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大學生:在社區“疫”線奉獻成長

武漢市封城以來,雖然街道上冷冷清清,但仍有一些年輕的身影

穿梭於小區樓道內,給社區居民測量體溫、送菜送藥……

“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也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最有效的防線。”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廣大返鄉大學生團員積極響應黨團組織號召,主動投身社區(村)“疫”線,努力當好“戰鬥員”“宣傳員”“保障員”,用溫暖的行動守護家國;將一次次戰“疫”,化作一堂堂生動的社會實踐課,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發光發熱、鍛鍊成長!

青春力量,有一種成長叫挺身而出

他們是一群熱血青年,在“志願服務關愛行動”中體現責任擔當,為小區病患買藥,為不會用微信的老人團購,為居民解決各種急需……奔波在大街小巷,把關愛送到小區的千家萬戶。

8日中午,在東西湖區將軍街張家墩社區見到仍在忙碌的祝恆。口罩的後面,是一張清秀的臉。24歲的她是深圳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研究生,寒假回漢遇到疫情,“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在心裡油然而生。

返鄉大學生:在社區“疫”線奉獻成長

深圳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研究生祝恆加入張家墩社區買藥小組

3月1日,祝恆就近加入張家墩社區的買藥工作小組,主要負責統計藥品信息工作為了方便找藥,她和社區工作人員跑遍了街道範圍內的五六十個藥店,將藥店店長拉進微信群裡溝通,省時又便捷。“這項工作與居民生命密切相關,每當居民發給我‘求助’‘拜託’這些字眼時,我的心都是緊的。”,祝恆說,那一刻,她懂得了“擺渡人”這3個字的含義。

“00後”志願者王良圓是武漢傳媒學院的一名大二學生。3月1日起,他正式成為商超服務青年志願者,參與打通保供“最後一公里”。

返鄉大學生:在社區“疫”線奉獻成長

武漢傳媒學院大二學生王良圓是商超服務志願者

每天早上10點,王良圓騎共享單車10分鐘到達超市。志願者的工作時間是10:30到16:00,他通常會提前半小時。進門量體溫、戴上統一發放的口罩和手套後,志願者們學習安全常識、貨品分類、滅火器用法,便開始工作。3月2日,15名志願者分揀、打包、拖貨624份訂單,覆蓋超市周邊14個社區。

王良圓說:“一天的工作,就是12個字——汗流浹背、雨中推車、辛苦值得。”居民以社區團購、小程序接龍等方式網上訂購蔬菜、雞蛋、牛奶等,志願者按社區、樓棟的訂單來分揀、打包,和社區負責人對接確認,再送貨到指定的公交車上。專用公交車距離沃爾瑪600米,王良圓小組對應的民生社區有200份訂單,他和同伴們推著購物車一天要跑六七趟,原本就忙碌得汗流浹背,送貨的時候又恰逢下雨,推購物車到公交車上後,全身溼透。

“我們學校很多同學都在做志願者。”王良圓很是自豪地說,“能做點實事, 參與保供,比在家玩手機有意義多了。”

我在家鄉,向社區(村)報到

華中師範大學2019級碩士研究生王康家住武漢。武漢封城之後,他積極配合社區防疫工作,在家中自我隔離,按時上報體溫。2月3日,他看到了“青春武漢”招募青年志願者的信息,當即通過電子郵箱報名,後被就近安排在武漢市洪山區和平街港東名居社區工作。

從2月7日開始,為小區居民測量體溫,統計居民生活物資需求,分揀蔬菜,給疑似病人、獨居老人等送藥送物資,整理社區孤寡老人、殘疾人等重點關照對象名單……王康每天忙碌不已。

返鄉大學生:在社區“疫”線奉獻成長

王康上門統計居民生活物資需求

“我是一名團幹部,也是一名武漢大學生,我可以組織宣傳,帶更多的團員向社區報到。”漢口學院學生任志強是校團委的一名學生團幹部,同時也是2019年“荊楚英才學校”大學生骨幹培訓班學員。他返鄉後主動在“青春萊蕪”微信公眾號留言,亮明身份,積極請戰。解除隔離後,他帶領19名大學生團員參與社區疫情防控工作。

返鄉大學生:在社區“疫”線奉獻成長

團員主動向家鄉團組織報到

“退伍不褪色,疫情不退我不退。”董佳霖武漢理工大學2019級的一名退伍大學生。他返回家鄉後,主動請戰參與隔離點和街道社區疫情防控工作。迄今他已經作戰了240多個小時,勸導車輛、行人600餘次,測量體溫400餘人次,發放宣傳資料500餘份……

返鄉大學生:在社區“疫”線奉獻成長

返鄉大學生:在社區“疫”線奉獻成長

董佳霖在社區值守

和董佳霖一樣,在學校團委組織動員下,截止目前武漢理工大學共有18470名團員青年主動到所在社區(村)報到,參與社區各項防疫工作。

大“疫”當前,他們盡已所能

“我的家鄉武漢是疫情的重災區,我應該盡己所能出一份微薄之力”。武漢交通職業學院2019級學生王傑

看到“青春武漢”微信公眾號推送的優秀志願者事蹟後,產生了強烈共鳴,留下自己的戰疫感言。

返鄉大學生:在社區“疫”線奉獻成長

王傑的戰疫感言

疫情發生後,返鄉的王傑主動參與本村疫情防控,並一直衝鋒在前。面對大雪,他堅守在沒有帳篷的卡點;為防止村民聚集,他挨家挨戶測量體溫;怕有遺漏,他拿著小本統計每家採購需求;代購物資,他先墊錢買回又手扛肩挑送到鄉親們家中……每天從早忙到晚,

