偵察兵火眼金睛,任憑敵炮詭計多端,難逃覆滅的下場

作者簡介: 何偉棠,廣東廣州市人,1979年12月入伍,炮兵25團三連指揮排偵察班戰士、班長。1981年參加法卡山戰鬥,榮立三等戰功一次,1983年10月入黨,1983年底退伍。

偵察兵火眼金睛,任憑敵炮詭計多端,難逃覆滅的下場

何偉棠戎裝照

1981年5月11日,炮一師25團接到廣州軍區緊急命令,立即向廣西方向法卡山增援。5月13日凌晨3時,我團第一梯隊鐵路軍運從廣東粵北火車站發車,一營三連是第三梯隊,13日下午發車,於5月15日晚到達廣西夏石火車站。我當時是三連指揮排偵察兵,排長熊興盛,班長龍召奴。

軍列到達戰區在夜間,我們的車輛從列車上卸下後,受領任務,指揮排長熊興盛帶領我們連夜直奔友誼關西的“金雞山”觀察所。

偵察兵火眼金睛,任憑敵炮詭計多端,難逃覆滅的下場

我團的偵察力量,近十個偵察班,幾十名訓練有素的偵察精英,在長達20多公里邊境線上佈設了一個東起494高地,經541.2高地、大青山、金雞山,西至549高地的弧形觀察網。依靠這張網使用光學器材,從不同角度、不同高度對當面之敵的縱深地帶,展開24小時持續不斷地偵察,千方百計從蛛絲馬跡中發現並摧毀敵人炮陣地。

偵察兵火眼金睛,任憑敵炮詭計多端,難逃覆滅的下場

“金雞山”上有南、北兩個古炮臺,當時我們三連指揮排就住在南炮臺下的原清兵的兵房裡,也就是石洞裡,旁邊是我方雷達站,我們找了個便於觀察、視界開闊的理想位置建立了觀察所,又進行了加固偽裝,日以繼夜,不間斷的進行偵察自己所負責的區域,同時白天派出小分隊到549高地設立側方觀察所進行偵察。

偵察兵火眼金睛,任憑敵炮詭計多端,難逃覆滅的下場

5月29日深夜,我們在“金雞山”觀察所發現6臺開著車燈的汽車,從越南諒山方向由遠而近開來,汽車就在同登與扣馬山之間慢慢地往山上的小路行駛,突然車隊的燈光不見了,剛開始我們以為是路過的車輛,通常我們發現可疑目標都按規定把它方向、高低分劃數據記錄下來,白天再對此地進行核實情況,並對重點可疑地域進行認真反覆觀察對比,

我們在29日深夜看到車隊燈光突然熄滅後,根據晚上方向盤(偵察儀器)標定的分劃,白天在燈光熄滅的地方,發現是扣馬山的山坡上,我們用16倍炮隊鏡反覆查看,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後來通過太陽的照射發現此地有反光點,慢慢地細心察看,才判斷是敵炮陣地。敵人的陣地偽裝的很好,將汽車偽裝成草房一樣,火炮偽裝的和周邊的環境、植物一樣很難看出來。

偵察兵火眼金睛,任憑敵炮詭計多端,難逃覆滅的下場

熊興盛排長迅速向上級領導報告敵情,團裡馬上派參謀長和我們馬副營長到觀察所來進行確認,進一步確認是敵炮陣地後,立即命令一連一炮進行試射,“轟”一聲,高亢響亮的130加農炮發射了,我們耳朵只聽到炮彈在上空劃過的聲音,個個都瞪大著眼睛,盯著目標觀察,就是看不到彈著點,後來才知道炮彈打到諒山市裡去了,越南人看到我們炮擊諒山,他們炮兵也報復性的炮轟了我方憑祥火車站。

法卡山戰事,敵我雙方炮擊目標,主要是打法卡山的幾個高地,還有對方參戰的炮陣地,觀察所等軍事目標。但是,對方的城區,村莊,民用建築是不炮擊的,就好像敵我約定好了一樣,其實雙方都是為了控制戰爭規模。沒想到我們一連一炮失誤,炮彈落到諒山城去了,所以越南人進行有限還擊,打我們憑祥火車站。

炮彈打遠了,開始查原因,結果是兩個原因,一個是一連一炮炮位的泥土太鬆,沒有用木樁進行加固駐鋤,二是我們用的越南地圖太老舊,剛好在兩國地圖的結合處,目標在越南的老舊地圖上,地圖是1937年出版的法制1:10萬軍用地圖,精度很差,使用的是海防高程系。觀察所在中方新地圖上,是1979年航攝,80年調繪出版,1:5萬軍用地圖,使用的是黃海高程系。兩份地圖座標系、高程系、比例尺不同,所以目標座標沒有定準。火炮的問題,地圖的誤差,導致炮彈打遠了。

後來就用方向盤和74式激光測距機決定目標座標,可是測距機電源箱的線路板壞了,當時排長熊興盛和我跑到北炮臺廣西邊防師觀察所去借,他們也有一臺和我們一樣的測距機,通過溝通,他們不借給。因為太著急,我急中生智,在排長的掩護下,我遛進去找到肇慶籍的廣東老鄉,在他的幫助下瞅準機會,將他們電源箱線路板調換過來,這事情只有排長和我知道,用完後我馬上跑去還給了肇慶老鄉。

在這過程中我連蘇炎勝連長馬上主動請戰,請求讓我們三連來打,我和熊排長回到觀察所後馬上用測距機測好距離,用方向盤測定方位,通過計算後通信兵將射擊諸元傳回炮陣地,我三連基準炮不負使命,首發試射炸點落在敵人炮陣地附近,當時我們看到真的太興奮了,馬上修正射擊諸元后,命令全連急速射,打得越南炮兵人仰馬翻,炮毀人亡,敵炮陣地彈藥被引爆,爆煙沖天。我連消耗彈藥59發,毀傷敵130加農炮四門、斃傷敵14人。

戰後,三連獲記集體二等功,並獲廣州軍區授予“法卡山戰鬥英雄炮三連”的榮譽稱號和錦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