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汙穢中的純真,悲痛中的欣喜

有時候想想,人和動物的區別在於什麼,可能是思想,可能是智力,可能是能力。

但這一切,似乎可以歸為人有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而當人的唯一想法只有生存的時候,和動物又有怎樣的區別。

《人們都叫我動物》| 那汙穢中的純真,悲痛中的欣喜

這是怎樣的“動物”

“曾經,我也是人”

隨後是一位罵人罵的很兇的“動物”,“動物”操一口蹩腳、僵硬的英語,雖然粗鄙不恭,卻又不失幽默機智。

是有怎樣的苦難才會有這般不恭。

自幼沒有雙腿,駝著背,爬在路上走,跟狗搶過飯吃,睡在當時把他害成這樣的地方等等。

這樣的生活裡簡直寫滿了糟糕二字,他都把自己當成了“動物”,更何況別人。

“動物”內心似乎沒有生活那般不堪,他世故圓滑,也有一些人緣,有著青春時期的懵懂。

他形象的鮮活以至於不是”動物“的刻意提醒,讀者有時候都會忘記他是一個不得不靠四肢爬行的少年。

這是怎樣的故事

這是以美國聯合碳化公司的化工廠發生的嚴重毒氣洩露事件,導致幾十萬居民的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為背景。

以一位毒氣洩露前幾天出生,毒氣使父母雙亡,6歲便開始背脊彎曲,需要依靠四肢爬行的人的視角。

來描述考夫波爾城裡的人們因為康帕尼公司發生的嚴重的毒氣洩漏事件而不懈奮鬥,不斷控訴康帕尼公司的悲劇。

他們想要引起政府的重視,希望因此得到關注與回應,希望受到毒害的環境得到改善,並使那裡毒害的人們得到更好的醫治。

《人們都叫我動物》| 那汙穢中的純真,悲痛中的欣喜

這是一個人不幸的視角下,一個社會的抗爭。

這是怎樣的希望

知名畫家因為這場爆炸永久性失明;

偉大的歌唱家喪失了引以為傲的歌喉;

《人們都叫我動物》| 那汙穢中的純真,悲痛中的欣喜

哺乳期的母親流下了帶有血水的乳汁,一個又一個畸形的嬰兒誕生。

一次事故留下的悲劇在不斷重演,進步人士為抗議絕食而死,主人公死前產生了幻像,一切的一切都走向了滅亡。

正義就在不作為中被拖入泥潭。

但是就是在這樣的絕望裡,作者突然給了讀者一個充滿希望的結局。

進步人士沒有死,主人公也安然無恙,甚至娶了姑娘,幾位有情人終成眷屬,進步人士繼續為了爭取正義而奮鬥著。

這一切看起來美好的不真實,這樣的結局更是悲哀。

那些看不到的終點也許只會讓人覺得悲觀,一直都看得到卻永遠也走不到的地平線才真正讓人絕望。

問題還沒有解決,他們每天還是要關注著美國公司派來的律師的動態,等待著遠在美國的那些高管能夠來參加法庭的審理。

還有一批又一批的人在等待著有一天正義能夠顯現出他應該有的樣子。

可想一下,就會知道,居民們期待的這一切根本不會發生,永遠也不會。

因為一切都發生在那樣的社會,那樣的制度,那樣的國家。

“希望”也許是最讓人無奈的悲劇

就像地平線,你永遠看的到,卻永遠也走不到那天與地的交匯之處。

《人們都叫我動物》| 那汙穢中的純真,悲痛中的欣喜

我們擁有的是"一無所有"的力量

其實“一無所有”並沒有什麼力量,而僅僅是提供了無限種的可能。

當一個人走到暮年的時候,發生自己一生所奮鬥的都是不存在的,這又是多絕望。

羅素說:我絕不會為我的信仰而獻身,因為我可能是錯的。

當你發現時間是賊了,它早已偷光你的選擇。

曾經我們沒有車子,沒有房子,沒有妻子,沒有孩子。

我們赤條條的來,擁有著一無所有的力量,卻也是無限可能。

可後來,我們什麼都有了,我們卻開始煩躁,我們發現我們越年長,離未來越近,對於自己越不自信。

一切看起來好像就在眼前,卻又好像怎麼也無法到達。

打開書,主人公的第一句話:我曾經是個人。

我們也曾經是個孩子。一無所有。

這是怎樣的人性

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的力量;

在不知所措的迷茫下的掙扎;

在面對痛苦的生活的努力;

沒有希望卻在用盡所有的力量去創造希望的堅持。

《人們都叫我動物》| 那汙穢中的純真,悲痛中的欣喜

這就是人,是本書的敘述者“動物”和考夫波爾的人們告訴我們的人與動物的一點不同。

還有一點是人的感情與倔強。

“總有天,我會進入一個真正的女人。”

“但是,她是天使。”

但愛每次湧上心頭便沉入胯下,漫過畸形的脊椎抵達要命的羞恥。

很多人願意拯救他,包括他的天使,一些民間權力組織,他自己最初並不接受救贖.

