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父母必須接受的殘酷真相,你的付出,幾乎是無用的

本文為小步在家早教原創,歡迎個人關注、轉發、分享

我們經常在一些育兒文章中看到一個唬人的觀點:父母的……決定孩子的一生。

應該給孩子怎樣的教育和環境、父母的言行究竟如何影響孩子的未來、究竟什麼才是健康安全的原生家庭……我們被這些問題弄得得越來越焦慮,反而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

但美國心理學家朱迪斯·哈里斯在《教養的迷思》中卻提出了一個完全相反的觀點:真正影響孩子人格發展的,是孩子從童年到青少年時所在的群體,尤其是同年齡同性別的群體。

也就是說,比起父母,孩子從小到大遇到的朋友、同學才是決定他一生的人。

所有父母必須接受的殘酷真相,你的付出,幾乎是無用的


所有父母必須接受的殘酷真相,你的付出,幾乎是無用的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其實很小

優秀的父母+“別人家”的孩子,“熊孩子”+“熊家長”,是很多人默認的配置。

“父母的教養影響孩子的發展,家庭環境決定孩子的未來”,很多強調原生家庭重要性的文章也會用這句話當口號。

但其實,這種強調“父母對孩子非常重要性、孩子需要愛和陪伴”的觀點,最近幾十年才流行起來。“什麼樣的教養就有什麼樣的孩子”的認識,也是一種“教養假設”,是混淆了因果之後得出的結論。

因為反例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有的父母謹慎認真,做事有條理,但是孩子大大咧咧,做事情粗心大意;

有的父母做事雷厲風行,孩子卻磨磨蹭蹭。

如果父母的教養作用真的很大,那孩子都應該是父母的復刻版,就像諺語裡說的一樣,“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

但事實並不是這樣,《教養的迷思》裡舉過一個非常有力的例子:

移民家庭的孩子很小就跟隨父母去了新的國家。通常情況下,這些孩子在家和父母交流用母語,在學校、或是參加戶外活動,會更多地使用第二語言。


如果家庭環境和父母的教養對孩子的影響更大,那麼孩子應該更擅長使用母語,口音也應該更偏向父母。


但結果卻是,這些移民家庭的孩子,母語能力往往僅限於和父母交流,而第二語言卻與當地的小夥伴沒什麼區別。甚至他們的口音也完全不像父母,反而和小夥伴一摸一樣。


從這個例子中也可以看到,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有限的。


所有父母必須接受的殘酷真相,你的付出,幾乎是無用的

所有父母必須接受的殘酷真相,你的付出,幾乎是無用的

同伴對孩子的影響巨大


身為父母,我們可能無法一下子接受,另一個孩子對自己孩子的影響,遠遠大於自己對自己孩子的影響。


但的確如此,比起父母,同伴對孩子的影響力是巨大的。


有的家長可能會發現,隨著孩子不斷長大、朋友、玩伴變多之後,可能會有點兒“精分”:

在家挑食,到了幼兒園什麼都吃;

在家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到了院子裡是別人的“小跟班”;

在大人面前乖巧討喜,到了幼兒園是個“小霸王”。


沒有父母會教孩子“出門在家兩副面孔”,但很多孩子都無師自通了這個本事。這是為什麼呢?


心理學研究已經表明,人會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表現,而且,這在孩子身上尤其明顯。


也就是說,孩子的人格很容易轉換。這也進一步說明,父母對孩子的教養,並沒有完全影響到孩子在家門外的生活。他們出了家門,很快會把父母的話拋在腦後,同時輕鬆接受同伴對他們的影響。


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我們一定發現了,小孩子之間很容易看對眼,相互盯著對方瞅一瞅,不一會兒就能手拉手玩起來;同時,他們也很容易因為“今天沒人和我玩兒”“XXX不喜歡我”這種事情而傷心。


哈里斯認為,這是因為在孩子眼中,和他一樣的同齡人,才是“我們”;而家長、老師這些大人,只是“他們”。


比起成人,孩子更容易被其他孩子吸引,他們能很快融入自己的群體。而且融入到同齡人中間、搞好同伴關係對他們來說,比討好大人更重要。比起身邊的大人,孩子更加認同他的同齡人群體。


