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拿下益州之後,為何不回荊州?

月下0鬱金香


劉備:不,其實我想回,主要是軍師不讓!

諸葛亮很早就在《隆中對》裡給劉備分析了荊州、益州各自的優勢,提出要同時佔據荊州和益州兩地。赤壁之戰後,劉備奪取了荊州大部分地區,基本實現了諸葛亮指出的要奪取荊州的戰略抱負。

隨後,劉備應張松、法正等人之邀,於211年入川開始攻略益州,並於214年攻下了益州的大部分地區。此後,一直到關羽大意失荊州為止,劉備都沒有再回到荊州,而是留守益州方便,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諸葛亮在《隆中對》裡分別闡述了荊州、益州各自的優點,我們可以從這裡找到答案。

第一、對於荊州,諸葛亮是這樣說的: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大意就是說,荊州地區的交通很便利,往東可以通到孫權的江東地盤,往西可以連接巴蜀益州,往南可以到南海郡。這樣的交通樞紐是將來爭奪天下必不可少的(此用武之國)。

不過,這裡也隱約暗示了荊州還有一個巨大的缺點,那就是夾在曹操、孫權、劉備三方之間,靠近前線,處於四戰之地,易攻南守!

加上荊州牧劉表死後,荊州地區已經連年遭受戰火,民生凋敝,已經不適合作為劉備坐鎮的大本營了,只能作為三方之間的一個緩衝區域,由大將關羽鎮守為最佳。

第二,對於益州,諸葛亮在《隆中對》裡則是這樣說的: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諸葛亮在這裡提到了兩點,首先是益州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沒有像荊州那樣遭到戰火,很適合劉備割據。其次,益州地區是當年漢高祖劉邦的龍興之地,漢高祖被項羽貶到蜀地,就是從益州北上奪取天下的。意思是劉備也可以效仿高祖皇帝,坐鎮益州,再來一次北定中原。

因此,我們從《隆中對》裡已經找到了答案。按照諸葛亮給劉備規劃的戰略藍圖,一開始就是要劉備同時割據益州、荊州,然後以益州為大本營,效仿當年的漢高祖劉邦路線成就自己的霸業。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要提到,那就是劉備要攻略漢中的益州地區,無法回到荊州主政。劉備奪取成都之後,接著就與曹操軍團爭奪了5年的漢中,直到219年才把曹操勢力全部趕出漢中,因此他是沒有機會回到荊州的。

漢中是益州的門戶,如果失去漢中,那麼整個益州盆地都會暴露在曹操的威脅下。如劉備的大臣黃權所說:“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割蜀人之股臂也!”

劉備奪取成都之後,一來需要鞏固當地的統治,二來需要北上與曹操爭奪漢中郡。

漢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多年之後魏國滅蜀就是從漢中南下,先奪取了蜀國的漢中郡,然後蜀軍退到劍閣防守。

不過狡猾的鄧艾繞過劍閣,從陰平小路攻入成都平原,斬衛將軍諸葛瞻,將蜀後主劉禪等人擒住,而前線的蜀軍對此還一無所知。因此,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劉備要留在益州,而沒有返回荊州的原因。


世界人文通史


這個問題提的,題主一定是沒有看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吧?

劉備佔據了整個益州,益州是劉備三分天下的基礎

從上圖地圖可以看出,益州面積是漢末十三州里最大的。諸葛亮在《隆中對》中也特意提到了益州是劉備三分天下的基礎,是劉備以後率軍北伐提供錢糧的重要之地。

劉備的荊州一開始的目標就是一個北伐宛洛的戰略要地只佔據了荊南四郡然後有了公安、江陵地區。東漢末年的荊州首府襄陽和錢糧都存在江夏等地都不是劉備的地盤。

部分荊州的地盤,荊州和益州在劉備心裡的戰略地位不同,劉備肯定會待在益州而不是荊州。

劉備需要鎮住益州豪強以及面對北方的曹魏

除了戰略地位上荊州不如益州,益州內部也需要劉備諸葛亮的坐鎮,益州在東漢末期因為地形閉塞的原因使得益州成了各地難民嚮往的天堂,很多豪族和百姓湧入益州。久而久之成為了益州內部不可忽視的勢力。


