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壞習慣難改,而好習慣很難養成呢?

星星不取名


習慣的力量

習慣是一種複利效應,是重複足夠多的次數後而變得自動化的行為。

既然習慣是行為,就有好的習慣和壞的習慣之分了。

讀書、寫作、運動、還有很多,都是好的習慣。

好的習慣,會讓我們的人生更豐滿更有意義和充實。

吸菸、酗酒、遊戲沉迷、熬夜等,都是壞的習慣。

壞的習慣,會消磨我們意志,人生頹廢生活無趣。

習慣本身不是你想要的,你想要的是習慣帶來的結果。

沒有誰是與生俱來就要習慣的,習慣是後天養成的一種行為。

02

好習慣都是延遲滿足,壞習慣都是及時滿足

寫上幾篇文章或者半年文章,不可能就成作家

讀了幾本書也不會改變命運,運動幾天不會讓你減肥成功。

好習慣往往收益高,但週期長。因為它不能及時反饋。

為什麼很多人沉迷手機遊戲?因為它能及時給你帶來快感。

一場遊戲半小時,一根菸2分鐘,馬上就能滿足你的需求。

而人的本性就是習慣容易的、捷徑的事情。

對於複雜的、耗費時間的往往避而遠之。

03

好習慣的四個步驟

讓它顯而易見

如果晚上你的床邊放上一本書,就會習慣的讀上幾頁

當你床邊放一部手機,可能就會玩幾把遊戲或者刷視頻

因為,人的感知90%以上都是視覺帶來的反應。

讓它不可抗拒

面對壞習慣帶來的誘惑,我們可以藉助不可抗拒來形成好的習慣。

比如,你想玩遊戲,先做20個俯臥撐或者讀書一小時。

這樣做可以把你的習慣和喜好綁定,壞習慣增加了難度,好習慣就逐漸養成。

讓它簡單易行

壞習慣之所以好養成,就是因為容易上手。

手機開機就能玩遊戲,抽菸一個火機就能搞定。

對於好的習慣,可以利用降低難度,才能堅持。

每天就跑500米,就讀一頁書,就寫50個字

只有把習慣變得簡單至極,好習慣才能堅持下去。

讓它令人愉悅

讀書可以通過筆記方式,寫一篇短文。

通過平臺和朋友分享你的心得體會。

運動可以通過手機app記錄你每天軌跡。

每天進步記錄下來,定期覆盤你取得的成績。

愉悅心情是我們堅持好習慣的源動力。

我們平時要儘量的多做“長半衰期”的事情,因為它的收益值是可以積累的,

長期堅持引發複利效應,最終的收穫讓你意想不到。

慾望負責點火,快樂保持烈火持續燃燒。

只要保持快樂和滿足這兩種美好感覺,

微小的習慣,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


i微視


古人云: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儉,節儉,指生活上儉樸,精打細算,粗茶淡飯。奢,奢華,奢侈浪費,指生活講排場,追求奢靡豪華。

因為人們都有追求享受的慾望,喜歡吃喝玩樂,衣食住行都喜歡攀比,要求高檔。所以就容易養成一系列壞習慣:貪圖安逸,好吃懶做;燈紅酒綠,觥籌交錯;玩物喪志,低級趣味;胸無大志,得過且過……

有一個成語叫慾壑難填,是形容人的慾望像個大深溝,永遠也難填平它。所以對於慾望應有所節制,更不能放縱。否則,就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即便是有一座金山,也會坐吃山空。到頭來重新去過艱苦的生活,怕是很難適應的了。

上面說的是“由奢入儉難”,亦即壞習慣難以改正,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才能改邪歸正。這也同時回答了好習慣難以養成,需要發揚持之以恆的精神才行。

llmmnmi0


滄海之浪花一朵


“只要你願意堅持下去,起初看似微小和不起眼的變化,會隨著歲月的積累,複合成顯著的結果。”——詹姆斯·克利爾《掌控習慣:如何養成好習慣並戒除壞習慣》

為什麼改變習慣那麼難?

因為好習慣大都是反人性的,而壞習慣則是順應慾望的;改變習慣會讓我們大腦感覺不適,從意識裡抗拒形成阻力,所以人們容易選擇逃避和放棄。

《掌控習慣》一書的作者詹姆斯·克利爾認為減少執行阻力將有助於我們改變習慣。

詹姆斯·克利爾是美國的“習慣專家”,他在上高二的時候被棒球棒擊中面部,造成鼻子破損、面部六處骨折、左眼凸出框,差點喪命。後來他依靠一些習慣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自身的潛力,從創傷中康復,在健身房裡變得更強壯,在球場上實現高水準的發揮,成長為一名作家,創立了一家成功的企業。

他從2012年11月開始在網絡上分享自己針對習慣所做的實驗的部分內容。到2014年,電子郵件訂閱戶達到了10+,從此得到了“習慣的專家”這個名號。

2017年,他創辦習慣學院,目前已有超過10000名的領導人、經理、教練和老師從習慣學院畢業。

作者在本書中就自己養成習慣的四步模式——提示、渴望、反應和獎勵中,演化出行為轉變的四大定律。

第一定律:讓它顯而易見

人類的很多行為都是下意識的產物。比如你原本並不打算吃東西,但若面前放著水果或零食,就會不自覺地拿起來吃。

這是因為食物是一個提示,會讓大腦產生反應,而你根本意識不到你吃東西的衝動從何而來。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除非你讓下意識意識化,否則它將支配你的生活,而你會稱之為命運。

