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海基會前官員:中美若達成共識,臺灣可能被拋棄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延燒,美中角力未停歇。針對未來美陸臺關係,臺灣海基會前副董事長馬紹章表示,美陸臺是一個戰略三角關係,當中美實力差距大,也是戰略三角穩定時期,近年來兩者實力差距縮小,大陸軍事力量有些部分都還可跟美國媲美,中美競爭便愈來愈激烈。但兩者終究還是會發現兩方是彼此需要,未來當雙方達成共識,對臺灣將非常不利,這三角關係就沒了臺灣角色,就可能被美國拋棄。

臺灣海基會前官員:中美若達成共識,臺灣可能被拋棄

馬紹章

  馬紹章也提到,蔡英文當局一直讚揚說目前臺美關係是歷年最好的時刻,看起來美方是在拉緊和臺灣的關係,但其實就是在打臺灣牌,某種程度是在利用臺灣,如果在最好時刻沒有去看到最壞結果,沒有先預想,那當戰略三角崩潰時,臺灣只會措手不及。 。

  馬紹章近日出版新書《大崩潰:美中臺戰略三角的結局》,認為臺灣安危的根本在於美陸臺戰略三角,如果不對這個戰略三角做深入的分析,民眾無法理解臺灣正面臨的險境,因此出版新書。

  馬紹章表示, 一般來講,大家都認為三角關係中,美陸是兩強,而臺灣是最弱的一方,命運由兩強來決定,但其實在兩岸關係發展中,臺灣扮演重要角色,拿馬英九和蔡英文“執政”來比,兩岸關係完全不一樣,所以不能說臺灣沒有角色可扮演,臺灣自己做什麼選擇,就影響了戰略三角的穩定,所以不是臺灣對這命運無法掌控。

  而在這戰略三角中,兩岸關係扮演的角色,可能是三角關係的促進者或支持者,也可能是抵制者或是破壞者,促進是正向,抵制是負向,從過往兩岸關係演變來看,不是一起走正向就是一起走負向。而臺灣怎麼去做選擇,不只臺灣自己決定也影響大陸的決定,所以要走正向還是負向,臺灣仍有主動權。

  對於蔡英文當局的親美政策,馬紹章說,臺灣高度依賴美國不是第一次,1954年的冷戰時期也是,但當時中美實力差距很大,但現在差距已縮小,且縮小速度相當快,這樣狀況下,只親美是不是理智選擇?蠻值得懷疑,這時臺灣應該採避險的策略才是正確方向,就是兩邊關係都不搞壞。

  馬紹章分析 ,蔡英文的親美路線,當然有其政黨考量,加上選舉等等,但或多或少也是因綠營對中美關係認知,以及對大陸的認知上有不少誤解,導致做出這些決策,綠營認為,中美競爭是臺灣很好機會,但從歷史上來看,美國考量臺灣,都是從他們的國家戰略利益考量。譬如當年中美建交,中美第一次達成重大共識,卻也穩定了整個戰略三角關係。

  後來兩岸開始接觸,但當時中美實力差距很大,因此三角關係仍是穩定,但近年來,美中實力縮小,未來如果中美再達成共識,臺灣將面臨再次被美國拋棄風險。

  馬紹章強調,臺灣的命格離不開大陸,這是臺灣的先天條件,美國支持臺灣是基於戰略利益,而臺灣對美國的戰略利益是變動的,並且日益降低,臺灣不能只想依賴美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