在劉備入蜀之前,益州外來者例如法正等人就和益州本土派有著矛盾,前任益州牧劉璋的父親劉焉在任益州時期還能鎮壓這些勢力之間的平衡,等到劉璋執政後因為本身的執政水平有限讓益州豪強做大。

例如外來難民組成的東州兵,張魯的天師道,劉巴這種漢室宗親,法正代表的對曹魏態度不好的北伐派,益州本土的投降派就是後來勸劉禪投降的譙周就是益州本土豪族。

基於鎮壓豪強穩固大本營方面考慮,劉備必須帶著軍隊和諸葛亮等一眾謀士坐鎮益州,用實力和時間慢慢收復這些豪強大家。

荊州方面的豪強大族則沒有那麼麻煩,在劉備進駐新野的時,劉備廣佈仁義收納了一部分荊州豪強,剩下的荊州豪強則是在曹魏佔領荊州後歸順曹操,所以荊州因內部原因讓不用擔心荊州可以叛亂。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益州面對的敵人很多,荊州面對的敵人很少。

在關羽北伐之前劉備和孫權一直處於聯盟關係,雖然這個關係並不牢靠但孫權和劉備的矛盾遠遠小於劉備和曹操的矛盾,武陵的少數民族實力也並不強大,這點從後來夷陵之戰武陵蠻首領沙摩柯出兵一萬人就可以看出來。


益州面對敵人更多,漢中地區是劉備勢力的咽喉地區,還靠著關中和涼州地區,死敵曹魏肯定會在關中地區駐紮重兵。

涼州的羌人從東漢末期就一直不安分,而且涼州作為產馬地其中西涼鐵騎乃是天下驍騎。即使蜀中有馬超坐鎮防備羌人也只起到一時的作用。而且馬超曾經也是一方諸侯,劉備不敢重用馬超自己親自坐鎮益州才是上上之策!


影妹談


劉備拿下益州後,後來更是在益州建立蜀漢政權,至於為何不回荊州在荊州建立政權,其實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至於原因,我們要從幾個方面來分析。

益州和荊州地理位置

益州,中國古地名,泛指現在四川省一帶,主要包括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一帶,主要是巴人和蜀人生活的地方。這個地方

荊州,如今的湖南湖北一帶,處於長江中游,是益州的門戶,出往東可以東吳,往北可以進行北伐,這是一個極好的進攻和防守重地。

劉備要建立政權,怎麼會把首都放在家門口呢?這樣根本沒有戰略緩衝,不利於一個國家的安全。將政權放於益州這個大後方,可以源源不斷提供物資和軍事支持。諸葛亮安排關羽鎮守荊州時候就曾交代過關羽荊州的重要性,但是還是丟了。荊州是北伐和恢復漢室的一個重要戰略地,關羽失守後,諸葛亮只能從祁山出巴蜀進行北伐,這無疑加大了北伐的難度,也將蜀漢政權徹底困在了的巴蜀之地。

益州是漢室龍興之地

漢高祖劉邦當年就是被封為漢中王,利用漢中的資源發展壯大最後逐鹿中原奪得天下的。戰國末期秦國更是在得到了巴蜀之地後實力大增最後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

益州之地對於漢朝有多大的意義,這就不言而喻了。劉備從起兵開始便以匡扶漢室為口號,自稱“中山靖王之後”,代表著漢室正統。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歸屬感,更暗示著劉備要像當年漢高祖一樣恢復漢室江山。

益州物產豐富

四川盆地又稱紫色盆地,四面環山,土壤肥沃,氣候溫暖,降水充足,是個物產豐富的草地,尤其是成都平原,被稱之為“天府之國”。可以毫不客氣地說,益州就是一個極為安全穩定並且經濟基礎雄厚的大後方。就如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憑藉著四川盆地這個大後方的支持,硬生生打贏了這場艱難的戰爭。至於有多重要,不用我多說。

