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內向怎麼了?請不要貼標籤”!深挖這些特質,讓無趣的人閉嘴

要真心對待那些內向的人,因為你不知道,他們對你一次不那麼熟練的熱情,就已經鼓足了全部的勇氣。

前幾天收到網友留言:“我實在受夠了!部門幾個人總是冷嘲熱諷,年前就處處擠兌我,剛開工又對我指指點點,我內向怎麼了,我不願意跟她們多說話,就說我孤僻難處。每天聽著她們說三到四,真的好難受,我不是沒心沒肺,我真的熬不下去了……”看著在後臺一長段的哭訴,我深深的感受到,屏幕那一方,那顆脆弱而傷痕累累的心,在煎熬的滴血……我的內心也很沉重,我覺得應該寫點什麼。


“我內向怎麼了?請不要貼標籤”!深挖這些特質,讓無趣的人閉嘴

說實話,性格內外向,本無對錯,但為什麼就有很多人在孩童時代,在讀書光景,在如今的工作中,還在忍受別人異樣的目光,揹負上“怪異”的指責,活生生被劃到另類一族?

我覺得,這大抵跟我們一直以來的文化有很大關係。在流行文化中,與性格外向有關的形容詞常常更具表揚意味,比如開朗、勇敢、陽光、團結、積極等,因為,這是一個外向性格備受推崇的年代。

而且從心理學角度,性格特徵與人們的幸福感也有關係。最新研究表明,性格內向的人如果“假裝”外向,會感覺更加快樂。可,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我內向怎麼了?請不要貼標籤”!深挖這些特質,讓無趣的人閉嘴

為什麼我天生內向?內向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先說一下我的真實案例。我也是一個性格非常內向的人,不善言談、敏感、膽小,喜歡安靜。

從我記事起,父母就常常批評我,“你看,鄰居家朵朵嘴多甜啊,開朗外向,這孩子真討人喜歡!你看你個悶葫蘆,氣死人”類似這樣的,說過幾百幾千遍。

我還記得,有一次,弟弟在學校踢足球,體育老師就當著很多同學,大聲斥責他,“你真慫,剛才一腳快搶啊,你太給隊裡丟人了!”很多學生給他起了外號,叫“耗子文”。

是的,在那個物質貧瘠的年代,教育不會關注什麼孩子心理發展,很多老師會我們這類人貼上“不合群、上課不積極、害羞膽小懦弱”等等標籤,樂此不疲地反饋給家長,號召學生們以外向人為榜樣,我們就像 “壞孩子”一樣被人嫌棄著,一件事,學校折騰完,回家又被數落……是的,很委屈,很孤獨,也很自卑!


“我內向怎麼了?請不要貼標籤”!深挖這些特質,讓無趣的人閉嘴

這種骨子裡的自卑感,從孩童時期到求學之路,為了改變,我一路拼命成長,刻苦讀書,只要我能拿到班級第一,年級第一,老師、家長們就會以我為榜樣,瞬間抹去了“內向”不好的成分,表揚地說“你看她多安靜啊,學習真好!”只有,我自己深深的知道,真實的內心陰影。

畢業13年多了,我拼命的工作,從基層到管理者,想努力贏得老闆的器重,同事的讚賞,儘管我依然很內向。在多年的學習與探索中,我努力研究,到底是什麼導致了我們這類人天生,如此內向?如何改變這種偏見?

先說說,“內向”的形成因素是什麼?

(1)多巴胺。

心理學博士Perpetua Neo曾從腦化學物質角度比較內向者與外向者,這個腦化學物質就叫“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種與獎勵相關的化學物質,它主導運動原動力、好奇心、追求變化以及渴望被稱讚的感受活動,通俗來說,比如自我感覺良好。

多巴胺閾值越低,人就越容易感到亢奮。

研究發現,內向者對外界社會刺激更敏感,而外向者需要強度較高的刺激才能精神亢奮,也就是說,外向者需要大量“多巴胺”刺激,才能滿足自己心理需求,所以你會看到外向者往往表現的“酷愛交際、擅長言談,熾熱奔放,樂不思蜀的活躍。”而內向的人,不需要這麼多,所以不會這樣開朗。


