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就是“寫字的法度”嗎?初習書法者有捷徑可走嗎?

俏漁妹海鮮


感謝您的提問。

書法就是“寫字的法度”嗎?這個問題問得好,其實我個人覺得“法度”二字太過嚴肅,我寧願叫“寫字的方法”。精簡一些,從寫字的技術層面來說就是筆法、墨法和章法,這裡就不做更多的解釋了。

然而書法雖不神秘,卻也不簡單,所以把書法定義為“寫字的法度”或“寫字的方法”只是在技術層面上的界定,把書法理解的狹隘了。書法首先是視覺藝術,然而我們現在對待書法的最大問題,是很多人僅僅把書法當作一種視覺藝術。視覺的美感知識書法的一小部分而已,在視覺的美感之前還有更重要的東西。太過重視結構、墨色、形式,書法就難免更偏向視覺效果。可是,並不是用毛筆寫出技巧高超的字就叫書法,書法除了視覺,還有更重要的文字的、文學的活文化的傳承,所以純粹視覺式的追求和表現,必然漏失書法最重要的內涵。從這個角度說,書法必然是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統一,我相信優秀的古代書法家們在揮毫之間傳情達意,一定是沒想到什麼法度的,或者說法度已經不再是他們所追求的東西。

我們就以趙孟頫為例,我們都非常熟悉趙孟頫的作品《洛神賦》《前後赤壁賦》,不可謂技巧不高超,法度不森嚴,然而當我看到他的《致中峰和尚尺牘》,才明白這才是真正的書法。1318年冬,與他志同道合的妻子管道昇在京腳氣病發作時,他堅決要求辭官還鄉。不幸的是,管道昇次年病逝於他們離京返鄉的旅途中。他在給中峰和尚的信中說:孟頫得旨南還,何圖病妻道卒,哀痛之極,不如無生。

至於初習書法者是否有捷徑可走,看怎麼去理解,找對方法事半功倍,方法不對事倍功半。我個人到時主張學習任何一門藝術,都不要有太高的期待,只要發自內心喜歡,堅持去實踐就夠了。所以建議您:一是找一位好老師,不要迷信所謂自學,自我摸索和沒找對老師,是浪費時間的事情。二是堅持每天練習。三是堅持長期練習。四是每次寫字留意自己的書寫習慣,學習正確的,排除錯誤的可以了。

最後,祝書藝大進!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不當之處,歡迎指正)


向來痴—鏡心齋


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有幾千年的歷史,歷經篆草隸楷演變過程。現在成人比較適用行書,而學生要求楷書。從本人實踐來看,接觸小到剛會寫字的兒童,大到高中乃至成人。這裡的訓練和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也只有把方法理解透才能真正把字和作品結合起來,方法越精細,效果越好。比如常寫點筆畫,要求點的起筆運筆收筆三個環節的控制。還要控制點的大小、方向、在方格中位置等等。由一定方法加以訓練,才能事半功倍。所以,書法是有一定的法度,初學者只有勤學苦練才能成功!




墨中緣書法


中國書法是基於中國文字用毛筆書寫這個前提下的藝術。中國文字被稱為書法,自唐代始,是唐代書法家研究總結出的書法法度和規律。

中國注重法度,日本追求問道,韓國講究藝術。所以,同樣用傳統文房四寶筆墨紙硯造出來的東西,中國人叫書法,日本人叫書道,韓國人叫書藝。

所以中國人評論書法首先看學過誰,日本人評論書道看誰家更靠近自然之道與禪道,韓國講究書藝比誰的字更漂亮。



江湖人稱龍老大


書法就是寫好字的法度。現在書法界醜書盛行,常常譁眾取寵,來一些所謂的創新,作為初學者,一定要認真甄別,要選用正統的書家自貼臨摩,古傳下來的貼很多,雖不是真正的手跡,但初練也是有餘的。至於選誰的貼,得根據自己的欣賞和認可,以便提高自己的習練興趣。