哪裡有需要,他就衝向哪裡,目前已連續奮戰了40多天

返鄉大學生:在社區“疫”線奉獻成長

返鄉大學生:在社區“疫”線奉獻成長

奮戰在防控疫線的王傑

“裝好的蔬菜包每份是10斤,我要把每份都拎到秤上稱重,看蔬菜的重量是否足夠。”鄭欣怡一天共稱重近千份蔬菜包

為保障封控期間社區居民生活必需品供應,2月底,武漢市推出了10元“惠民蔬菜包”,武漢團市委招募一批商超青年志願者,負責蔬菜包的分揀、稱重、包裝等工作。武漢大學大三學生鄭欣怡正是其中一員。

2月29日開始,鄭欣怡與夥伴們每天會到超市,將根據社區需求準備好的5、6種不同蔬菜,分揀、打包裝成一份,按份交給社區分送到居民手中。

返鄉大學生:在社區“疫”線奉獻成長

鄭欣怡在超市稱“惠民蔬菜包”

在疫情發生後,華中科技大學2019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王一葦,主動報名學校校友會的志願者招募計劃,在漢陽國際博覽中心參加志願活動。她說“95後、00後的擔當,就應該在平凡的點滴中體現!我願意貢獻自己的力量”。

返鄉大學生:在社區“疫”線奉獻成長

王一葦在參加志願服務

武漢科技大學2019級研究生餘園園一回到家就投身到社區防疫志願服務中。學社會工作專業的她,積極發揮專業特長,線上為社區居民和被隔離的疑似人員開展心理疏導、情緒調節、日常慰問

他們的戰“疫”有點“不一樣”

莎仁格日樂中南民族大學2019級的一名本科生,家鄉位於新疆喀什地區。當地多是蒙古族人,很多人不懂漢語。為了讓蒙古族同胞能及時瞭解疫情,加強防範,莎仁格日樂積極收集疫情最新信息,製作成一幅幅生動的蒙文抗“疫”宣傳畫

返鄉大學生:在社區“疫”線奉獻成長

莎仁格日樂抗“疫”蒙文宣傳作品

許佩林是華中農業大學的一名學生,受疫情影響,暫時無法返校。他響應學校倡議,在家鄉巴東縣茶店子鎮就地服務鄉親。除了指導養殖戶給豬舍全面殺菌消毒,許佩林還提出了一些餵養方面建議。

返鄉大學生:在社區“疫”線奉獻成長

許佩林指導養殖戶給豬舍全面殺菌消毒

“報告母校,2019屆畢業生本禹服務隊志願者正在湖北十堰積極投入家鄉農業生產!”“報告母校,2013屆及2016屆畢業生正在湖北恩施積極投入家鄉農業生產!”

華中農業大學返鄉團員青年紛紛響應學校“就地幫扶春耕生產”的號召,充分發揮所學知識,用這種農科人特有的“接地氣”的方式,助力鄉村戰“疫”。

抗“疫”戰場就是一個大課堂

“現在正是需要我們青年衝鋒在前的時候,我必須立即行動。” 在主題團日活動分享中,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016級本科生韓鵬激動地說道。

返鄉大學生:在社區“疫”線奉獻成長

韓鵬在社區卡口值守

2月8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張國旗班”團支部31名團員青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水資源與環境學院初級團校29名團員青年,利用線上舉辦 “南北同心、共克時艱” 主題團日活動,互相分享投身社區(村)抗“疫”工作的經歷和感悟。

分享中,他們講到最多的就是責任與擔當,談得最深的就是成長與收穫

有收穫的其實不止是他們。戰“疫”本就是一堂生動的實踐課,讓投身其中的廣大學子收穫滿滿。

在這堂課裡,青年學子讀懂了家國情懷。

返鄉大學生:在社區“疫”線奉獻成長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李璇琛的戰“疫”感想

在這堂課裡,青年學子明白了責任擔當。

返鄉大學生:在社區“疫”線奉獻成長

武漢大學志願者接受央視採訪

在這堂課裡,青年學子學會了勇敢。

返鄉大學生:在社區“疫”線奉獻成長

中國地質大學學生王倩手寫志願者申請書

在這堂課,青年學子還學會了如何做群眾工作,學會了感恩、細心、用情……

疾風知勁草,戰“疫”顯擔當。

自疫情發生以來,一大批返鄉大學生主動站出來,全力以赴戰鬥在疫情防控一線。他們

不懼危險、不辭辛勞,哪裡有需要,就奔向哪裡,在“疫”線奉獻青春、學習成長。

願春暖花開之時

青年學子平安返校之日

能聽到他們更多的戰“疫”故事

分享到他們更多的成長喜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