在益州建國,尤其是將都城建在成都,可以最大限度地享有和利用四川盆地的資源,可以更好地發展蜀漢的國力,從而實現北伐恢復漢室的夢想。

益州易守難攻

益州四面環山,易守難攻。說到易守難攻,到底有多難,我們就來說道說道。李白在《蜀道難》裡面寫道“蜀道難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一個連鳥都難以飛過去的地方,更何況大規模的軍隊?真的可以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在益州建立蜀漢政權,特別是在成都建都,可以更好的防守。荊州沒有丟失之前,荊州是重點防禦的地方,其他地方都沒怎麼防守。後來北伐之時,魏國只是一味防守,等蜀漢國力衰弱了才一舉摧毀蜀漢政權。

方便統治當地的巴人和蜀人

劉備取得益州後並沒有完全掌控益州,當地的巴人和蜀人民風彪悍,自立為國。劉備要想在巴蜀之地建立政權,不可避免的會和當地的地方政權發生衝突。

為了更好的經營和統治巴蜀,將都城建立在成都是最佳的選擇。

倘若益州內部不安穩,荊州又是魏吳兩國爭鬥之地,那作為新成立的蜀漢政權就沒有時間去發現,更談何北伐恢復漢室?

避免和東吳直接衝突

荊州和魏國、東吳接壤,是三國爭鬥的戰爭必爭之地,建都荊州沒有戰略緩衝之地。尤其是,劉備在取得益州之前,荊州與孫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取得益州後孫權渴望取回荊州,直接建都荊州無疑會直接引爆孫權的怒火。在外有強敵魏國虎視眈眈之下,不宜跟東吳鬧太大的矛盾,以免曹操做收漁人之利!

在益州建國,把荊州當成一個跟孫權談判和周旋的緩衝地帶,不僅維持和東吳的關係一起對抗強大的魏國,也可用來牽制東吳的發展,更是為日後北伐和進取東吳之地提供一個戰鬥前線。

可是,隨著關羽的身亡,一切都化為泡影,不僅失去了戰略要地更是失去了盟友,就此蜀漢政權逐漸走了下坡路。

益州立國,是諸葛亮和劉備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做出的決定,而這個決定讓蜀漢政權有了幾十年穩定發展的時間?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並不能說這個方針是錯的。

更多獨到見解,點擊關注一念千史,在下面留下你的痕跡。


一念千史


益州和荊州地理位置

益州,中國古地名,泛指現在四川省一帶,主要包括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一帶,主要是巴人和蜀人生活的地方。這個地方

荊州,如今的湖南湖北一帶,處於長江中游,是益州的門戶,出往東可以東吳,往北可以進行北伐,這是一個極好的進攻和防守重地。孫權聽了諸葛瑾的彙報,大怒,“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孫權直接任命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的官吏,去接受三地。不料,被關羽盡數趕回。

劉備取得益州後並沒有完全掌控益州,當地的巴人和蜀人民風彪悍,自立為國。劉備要想在巴蜀之地建立政權,不可避免的會和當地的地方政權發生衝突。為了更好的經營和統治巴蜀,將都城建立在成都是最佳的選擇。

道理很簡單,因為益州是劉備政權的大本營和後方基地,但不是說劉備就不回荊州了,劉備在拿下益州後,也有回荊州的,在荊州地盤沒有丟失之前,只要是屬於劉備的地盤,劉備想回就回。

劉備是在公元215年年初,經過一年多的艱苦作戰,在犧牲了龐統,召集了諸葛亮、張飛、趙雲、劉封等人進入益州作戰,靠著馬超率領一支軍隊逼宮成都,才最終迫降了劉璋。

劉備這樣對益州進行大規模建設,一是以益州作為根本根據地,二是為了將來北伐的需要。從以上的這些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來,從《隆中對》的戰略方案來說,從當時的各方面的處境來說,劉備只會留在益州。荊州則按照《隆中對》的計劃,派一員上將鎮守,當然是關羽了。