大部分習慣都會形成下意識的行為,養成習慣就要反覆執行將其訓練為下意識的動作。

人類的行動都由提示觸發的,就像食物是進食的提示一樣,我們需要為習慣行為做一個計劃,設計一個提示。

有數百項研究表明,寫下執行計劃可以確保我們不改變初心。而且就何時、何地、具體做什麼制定出具體計劃後,就更有可能貫徹執行。

很多人會做類似“我要早點睡”或“我要多運動”這樣大概的計劃,卻沒有具體到要幾點睡,在何時何地做多久運動。沒有細節,就會出現制定了計劃後還有“可商量”的餘地,所以常常難以轉化為真正的行動。

所以細節就是提示行動的關鍵,但要觸發行動,還需要將提示可視化。

大家應該都有過生病時忘記按時吃藥的經歷吧?

有一個感冒藥廠商看到了大眾的這個“痛點”,把藥片生產成一個個單獨包裝的貼紙,只要把需要的劑量貼在杯子上、辦公室上、床頭上等人意能看到地方,就可以提醒病人按時吃藥,而且取用也非常方便。

有些超市會在上下電梯的扶手旁放一些紙巾、棉籤、牙刷之類的日用小商品,可能你也曾經在乘電梯時順手拿過一件,但那個東西本來並不在你的購買計劃之內。

超市會把利潤高或急於銷售的貨品放在與顧客視線平行的位置,主購物通道或展櫃右側等。這是因為商品在視線範圍內出現的頻率越高,視覺越鮮明,越方便拿到,顧客就越容易被吸引進而被引導向行動。

所以設計一個細節明確的提示,並讓提示顯而易見:把計劃寫下來並貼在顯眼的地方,把要用到的東西放在隨手可以拿到的位置。將有助於我們去啟動行為,並重復執行養成好習慣。

若要改變壞習慣就用相反的策略:如要戒菸就讓自己看不到接觸不到煙,要減肥就讓零食在你眼前消失等等。

第二定律:讓它有吸引力

科學家認為快樂與多巴胺有關,體驗快樂會分泌多巴胺,期待快樂時也會分泌多巴胺。獲得獎勵時與期待獎勵時激活的系統是同一個。

所以有時期待一件事時會比做這件事更興奮,這個現象被科學家稱之為“渴求”和“喜歡”的區別。

如果一件事有吸引力,你對它有“渴望”,就會很樂意主動去完成它。

我很不喜歡洗碗,但是如果讓碗一直堆在那裡,我心裡又會很不爽。我喜歡看搞笑綜藝節目,但是平時總是忙得沒時間看。為了讓自己能在飯後及時把碗洗了,我決定把手機固定在洗碗槽上方,邊看節目邊洗碗,現在我基本都能在飯後及時把碗洗了。

這個方法叫做“喜好綁定”,是將喜好作為行動的獎勵,對獎勵的渴望會抵消對任務的抗拒情緒。

很多培訓機構都會利用獎勵機制來促使學員完成練習和作業。最常見的就是興趣班的老師會在課後獎勵貼紙給表現良好的小朋友。對貼紙的渴望會促使小朋友認真聽講、積極參與互動。

有一個運動APP,設計了一個動漫美少女來陪伴玩家做運動。比如做俯臥撐,只要把手機放到降下時嘴唇可以碰到的地方,男性玩家就可以在完成一個俯臥撐時吻到少女了。

在電視劇《你和我的傾城時光》中,趙麗穎和金瀚就有這樣一段表演:金瀚做仰臥起坐,趙麗穎坐在他對面,他每做一次就可以親一下趙麗穎。

有錢能使鬼推磨,有肉能讓狗跳牆。這世界從來就沒有什麼絕對做不了的事,如果有,那就是獎勵不夠誘惑。

凡事都是有渴望才有動機,但是我們常能看到表層的渴望,卻不瞭解深層的動機。

你以為暴飲暴食的人只是食慾太旺盛了嗎?一個表象下可能包含著多種看不見的動機。他可能是需要食物,也可能只是用食物來排解一些情緒、轉移注意力等。

瞭解深層的動機有利於我們消除壞習慣。壞習慣通常都自動帶有很強的吸引力,所以想要消除它就要了解吸引我們的到底是什麼東西,然後用一個可以帶來同樣吸引力的好習慣來代替壞習慣。

比如很多人吸菸的深層動機是緩解情緒,但其實運動也可以緩解情緒,運動會生產多巴胺,讓人的心情變好。

所以如果僅僅是想要緩解情緒的話,就可以選擇每天去跑步,戒掉煙。

滿足需求的方式有很多種,別讓壞習慣毀掉自己。

第三定律:讓它簡便易行

研究表明:習慣的形成是一種行為通過重複變得越來越自動化的過程。重複得越多,大腦結構變化得也越多,從而能高效地進行那項活動。神經學家稱之為“長時程增強”現象,神經心理學家唐納德·赫佈於1949年率先描述了這一現象,所以通常被稱為“赫布定律。

