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姓朱,為什麼賜國姓為“鄭”(如鄭和、鄭成功)?

靜靜de看著你裝B


賜國姓這種事古來有之,並不是老朱家一家幹過。唐武德年間,唐高祖李淵就曾經給唐王朝的開國功臣徐世勣賜李姓,即後來力挺武則天當皇后的那位英國公李勣。其實,原本他被賜國姓之後叫李世勣,後來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諱才改為了李勣。

皇帝為何要給功臣賜國姓

一個姓氏而已,為何古人如此看中?原因很簡單,那是皇帝的姓氏!被賜了國姓,等於是往自家臉上貼金,從此和皇帝就是“一家人”了!可實際上,皇帝從來也沒拿被賜國姓的功臣真正當“一家人”,無非就是一種拉攏的手段罷了。說白了,就是告訴眾人,這人功勞大、與眾不同!自古功臣受封王、公者甚眾,被賜國姓者幾人?足以說明其榮譽性了。

關於鄭成功的國姓問題

提問者很顯然是將鄭成功被隆武帝朱聿鍵賜的國姓與其本來姓氏鄭姓搞混淆了。強調一遍,鄭成功被隆武帝賜的是朱姓!如果不是朱姓,鄭成功後來所謂“國姓爺”的名號又從何而來?因此,有一點是肯定的,在被隆武帝賜國姓之後,鄭成功應該叫朱成功!在一些特定場合下,鄭成功也的確是自稱朱成功的。鄭成功去世之後,清王朝出於“統戰”需要,清聖祖康熙帝在詔書中曾提及:“朱成功系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由此可見,直到鄭成功去世時,官方對他的稱呼仍然是朱成功而非鄭成功。清王朝官方尚且如此,南明政權以及後來盤踞臺灣的鄭氏政權自然更加如此!

那麼,為何朱成功又變回鄭成功了呢?首先是時人的稱呼問題,鄭成功自己可以自稱朱成功,但其他人、尤其是下屬和百姓總不能直呼其名吧?因此,對於這位朱成功,更多地稱呼還是“國姓爺”。在一些文字記錄中,朱成功倒反而成了“鮮見名詞”。其次,明王朝皇帝所賜的國姓和爵位不同,是不能“承襲”的。什麼意思呢?鄭成功可以叫朱成功,但他的兒子鄭經卻不能叫朱經!後來降清的那位鄭克塽自然也不能叫朱克塽。久而久之,鄭氏後人仍然是以鄭為姓,朱姓便被人為“忽略”了。更重要的是,後來鄭氏後人降清了,而且被編入了八旗漢軍序列。換言之,鄭成功的後代成了“旗人”,再揪住祖上的朱姓不放,那就是涉嫌“謀逆”了!久而久之,鄭氏後人也將鄭成功由朱成功改回了鄭成功。

再就是清王朝的“文字獄”了!寫一句“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都會讓人頭落地,更何況是將鄭成功的名字繼續寫作朱成功?“你想幹什麼?思念朱明王朝嗎?!”久而久之,除了原本文字記錄中已經存在的朱成功三個字,清王朝文字記錄中對鄭成功的記錄又全部變回了鄭成功……這就是為何史籍中鄭成功三個字出現的頻率遠高於朱成功的原因所在。

關於鄭和被賜姓的問題

一些史籍記載,鄭和原姓馬。其實,這並不準確,鄭和祖上是蒙元時期的色目人,大概其來自現而今的中亞或中東地區。所謂馬姓,只是根據原本姓氏讀音取的漢姓而已。但不管怎麼說吧,鄭和原本不姓鄭是可以肯定的,他的哥哥馬文銘不姓鄭也是事實。

那麼,鄭和為何被明成祖朱棣賜姓呢?這裡有必要強調一下,鄭和只是被賜姓,不是被賜國姓!這是有本質區別的。鄭和一介宦官,如果被賜國姓,那等於是皇帝給自己臉上抹黑,明成祖是絕對不可能如此的。關於明成祖為何給整個賜姓這個問題,史籍記載大多是說“靖難之役”期間,鄭和在鄭村壩立下了戰功,因而被明成祖以鄭村壩的地名賜姓鄭。鄭和在鄭村壩到底立了什麼功這裡就不去考證了,只說一說明成祖為何要給整個賜姓的問題。