南飛雁1988


道理很簡單,因為益州是劉備政權的大本營和後方基地,但不是說劉備就不回荊州了,劉備在拿下益州後,也有回荊州的,在荊州地盤沒有丟失之前,只要是屬於劉備的地盤,劉備想回就回。

劉備是在公元215年年初,經過一年多的艱苦作戰,在犧牲了龐統,召集了諸葛亮、張飛、趙雲、劉封等人進入益州作戰,靠著馬超率領一支軍隊逼宮成都,才最終迫降了劉璋。

公元215年,劉備拿下益州後,其地盤擴充為荊州五郡+益州,荊州五郡分別是南郡、武陵郡、零陵郡、長沙郡、桂陽郡,其中南郡是向孫權借來的,這也就是所謂的“借荊州”了,其他的荊南四郡則是劉備自已打下來的。

劉備拿下益州後不久,孫權就開始派人向劉備討要荊州南郡,劉備好不容易弄來了南郡,而且南郡是整個荊州地理位置最為重要的戰略要地,是荊州的核心位置。

南郡向北是曹魏佔據的襄陽,是劉備與曹魏的前線和國界線,也是劉備攻打曹魏最重要的一條戰線,南郡向南是荊州腹地的荊南四郡,再向南直通交州,也就是今天的兩廣地區。

南郡向東是孫權佔據的江東,向西是劉備剛剛拿下的益州,而作為南方唯一重要的戰略通道--長江就是自西向東橫穿過荊州南郡,從益州流向江東。

換句話說,南郡就是一個四通八達的戰略要地,交通便利,水運發達。

而益州呢?益州的大概面積就是今天的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攤開地圖,你就會發現,益州是一個大盆地,核心就是成都平原,益州的四周都是崇山峻嶺,所謂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說的就是當時的益州,今天的四川。

益州的北部是延續八百餘里的秦嶺山脈,這也是從關中進入漢中的重要通道,大部分道路都是建在懸崖上的棧道,極其難走,別說行軍打仗,就是普通的穿越都比較難。

益州的南部就是今天的雲貴高原,在當時是大片的原始森林,不同的部落居住在其中,並不是絕對臣服於劉備政權。

益州的東部是荊州南郡以及武陵郡,以巫山山脈及萬里長江阻難入川的道路,而長江的水路則是進出益州最好的方式,沒有之一。

益州的西部是雄偉壯觀的青藏高原,在當時是一片難以逾越的天險,當時的人根本就無法順利進出青藏高原。

秦嶺、雲貴高原、巫山、青藏高原在益州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中,將益州團團包圍在其中,這也就是四川盆地的由來,四周高,中間低,不就像個盆嗎?

正是益州的的這種地理位置,決定是益州是一片易守難攻的風水寶地,外人的進益州很難,益州的人外出也很難。

而荊州卻完全相反,荊州是四通八邊之地,四個方向都有很方便的交通可以行走,南來北往也非常方便,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外敵也非常容易攻進荊州,荊州也成了易攻難守的一塊戰略要地。

如果你是劉備,你選哪個作為首都?當然是益州了,只要有一點賞識的人,都會選益州作為首都,何況是劉備呢?

既然益州作為蜀漢的首都,劉備當然是要留在益州,坐鎮益州的了,作為政權的最高領導者,劉備當然不會無緣無故的去荊州,除非荊州有重大變故。

劉備自從拿下益州後,一共去了兩次荊州,一次是與孫權湘水對峙,另一次是夷陵之戰。

湘水對峙是因為孫權想要討回荊州南郡,劉備不肯,這是戰略要地,劉備想發展當然不會給,況且將南郡交給孫權,那荊南四郡不就成為飛地了嗎?