英國哲學家喬治.H.劉易斯指出:“人們在學習一門外語、演奏一種樂器或演練尚不熟悉的動作時,會感到難度極大,因為每種感覺必經的通道尚未建立起來;但是,連續不斷地重複打通了溝通途徑之後,這種困難頓時煙消雲散;這些動作變得如此連貫自如,即便心不在焉也能一氣呵成。”

所以重點不在於時間,而在於重複次數。開始做得不好沒關係,做得多了之後就會自然而然地熟悉掌握,內化為自己的能力了。

沒有什麼是無法學會的,只是練習的次數不夠多。習慣亦是如此,重複的次數多了,習慣就自然養成了。

而決定我們會不會再一次去做一件事的關鍵則在於,這件事做起來是不是夠容易。

作者指出,人類的天性就是遵循“最省力法則”:在多個行選擇時傾向於需要最小量工作量的那一個。

現在很多健身教練會將練習項目分成一個個小組,每次做一組,休息一下再做一組。因為一次性做完100個俯臥撐要耗費相當多的能量,很多人是不可能完成的,而每次做20個分5次完成就顯得容易多了。

讓行為變得簡便易行,做起來方便不費力,這樣一來即使我們不喜歡它,也能堅持去做。

書中作者引用了日本企業的例子:日本企業強調“精益生產”,他們會精心地設計工作流程和工作環境,努力地去除生產流程中的各種浪費,使工作人員行動簡化,避免為拿工具而浪費時間。所以日本的工廠效率世界領先,產品可靠。

設計環境,減少周圍環境裡的阻力,是日本企業成功的秘訣。

聰明人都善於設計自己周圍的環境,比如交通方便的地方租房買房,把冰箱放在廚房而不是客廳,在辦公桌上放上筆和紙張等。

環境是可以根據我的需要來設計的,只要去掉其中麻煩的、困難的環節,做起事來就能輕鬆愉快了。

反過來,增加一些阻力,有利於戒掉壞習慣。

雨果曾經為了能專注寫作,在秋冬期間,讓助手把自己所有的衣服都鎖進箱子,只留一條大披肩。這樣一來他沒有任何衣服可穿,也就不會出門,只能一直關在書房專注寫書,在不到六個月的時間裡寫出了著名的《巴黎聖母院》。

分解、簡化,簡單的事情重複做,行為心理學家認為重複21次就能養成習慣。

相反,增加阻力讓自己無計可施,不需要毅力來控制也能消除壞習慣。

第四定律:讓它令人愉悅

早期的牙膏是沒有味道的,雖然用牙膏刷牙可以更好地清潔口腔,但人們並不喜歡它。後來製造商在產品中添加了留蘭香、薄荷、肉桂等香料後,銷量突然大增。

添加的香料並不能提高牙膏的功效,卻創造出一種讓口腔“清爽”的感覺,使得刷牙的體驗更加愉悅。因此也幫助很多人養成了早晚刷牙的習慣。

一件事越有樂趣,就越想再一次去做。如果你經常自發地主動地去做一件事,肯定是因為這件事能令你快樂。

所以只要賦予要做的事一些樂趣,你就不會再覺得為難。

比如運動樂趣的方式有:買一套酷炫的裝配,找一個有趣的同伴,運動的同時播放喜歡的音樂等等。健身房的教練最擅長做這件事,他們會想盡辦法把健身課設計得既有趣又有活力,你只需選擇一位喜歡的教練就可以了。

原始人生存在即時回報的環境中,每天都在想吃什麼、在哪裡過夜或如何躲避獵食者,人的大多數決定都會立竿見影,這決定著人們只能關注眼下或不久的將來。

現在,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人性的卻並沒有多少改變,我們仍然喜歡即時滿足。

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明明知道吸菸有害健康,大吃大喝會變肥胖,還是不會停止,因為壞習慣的獎勵是即時的。

作者指出:人們傾向於選擇即時享樂的事迴避延遲滿足的事。所以保持習慣的關鍵是要有成就感,哪怕只是細微的感受。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延遲滿足有種種好處,但是關鍵時刻還是選擇了即時滿足。