孩子最大的願望,並不是成為父母眼中的“聽話孩子”,而是儘快成為群體中一名合格的成員。


哈里斯認為,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就是社會化的過程。


很多家長都會覺得“孩子上幼兒園之後懂事兒”了。這個看似普通的變化,其實是孩子被群體“被社會化”的過程。


對孩子來說,社會化就是努力讓自己的行為更像身邊的人。在這個過程中,他必須要讓自己的行為被群體接受,所以他會去學習群體中的其他人。


在幼兒園這“小社會”裡,孩子會不由自主得向其他孩子學習,特別是那些行為規範有禮貌、總被老師表揚的孩子。時間長了,自己也會變得越來越有規範有禮貌、越來越懂事。


換句話說,社會化不是我們大人對小孩的教育的結果,而是孩子自己學習的結果。


所有父母必須接受的殘酷真相,你的付出,幾乎是無用的

所有父母必須接受的殘酷真相,你的付出,幾乎是無用的

父母對孩子的重要影響


為人父母,看到這裡可能有些傷心,自己忙裡忙外,以身作則,原來都是白忙活,孩子是好是歹,和自己其實沒啥關係。


千萬不要妄自菲薄,作為父母,雖然我們不對孩子的人格產生久遠的影響,但我們依舊非常重要:我們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讓孩子幸福和快樂的人。


我們對孩子影響,更多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幫助孩子慢慢離開家庭。


我們要教會孩子一些基本的知識和訓練,這些知識和訓練,需要幫助孩子更好地走出家門,需要幫助孩子能在同齡人的群體裡和其他的小夥伴友好交往,需要幫助孩子在未來更好地適應社會。


這樣的技能包括但不限於生活自理、體育愛好、社交能力等。而在家裡的一些行為規範,則不必非得帶到今後家庭之外的生活中,比如一定要穿秋褲……


所有父母必須接受的殘酷真相,你的付出,幾乎是無用的

第二,幫助孩子被同輩群體更好地接受。


人類是群居動物,我們長期生活交往的對象都是我們的同齡人。就像我們和父母最多生活二十幾年,而剩下的幾十年時間裡,都會和伴侶在一起。


所以我們也應該明白,孩子在未來的漫長歲月裡,能獲得群體認可,比獲得我們認可重要多了。


孩子的外貌、衣著,包括名字,都會影響孩子是否被同輩群體接受。所以,

我們最好不要給孩子起容易得到外號的名字;

如果孩子沒有特殊要求,學校幼兒園也沒有活動,不要給孩子穿奇奇怪怪的衣服;

如果孩子並不希望自己與眾不同,那麼幫他保持普通,也是我們需要做的事情。


所有父母必須接受的殘酷真相,你的付出,幾乎是無用的


第三,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同輩群體。


“你只要搬到一個不同的社區,或選擇一所不同的學校,你就可以改變孩子的生活軌跡。”


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很早就知道,一個孩子如果生長在犯罪滋生或同伴都是罪犯的環境中,長大後做壞事的可能性也會很高。要挽救一個可能走上歧路的孩子,最好的的辦法就是讓他離開糟糕的環境、遠離不好的朋友。


哈里斯認為,同輩群體聚集的地方是塑造兒童行為和改造他們性格的地方,也是決定一個孩子長大以後成為什麼樣人的地方。為孩子選擇一個更好的同輩群體,一個積極向上、努力學習的群體,這些會對孩子的未來產生很大的積極影響。


孩子的未來是什麼樣子,全看他有一群什麼樣的夥伴。我們的行為,可以幫助孩子形成我們認同的“是非觀念”和“基本價值觀”。這就是“父母選擇孩子同輩的權利”,這也我們運用自己的權利,影響孩子未來生活的方法之一。


孟母三遷的故事也是這個道理,雖然我們對孩子人格的影響力著實微弱,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誰來影響自己的孩子。


所有父母必須接受的殘酷真相,你的付出,幾乎是無用的


我們不斷努力奮鬥,在大城市安家,選更好的房子、給孩子上更好的學校,不也是為了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一個優越的學習條件嗎?不就是為了我們的孩子身邊聚集著優秀的同伴嗎?


“孩子的社會化是通過群體社會化模式來完成的,他們相互模仿、學習、爭奪、妥協,最終長成了一個個成熟的大人。”


身為父母,我們能做的,就是竭盡所能用自己的方式引導孩子,幫助他在未來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過好未來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