鄭和只是一介宦官,被賜的又不是國姓,宦官有功勞,提拔更好職位、賞賜金銀皆可,不是嗎?鄭和彼時的地位還不是司禮監掌印或秉筆,尚有提升空間,明成祖完全沒有必要以賜姓來“賞賜”鄭和。那麼,明成祖為何要來這麼一手呢?個人認為,很可能與一件事有關。建文四年,明成祖攻陷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蹤。不久之後明成祖即位並昭告天下自己是孝慈高皇后馬氏所生嫡子。在三個嫡出的哥哥皆已作古的情況下,作為明太祖彼時年齡最長的嫡子,由他繼承皇位“理所當然”!這也是明成祖抹去建文年號的原因所在,這世上根本沒有建文一朝,明成祖是直接繼承了明太祖的皇位!

可問題來了,雖然自古避帝后之諱沒有避姓的,“靖難功臣”朱能並非宗室,但依舊姓朱就足以說明問題了。但讓一個即將被自己重用的宦官與自己標榜的生母同姓,對於皇帝而言顯然是跌份的!重用馬姓宦官,傳出去也實在不好聽……倒不如趁著“賞功”,給鄭和改個姓。於是,鄭和的馬姓就這樣變成了鄭姓!這也是後來為何鄭和的過繼嗣子馬恩來仍然可以叫鄭恩來的原因所在,因為鄭姓不同於國姓朱,鄭和的鄭姓雖然也是皇帝賜姓,說白了實際上就是讓鄭和由馬姓改成鄭姓,他的“兒子”自然也得跟著改!否則就失去了改姓的意義了。但私下裡鄭恩來的後人一直還是認為自己姓馬,這才有了南京的“馬府”以及現在的馬府街。試想,如果這是類似賜國姓一般的東西,鄭和的“後人”們應該認為無限榮光才對,又為何要堅持自己原本的馬姓呢?這也從另一個側面應證了鄭和被賜鄭姓更多地還是明成祖為了讓他改掉馬姓,而不僅僅是“賞功”的榮耀。

綜上所述,提問者所謂明朝皇帝姓朱,為何賜國姓為“鄭”,其本身就是錯誤的,是一種認識誤區。明王朝的國姓從來都是朱,賜給臣下的國姓也是朱,沒有所謂鄭姓是國姓的說法,提問者顯然是將鄭成功原本的鄭姓與鄭和被明成祖賜的鄭姓混為一談了……隆武帝賜給鄭成功的國姓就是朱姓,沒有任何疑問!至於鄭和,他的鄭姓雖然是皇帝賜姓,卻不是賜的國姓,只是一個普通姓氏而已。


農民工歪說歷史


明朝皇帝姓朱,可為何賜的國姓卻是“鄭”?這其中有什麼講究呢?

在一些人心裡,肯定會有這樣的一個疑問,那就是:明朝皇帝明明姓朱,可為何在給功臣賜國姓的時候,卻叫“鄭”而不叫“朱”呢?難道朱姓不是明朝的國姓嗎?

當然,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朱”姓的的確確就是大明帝國的國姓,而之所以說賜予功臣的姓氏不叫“朱”而叫“鄭”,實際上是被這兩個人的名字給誤導了:一個是鄭和,另一個是鄭成功。

朱元璋——劇照

我們先來說鄭和。

鄭和,原名馬三保,雲南人,他是在明朝軍隊攻克雲南時被明軍俘獲的俘虜,後來被處以宮刑之後成了燕王朱棣身邊的太監,並逐漸獲得朱棣的恩寵。靖難之變後,朱棣當了皇帝,而他身邊的寵監馬三保也成了內官監的太監。