不過好消息是,延遲滿足的習慣是可以訓練出來的。

作者建議:在訓練延遲滿足的過程中,凡是長遠地看來能帶給你回報的事,可以給它添加一點即時快樂;凡是不能的,就添加一點即時痛苦。

如果你忍住了某次剁手消費,就可以把相應的錢存到一個大的獎勵計劃賬戶裡去,類似於“旅遊基金”之類的。

如果要運動減肥怕堅持不了,可以在群裡宣佈,如果哪天不能按時打卡運動就奉上紅包,請朋友們監督。

看到“旅遊基金”賬戶多了一筆錢,去運動就不用發紅包,都可以為你提供一種保持習慣所需要的即時快樂。

有樂趣,習慣就有持續的動力。

好習慣是種慢積累

決定能否達成功的關鍵不是制定宏大的目標,而是養成邁向目標過程中的微小的習慣。

舞蹈家、歌唱家要十年如一日地堅持練功的習慣,才能成就舞臺上精彩的一分鐘表演。

習慣是一種複利,可能不會效果立現,短期內甚至可能長時間都沒有顯現出效果,但這只是一個能量的儲蓄期。待儲蓄足夠的量變,最終會帶來質變。

我們常常只看到最終的薄發,卻沒有看到前期漫長的厚積;好習慣就是一種慢積累,堅持下去,我們終會收穫驚喜。







alwayssmile


這個問題本身就存在分歧,首先並不是壞習慣難改,而是所有的習慣都難改,不管是壞習慣還是好習慣。習慣本身是在潛意識當中,在生活當中,看上去無意識的行為,便成了習慣。

而需要改變一種習慣就非常困難的,因為需要改變你的意識思維。意識思維他是無形之中的存在,但是會通過你的身體用表現出來。是一種肢體語言或者某種口頭禪等。

要想改變意識思維,這種永恆而無形的存在,首先我們改變一下他所表現出來的在外形式,比如說肢體語言或是口頭禪,或者身體某種需求等。那就是用另外一種在外的表現去替換他們。比如說意識思維表達的壞習慣是身體想抽菸,大眾所認為一種壞習慣。那你可以用另外一種在外形式去表現他,比如改為喝茶,運動,唱歌等。選擇你的優先喜好又不是眾人所認為的壞習慣就好了。

習慣的養成堅持21天就基本養成,如此一來,無論是壞習慣還是好習慣,都可以得到改善。



房產史故事集


少年若天成,習慣成自然。人從生下來,如果不接受教育,沒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對他(她)日後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做家長的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率先垂範;早睡早起、看書學習、熱愛運動、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待人友善、熱衷公益和慈善;起到帶頭示範作用。這樣的情況下,再對孩子們說這些道理,他們就很容易接受,並遵照執行。人都是有惰性的,相反,如果家長不這樣做,卻要求孩子們做好;確實會有相當的難度。人歸根到底還是要分為先天和後天。先天因素指他(她)的父輩(祖上)陰德深厚,那麼自然會庇護子孫,孩子們相對而言是來報父母恩的,就會省心、省力、省事,很容易成才;反之則是另外的情形。前者如果在生活環境好的家庭,家人有良好的生活方式,能做到以身作則,那屬於錦上添花。走下坡路容易,上坡難。不管是何種情況,我們都要謹小慎微,因為世事都是來回轉變,都要始終保持謙虛的作風。我在生活工作中遇到有人或同事什麼道理都懂,卻做不到時,就想:難道是他們的福報不夠?我認為應該是的。所以好習慣要從小養成;家長以身作則;家長及孩子要及時改過,做些對自己、家人、單位、社會、國家、人類有益的事情,培養福報,做到積德行善,積善成德。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啟示,不當之處敬請指教和指正。


悠悠茶香


很榮幸能夠看到這個問題,也很高興給大家分享我對這個問題看法與想法,廢話不多說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那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關於這個問題。

首先我分享下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和快樂,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習慣的力量 習慣是一種複利效應,是重複足夠多的次數後而變得自動化的行為。 既然習慣是行為,就有好的習慣和壞的習慣之分了。 讀書、寫作、運動、還有很多,都是好的習慣。 好的習慣,會讓我們的人生更豐滿更有...\r 好習慣都是延遲滿足,壞習慣都是及時滿足 寫上幾篇文章或者半年文章,不可能就成作家 讀了幾本書也不會改變命運,運動幾天不會...\r 好習慣的四個步驟 讓它顯而易見 如果晚上你的床邊放上一本書,就會習慣的讀上幾頁 ...



小學沒畢業o


壞毛病和好習慣,只是人們對習慣的慣常叫法,習慣就是通過實踐和適應,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其實,習慣對於一個人本身是無所謂好,也無所謂壞的。

其實,無論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既然人們成為習慣,他們通常都不會因習慣而感到喜悅或悲傷。 因為,每個習慣都是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按照習慣生活是自然而非不自然的,但是很長一段時間,習慣對他們來說是沒有察覺的。 習慣支配著人生命絕對比例的時間。




所以,習慣成自然。所以,自然成習慣。

從功利的觀點來看,從長期的時間帶來的話,對身體有好的習慣。 例如,工作規律,早起睡覺。 從短時間段來看,想睡覺的時候想睡覺,想起床的時候想起床,對人來說更舒適,也就是說感覺普通人的自由。

可能很少有人有條件達到隨心所欲地支配生活的地步,所以,好多人的生活感覺到就屬於受罪、受累。因為人本身是動物,而動物的本來原生樣態就是隨由自便、隨心所欲。

但是在文明社會,人們無論做什麼都要定期定量。 無論是什麼職業,學生還是老人,無論在什麼時間段出現在哪裡,都是半機械化的通俗事情。 例如,假期的習慣是出去旅行。

綜上所述,壞的毛病往往是人無意識時候養成的,並且是能夠馬上見效的習慣。好的習慣常常是人有意識養成的,他們的見效需要很長一段兒時間。

每個人都有壞習慣,飯後抽菸等男性的壞習慣確實很舒服,但只有抽菸的人才能感受到舒適和必要性。 好習慣,比如有人早晨跑步,每天早晨跑步,有不同的收穫,看著自己生活的城市,朝陽模糊地清醒了地上的一切,身上有點汗,感覺全身肌肉都清醒了,很舒服。

我們再看下所謂的壞毛病和好習慣,壞毛病距離我們更近,唾手可得甚至不需要下意識察覺它,比如嗓子一癢,順嘴吐痰,比如鼻子受刺激,衛生紙一捂“哧啦”一聲擤鼻涕,哪怕是在飯桌上。