劉備不肯交南郡,孫權也不肯善罷甘休,於是兩軍對峙起來,戰爭一觸即發,正在這個關鍵時刻,曹操向漢中進軍攻打張魯,漢中是益州的北部門戶,漢中一失,劉備的益州就相當於為曹魏打開了大門,之後將會永無寧日。

劉備感到了危機,馬上與孫權議和,將長沙郡和桂陽郡劃給了孫權,以抵南郡,孫權看到劉備讓步了,在曹操的共同威脅下,孫權接收了劉備的方案,兩軍握手言和,這也就是劉備在拿下益州之後,第一次進入荊州。

第二次是夷陵之戰,孫權在關羽襄樊之戰期間偷襲了劉備所屬的荊州三郡,劉備在一年之後,發動了夷陵之戰,劉備從益州成都出發,從蜀吳兩國交界的邊境永安城開始攻打,最遠一直打成了南郡的夷陵地區,但最後劉備被陸遜擊敗,狼狽逃回益州永安城,這也是劉備在拿下益州後第二次到荊州,之後一直到死 ,劉備再也沒有踏上荊州的土地。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荊州乃天下之腹,這裡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又得江漢平原糧產豐沛,是重要的戰略要地,但是劉備為什麼在取得益州後,把荊州交付給了關羽,而自己卻呆在了益州呢?


其一,荊州雖然交通四通八達,但同樣也是四戰之地的前線陣地,容易受到北面和東面的軍事打擊,缺乏足夠的戰略緩衝地帶。而益州卻是地形複雜易守難攻的形勝之地,只要憑藉地勢據守關隘,便能夠“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作為蜀漢最高的指揮者,劉備不宜涉險呆在前線,而只需要坐鎮安全的大後方指揮即可。

第二,坐鎮益州,漢中就會安全的多,荊州的安全也能得到保證。因為益州之北為漢中,益州之東為荊州,由此益州就和這兩地產生了天然的“掎角之勢”,只要東面和北面有警,就能過以最快的速度從益州發兵去救援。尤其是漢中的得失,超過了荊州對蜀漢的意義,能直接關乎到益州的存亡。


第三,益州從先秦時期就開始重點建設,到了楚漢時期更是經歷了大發展大變樣,從不毛之地變為了天府之國,川蜀之地的糧食、布匹等產量不僅能夠保證自給自足,還能給夠多餘出來支持行政和戰爭的消耗,能穩定的供應官僚隊伍和前線軍隊的後勤需要。

第四,為北伐做準備,隆中對中講的是三足鼎立後,分別從漢中和荊州出兩路大軍北伐曹魏,荊州的北伐軍主要目的是牽制曹魏重點兵力,而漢中的北伐軍則是沿渭河直取兩都,戰略意義大於前者,而漢中北伐軍的主要兵員、糧草、賦稅主要是由益州提供,所以益州的經營就尤為重要。


第五,相對荊州派,益州派裡面的組織人事結構更為複雜,非常需要劉備坐鎮威懾與協調。益州派系複雜,不僅有益州本土豪強,還有前太守劉焉帶去的東州派,幾大派系常常為了爭權奪利而出賣益州利益,而荊州派內部則相對團結穩定,所以為了政局穩定,劉備入蜀還是很有必要的。

第六,蜀漢的實力依然是三國裡最弱的,如果赤壁後曹魏政權一二十年內沒有大衰落,那麼必然會再度南下,蜀漢則沒有保住荊州的實力,因此荊州的失去也只是時間問題而已,蜀國最後唯有固守益州才是延長國祚的上策。


納蘭談史


其實正史中劉備還是回過兩次荊州的,第一次是孫權派諸葛瑾索要荊州被劉備無賴推脫後,孫權直接起兵奪取荊州,劉備自益州起兵五萬東上荊州討伐孫權;第二次是關羽敗走麥城,蜀國痛失荊州後,劉備不顧諸葛亮勸阻發動全國力量掀起討伐東吳的夷陵之戰!

在上述問題中的意思應該是劉備在拿下益州後為什麼不將荊州作為自己的勢力首府?


