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作品為何總是“反清復明”?他家祖上有多大仇?

金庸作品為何總是“反清復明”?他家祖上有多大仇?

眾所周知,金庸小說主要是指金庸的武俠小說,它們可以由這幾句話描述:"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他們分別是《飛狐外傳》(1960年)、《雪山飛狐》(1959年)、《連城訣》(1963年)、《天龍八部》(1963年)、《射鵰英雄傳》(1957年)、《白馬嘯西風》(1961年)、《鹿鼎記》(1969年)、《笑傲江湖》(1967年)、《書劍恩仇錄》(1955年)、《神鵰俠侶》(1959年)、《俠客行》(1965年)、《倚天屠龍記》(1961年)、《碧血劍》(1956年)《鴛鴦刀》(1961年)。

金庸作品為何總是“反清復明”?他家祖上有多大仇?

講到這裡,小編有個疑問?這十四部武俠鉅著中,為什麼只要故事情節發生在清代的,小說中必然會出現一個詞“反清復明”。

金庸作品為何總是“反清復明”?他家祖上有多大仇?

其實縱觀歷史,自秦一統六國後的各個封建王朝,小編認為朱氏大明王朝,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黑暗的。著名的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藍玉案。這四個案件加起來,被處理的總人數竟超過十萬!另外還有令人聞風喪膽的錦衣衛、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

金庸作品為何總是“反清復明”?他家祖上有多大仇?

既然這麼黑暗的明朝,金庸先生的筆下,為什麼還要一直強調“反清復明”呢?

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需要介紹一個發生在清朝的文字獄大案——查嗣庭案。

金庸作品為何總是“反清復明”?他家祖上有多大仇?

清朝雍正四年,發生了一樁震驚全國的大案,即所謂“查嗣庭科場試題案”。受到查處的是當朝二品大臣、內閣學士兼禮部左侍郎、江西正主考官查嗣庭。查嗣庭作為主考官,以《大學》中“維民所止”為題目。

金庸作品為何總是“反清復明”?他家祖上有多大仇?

但是後來被人告發,“維民所止”一句,“維”、“止”兩字,是去“雍”、“正”之首。以訛傳訛,到了雍正皇帝哪裡,得出的結論,是雍正砍頭!

金庸作品為何總是“反清復明”?他家祖上有多大仇?

查嗣庭畫像

最終,查嗣庭自殺於獄中,遭戮屍梟首。親族、弟子多人受株連,發配寧古塔。自此,“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的查氏大家族暗淡的退出清代政治舞臺。

而查嗣庭便是當代著名作家金庸(原名:查良鏞)的先祖查昇的堂兄。

金庸作品為何總是“反清復明”?他家祖上有多大仇?

查昇畫像

另外還有就是查良鏞的祖父查文清本是江蘇丹陽知縣,因在“丹陽教案”中,暗中保護愛國志士,不屈於帝國主義列強和清代腐敗無能的官場,憤而辭官返鄉。而這個事件,在金庸先生《連城訣》中也有映射。

金庸作品為何總是“反清復明”?他家祖上有多大仇?

所以,在一身俠氣的金庸先生眼中,大清王朝給予海寧查氏家族的一件件一樁樁。反映到金庸先生武俠小說中,怎麼可能會少了“反清復明”這個詞?


金庸作品為何總是“反清復明”?他家祖上有多大仇?

金庸

各位看官們可知道金庸只是金庸先生的筆名,他真正的名字叫查良鏞,祖籍浙江海寧,一次家族悲劇,卻間接成了一個武俠傳奇。

浙江海寧的查家,據說是西周姬伯禽的後代,家族也是書香門第,更有“一門十進士,兄弟五翰林”的美譽,有多人在朝中為官。到金庸祖上查嗣庭這代在雍正朝擔任禮部侍郎,負責為考試出考題,沒想到卻招來了塌天大禍。

金庸作品為何總是“反清復明”?他家祖上有多大仇?

【查嗣庭是當代著名作家金庸的先祖查昇的堂兄】

查嗣庭出的考題是維民所止,原本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當時雍正剛剛處理完汪景琪的案子,可以說是餘怒未消,看到了維民所止四個字就聯想到了意為雍正斷頭,大發雷霆,下令把查家一干人等全部治罪,查嗣庭知道在劫難逃自殺而死,雍正下令查家15歲以上的男丁全部處死,15歲以下及其女眷流放3000裡予邊疆士兵為奴,查家一夜之間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金庸作品為何總是“反清復明”?他家祖上有多大仇?