良好的習慣需要我們做計劃,使之有意義,有意識地培養健身等時間。

人註定是有動物本性的,那就是及時反應,感受到啥,就馬上生理反應。日久成習,大多成了壞毛病。壞毛病迎合了人們墮著、落著,想到什麼,馬上得到的天性,只要有條件,人都願意寧坐著不站著,寧躺著不坐著。反正距離地心越近,心臟和身體越舒服。




因此,心靈成熟的人,接受教育的人,越是遠離動物本性的現象。 當然,能夠給自己和孩子制定長期的計劃,是他們有意識地培養習慣性團體的骨幹力量。

因為心智成熟,因為受教育程度較高,所以能夠看事情更遠,更能有長期規劃。為了符合自己的長期規劃,他們就迫切需要好多積久養成的好習慣,比如健身、守時、自律和專注之類。

很多人,當然是心向上身向下,我們有動物的身體,我們有大腦。 大腦要求我們進行長期的計劃,積極的提高,進入社會的高層次。 身體總是牽著我們的後腿,我們總是注意眼前,想著快樂,快樂。

我們本身就是矛盾體,矛盾著自己的身體在社會的矛盾中上上下下,反反覆覆。最近積極上進了,偏人的心智多一些。最近懶惰懦弱了,又過得渾渾噩噩,不知不覺,偏向動物本能。

因為習慣是工具,所以能將有計劃的好習慣移植到自己的動物身上並不容易。 記得有個名人說,女人的體型是她的修養。 更明確地表現出好習慣和壞習慣的交錯,並且把這個戰場放在可憐的女人身上,是文明和無知的把戲。

需要養成什麼樣的好習慣,看你的內心了,非如此不可,做不成生不如死,這樣的背景下,沒有幾個養不成的好習慣。如果,心裡想著減肥而苗條,嘴裡又被美食誘惑,那將永遠糾結於自身,長期以往,反倒磨滅了更多的自信。

習慣也很好,一個人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幫助他的最好工具是習慣,習慣是時間的雙胞胎兄弟,只要在時間上加上順向習慣的力量,人就能把自己放在希望的位置上。 另外,良好習慣的培養也不像被壞習慣所困擾的人想象的那麼難,無論什麼好習慣都是發芽後再培育苗木,再加上認真照顧,慢慢培育。

擁有好多好習慣的人,會養成更多好習慣。說句實話,是習慣使得一個人由平庸走向卓越的,並非天天咬牙切齒信誓旦旦、又舉拳頭、喊口號、高喊堅持的結果。


2020影視


先來探討一個外國心理學家Phillippa Lally 和來自倫敦大學的同事做的實驗,用最終實驗結果說話。

他們召集了96個對養成新習慣感興趣的人,比如午飯吃一些水果或者每天跑15分鐘。

研究者檢查了不同的習慣,很多參與者顯示出了練習與養成習慣的關係,平均達到最大慣性需要 66 天。66天!已經3倍於21天了。

雖然平均是 66 天,但不同的習慣形成時間有很大差異,從 18 天到 254 天不等。比如每天喝一杯水很容易養成習慣,而每天早飯前做 50 個仰臥起坐則需要更多努力。看來養成運動的習慣肯定要超過66天!

好了,從上述實驗中我們不難發現,要想形成一種好習慣,首先要通過練習,必須要克服身體慣性和思維惰性,走出人的舒適區。當努力堅持不懈,習慣成自然,才會養成一個好的習慣。

而壞習慣一般都是人的低端需求的天性,比如貪圖安逸、好吃懶做、投機取巧、恣意妄為……能坐著絕不站著,能躺著絕不坐著,能葛優癱著絕不好好躺著,怎麼舒服怎麼來!不需要成本,不需要付出,所以很多壞習慣都是伴隨終身,很難改正!


阿甘的快樂時光


因為壞習慣,是放縱的開始,一般人都會潛意識的願意接受,所以形成一個壞習慣卻毫不費力。好習慣是禁錮自己的行為舉止,分辨是非,有可為也有不可為,下意識的會去拒絕,所以培養一個好習慣很難。沒錢?沒對象?想要的得不到?

但是其實有很多痛苦,我們是可以接受的,對麼?

我們每天最痛苦的事情,應該是對抗自己。

即: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明明自己改變一下就可以做到的事情,卻一直沒有改掉,然後自己痛苦,糾結,其實我們面對的最大的障礙,是自己的習慣。

很多時候,遇到的問題讓自己難受,痛苦,我們也知道是自己的原因,也一直在掙扎,但就是無法擺脫。

懶惰、拖延症、社交恐懼、自私自利、易怒……會給我們帶來無窮無盡的痛苦,我們自己也知道這是有害的,但就是因為自己搞不定,做不到,所以痛苦。

但是啊,你的懶惰是別人的事情嗎?你社恐是因為別人嗎?你拖延症是因為別人嗎?你的習慣是別人的事情嗎?這是別人的問題嗎?難受的核心原因也在此,我們最大的痛苦來源於自己,自己的習慣,並且,要改它,好難受。

一下子改不過來,好難受。立志要改變,過了兩天之後,又來說:“我不敢,我改不掉。”

為什麼改不掉?