“我內向怎麼了?請不要貼標籤”!深挖這些特質,讓無趣的人閉嘴

(2)“長”乙酰膽鹼通路。

在美國精神分析博士《內向者優勢》一書中,作者Marti Olsen Laney結合大量研究得出,內向者和外向者的大腦在社會場景下,所採取的神經通路是不同的。

內向者的神經通路被稱為“長”乙酰膽鹼通路,也就說,乙酰膽鹼通路更為“舒展”,而乙酰膽鹼,則是觸動我們注意力、記憶力、探究思考等認知活動的物質。

這就意味著,外部刺激能在內向者的大腦中經過更多的區域,以至於一丁點的外界刺激,都可以引發一連串的“大腦認知”。其中一個,就是右額葉島皮層,就是大腦中勘測錯誤信息的部分。

所以,你會發現,內向者特別容易注意到各種細節,非常敏感的察覺。內向者也會很自覺的反思自己的錯誤。

通俗的說,內向者,實際上有很多“內心戲”,外人不知道罷了。

寫《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出身貧寒的家庭,平凡的外貌,臉上有好多雀斑,不願意社交,性格很內向,在家在學校都不招人待見,同學們送她一外號Rolling Stone。

“我內向怎麼了?請不要貼標籤”!深挖這些特質,讓無趣的人閉嘴

畢業之後,僅僅七年,她的失敗達到了史詩般空前的規模:短命的婚姻,閃電般地破裂,加上失業的打擊,她成了一個艱難的單身母親……

可是她為什麼寫出如此暢銷的《哈利波特》系列,因為常年在現實中被人冷落、打擊,她只有她書籍找尋快樂,所以她會常年沉浸在書寫的奇幻童話故事中,培養了越來越超強的想象力,在那個內心世界,她把自己代入,比如是一隻得了麻疹的兔子,沒有耳朵的松鼠,但家人會關心她,朋友都來看望她,她很開心。

J.K.羅琳,便在書籍裡獲得了新生,找到了失落的“幸福感”。也就是在寫作中,她修復了傷痛的力量,有了自由和快樂。還有很多內向人,比如長跑者在奔跑中收穫“存在感”,喜歡唱歌的在歌聲中“救贖”,有人在繪畫中找到了世界的美。

“我內向怎麼了?請不要貼標籤”!深挖這些特質,讓無趣的人閉嘴

世上沒有純粹的外向、內向,兩者不能割裂為二。

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說:“世上絕沒有一個純粹的內向的人,或者一個純粹的外向的人。如果這樣的人存在的話,那麼他會在精神病院裡。”

我的直屬領導王副總,是一個實打實的內向人,他很不喜歡社交,絕大多數時間,都是處理公司內部策略事物,我們開玩笑說他好比“放鬆模式”下的獅子,但偶爾也會代表公司出征,比如特別大型的項目提案會,他很充滿力量,投入到“戰鬥模式”

我們每個人的身體機制裡,都會有這兩種模式存在,比如,你要投入“戰鬥模式”,這時候交感神經,會讓大腦大量釋放多巴胺,讓我們身體感到興奮。

但一旦,處於“放鬆模式”,副交感神經,發揮作用了,身體會釋放“乙酰膽鹼,它讓身體循環慢下來,我們會感到安靜平和”。

所以,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會覺得,有時候你見陌生人會內向,遇到熟悉的知己人,你會很外向,放得開。

這也就是說,人的心理是複雜的,不是每個行動選擇,都可以用外向、內向的性格詮釋。

給你講一個真實的例子。我們一個客戶,他是性格極內向的人。畢業那年,剛開始做銷售時,他一和人說話臉就紅,而且還不敢看人眼睛……我很詫異,他居然做銷售做到今天,已經做了10年開拓性銷售,10年中五子登科。你可能會質疑,性格這麼內向,怎麼能做銷售呢?

還有一個例子,我以前的下屬,原來是在開發商做銷售,我接手樓盤策劃那年,他也就是剛剛做銷售,20歲出頭,非常靦腆,跟我說話會害羞,後來人家小夥慢慢做起來了,居然做到了一個項目上的銷售經理,親自帶一個團隊。去年,我再次見過他時,他已經開了2家房地產中介結構,團隊有30人,我非常詫異,跟我印象裡內向的小夥,判若兩人,內向的他是如何蛻變的?

