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因為善良被欺負,還堅持嗎?

善良的人不一定聰明能幹,但肯定正直。

在這個物慾橫流、道德觀、價值觀混亂的時代,要自始至終做一個善良正直的人很難,有太多的誘惑、太多似是而非的理由,讓我們懷疑堅持心中的良善是否真有意義。

不管自己再怎樣受苦、受委屈、受傷害,永遠都不要放棄內心的善良。

人心是相通的,如果我們護持著心中的善願,他人必定能感受到它的溫暖,儘管他們也許會不承認或不表現出來。當我們向他人表達善意時,如果不期待對方也同樣做出善意的反應,我們就會更加輕鬆、投入。

不管你學不學佛,都要講基本的做人原則,守住了這些原則,再談進退,再談學佛。

如果因為善良被欺負,還堅持嗎?


什麼是做人的根本?就是憑良心做事,不傷天害理,不損人利己。這個不復雜,也沒有什麼可商量的。若做到了,你儘可以在世間履行自己的本分,該怎樣工作就怎樣工作,憑正當進取、誠實勞動獲得尊重、認可,以及財富、受用。佛法也沒有禁止這個。佛法不要求所有人一沾上學佛的邊,就必須放棄正在過的生活。

多數人學佛,重要的第一課是學習如何在世間的困惑乃至險惡中,懂善惡,知取捨,不失基本的人格操守。然而,一些學佛的人卻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人格修煉拋到一邊,一開始就給自己提出太高的出世的要求,可是修養沒有到那個境界,“無欲則剛”是強求不來的,結果是放又放不下,拿又拿不起來,自己弄得很為難。

佛法教我們寬容忍讓,這是需要一點一滴耐心修養的。有了足夠的閱歷和修養之後,很多東西你自然能看淡,得一少一, 並不會有太大不同,所以你不爭。不是為了討好什麼人,也不怕得罪什麼人,因為你知道成功、競爭者的成就感、家人的功利心,這些都是無常的,你苦心成全也不能讓他們幸福。

家人的期望固然不能不考慮,但是人生寶貴而短暫,怎麼活,為什麼活,自己要對自己負責。對於真正愛你的人,你的平安快樂才是他們最大的期望。如果為了迎合家人而去做自己並不喜歡的事,你自己很辛苦,他們也不會快樂,因為你不快樂。想一想,這不是很遺憾嗎?家人的期望並沒有完全滿足,而你的人生卻在辛勞和不快樂中過去了。這樣地過一生,值得嗎?


如果因為善良被欺負,還堅持嗎?

現在社會上的人都希望自己聰明、能幹、果斷、有權勢、富有、灑脫,卻並沒有很多人希望自己善良,因為善良的人都心軟,心太軟則容易受傷害。的確,沒人願意受苦、受傷害,但放眼看看周圍,我們會發現就算用鐵石心腸把自己武裝保護起來,也照樣免不了痛苦的侵襲。所以,佛教的修行者選擇開放,把一顆柔軟的心完全向外界開放,春日春風也好,冰刀霜劍也無妨。

朗日塘巴尊者在《修心八頌》中唱道:我要把成功、喜悅、幸福送給你,把悲傷、損失留給我自己。只要對方快樂,善良的人往往會主動去承受傷痛、失敗,總是那樣一派天真和忠厚地替別人打算。

我們不可能除盡大地上的荊棘瓦礫,但是當我們給自己的雙足穿上一雙舒適的好鞋子,我們的腳下便變得柔軟。

如果你把自已的快樂繫縛在別人對你的態度上,恐怕你永遠也得不到安寧。

安樂是自心的感受。當我們慈悲待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堅守住內心的善良,並且不期待對方立即回饋同樣的善心時,我們的內心會越來越開闊、堅強,這便是安樂的源泉。

善良之心是一切世出世間功德的源頭。

從前噶當派的善知識見面問好,總是互相問:“您心裡善良嗎?”早上見面,問:“昨夜在夢裡你善良了嗎?”告別時說:“希望您保持善良之心!”有一次,阿底峽尊者手疼,他把手放到弟子仲敦巴的懷裡說:“請你給我加持一下這隻手吧,您有一顆善良的心。”

如果因為善良被欺負,還堅持嗎?


本文節選、整理自希阿榮博堪布著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