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三國之孫權篇

淺談孫權


閒來無事,咱們就隨便聊一聊三國時期的幾個巨頭。今天先說一說東吳的開國皇帝孫權。孫家可是東吳的大軍閥,相傳是孫武的後人,生於182年,其先後繼承父(孫堅)兄(孫策)基業,赤壁之戰破曹;荊州之戰破劉,殺死關羽;彝陵之戰打敗劉備,於229年武昌稱帝,後遷都於建業(今南京);245年逼死大都督陸遜;252年死於建業,享年71歲。縱觀孫權一生可分為兩個部分,稱帝前和稱帝后。孫權有個好爹好兄,年紀輕輕(18歲)就繼承江東基業,令人羨煞,這是同時期曹操和劉備沒法比擬的。在兄長“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理論下,很快穩定了局面。大家都知道東吳素來派系林立,都是軍閥共存,想坐穩地位,平衡各方面的利益那就很有學問了。不得不承認孫權在這方面確實是高手,在兵不強將不優的情況下,打敗實力強大的曹操不可一時的關羽視報弟仇的劉備,啟用一批儒將(周瑜 魯肅呂蒙陸遜等),硬生生打出一片天地,繼而造就三足鼎立之勢,成就帝王偉業。歷史上記載孫權“方頤大口,碧眼紫髯”,乃奇人異相,早期的孫權能納柬,善用人,制衡之術更是運用高明。他沒有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政治旗號,也沒有劉備的漢室正統為政治宣傳語。他其實就是一個大軍閥家族,既不是正統,又不願當逆臣,治理東吳既沒有曹操的規章制度(更為科學些),也沒有劉備的忠君仁義,全靠一套權謀和制衡之術。所以縱觀其一生政治上是沒有主張的,是一貫的模糊,在這方面孫權一直猶豫不決,難以決斷,不能正確的公正的給自己定位和樹立遠大的規劃。所以東吳根本沒有統一天下的資本和動力,其實問題就出在最高決策人手裡。就如現代化企業要想把公司真正的做大做強,沒有一個野心勃勃決斷力強的最高決策人強力領導是很難做得到的。(哈哈扯遠了)當然人無完人,孫權當上了皇帝后,日漸驕奢獨斷,荒廢朝政,繼而賦役日益繁重,整個東吳就成江河日下的局面。245年逼死陸遜,在接班人問題上更是屠刀舉起,幾個兒子相繼處死,只留下一個最無能的孫亮,已經是分崩離析無力迴天了。252年死於建業,280年晉武帝司馬炎滅吳,至此三國結束,中國大地歷經百年後又回到大統一的國家。

淺談三國之孫權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