內向人做銷售,反而沒有受“表達劣勢”影響,反而是發揮出了內向者的優秀特質

比如超強的傾聽能力、給人沉穩感、安靜,對產品研究更深入、專注等,這些都是最終促成成為一名出色銷售的極佳特質。

記得《奇葩說》裡顏如晶,被人貼上“不合群、內向、喜歡孤獨”三個標籤,但就是這樣內向的她,發言卻“如此滔滔不絕”,而且,她的發言讓我非常有共鳴感。

“我內向怎麼了?請不要貼標籤”!深挖這些特質,讓無趣的人閉嘴

“我不是不會說話,只是沒那麼需要和人說話”,反而被大家誤解“你常常一個人,一定很孤獨吧,你應該試著改變,走出來”,其實對內向者們來說,一個人獨處的時光,簡直是天堂好嗎?

在《內向心理學》一書中,作者列出了出現在內向者身上的十項優勢與十項障礙,它們分別是:

優勢:謹慎、自我探索、專注、善於傾聽、安靜、善於分析、獨立、持之以恆、擅長寫作(相對於談話)、有同理心;

障礙:恐懼、過於注重細節、易受刺激、被動、逃避、過分理智、自我否定、固執、孤僻、害怕衝突。

我們可以看出,優勢與障礙是對立又是統一的,優勢發揮過當反而成劣勢,這些都需要平衡的智慧,內向之間也會不斷轉化。

所以,不要給自己標籤化,內、外向之間是可以互通的,在不同情境下也是相互轉化,而你只需要把你自身的潛能發揮出來,做好自己,足矣。


“我內向怎麼了?請不要貼標籤”!深挖這些特質,讓無趣的人閉嘴

內向者深挖“潛能量”,像金子一樣發光。

第一,構建內在價值,即你能滿足別人需求的能力。

在這樣一個“密友社交”的時代,不在於你外交能力多強,能教到多少朋友,有多少粉絲,而在於你能給別人什麼價值?

前幾年,我參加過一次全國知名地產經理訓練營,很多人一進入大會議,開始大散個人名片,互加微信什麼的,我不願意主動開口,更不喜歡攀談。

3天培訓講完,是個人知識體系分享,我把自己多年的思考,結合這次所學內容,做成幾個思維導圖,教給了老師,老師在課上,大為驚歎。下課後,紛紛人來人往,來主動找我交談,其實真的就是這樣,你有價值的地方,你才能吸引到別人。


“我內向怎麼了?請不要貼標籤”!深挖這些特質,讓無趣的人閉嘴

如何構建內在價值呢?

今天,無論你從事什麼工作,第一,一定要跟業務去掛鉤,去學習和了解公司掙錢的業務,這些才是重心;第二,圍繞著核心業務,找到某一個你比較擅長、能夠鑽進去的細分領域,一定要精、專。

也就是說,你只需要把這一小片領地,做到獨一無二,做到無人替代,無論你多麼內向,你都有非常牢固的“立足之地”!這就是你的核心競爭力。

所以,重點一定要想清楚幾個問題:

1)你最擅長什麼?

2)你最喜歡什麼?

3)這些東西如何跟別人的需求結合起來?

4)這些東西如何創造新的價值?

5)如何讓這些東西複利,像滾雪球一樣?

另外,還有關於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你也可以看看這篇文章

你可以,在崗位上提升核心競爭力,同時,塑造個人品牌,你可以通過分享,比如在自媒體平臺發表文章,還可以做分享會,讀書群等……這個時代,有太多的機會,可以在網絡上展示自己,完全無需擔心。在這個基礎上,去做出自己的作品和成績,這就是你的個人品牌。