鄭和這個人有智略,並且深諳兵法,熟悉作戰之道。在靖難之役中立下過功勞,因此也被朱棣賜姓為“鄭”。而關於鄭和被賜姓,在《明史》中是這樣記載的:“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官監太監。”

但是請注意了,這裡所說的是“賜姓”而不是“賜國姓”,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兩者意義完全不一樣。朱棣所賜給馬三保的,只是一個普通的姓氏,而不是所謂的“國姓”,這裡我們一定要注意。

鄭和——劇照

其次我們再來說一下鄭成功。

鄭成功,原名叫鄭森,是明朝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公元1644年,崇禎皇帝在北京煤山上吊自盡,同年四月清軍大舉入關,五月時,南京的明朝官員便開始擁立福王朱由菘登基稱帝,史稱“弘光帝”。作為南明政權的一分子,弘光政權僅僅只維持了一年多的時間,到公元1654年的時候便被清軍消滅掉了。

但是南明政權並非只有一個國家,公元1645年,唐王朱聿鍵在福建正式登基稱帝,史稱“隆武帝”。值得一提的是,隆武帝之所以能夠在這樣的亂世中順利登基稱帝,其主要是得到了鄭成功的老爸,鄭芝龍的支持。

鄭成功——劇照

隆武帝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孫,曾經下過兩次獄,在明朝的祖制裡面規定:藩王不能領兵作戰。所以此時的隆武帝可以說是一點本錢都沒有,要兵沒兵,要錢沒錢,而他所能擁有的,便是老朱家的“皇室血統”。不過此時的鄭芝龍卻是一位名揚海外的大人物,既是海盜,又是海商。在當時,鄭芝龍掌握著東亞最強大水師,雄霸整個東南沿海,勢力爆棚。

在這樣一個實力派選手的支持下,隆武帝最終還是坐上了皇帝的寶座,而也正是這個時期,鄭成功被正式賜予“國姓”,這在《明季南略》中有著明確的記載:

“隆武尚未有子嗣,鄭芝龍乃令子鄭森入侍;隆武賜國姓,改名成功。隆武每意有所向,成功輒先得之,以告芝龍;由是,廷臣無敢異同者,宰相半出門下。”

隆武帝給鄭成功賜國姓“朱”,並改名為“成功”。當然了,這也不過是隆武帝為了籠絡鄭成功父子所使用的手段罷了。

朱棣——劇照

不過此時的鄭成功確實被授予了國姓,但並不是“鄭”,而是“朱”,畢竟鄭姓原本就是鄭成功的祖姓。所以這個時候的鄭成功應該也叫做“朱成功”或者是“鄭森”。到後來的時候,很多人都習慣稱他為“鄭成功”,所以這也導致了很多人都認為這位“國姓爺”是被賜予“鄭”姓而不是“朱”姓。

方圓總結:

綜上所述,明朝的國姓確確實實是“朱”姓。鄭和的“鄭”,雖然是朱棣賜予的,但只是“賜姓”而並非是“賜國姓”,這兩者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其次,鄭成功原本就姓鄭,所以更談不上被賜予國姓“鄭”這一說了。鄭成功是被授予了“朱”姓,隨後才改名叫“成功”的,他的本名叫做“鄭森”,改名之後則應該叫做“朱成功”,只不過是後人習慣將其稱為“鄭成功”,所以便以為“鄭”就是賜予的國姓。

參考文獻:《明史》、《明季南略》


方圓文史


看過鄭成功相關作品的朋友或者聽說過的朋友都知道,鄭成功被稱為國姓爺,而鄭成功又姓鄭。就理所應當的以為“鄭”是明朝的國姓。

其實這是一個誤區,明朝的開國皇帝是朱元璋,所以朱是所謂的國姓!並非鄭。下面我們分別來說一下這兩人:

鄭成功

鄭成功原名鄭森,人家一家本就姓鄭。明朝末年,當時崇禎已死。當時中原北方已經被滿清佔領,明朝聚集了一些遺老遺少跑到南方雲南稱帝建朝,也就是歷史上的“南明”。

此時鄭志龍與鄭成功一家已經成為南海附近勢力最強的一夥海盜,得知明朝唐王就在福州,於是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便公開擁戴唐王朱聿鍵稱帝,朱聿鍵繼位後,年號改為“隆武”。

由於鄭成功一家擁護有功,並且鄭家海盜是整個南明最強勁的水師,南明皇帝出於依靠和拉攏的目的,賜鄭森國姓為朱,改名成功,也就是朱成功。但是當時鄭成功說此時國難未除,滿清鐵騎肆虐中原,他願只保留“成功”的名,等到國家一統之日,在使用朱姓。所以鄭成功保留了皇帝的賜名,而沒有使用國姓“朱”,同時也被稱為國姓爺。

這就是鄭成功國姓的來歷。

鄭和

鄭和原名馬三保,原本是朱棣府中的太監,從小可以說是與朱棣一起長大,對朱棣忠心耿耿,由於在靖難之役中立下大功,朱棣任命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鄭和七次下西洋,也一直使用的是正使的官位。

而鄭和被朱棣賜姓是因為在鄭村壩作戰勇敢,保護了朱棣,朱棣鑑於其忠心耿耿,殺敵護駕有功,但是由於他是太監,無法賜朱姓,於是就地取材,賜“鄭”姓。這才有了鄭和這個名字。

其實在朱明王朝中,賜姓最多的皇帝當屬朱元璋,他是開國皇帝,所以明朝開國後,很多在他手下帶兵打仗,戰功赫赫的將領都被賜姓,除此之外,就是明成祖朱棣了。


丫丫說史


首先糾正一個錯誤,鄭成功的“鄭”姓,並不是大明皇帝所賜的姓,而是他自己本來的姓氏。

鄭成功,原名鄭福松,後來讀書時老師給他改名鄭森,等到南明弘光政權滅亡時,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趁機在福州擁戴唐王朱聿鍵稱帝,並改年號為“隆武”,即隆武帝。

隆武政權成立後,鄭芝龍將兒子鄭成功引薦給隆武帝,隆武帝非常欣賞鄭成功的才華,不由嘆息說:“惜無一女配卿,卿當忠吾家,勿相忘也!” 翻譯一下就是可惜我現在沒有女兒許配給你,但你當忠於我們朱家,不要忘記啊!



在古代,皇帝將自己女兒許配給某個人做妻子,相當於是給他的最高榮譽,但當時隆武帝膝下並沒有女兒,所以為表示對鄭成功的寵愛,隆武帝將當朝最尊崇的國姓“朱”賜給鄭成功,並將他的原名森改為成功。從這時起,鄭森的名字就成為朱成功,當時將士和百姓則尊稱他為國姓爺。

只不過,當時大明風雨飄搖,國難未除,鄭成功怕有負皇恩,就只保留“成功”這個名字,並沒有公開使用“朱”姓,他是希望等到恢復大明江山時,再公開使用“朱”姓。但可惜的是,老天沒有給他這個改姓朱的機會。

後來,鄭成功的兒子鄭經,在臺灣公開自稱國主,他使用的身份,是鄭經,而非朱經,這也就等同於他放棄了“朱”姓。也正因為此,在後來的史書和各類文獻上,都是以鄭成功這個名字來記述他的生平事蹟,而不是朱成功。



至於鄭和,原名馬三保,雲南人。在公元1381年,也就是朱元璋當皇帝的第十四年,朱元璋派養子沐英與傅友德、藍玉率兵三十萬徵雲南。而在明軍平定雲南後,鄭和作為俘虜中的一員,被明軍帶回南京。隨後按照慣例,他被施以宮刑後進宮當差,後因聰明機智被燕王朱棣看上,並收留在身邊。

其後,靖難之役爆發,鄭和跟隨朱棣一同南下作戰,當時鄭和雖然是太監,但作戰特別英勇,尤其是在鄭村壩一戰立下頭功。對於朱棣來說,鄭和在鄭村壩的這一戰,不僅解除了建文帝軍隊對北平的包圍,消還滅了建文帝軍隊大量的有生力量,使得燕王軍隊轉守為攻,為奪取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