其實這是一個顯而易懂的問題,我們暫且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劉備集團的戰略計劃

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基本就是帶著關羽、張飛、趙雲等十來個跟班亂撞的節奏,遊蕩在曹操、袁紹等勢力之間,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在徐州雖然有了一塊地皮,卻不是和呂布死磕,就是被曹操碾壓……

投奔劉表後也是被作為抵抗曹操的第一道屏障被安排在了最前線,直到三顧茅廬遇到了諸葛亮,劉備才算魚兒遇到了水,才算有了一個明確的戰略目標。

後來劉備集團也是嚴格按照諸葛亮、劉備隆中對中指定的戰略方針來走的。諸葛亮給劉備的建議就是佔據荊州與益州,結好孫權,在天下爭霸中派一上將帶領荊州軍隊討伐宛城、洛陽,而劉備則率領益州兵馬北出秦川,直逼長安。

劉備一聽茅塞對開,在奪取益州後相當於已經完成了戰略計劃的前半部分。以光復漢室為夢想的劉備自然要進行後半部分的戰略計劃,於是命二弟關羽鎮守荊州,自己經營益州。

荊州與益州的地理位置使然

荊州北面是現在的湖南、湖北地區,在三國時期來說就是十三州中最靠中間的一個,處於曹、劉、孫三家勢力的交匯處。荊州北面是司州、雍州、豫州,西面是益州,東面是揚州,南面是交州。此外,交通更是四通八達,毫無艱難險阻。

荊州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是一個四戰之地,劉備又怎能把勢力的首府設在這樣一個地方呢?

益州就不同了,益州就是我們今天的四川盆地那片,就是中間是一片平原,四周則是被高高的山巒包圍,自古以來就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說法,進出益州基本上就是靠棧道、索橋之類的……將益州設為首府後只需要面對北方雍州的威脅。

益州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和安全性較高的位置特點使其成為一個天然的蘊養之地,劉備前半生風雨飄零,自然知道一個穩定、安全的基地的重要性!



當時益州更需要劉備

其實荊州一直處於曹、劉、孫三家瓜分的狀態,在劉備取得益州之時,其在荊州的勢力達到了最大,包括荊南四郡、以及向孫權借來的南郡。劉備在開始時帶著龐統征戰益州,怎奈龐統被殺,戰事失利。於是又抽調諸葛亮、趙雲、張飛支援,卻也給關羽留下了關平、糜芳、馬良、廖化等共同防守荊州。在與東吳甜蜜期,這個陣容防守北部曹操是綽綽有餘的。



劉備最後得到益州後仍面臨好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益州新降,既有土生土長的益州派,又有劉璋之父入蜀時帶來的東州派,還有劉備帶來的荊州派……錯綜複雜的勢力關係需要理順和安穩;二是益州少數民族勢力龐大,許多對剛剛成為益州牧的劉備不是很順服,劉備需要安撫益州各類民眾;三是漢中張魯蠢蠢欲動,旁邊又有曹操想吞併漢中,劉備需要以益州為基地,拿下漢中,這樣才能實現當初既定的戰略目標。

因此,劉備拿下益州後沒有回荊州的原因主要是戰略計劃、地理位置和當時的情況三方面決定的!


以史勵人


劉備不會分身法,不可能同時在兩個地方。只有一個地方,大家都在一起;有了下邳和小沛,那就關羽守下邳,自己去新打下的小沛。

佔有了荊州之後,關羽鎮守荊州;劉備自己就親自前往益州。等到佔領了益州,劉備必須要繼續鞏固一下益州。所以劉備就以益州牧的身份留在了益州。

由於已經同時擁有了益州和荊州,所以戰略重心也做了相應的調整。應該說戰略重心已經轉移到了漢中!荊州的地位就略次於了漢中。

孫權索要荊州,劉備答覆孫權:“等取得了涼州,肯定會把荊州都給你!”孫權不幹,於是兩家就幹上了!劉備親率大軍就往荊州的公安跑!