正是由於這段背景,金庸先生才對於民族之間的理解、矛盾有著更加深刻的認識,才有了後來在雁門關為大義自殺而死的蕭峰,誓死守衛襄陽城的大俠郭靖,在涉及到關於清朝的小說,多會以反清復明為題材也是因緣於此。


飛雪連天射白鹿,世間再無令狐沖。

金庸作品為何總是“反清復明”?他家祖上有多大仇?

很多文學作品之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不僅僅是因為其故事情節的一波三折,更是因為作者將文學作品放置於歷史之中,假託一個朝代的風雲變幻,這樣才能讓文學作品更具吸引力和真實性,在可讀感方面也會得到提升。這點我們從金庸的小說中可見一斑。

金庸作品為何總是“反清復明”?他家祖上有多大仇?

無論是《鹿鼎記》還是《天龍八部》,或者泛泛看來,在金庸先生十四部作品中“架空”的情節都是很少的,大多數都是依託於歷史的厚重感,撇開文字看山不喜平的曲折情節,金庸將俠客精神與家國情懷頗具深意地藏在字裡行間,如果說情節讓人物形象變得豐滿那麼讓人物立起來的就是對國家的赤子和忠義之心,這就好像人物的骨骼一樣。也只有這樣才讓一個又一個蓋世高手、無敵大俠在我們心中留下偉大的形象。

但讓人們較為疑惑的是,為什麼在金庸的作品中“反清復明”的主題如此明顯?這和金庸自己有關嗎?知人論世,確實和金庸的家族有一定的聯繫。

金庸作品為何總是“反清復明”?他家祖上有多大仇?

金庸的筆名來自他本名查良鏞的第三個字,分開便是金庸二字。從一九五七年的《書劍恩仇錄》起,金庸的作品大都離不開反清復明這樣的龐大時代背景。拿《鹿鼎記》為例子,其中的天地會即內部稱“洪門”的組織,在清朝兩百多年的統治時期裡確實一直都在籌備著鬥爭活動。如果說歷史上的天地會是黑社會,那麼小說中的天地會則是正義的化身。除了小說情節的需要,其實和金庸先生祖上的一段往事息息相關。

金庸作品為何總是“反清復明”?他家祖上有多大仇?

在清朝的順治年間,有一位名叫査繼佐的人,成為清代最大的文字獄《明史》案的告密者,這樣不太光彩的行為卻得到了當朝統治者的賞識,在滿清階級劃分鮮明的時代,卻査繼佐帶領自己的家族通過這樣的方式成為滿清集團內部的人員。根據有關史料記載,“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的盛況在查氏家族就出現過,到這裡,查氏和滿清政府都是良好的關係,難道之後發生了新變化嗎?

金庸作品為何總是“反清復明”?他家祖上有多大仇?

後來的翻轉也是令人吃驚的,當雍正四年的時候,文字獄大行其道,清王朝統治者希望以此來“愚民”。從而,文字獄的案件愈演愈烈,而金庸的先祖查嗣庭在擔任某次鄉試主考官時候,以《詩經》中“維民所止”為題目,被當時的在位的雍正皇帝得知,說道:“維民二字在上面加上點橫,就成了雍正,這不是要砍我的頭嗎?”借題發揮,雍正皇帝便將查氏一族進行查處和發配。因為查嗣庭自知絕無轉機,便在獄中自盡,讓雍正更為惱怒。對於查氏一族的分支旁脈都一併打壓,這樣查氏一族也算是“成也文字獄敗也文字獄”。金庸的先祖查慎行可能也正應了名字中“慎行”二字,僥倖存活,才有了後來的查良鏞,才有了瑰麗奇幻的武俠世界。

金庸作品為何總是“反清復明”?他家祖上有多大仇?

所以,縱觀金庸先祖的經歷,他作品中“反清復明”的思想應該來自與此。其實,無論金庸“反清復明”的初衷是什麼,他更深的用意在於“家國”二字之上,為國為民,憂國憂民,這與古代士大夫“處江湖之遠”仍心存家國山河是一脈相承的,這點更值得讀者回味和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