也正因為這場戰役的重要性,在朱棣登基後,就決定賜鄭和一個國姓作為獎賞。但問題是,鄭和是個太監,從皇室的尊嚴和禮法上來說,朱棣自然無法將“朱”姓賜給他,因為把國姓賜給一個太監,會有損皇家顏面,不要說在朝廷上通不過,就是皇室成員內部也不會同意。

在這種背景下,朱棣就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一方面是考慮到鄭和當年是在鄭村壩立下的赫赫戰功,所以就以此作為紀念,賜姓他“鄭”;另一方面,也是取“和朕同姓”之意,給他取名“鄭和”。由此,馬三保正式更名為鄭和。


我是趙帥鍋


答:明朝皇帝姓朱,賜三寶太監馬和姓鄭,其實一點都不奇怪。

中國姓氏本身就是一門學問。

大家想過沒有?

中國現在各家姓氏是怎麼來的呢?

追根溯源,查《續文獻通考》卷二0七《氏族考》,其中有談到:“炎帝姓姜,太皞所賜也;黃帝姓姬,炎帝所賜也。”即在古父系氏族部落,姓氏是從部落首領那兒受賜而來的。

當部落向國家形態轉化,部落首領成了國家政治首領“王”或“天子”,王或天子對部落臣民所擁有的褒貶賞懲和生殺予奪和的權力中,也包括了賞賜姓氏,所謂“天子賜姓賜氏”、“姓非天子不可以賜”也。

而由“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的記載可知,以地名作為賜姓姓氏,是早期姓氏賜予的顯著特徵之一。

《續文獻通考》卷二0七《氏族考》也記:“居於姚墟者賜以姚,居於嬴濱者賜以嬴。”

明成祖朱棣賜馬和姓鄭,就屬於以地名為姓。

據《皇明大政記》載,鄭和本是雲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為回人賽典赤·贍思丁五子馬速忽的兒子,洪武四年(1381年),被攻入雲南的明軍俘虜,被送燕王藩邸閹割,做了一名小宦官。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發起“靖難之役”,馬和在鄭村壩(今北京市東壩)展開的戰鬥中表現突出,得賜姓“鄭”。

這,就是鄭和得賜姓“鄭”的由來。

話說,自秦始皇橫掃宇內、一統天下後,歷代帝王都把天下視為自己一家一姓之天下,君主的姓氏和國名開始連為一體,如劉漢王朝、隋楊王朝、李唐王朝、趙宋王朝、朱明王朝等等,君主的姓氏被尊稱成國姓。

為了籠絡人心,歷代君主屢有賜功臣國姓的舉止。

如漢高祖賜婁敬姓劉;隋文帝賜尉遲義臣姓楊;唐高祖賜徐世勣姓李;宋徽宗賜馬植姓趙;明隆武帝賜鄭成功姓朱……都是歷史上著名的例子。

但歷朝歷代賜姓者中,名氣最大的就是鄭成功,因此,後世只要提起“賜姓”、“國姓爺”,人們都知道指的就是他。


覃仕勇說史


賜姓鄭和的,是明成祖朱棣。當時,正值靖難之役,朱棣從北京南下,攻打南京的建文帝。

鄭和原名叫馬三保,老家雲南,回族人。朱元璋攻打雲南少數民族的時候,馬三保所在的民族被滅,他因為年幼,成了俘虜,被收入宮中,做了太監。後來被分給了燕王朱棣。

看到這裡,聰明的讀者就讀懂了。箇中原因,大家都懂,朱棣更懂,但不便說破,更不能公開在史料上說。因為馬三保是回族人。

馬三保對明成祖忠心耿耿,常伴左右。雖然只是個太監,但經常出謀劃策,有點運籌帷幄的意思,深得明成祖賞識。

靖難之役的拉鋸戰中,朱棣的部隊和建文帝的明軍,在一個叫鄭家壩的地方,展開大戰。馬三保觀察了一下場上形勢,根據自己的分析,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建議。朱棣採納後,大獲全勝。