曹操趁機攻打漢中,劉備就和孫權和解了!劉備把荊州一分:南郡、零陵、武陵歸我;江夏、長沙、桂陽歸你!分完之後,就又跑了回去!

劉備這一回去,就和曹操在漢中那一片兒又幹上了。打來打去終於把自己打成了漢中王!

馬超領著許靖、龐羲、射援、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賴恭、法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給漢獻帝上表擁立劉備為漢中王

所上的表文中寫道:“操外吞天下,內殘群寮,朝廷有蕭牆之危,而禦侮未建,可為寒心。”嚴厲地譴責了曹操的不臣行為。

臣等輒依舊典,封備漢中王,拜大司馬,董齊六軍,糾合同盟,掃滅凶逆。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為國,所署置依漢初諸侯王故典。

從這裡可以看出,劉備把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等地方做為根基,也有點兒劉邦當初的那麼點兒意思!

此時的荊州已經和孫權共有,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荊州的地位,已經明顯不如漢中了。

等到劉備忙活完這一套之後,關羽被孫權殺了,荊州也被孫權拿去了。劉備這時候想去荊州也去不了了!

劉備的命運和平頭哥是一樣的!劉備這一生就是太忙碌了,不是幹架,就是在幹架的路上。

劉備稱帝之後,又去和孫權幹架了!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劉備拿下益州來為何沒有回荊州?

因為荊州有關羽,他即使到了荊州,也沒有事情做。

劉備當初拿下荊州和益州來的目的,就是為了想要統一天下。正如諸葛亮出山的時候說的,劉備若是想要統一天下,必須拿下荊州和益州來。

因為益州和荊州拿下來,他們既可以從益州順著長江而下,攻打東吳。又可以分兵兩路,從荊州和益州北上直接攻打曹操。

這兩個地方,對於劉備來說真的是太重要了。

可以說劉備一直是在按照諸葛亮給他規劃的計劃在實施,他的目的就是打敗孫權和曹操,稱霸天下當皇帝。

當荊州和益州都拿下來的時候,劉備就開始實施他統一天下的第一步了。

因為荊州是他交給了關羽,他自認為關羽是能夠守護一方土地的諸侯。所以,對於荊州他從來都沒有擔心過,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他也不需要到荊州了。

那麼,這時候沒有來荊州的劉備是在幹什麼呢?

說實話劉備是在想辦法拿下漢中來,此刻的漢中正在曹操的手裡。

若是劉備想要殺出益州,就必須要拿下漢中來,從漢中直達關中,只有到達關中之後,他才能逐鹿中原。

這也是當年劉邦統一天下走的路線。劉備相信,他也是可以效仿劉邦,像劉邦一樣,佔領關中之後,然後圖霸中原統一天下的。

因此,劉備就發動了漢中吧之戰。他幾乎動用了益州所有的士兵,去到漢中和曹操打仗去了。

《三國志》上的記錄,說給劉備到漢中運送軍糧的人,都是益州的婦女。這說明劉備已經沒有多餘的士兵可用了。

這個消息偏偏被關羽知道了。

我們也不知道關羽是怎麼知道的,劉備或者諸葛亮有沒有告訴關羽,反正史料上是有缺失這個消息的。

總之,關羽知道了劉備在漢中和曹操交戰的消息。

為了減輕劉備的阻力,助劉備一臂之力。關羽就從荊州向北發兵,攻打荊州北面駐守襄樊之地的曹軍。

曹操不得不分兵在和關羽打仗,這樣就會造成曹操雙拳難敵四手的局勢。關羽突然的殺來,他肯定是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的。

所以,在襄樊之戰打響的時候,關羽又是水淹七軍,又是活捉于禁,又是力斬龐德......,真的是好不威風。

關羽節節勝利的消息,也告訴了劉備,劉備也是開心的不要不要的。

可是,正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危險正在向關羽靠近。因為他昔日的盟友,也就是孫權正在秘密的聯繫曹操,孫權想要聯合曹操把關羽打敗,然後佔領荊州。

孫權為什麼會在這個關鍵時刻,反叛了劉備,去和自己的敵人曹操走在了一起呢?

