都必須選擇與英國結好。

既然意大利與法國關係逐漸地改善,意大利與奧匈帝國的矛盾進一步加劇,這似乎已經表明意大利與自己的昔日盟友分道揚鑣了,那麼意大利為何在形式上依舊留在“三國同盟”之中。主要原因在於,第一放眼當時的西歐,作為二流甚至三流國家的意大利的確很希望同時維持與主要大國的正常穩定友好關係,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國家利益最大化,所以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意大利不會公開支持誰、公開反對誰,況且意大利也沒有這個能力和資本那麼做。這既與意大利本身的實力有關,也受長期以來由此造成的投機主義傳統的影響。

待價而沽的意大利,在一戰時為何背叛同盟國而投向協約國?

第二,德國藉助第二次工業革命實力迅速膨脹,大有後來者居上之勢。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在財政和經濟上對意大利曾給予巨大支持,並控制了許多重要的意大利工礦企業。因此,德國是意大利不能小覷的,意大利在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也是不會輕易下定決心擺脫“三國同盟”而開罪於德國。

第三,儘管意奧因在亞得里亞海與巴爾幹地區的爭奪而關係急劇惡化,也儘管這一矛盾的演化已經到了不用戰爭不能解決的程度,但意大利畢竟軍事、經濟實力十分有限,與當時的歐洲五強之一的奧匈帝國無法相比,沒有足夠的實力與奧匈攤牌。

第四,“大南斯拉夫國家”因素。為了實現建立大南斯拉夫國家的目標,巴爾幹半島上的南斯拉夫人同時展開了針對意奧兩大殖民者的鬥爭。在意大利統治者看來,斯拉夫國家是一個遠比衰老的奧匈帝國更為危險的敵人。因此,在反對斯拉夫主義這個問題上,意奧兩國有著共同的利益。

待價而沽的意大利,在一戰時為何背叛同盟國而投向協約國?

前期“中立”的意大利。事實上早在1914年薩拉熱窩事件後的7月中旬,意大利政府就已十分清楚地瞭解到德奧即將要發動戰爭引發世界大戰進而重新洗牌的意圖。面對一戰的爆發,意大利政府經過再三權衡後在同年8月3日午後,發表正式官方聲明,宣佈中立。但是宣佈中立註定只是權宜之計,意大利最終還是要加入兩大集團中的一方作戰。在意大利壟斷資產階級看來,世界大戰是實現自己圖謀已久對外擴張的絕好機會,但是以自身單薄的身軀去實現這一龐大的計劃顯然是不可能的,必須藉助外力。就當時的情況來看,意大利可供選擇的盟友只有同盟、協約兩大軍事集團,這也就意味著意大利要想實現自己的領土野心就必須加入兩大集團中的一方。在當時戰局不甚明朗的情況下,意大利表現出了濃厚的投機主義色彩,採取了兩邊下注,在看好協約國集團的同時也進行著以繼續留在“三國同盟”為條件而與德奧討價還價的談判。

待價而沽的意大利,在一戰時為何背叛同盟國而投向協約國?

意大利政府在宣佈實行中立政策的第二天就向協約國方面闡述了獲得自己支持的條件: 除得到特倫提諾地區以外,意當局還希望在亞得里亞海獲得優勢地位,為此特別提出要得到阿爾巴尼亞西南部的發羅拉地區。協約國各國政府經過反覆考慮,最終表示願意接受意大利開出的條件,為此英國甚至主動提出可以先把的裡雅斯特交給意大利。於是,意大利與協約國之間的談判開始了。1915年2月中旬,意大利與昔日的德奧盟友就其繼續留在“三國同盟”內而進行的談判完全破裂,與此同時,在大戰的各條戰線以及國際關係中,也出現了有利於協約國方面的進展,最終經過兩個月的談判,協約國集團滿足了意大利提出的絕大多數要求,協約國1915年4月26日與意大利在倫敦簽署了《倫敦秘密條約》。《倫敦秘密條約》的簽署標誌著意大利正式投向了協約國集團。

待價而沽的意大利,在一戰時為何背叛同盟國而投向協約國?

意大利身份的轉變,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就意大利國內而言,民眾一直不滿政府與宿敵奧匈結盟的政策,資產階級也因沒有從與奧結盟中得到何種好處而對奧匈反感至極,因此一旦兩大集團開戰,意大利民眾很難接受意大利站在德奧一方作戰的主張,意大利最終必然倒向“協約國”集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