還不是因為“習慣”嘛。

習慣都是自己養成的。旁觀者說“你改不就行了?”多輕鬆,但問題是“臣妾做不到啊!”所以難受啊。做得到還難受什麼?

沒人願意自己一直這樣下去的,但問題是做不到啊……

生活中,你有沒有這樣的壞習慣?

1.凡事不動腦思考,憑感覺

其實很多問題只要自己多想想,多動腦筋都可以解決的,都不會有太多麻煩,但是就因為不愛動腦思考,做事憑感覺,一開口就是問別人“怎麼辦?”只會去問別人尋求結果,尋找答案。

2.容易衝動,情緒化解決問題

平時經常看到一些人這樣標榜自己:“老孃今天心情不好,所以不去了,不幹了……”

所有事情,不想做的理由就是心情不好,所以“狀態不佳”,心情不好的原因又是什麼呢?——今天出門被老媽罵了/被領導訓了/跟同事吵架……等等這些問題,其實跟你現在要處理的事情沒有一點關係,都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但是有的人卻把這兩件事強行聯繫到一起,就是因為處理不好情緒,習慣情緒化解決問題。

把這件事帶來的“心情不好”帶入下一件事情,然後心情永遠都不好。

3.懶惰,不願意付出行動

一個人懶不懶,看他的坐姿就知道了,有的人還說出口不嫌丟人的“能坐著絕不站著,能躺著絕不坐著”,一坐下來,有條件就葛優躺,沒條件就弓著背,你要去跟他談理想,談事業,談衝勁,絕不可能的,我不信一個一坐下來就葛優癱的人會是一個積極向上的人,因為人的心理和形體語言是匹配的。

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還有要求。你懶,不想幹,可以,但是別提要求啊。一個自己有勞動力能工作的人,憑什麼啥都不幹張口就喊“我要吃飯”?

說“我就是懶,我就是不想幹”的人,相當於在說自己蠢,說自己是個loser。

你現在每一刻的懶,都是以你將來翻倍的痛苦為代價的。

4.自私自利,心裡只有自己

自私自利就是一種習慣,也是養成的,是家庭教育和社會結構使然。注意觀察,你會發現那些家裡六個大人對一個獨生小孩兒的家庭,因為大人寵愛,什麼都讓給小孩兒,所以小孩兒的心裡意識裡就只有自己,不願意跟人分享,不懂分享,還只會關心自己有沒有得到。

這只是小孩兒的自私,大人的自私就很奇葩了,一個男生來諮詢我們,說自己社恐,不會跟人交流,交流起來也不自然,所以沒有朋友,不知道該怎麼辦,然後問他“為什麼會這樣?”他說“因為每次約女孩兒出去都是吃到自己不喜歡吃的,又因為不是自己買單,所以不敢點自己喜歡吃的東西……”“那你跟別人相處呢?”“跟別人相處也是一樣啊。”“你就沒有想過要請別人吃嗎?”“請別人要花錢啊,我現在還是學生,用的都是家裡的錢,能省一點是一點。”(……此處應有一萬隻草泥馬奔過)他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自私的問題,只是來說自己無法融入人群,我覺得這已經不能說是社恐了,也不是自閉,也不是自私,這就是個腦殘。

這就是自私的代價。

5.混亂無序,生活中缺乏條理

平時做事感覺迷茫、慌亂,其實跟一個人自身的生活秩序缺乏條理有關。

在學生時代,有的人做完作業就喜歡把筆和書隨手一扔,養成了壞習慣之後,對思維也形成了影響,帶到工作上,就會出現隨意性,做事馬虎,按照無條理的習慣解決問題,所以工作效率不高,做事混亂。

6.三分鐘熱度,不能堅持

大家都喜歡給自己喊口號,然後進入三分鐘熱度狀態,給自己定立的目標從來都沒有實現,因為這些口號本身從來就不具備實現的條件。

我們都知道:做事,只有做完了才知道結果。而三分鐘熱度就是每件事才剛剛起步,你就“想著要結果”或者“中途就要看到結果”那肯定是不現實的,然後就容易放棄,半途而廢,然後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也是這樣,做事情沒結果,從來沒有做成過一件事,必定會打擊你的自信心。

很多人就是因為三分鐘熱度,剛開始就不堅持,到後面就是自暴自棄,於是就會說這樣的話:“反正都這樣了……反正沒有結果的……我也做不好,乾脆別做了……”做事情得不到好的結果,所以自暴自棄,喪失自信,這也是三分鐘熱度的危害。

7.缺乏自信,遇到問題退縮

除了三分鐘熱度之外,還有一個壞習慣會阻礙我們的堅持——沒有讓自己感受成功一刻的幸福喜悅。所以一遇到問題就只會退縮、逃避,像鴕鳥一樣把頭埋起來。

當你養成了這個習慣之後,對所有事情都會找藉口,最後養成遇事退縮和放棄的習慣。

8.缺乏責任心,不懂把事情做好

缺乏責任心,說這個人做事應付了事還算好的,有的人卻能拖就拖,能放就放,能不做就不做……這不是什麼拖延症,有的人就算知道事情很重要,還是會特別的不在意,特別是對別人的事情,特別不在意,甚至對自己的事情,有的人也是十分缺乏責任心。

從來沒有想過把事情做好,沒有所謂的結果,沒有責任心,生活裡也會過得特別的將就,其自身也不會有向上的動力。

為什麼如此多的壞習慣,我們都知道它們不好,卻總也改不掉?