“我內向怎麼了?請不要貼標籤”!深挖這些特質,讓無趣的人閉嘴

第二,最大化發揮優勢:高感性特質(高度敏感)英文Highly sensitive persons,還有一項,傾聽與共情能力,英文Empaths。

先說高感性特質。內向的往往非常敏感。

有一項實驗,測試者把檸檬汁同時滴在內向者和外向者的舌頭上,檢測結果顯示,內向性格分泌的唾液會多出1.5 倍。內向者的神經系統天生對外界刺激更敏感。

比如,喬布斯,性格很孤僻、內向,但他有高敏特質,能從禪宗、美學、計算機中,看到、感受到別人沒有辦法感受的東西,所以創造了蘋果手機,從0到1的大跨越。

對於內向人,無論多小的刺激,都可能在內向者心中喚起強烈的反應,以及喚醒他們的記憶和經驗。

這樣的人,最適合創意類的工作,比如文案寫作、設計師、作家、畫家等等。他們會注意到生活中細微的事物,會容易對事物進行聯結和構架,容易想到別人想不到的東西。

所以,你會發現很多創意型公司,會給創意者更寬鬆、自由、人性化的辦公環境,加上領導目標正確引導、正面激勵反饋,非常激勵內向人高敏特質。你也可以試著給自己這樣反饋,定會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我內向怎麼了?請不要貼標籤”!深挖這些特質,讓無趣的人閉嘴

再說,第二個,傾聽與共情能力。

站在別人角度,理解、有同理心,思考的比別人更深入的能力。

比如微信的發明者張小龍,創造了偉大的社交產品,改寫了我們的交際模式。比如好的領導,能真正傾聽員工的需求,能覺察到別人的感受,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能敏銳地感受到情緒的起伏波動。與此同時,他們也喜歡幫助別人、關懷別人。

針對共情能力的職業選擇,比如諮詢師、客服、社工、講師教練等,他們更能勝任深入交流和關懷的角色。


第三,賦予事情意義感,專注、深度和反思。

內向者天生就擅長尋找意義,而且也相對比較自律,這是非常好的特質。內向人不愛說話,並不代表表達有問題,而往往你會看到“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內向人

,儘管因說話太直接,不免讓人很不舒服之感,但目標會非常明確。

針對這種情況,你可以通過開頭講故事或身邊人案例帶入話題,這樣表達出來,不唐突,還能吸引對方,而且也能讓對方接受,同時,添加自己的核心觀點、充足的證據,最後就是落到行動中。

內向者,多多培養自身深度思考的優勢,你的表達不會有任何問題,反而,你的結構力、邏輯思維能力,比很多外向人要好很多。

因為,無論什麼樣的人,都喜歡社交,只是內向者更容易感到“疲勞”,從而更傾向於輕度、私密、安靜的交流而已。

作為內向者,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精力,適時的休息,創造自己的舒適精簡,跑步、冥想、健身,或者學學腹式呼吸,保持必要的身材,也可以多讀書帶來精神食糧,抑或尋找自己喜歡的香味,感受音樂的魅力等等。

另外,給大家幾點小建議,

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然後迅速平息怒火,眼神平靜,對自己寬鬆些,不要自我傷害,也可以通過各種幽默搞笑劇,大笑幾次,也可以跟家人、親朋,不說話,只是陪伴,也能尋找歸屬感,緩解孤獨寂寞。

而且,如果你願意,也可以適當擴大社交圈,人為增加外向行為,這樣也會給內向的你提升極大的幸福感,你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成長,發揮更多樂趣。前提是,你願意,不要有任何猶豫與勉強。

“我內向怎麼了?請不要貼標籤”!深挖這些特質,讓無趣的人閉嘴

最後,我想再說一點,關於內向性格的孩子們,不能輕易給孩子定義為內向或外向,更不要給孩子貼標籤,真的,太傷害他們幼小的心理了!每一個人都是偉大而複雜的個體,有40-50%都是由基因決定的,也就是說孩子的性格至少有一半可能性來自於家長,所以指責孩子性格不好時,先反省一下自己。

有一句話說得好,世間所有的內向,都是因為無法忍受別人的無趣。

所以,內向,真的沒什麼,內向就只是性格的一種。你可以為了生存而改變,也可以不改變。一切都看你的價值排序。本人35歲,一直內向,從未想過要改變。或許會錯過一些機會,但安靜、恬淡更適合我。活在當下,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這就是我的完美人生,所以,請不要一味顧及所有人的感受,唯獨忘了顧及自己……

“懂的人無需說,不懂的人不必說”,在職場上多多提升自己的“硬核”,把自身優秀“特質”發揮到極致,奔向自己的光亮,像“金子”一樣光芒萬丈的自己!



我是第一職場網文馨,10年知名地產企劃人,第一職場網合夥人,向上管理金牌導師,在行行家,青雲計劃獲獎者,多平臺簽約作者。職場路上,與您一起蛻變!

延伸閱讀:

1.

2.

3.

4.

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