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NO.5孔子

孔子(CONFUCIUS,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NO.5孔子

中國偉大哲學家孔子是中國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的哲學思想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為體”。儒家思想滲入中國人的生活、文化領域中,同時也影響了世界上其他地區的一大部分人近兩千年。

大約公元前551年,孔子誕生在一個小國魯國(現中國山東曲阜)。他幼年喪父,母親帶著他在貧困中度日。成年以後,他曾做過魯國的一個小官,不久去職,開始講學,為期16年,吸引了大批門生。50歲那年,他任魯國司寇,攝行相事。4年後,因遭宮中小人暗算,被撤職,從而開始了前後長達13年的周遊列國之旅。在生命的最後5年,他回到魯國,逝世於公元前479年。

孔子經常被認為是一種宗教的創始人,但這是不正確的。孔子極少談論神,拒絕討論來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學。他是一位重視個人的倫理道德和行為的現世哲學家。

孔子把“仁”和“義”視為道德的最高原則,它規範著高尚者的行為。“仁”在有些時候可以解釋為“愛”,但我們最好將它理解為對人類的關心。“禮”是道德、禮節、規矩、傳統等觀念的總和。

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NO.5孔子

中國宗教向來強調對祖先的崇拜。孔子的學說也是如此,它維護家長制,強調孝悌;認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禮”的根本,不可改變;提倡德治教化,反對苛政;主張“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他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黃金律”極為相似。

孔子的基本觀點極為保守,認為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他呼籲君臣都回到舊道德中去。事實上,孔子的學說在當時並沒有被統治者採納,與其說他是改革者不如說他自稱如此。

孔子生活在周朝,那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雖然當時的統治者沒有采納孔子的學說,然而在他死後,儒家學說成為顯學。但是在秦始皇統治時期,儒家學說遭到貶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他採用法家的建議,下令“焚書坑儒”,以為這樣就可以整齊學術,統一思想。然而,秦始皇的努力並不成功,在秦朝滅亡前夕,儒生們又開始宣講儒家學說。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儒家學說取得了獨尊的地位。

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吏的中國科舉制度,始於漢朝。考試的主要內容,是學生對孔子禮教的理解程度。由於科舉制度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徑,所以競爭相當激烈。一代代中國最有天賦和抱負的年輕人用很多年研習孔子禮教,這個以儒家哲學為主要考試內容的科舉制度,在中國存在了近兩千年(公元前100年公元1900年)。

儒家學說並不是中國官方的哲學思想,但它卻被中國民眾廣泛接受,並且影響了他們的思想和生活近兩千年。

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NO.5孔子

儒家學說在中國能夠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原因在於:第一,孔子的個人品質無可挑剔;第二,他從不強加於人。這也許是典型中國人性情的寫照,也是孔子在中國成功的關鍵。他不要求中國人改變他們各自的信仰,他以給人深刻印象的方式,重述中國的傳統觀念。也許歷史上沒有任何一位哲學家,能像孔子那樣接近本國人民。

儒家學說強調的是個人服從,而不是個人權利。如果以西方現代的標準衡量,這個學說是過時的和沒有感召力的。然而作為一種統治哲學,它已在實踐中證明是有效的。總體說來,在近2000年的時間裡,中國是世界上統治最好的地區。

正是由於孔子的學說如此深入地植根於中國文化,所以它沒有被廣泛傳播到東亞以外地區。它只是對朝鮮、日本這兩個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產生了影響。

如今,孔子的地信在中國衰落了。中國曾一度批判孔子及其學說,使得這一學說幾近絕跡。然而,歷史證明,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悠久,根深蒂固。如果在下個世紀的中國出現一位新的儒家宗師,我們將毫不奇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