1.在根本上,缺乏目標體系

其實無論對習慣還是對生活其他事,你是不是覺得自己對“目標”這一塊兒十分迷茫?沒有具體方向?

平時養成壞習慣,就是因為缺乏目標體系。當你心中有具體的目標體系的時候,你是懶不下來的,也不會隨隨便便放棄,責任心也會隨之而來,因為你知道你的目標沒有達成。

比如你說“吃完飯後要多運動”,這是口號,但是具體到“今天吃完飯之後下樓走100米”,這就是目標。再擴展到其他方面,當你不斷的強調這個目標一定要達成的時候,給自己具體量化的指標,最後這件事會很容易達成。目標體系會更直接有效地指導我們的行為。

2.建立了錯誤的自我舒適區

“懶”,多容易啊。懶下來舒服嗎?舒服。因為“懶”就可以少幹活兒啊~

“自私”,多容易啊。自私就就可以得到,總是感覺自己可以竊喜……

“放棄”,多容易啊,放棄就可以不堅持了,不堅持就不用那麼辛苦了,多好啊。

但是,這些舒適區的直接反應就是——不可持續。

一旦懶下來,接著就是被罵。私自,就沒人跟人玩。容易放棄,就會被人鄙夷。但是在生活裡,你就是這樣的,而這種錯誤的自我舒適區往往都是不舒適的。

3.缺乏有效的生物獎勵機制

做事的時候習慣於懶、三分鐘熱度,是因為做這些事之後你沒有得到好處,所以容易半途而廢或在一開始就乾脆不做。你覺得“鍛鍊好辛苦”,“要不自私就要花錢”,在這個過程會很難受,最後卻沒有得到,這就是缺乏有效的生物獎勵機制,這些缺乏也是讓你沒有動力去改變自己的壞習慣的禍根,你一直在給自己喊口號,最後發現自己還是站在原點,在同一個地方來回折騰。

4.對事物本身的關鍵分析不夠

很多人就是因為不知道事情最後會如何發展,所以懈怠,將就。

懶,很容易,第一天懶,第二天懶,接下來好多天都懶,所以每天都捱罵,最後還完不成任務,如果是在公司裡面,絕對會被炒。你知道懶是有害的,有這樣的危害,你還敢懶嗎?

5.整體精神世界空洞

這是一定要提的,很多人精神世界很空洞,所以對很多事都不明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跟人相處,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友善,不知道為什麼一定要不自私才有人喜歡……

但是當你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告訴你這個世界是如何變化的,你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也知道自己該如何改正並且因改變而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的時候,你的精神世界便不會空虛,因為你有自己的目標,也知道該怎麼做事,知道如何與人相處……

壞習慣就是這麼來的,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改變,從微習慣開始:

改變的目標和堅持的過程都是在跟自己以往的習慣作鬥爭。

其實,習慣是很容易養成的,不論是好的習慣還是壞的習慣,都很容易養成。

比如你在住進一個新的地方的時候,比如換宿舍,你第一次擺放東西的位置,就是你以後會一直放的位置。這就很容易變成自己的習慣,只要我們利用好這個原理,改變就會很容易,從微習慣開始。

微習慣,不是一開始就建立好習慣,而是破除壞習慣。

壞習慣要一下子破除是不現實的,因為人的心理會有一種情感依賴紐帶,一下子切斷的話,人的心理體系反而會無所適從甚至一下子崩塌,找不到新的秩序,陷入新的迷茫和混亂。

改變壞習慣不能一刀切,但是可以蠶食。

微習慣就是一種蠶食,從小處著手,把壞習慣一點一點啃掉。“微”,即輕而易舉就可以做到,別把目標定的太高,太高的目標會讓人容易半途而廢,微習慣,即可量化和可持續,每天一點小改變,不斷累積疊加,緊密相連,久而久之,你且看看結果如何。

1.重新建立自己的舒適區

我們都知道,如果舒適區不正確,我們就會陷入壞習慣的節奏裡,這個節奏往往是不舒服的,與其如此,我們不如重建自己的舒適區,通過一些小事情讓自己得到新的舒適區。

比如早起,原來你喜歡睡懶覺,結果要麼是被老媽罵,要麼是被領導批評,這個舒適區必然是不好的,但是你跟自己說,“明天8點起床,然後去那家新開的店試試上次小吳吃的那個套餐”(這對吃貨來說挺可行的),或者是“明早7點起,然後去南湖跑半個鐘頭,再做幾組深蹲和俯臥撐”(對於喜歡運動的童鞋的建議),這些新的舒適區會給人新的動力,可以具體操作實施,不再是模稜兩可的方案。

2.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你不能要求慢性子的人按照急性子的方式辦事,也不能要求急性子的人按照慢性子的方式生活,這都不現實,我們要尊重人性,尊重每個人的性格特點及其區別,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吃貨早起就是為了遲到美味的早餐,運動達人就是為了運動過後的神清氣爽,找到自己的舒適區,有自己的節奏,這是微習慣建立的第二步。