說實話還是因為利益,要知道劉備拿下益州來的時候,孫權就害怕了。

畢竟劉備拿下益州來之後,他的地盤就擴大了不止一倍。劉備的實力增加了,相對來說孫權的勢力就削弱了。

孫權怕劉備膨脹後,會對自己不利。所以,在這個千載難逢的時機,他就想聯繫曹操,和曹操一起打關羽。

曹操這個時刻,被關羽打的六神無主了。孫權的到來,就如同雪中送炭一般,他當然是雙手歡迎了。

所以,他們聯合起來前後夾擊關羽。

關羽這裡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他到死都沒有想到昔日的盟友,孫權背叛了自己,在自己的背後捅了自己一刀。

關羽兵敗只好逃走,他向益州的方向逃去。

可惜,走到臨沮這個地方,他被呂蒙的部下給捉住,然後被呂蒙殺害了。

關羽的死,也就標誌著荊州的丟失。

劉備也就是這樣丟了荊州的,荊州的丟失,預示著劉備統一天下的美夢徹底的破滅了。此刻劉備的心情,我們是可以想象到的。

可以說他死的心都有了,失去了關羽這樣的左膀右臂不說,關鍵是荊州也丟了。

劉備憤怒難耐,他只好帶兵去給孫權幹仗了。劉備發兵的底線,最起碼要把失去的荊州之地,再次給奪過來吧。

畢竟沒有了荊州,劉備就像是斷了一條腿一樣,一條腿的人想走路,都是很難的,就不要說去衝當高富帥去把妹,去一統天下了。

後來我們都知道劉備發動了夷陵之戰,這一次他帶領了五萬人馬,去攻打孫權。在攻打孫權的路上,劉備和張飛集合的時候,張飛被部下給殺掉了。

劉備又痛失一員大將。

這個時候,劉備不得不一個人前往,和孫權決一死戰去了。

我們都知道,這一次劉備的出征不但敗了,而且連命都給丟掉了。說實話劉備之所以得了這樣的一個結果,全部都是因為他太操之過急了。

他一直都夢想著快點統一天下,他從來都沒有想到過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他更沒想到過孫權和曹操會聯合起來對付他,所以,最終他失敗也就不難理解了。


史學達人


很重要的原因是益州是劉備後拿到的,他無法全盤掌控,且益州的土地對劉備來說要比荊州重要。

劉備並不是在益州起家,而是帶著一幫徐州和荊州的幕僚,搶佔了劉璋的益州。雖然有張松、法正等帶路黨,但益州本土還是有很多勢力這時候對劉備不太買賬的。從劉備娶了劉璋的寡嫂吳夫人就能看出,劉備當時迫切的需要當地勢力的支持。

如果這時候立足未穩的劉備選擇了回到荊州,那益州很可能會再度易主。漢中張魯當時投降的可是曹操,劉備哪敢離開好不容易得到的益州?且荊州是三家平分,和益州的土地人口差距很大,對劉備來說,孰輕孰重,一眼就能看得出來。

漢賊不兩立的政治原因,也讓劉備不能回到荊州。

縱觀整個三國時期,蜀國從來沒有和魏國聯合的時候。那是因為劉備和曹操是天然的政敵,永遠沒有和解的可能。劉備將國都定在益州,那防範和對抗的是曹操,如果選在荊州,那防範的自然是孫權。出於政治原因,劉備也不可能這樣做。

當然,後面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孫吳背棄盟約,關羽敗走麥城,劉備失去了荊州的土地。並且引發了夷陵之戰,孫劉聯盟瓦解,也讓蜀國大失元氣。或許在蜀國穩定後,劉備選擇定都在荊州更好。

但人永遠無法預知後事,劉備和諸葛亮也不能。畢竟當時選擇首都都是選在國家的腹地,很少會選在前線的。天子守國門,還是需要一定的魄力和勇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