朱棣王爺十分欣喜,這時候他已經以皇帝自居了。皇帝賞賜別人,方法有很多種,但賜姓是最讓人仰慕的一種。一旦被賜了姓,可以光宗耀祖。

相反的,就成了遺臭萬年了,比如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有個人造反,名叫李盡忠,可把武則天給氣得冒了煙,你個造反的,居然敢叫“盡忠”,於是賜名“李盡斬”。

還有她害死的王皇后、蕭淑妃,出於憎惡,也賜她倆了惡姓,毒蟲猛獸之類的姓,都不好記,我都忘了。

但賜國姓,那可是相當榮耀。朱棣一高興,就要賜馬三保國姓。可轉念一想,他是回族人,自己的姓雖然是國姓,但和他們的習慣相違背,即便硬賜了,也會讓人家心裡疙疙瘩瘩的。

尊重他的民族信仰,朱棣很明智地沒有賜他姓朱,而是說,此處名叫鄭家壩,你在鄭家壩揚名立萬,朕就賜你姓鄭吧!

其實我很佩服朱棣的,這說明他情商很高,知道尊重別人。換了一些飛揚跋扈的皇帝,才不管你什麼信仰不信仰的,老子就是大爺!

所以後來鄭和七次下西洋,對朱棣忠心耿耿,和朱棣對他信仰的尊重,很有關係。鄭和下西洋,除了公務,還有私活,那就是到麥加朝聖,而且貌似是達成了目標(這一點我沒找資料,印象中看到過;即便不是到了麥加,也是到了其他類似於聖地的地方)。

鄭成功就不同了,他是漢族,本來就姓鄭,後來被賜國姓,也就是姓朱。

不過,賜他姓朱的時候,明朝北京政府已經滅亡,只剩下一個南明政權,在苟延殘喘。所以大家也沒當回事兒,畢竟落魄的鳳凰不如雞,落魄的皇帝賜個姓,還不如賜點黃金之類的實惠——可窮不拉幾的南明皇帝,估計也沒幾塊黃金了。

所以,鄭成功雖然被稱為“國姓爺”,但很少有人喊他“朱成功”。何況,有了明成祖賜鄭姓為國姓的先例,鄭姓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當“國姓”來看,也就無所謂了。

有所謂的是,鄭成功的確是被賜國姓“朱”;鄭和則是被賜姓“鄭”。


高了高


先糾正一個錯誤,鄭成功本就姓鄭,明朝就鄭和被賜姓鄭,且聽鄙人慢慢敘來。

鄭和,原名馬和,明初航海家,有帥將之才,明成祖朱棣靖難之役時,功勞卓著,創業有功,被朱棣賜姓鄭,關封司禮監太監,官居四品,從此鄭和便走上了輝煌的政途生涯,最著名的就是後來的七下西洋之偉大壯舉。鄭成功我們後輩非常之熟悉,抗擊後金,收復臺灣,擊退荷蘭守軍,被後人視為民族英雄。彪炳史冊,萬民景仰。

鄭成功,本名森,號福松,出生於日本,其母為日本人,鄭之父鄭之龍為明之舊臣,鄭成功實乃中日混血兒,有一半日本血統,明末清初,國家動盪不堪,先有李自成農民起義暴動,攻陷北京;西南張獻忠四川稱霸;東北努爾哈赤虎視關內;南有荷蘭侵佔臺灣,東夷倭寇對沿海時有滋擾。大明王朝已經四面楚歌,統治階級已經無力支撐。

南明政權時,鄭成功被賜姓朱,實則改為朱成功,後人多叫國姓爺。鄭成功攻取臺灣後,建立臺灣朱姓政權,繼續反清復明,至鄭經時,才被康熙收復重歸統一。


賀鵬勃


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很多皇帝的江山並不是靠著自己一個人所打下來的,而是靠著手底下的眾人一起打拼而來,這自然就是有功,那麼有功之人是一定要上次的,不然試問還有誰能替你守衛江山呢?而皇帝賞賜別人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升官發財,賞賜一些什麼東西,還有一種獎勵的方式便是賜國姓,這絕對是非常高的賞賜了。