3.清晰明確的目標

“我要吃一頓好吃的早餐”,這不是目標。

“我要吃那家店的早餐套餐四”,這才是目標。

清晰且明確。

4.具體可量化的行為

“我要早起運動”,這不是目標。

“我要跑30分鐘之後做三組深蹲,每組20個,間隔休息三分鐘”,這才是目標。

具體、可量化。

5.完整的生物獎勵

做完這件事之後,你要給自己完整的生物獎勵,你才能穩固新的習慣。

“今早這個套餐還不錯,明天再來試試另一個套餐。”

“今天運動過後很精神,明天繼續晨練。”

前面四個還只是計劃步驟,而建立穩固的習慣才是核心,你得到了你想要的,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過程非常舒服,很有成就感,就可以穩固下來。

6.“7天提升計劃”

人總是習慣新鮮事物的,一個動作做久了必然會有煩悶和無聊甚至牴觸感。

從小處入手,一點點改變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加碼,保持自己的興趣和興奮所在,也防止壞習慣“反攻”,不會做著做著感覺“沒意思,還不如原來那樣”。

七天計劃,每次做一點調整,試驗,不斷調整以知道適合自己的節奏。

Ps:建立微習慣的4個關鍵:

1.行動開始時只想獎勵

獎勵,這是人衝動的源頭。

那就順應人性,讓自己有衝動。在行動開始的時候,最主要只想著獎勵,只想著自己做這件事之後會如何的開心,結果會如何的好……

如果沒有這些獎勵,可能連開始行動都有困難。

2.不要在意壞習慣的介入

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建立好習慣,就是因為特別在意壞習慣的介入,比如早起,堅持了幾天之後又起不來了,睡了個懶覺,醒過來的時候情緒就來了,“哎,怎麼又睡懶覺?”自己跟自己發脾氣,然後自暴自棄,“反正也改不過來了,算了,就這樣吧……”

這是很可惜的。因為壞習慣會介入是必然的。

壞習慣是必然存在的,所以我們應該允許它偶爾介入,對自己說“那沒事啊,明天繼續早起就好了~”

壞習慣介入的時候,不必介意,更不要自暴自棄,別因為這麼一次“失敗”就自責、傷心、難過,沒必要的,放輕鬆,跟自己說“明天繼續~”

這樣說了之後,你會發現你的心情會輕鬆,行動力也會加強。

3.用新的舒適區代替難受

我們非常反對那種強迫自己或者壓迫自己的做法,因為這不尊重人性,它只能讓你短期內收到效果,最後會受不了而放棄,只有建立自己的舒適區,用新的舒適區代替難受,才能讓自己堅持下去。

4.行動上要給自己明確的點

也就是可量化。“在什麼時間,在什麼地點,做什麼,怎麼做,做到什麼效果……”給自己十分明確的點,這樣,目標才不會變成口號。

就像壞習慣的養成,微習慣的建立也不是一時半會兒的,建立過程一定會有障礙,彆著急,給自己一點時間,讓自己慢慢的變優秀,迎來嶄新的生活。





龍龍在南京


生活中我們總是希望自己養成一個個好習慣,來不斷提升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但這些好的習慣我們總是很難養成,總是堅持了幾天、十幾天就放棄,那為什麼好的習慣這麼難養成呢?我們該怎麼做才能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呢?

壞習慣為什麼那麼容易養成?

1、壞習慣幾乎都是即時滿足。

比如打遊戲,在遊戲中,我們搶到野怪,拿到人頭,贏了或輸了遊戲,這些都會立刻反饋給我們。

2、壞習慣常常沒有要求,沒有指標,不會伴隨任何心理壓力。

好習慣為什麼那麼難以養成?

1、好習慣幾乎都是延遲滿足。

比如,我們想要養成一個早上跑步的習慣,來鍛鍊身體。我們都知道這是個好習慣,但這個習慣他不會立刻給我們帶來好處。還有讀書等等,都是能讓我們得到提升的,但這種提升不是立刻就出現,他往往需要很久才能產生明顯的效果。

養成好習慣的方法

1、不要輕易打破自己已經有的好習慣。

科學證明當一個行為或動作每天都做,堅持21天,那麼它就會變成基本的一個習慣,如果持續了90天,那它就成為了一個固定的習慣。

但越美的東西,往往越脆弱,就像花瓶。我們堅持養成一個好的習慣需要很久,但打破一個習慣往往只需要幾天。

2、綁定

我們大家肯定都有一個好習慣,那就是早上刷牙,那為什麼我們這個習慣會伴隨我們至今呢?

回想一下刷牙:每天起床後,我們就去做,不猶豫,不用做任何心理建設,不用說任何話來說服自己。

養成刷牙這個習慣的重要力量就是綁定:“一起床,就去刷牙”。

當刷牙這件事和起床綁定,我們一起床,我們就馬上知道我們要去刷牙了,這是自然而然的動作。我們每天都會起床,所以我們也就每天都會刷牙。

從這裡我們可以得到啟示,養成一個新的習慣我們可以把它與我們原有的習慣進行綁定,這樣這個習慣才更加容易養成。

3、固定的地點。

第二點說的綁定也可以說是固定的時間做某事,第三點要說的就是固定的地點。

4、不要把好喜歡和壞習慣摻雜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