似乎是賭氣非要在死後拎著這具畸形屍體摔到上帝面前:“看看你都幹了些什麼!”

他坑蒙拐騙,兇狠,不信任任何人,過著毫無尊嚴的生活,反正他自己覺得已經不是人了,是隻狗,活著才最重要。

這可能是他最後的倔強。

《人們都叫我動物》| 那汙穢中的純真,悲痛中的欣喜

溺死在絕望裡,或者僅僅只是活著;沒有得到,就當自己從未伸出過手。

這就是一個掙扎著生活的人吧。

這是怎樣的汙染

從書中的一次化工廠的事故,就會影響著成千上萬的人,

更何況現實中的汙染事故更不會像辛哈筆下富有邏輯的情節。

回到現實裡,我們在盡情享受工業進步帶來的文明成果的同時,在另一方面環境汙染問題也日益加重。

歷史上這些工業事故不應該被忘卻:

法國:1978年阿莫科•卡迪茲號漏油事件;

印度:1984博帕爾事件;

烏克蘭:1986年切爾諾貝利事件;

美國:1989年阿拉斯加港灣漏油事件;

《人們都叫我動物》| 那汙穢中的純真,悲痛中的欣喜

這些事件被列不能忘記是因為其對任何生物的絕對毀滅性,對環境的幾乎不可逆的破壞。

這些事不同與天災之處在於,它們是人類工業化過程中的失誤,這意味著歷史終將它們翻頁,蒙難的只是人類進程的犧牲品。

可能是人,但一定有自然。

從水源,土壤,甚至空氣,汙染幾乎無處不在,他們也侵蝕著我們早已緊缺的生存空間。

就像書里人們的抗爭那樣,不僅僅是自己,自己的家園受到了汙染,生活在其中的每一個人都無法逃離。

記得早年一個甲苯車間發生火災,在各方努力,並花費巨資的情況下,避免了汙染的進一步擴大。

事故不會每一次都說這樣幸運,很多汙染至今也無法完全恢復。

在地球這樣一個小星球裡,伴隨著人類文明不斷髮展的同時是地球資源空前的消耗速度。

《人們都叫我動物》| 那汙穢中的純真,悲痛中的欣喜

汙染河流增多,南極的臭氧層空洞擴大,汽車尾氣,化工廠,甚至澳大利亞的一場山火將人類幾十年節能減排的成果,付之一炬。

其實,我們都只不過是這個星球上微不足道的一員,人無法對抗大自然,而汙染破壞自然帶給子孫的後果

,不比哈辛筆下小鎮的人們會好多少。

這是怎樣的書

"我曾經是個人。人們這樣告訴我。我自己不記得,但那些大小就認識我的人都說,我那時跟人一樣,用兩條腿走路."

在描寫人物心理活動時,毫不掩飾地表現出了主人公陰暗汙穢的一面,顯現出了主人公扭曲的心理狀態。

不僅讓人物形象真實生動,更讓人感受到無法做“人”的悲哀與痛苦。

《人們都叫我動物》| 那汙穢中的純真,悲痛中的欣喜

書中奇崛而又幹枯的語言背後是對人生灰暗的無言以對,對天堂意象的異常迷戀。

書中暴政與權力的交織,那種人性與現實的差距。

無法想象這場災難的發生,也無法想象被災難毒害的無辜的人們。

早已對正義放棄希望的主人公,無慾無求,用著誠實到讓人覺得殘忍方式,講述著自己的悲歌。

汙穢中的純真,悲痛中的欣喜,絕望中的希望。

如果覺得生活很苦,如果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如意的人,想想那些跟你一樣遭受命運不公的人是怎樣在希望與痛苦中苟且的活著。

這個孩子,和另一個我,另一個我們很像。

《人們都叫我動物》| 那汙穢中的純真,悲痛中的欣喜

他總是會莫名聽到很多不屬於世界的聲音,但這聲音本來就又屬於他。

那種顛倒的靈魂,腳勾起,和頭處於一個高度的世界。

我們無法與命運抗爭 ,我們抗爭的是自己活下去的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