皇帝賜姓的歷史

在很多的認識中皇帝賜姓是明代的時候開始的,但其實不是,最早的賜國姓是在西周的時候就已經出現,對於帝王有著卓著功勳的是可以享受著這份的待遇,這不只是一種榮耀和尊貴,地、加冠御爵飛黃騰達。在明朝的時候第二任皇帝乃是朱允炆,而明成祖朱棣卻發動靖難之役奪得皇位,當時他身邊有一個得力干將名叫馬三保,此人便是後來的鄭和。因為馬三保在靖難之役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可以說是幫朱棣奪得了天下,所以朱棣自然對他是非常的感激,於是朱棣便將一個村子的姓賜給了馬三保,這個姓氏便是鄭,於是馬三保改名為鄭和。

鄭成功原名乃是鄭森,為了表示對鄭森的欣賞,隆武帝將國姓朱賜給鄭森,並賜名為成功,鄭森便是後來的鄭成功,只是當時的鄭成功名喚朱成功。在明末清初之時,反清復明的大多數勢力都是鄭成功的手下,為了不讓漢人有著反清復明的思想,所以清朝將朱姓收回,並將鄭姓列為國姓。


人皆可為舜禹


鄭和是被賜姓鄭氏,這是因為他曾經在靖難之役的過程中在鄭村壩(今北京市朝陽區東北部東壩鄉)立下戰功,因而受到朱棣的褒獎的結果。

鄭成功被賜的姓是朱姓,也就是明朝皇帝的姓,所以他被稱為『國姓爺』,也因此鄭成功不是被賜鄭姓不是被賜鄭姓不是被賜鄭姓。

因為正好兩位比較知名的姓鄭的歷史人物和賜姓有關,於是『為什麼的國姓是朱,但卻賜給臣下鄭姓』在許多地方出現(包括本題),也有人煞有介事地分析解答,其實,無論是某些問題(問題不妨問,主要是指誤會產生後問題問法)還是某些回答,都完全是不正確的或者說其基礎本就不成立的。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早期的義子們如朱文英(即沐英)、朱文忠(即李文忠)、朱文輝(即何文輝)、徐司馬、平安、朱文剛(柴舍)、朱文遜、金剛奴、真章、也先、買驢、潑兒、老兒等人都不能算是賜國姓,因為八八此時自己的姓也並不是國姓。這實際就是傳統的將有材勇有培養前途的少年養為義子,不是後來明朝建立之後的賜姓。


談古論金


這兩位鄭姓人士可能把題主搞糊塗了,我來分別說一下。



鄭和,我國著名航海家,本名馬三寶,在永樂皇帝靖難之役中做出來卓越貢獻,尤其是在鄭村這個地方,更是記下了奇功。

朱棣為了表彰馬三寶在戰役中的貢獻,就以他立功的鄭村為姓,賜給了他,從此馬三寶,改姓鄭,名鄭和,但三寶太監的大名一樣如雷貫耳。

所以,皇帝賜姓不一定賜國姓,你做出來貢獻的地名,也有可能被他賜給你當姓。



再說鄭成功,本來就姓鄭,名森,字大木。因戰功,被南明隆武皇帝賜姓朱。

從此,鄭成功其實應該叫朱成功,世人稱其為“國姓爺”“鄭賜姓”,就是這麼來的。

被皇帝賜成國姓,是比賜地名為姓,因為這就視為皇帝把你當家人看待,後期,永曆皇帝又封其為延平王,所謂“異姓不封王”的舊曆,也因鄭成功被賜國姓,而勉強沒被打破。

不過,南明的權威日漸式微,大明覆國更是無望,鄭成功以及後代去了臺灣後,也就沒有再延用“朱”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