牧野lxg


書法,是近年來對寫字的稱謂,民國期間始有(法書)之稱,日本國稱之為(書道),似乎成為了一個行業,如今,我們把書法稱之為一一寫毛筆字的那些事一一即是練字的總稱。

練字,做學問,或是做任何事情,都沒有捷徑可走,只有老老實實,勤勤懇懇,才可能獲得真才實學,一入可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當年書法熱的時候,有人為了急功近利,主張彎路超方式,讓兒童從隸書入,從魏碑入,從童孩體入,誤導了一大部分人,現在看來他們都己入岐途,基至連返身都難,堪稱害人不淺。

習書,該從基本功入,什麼是基本功?學篆書的從大篆入,,練筆劃。學隸書的從禮器碑入,因為禮器碑是標準隸書,沒有明顯特點,易懂,易掌握。學楷書的從多寶塔入,因為多寶塔字體端莊,筆劃標準,基本掌握後可多向發展,改練什麼都可以。學草書的從草書源頭開始,練月儀帖,出師頌,再改學(十七帖)或(書譜),才是正道,循序漸進,必能成功。

這是書法,也就是練字之法。





苦廬居士


法度在美



丁石山人


之所以中國稱用毛筆寫字為“書法”,就是因為中國把這種書寫作形式作為一種具有法度傳承的藝術型式。

中國的繪畫藝術是書法基礎上的更進一步的藝術提升形式,所謂“書畫同源”,繪畫的藝術發揮範圍比書法更寬廣,繪畫語言大於法度,所以中國畫稱為山水畫、花鳥畫、仕女畫等,而不稱為“畫法”。因此只有書寫稱為“書法”,說明了書法更講究法度傳承。

為什麼中國書法講究“法度”?這是因為毛筆是中國傳統的書寫工具,西方的書寫工具則是硬筆。中國人的哲學思想講究的是“中庸”,進退適中有致,而毛筆是軟筆,從筆尖到筆根,由軟至實,在提按之間可以產生無盡的變化,同時毛筆簇具有較飽滿的儲墨空間,有利於中國人的書寫效果的持續性變化。所以因為中國特有的毛筆而產生了書寫的豐富的藝術變化。然而只有豐富變化而沒有法度約束必然形成混亂。知進退的中國先人在不斷的藝術探索中總結歸納了合理、美觀、可識別性強的書法規範,這就是“寫字的法度”。

中國書法有一個寫字法度的演化過程,從甲骨文到大小篆、再到隸化楷形,都有一個逐步的過程。初學者怎麼快速學習書法呢?1、初學期大部分精力都用於臨習古代名家書貼;2、可以先臨一部分篆書熟悉執筆穩定方法和中鋒運筆;3、臨習隸書魏碑,體會中鋒轉向,熟悉靈活使管轉筆;4、臨習真楷,再習行書和草書結字語言。

總之臨習時間長短是決定書法層次的關鍵。沒有短期的捷徑可言,有一個書法大家說過“書法學習的一萬小時”法則,就是這可能就是捷徑吧!


彭松悟語


書法不僅僅是“寫字的法度”,也還有文化內涵的沉澱和個人的修養!正所謂自如其人。文化內涵的沉澱與練習書法相輔相成,通古博今才能融會貫通,才能創新發展。個人的修養也包含著天賦與後天的努力,是磚磨不成玉,個人喜好那就另當別論了。要想力透紙背,絕非一早一日能成。



祛疾納福


書法,這是中國人一種特有的書寫方法延續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當硬筆沒有出現時古人都是由軟筆書寫一切文字,後硬筆出現了,由於硬筆書寫的便利性,硬筆便逐漸替代了軟筆成了人們書寫的主要工具。所以現在便有了軟筆和硬筆的各類書法出賽。漢字的組成結構和其它文字不同,具備極高的觀賞性,由此便延伸到從書到法的提升,經過千年各大書家的潛心專研不斷完善,使其成為了一門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藝術。書法,書就是寫字,法就是在寫字歷史過程中產生的方法和尺度,以便防止產生一些以書寫醜字而大言不慚言之為美的沽名釣譽之徒。以上就是本人對書法的理解如有謬誤請大夥指證。


享受人生6439


書法的法度是基礎,是形而下的問題,書法藝術帶有哲理性,是形而上。書法的捷徑肯定有,在大腦裡面。必須具有三點:通人為師,天分,勤奮。少一點都白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