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我們應重新審視新興技術的應用價值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疫情的爆發將5G、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技術推上抗疫復工前線,讓新興技術在“戰疫”中

接受歷練和考驗,同時也為這些新興技術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2020年春節,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國。在全國上下齊心協力抗擊疫情的過程中,我們除了看到一群不顧個人安危衝鋒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外,也見證了5G、物聯網、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和產品在抗疫鬥爭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即為醫護人員抗擊疫情保駕護航,也為挽救感染者生命提供強力支撐。


如今,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被逐步控制,企業開始面臨復工復產的急迫需求。與此同時,基於這些新興技術構建的產品在支撐企業復工復產的過程中再次得到應用。疫情過後,當我們歌頌英雄時,是否該重新審視這些新興技術的真正價值?


疫情過後,我們應重新審視新興技術的應用價值


一、抗擊疫情的“新式武器”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初期,為快速獲取完整的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中國科學家團隊利用人工智能和超級計算機等新興技術對新型冠狀病毒進行基因組測序。例如,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共同開發,華為雲提供技術支撐的新冠病毒基因組自動化鑑定(VIC)平臺,就利用人工智能和雲平臺為病毒組基因測序到基因組拼接與鑑定提供一鍵式自動化服務。


正是依賴強大的技術平臺支撐,中國科研人員僅用一個月就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組序列,為病毒溯源、變異進化、致病機理等特性等早期研究打下基礎,同時也為後續疾病診治、藥物篩選、疫苗設計等抗疫工作提供支撐。在2003年SARS爆發期間,美國科學家用了五個月時間才檢測出SARS病毒的完整序列。可見,技術的進步以及研究手段的升級,極大的提升了人類應對突發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能力。


在抗疫過程中為快速區分被感染者,實現感染人群的隔離和治療,一種融入AI技術的CT影像系統也被開發出來,而且綜合表現十分突出。這種新興CT影像系統可以通過AI算法分割病灶區域,可量化病灶大小、CT值及肺部佔比等,平均診斷時間約為20秒,正確率高達96%以上;在以前,醫生通過CT判斷病灶的平均時間一般在5分鐘以上。在疫情如火的爆發初期,如果僅依靠傳統CT檢測手段,不但檢測效率低,而且醫生診斷負荷重,很可能因為人群擠兌醫療資源形成交叉感染。


疫情過後,我們應重新審視新興技術的應用價值


除了對感染人群進行隔離和收治,抗擊疫情還有兩個最重要的因素:一是降低醫護人員的感染幾率;二是為病人提供及時診治。因此,如何在保障醫護人員健康安全的前提下讓感染者接受及時治療,是抗疫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由達闥科技研發的兩款防“疫”雲端智能醫護機器人卻讓這種困難迎刃而解。


在北京地壇醫院裡,通過將這款專門開發的防疫機器人部署在大廳入口處,可同時給多達10人測量體溫。如果體溫超過37℃,儀器就會自動報警,再由安保人員進行二次測溫。而人臉識別系統還可對進入者進行記錄,對沒戴口罩的人員採取警示或禁止入內等措施,並提供24小時諮詢導診服務。在武漢雷神山醫院,由深圳某企業開發的機器人還能搭載消毒箱進行霧化消毒、自動換裝藥品和醫療器械,並在機器視覺系統的引導下在感染科病區為醫生和護士提供自主物資配送。


對於感染者的治療,除利用機器人為隔離區的病人送飯、送藥和消毒,如何降低醫護人員在對重症患者的治療過程中的感染風險,一種基於5G技術的遠程會診模式也被投入到臨床實踐。3月6日,武漢雷神山醫院院長王行環及醫療專家組成員,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院長董家鴻,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廣州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謝燦茂院長等共同研究患者CT影像並探討病情。“5G遠程CT”支持遠程讀取CT、核磁、超聲、各種X光機等醫學影像設備原始影像,並可進行標記研討病情。與普通遠程會診相比,這種模式下的影像獲取更為清晰,對病情的診斷結果也更為精準。


二、復工復產的“定海神針”


隨著全國範圍內新冠肺炎疫情被快速控制,以及各地新增感染病例的陸續歸零,企業復工復產的需求也得到了政府積極響應。為在鞏固現有抗疫成果的基礎上儘快推動企業復工復產,基於5G、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的遠程辦公系統也被廣泛推廣應用。

與此同時,釘釘、企業微信、華為雲WeLink等產品也被推上覆工的第一線。


例如,福田汽車在不到一週時間裡讓12108名管理人員全部實現在線辦公。一個月內,27000多名員工全部接入遠程辦公平臺,累計召開電話會議16681場。在福田汽車IT團隊的努力下,集團正在實現遠程辦公平臺與內部系統的集成,新功能將以周為單位進行迭代更新。下一步還將積極推動產業上下游供應商、經銷商、服務商以及合作伙伴加入到集團遠程辦公平臺,打通上下游數字化全聯接。


疫情過後,我們應重新審視新興技術的應用價值


對於必須到崗的關鍵崗位,如何保證企業到崗員工的防疫需求,包括華為、百度、騰訊、深信服等廠商都在積極打造面向智慧園區的解決方案。通過雲、AI、5G、邊緣智能等技術幫助企業快速實現園區的智能化升級,為復工復產增加一道安全防線。例如,將口罩識別功能與門禁系統、廣播系統、安防系統進行聯動實現預警。在園區高密度人流通行區域進行體溫異常監測,並實時報警。在園區出入口提供人臉通行、車牌通行、訪客線上自助預約、園區內設施和服務導航、智慧考勤服務,實現員工、訪客、車輛的無感知、便捷通行,避免人與人的接觸。


為兼顧防疫和復工的雙重需求,技術廠商通過各種技術手段為企業人員構建“防護罩”,例如,通過在微信、支付寶等產品中都有“健康碼”模塊,政府通過這些平臺獲取人員健康填報數據,然後利用大數據實現“精密智控”防疫。2月20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科集團總經理吳曼青牽頭、數百名技術人員參與開發的“一網暢行——復工復產通用管理系統”免費面向公眾開放使用。該系統由一個風險人群感知大數據中心、一個智能指揮平臺,以及若干個細分場景應用組成,是集合國家衛健委、公安部、交通運輸部、民航局和鐵路總公司等國家權威實時數據的大數據平臺,極大提升復工人群對風險的把控度。


筆者認為,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雖然短暫地打亂了中國經濟穩步前行的步伐,也給企業的正常經營生產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傷害。但從某種意義講,正是疫情的爆發將5G、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技術推上抗疫復工前線,讓新興技術在“戰疫”中接受歷練和考驗,同時也為這些新興技術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而“它們”也終不負眾望,如利劍般刺入戰場腹地,讓病毒無所遁形。此“役”過後,無論是出於狙擊隨時可能再來的疫情需要,或是企業為提升自身對抗突發事件的風險能力,我們都應該重新審視這些新興技術,並思考這些新興技術到底能帶給我們什麼?並挖掘和利用蘊含其中的潛在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