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孩子的極端叛逆,是敲給整個家庭的警鐘

2019年4月17日,一個17歲少年在和母親發生爭執後在上海盧浦大橋跳橋自殺;

2019年3月12日,華陽實驗小學一名9 歲男孩打破學校玻璃後不敢告訴家長,選擇跳樓致身亡;

2018年11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附屬中學初三學生,疑因班主任強制其理光頭在家中跳樓身亡;

……

心理學家:孩子的極端叛逆,是敲給整個家庭的警鐘

類似悲劇的發生,總會引發一場全網論戰:到底是孩子太脆弱,還是家長不會教?

同情孩子的網友們表示,非常能理解孩子的痛苦,對那種想去死的絕望感同身受:“在痛苦的時候首先選擇傷害自己的人,沒有一個是“慣壞了”,全都是缺少愛。”站在家長老師角度的人,則認為現在的孩子太極端,太自我:“受不了一點委屈,抗壓能力極低。”

心理學家:孩子的極端叛逆,是敲給整個家庭的警鐘

奧古斯都·納皮爾和卡爾·惠特克是威斯康星大學的教授,也是業內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家,他們在多年的心理治療過程中發現,如果一個孩子有自殺傾向,問題的根源往往不在孩子身上。

兩位專家認為更有意義的做法是,將家庭看做一個整體——一個由父母、孩子甚至(外)祖父母等家人共同組成的一個系統來探討這個問題。在這個系統中,所有的家庭成員都是整個家庭的一個組成部分,成員之間彼此影響,互相牽連,在長期的共存過程中發展出一套特有運行模式。

當孩子做出叛逆、甚至自殺的極端行動,往往意味著整個家庭系統瀕臨崩潰。當雪崩來臨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心理學家:孩子的極端叛逆,是敲給整個家庭的警鐘

納皮爾教授和惠特克教授在《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中分析過一個類似案例:16歲的高中女生克勞迪亞想要自殺——她和父母吵架,經常離家出走,感情生活混亂,夜不歸宿更是家常便飯……

克勞迪亞的父母布萊斯夫婦送她去接受心理治療,事情卻毫無轉機。一家人在絕望之中,找到了惠特克教授的工作室。

出乎意料的是,惠特克教授並沒有過多關注想要自殺的女孩兒,而是提出要布萊斯一家一起接受家庭治療——在家庭治療理論看來,傳統的個人諮詢並不能徹底解決個人的心理問題,還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心理負擔。

心理學家:孩子的極端叛逆,是敲給整個家庭的警鐘

01 為什麼說“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

前段時間熱播的《小歡喜》,控制型母親宋倩和被壓迫的快喘不過氣的女兒喬英子,引發了無數網友的共鳴。

喬英子在南大冬令營夢碎之後,抑鬱症發作,差點跳海自殺。是誰把這個學習優異活潑開朗的18歲少女推向了絕望的深淵?

心理學家:孩子的極端叛逆,是敲給整個家庭的警鐘

在很多人看來,把英子逼上絕路的是母親宋倩:剝奪孩子的一切娛樂,將自己的清北夢強加給孩子,精確到分鐘的學習節奏,監控式刷題學習……

但很多人忽略了這樣一個細節——為英子做心理診療的醫生在看完英子之後,對宋倩喬衛東這對離異怨偶說:建議你們去做個婚姻諮詢。

心理學家:孩子的極端叛逆,是敲給整個家庭的警鐘

在心理學家看來,這還真不是宋倩一個人的鍋——英子的抑鬱症本質上是這個家庭系統的運行模式出現問題導致的。

《熱鍋上的家庭》中說:“系統的概念使科學家對個人的困擾重新予以定位,發現很多困擾往往是一家人共同醞釀出來的。家庭猶如一個小型生態系統,家人之間的作用力此消彼長,每個人都在使勁,每個人都有份。”

喬英子父母離異,夾在強勢母親和溺愛爹地之間,這個系統依賴喬英子保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宋倩負責施壓,當英子喘不過氣時,喬衛東就負責解壓。

這種維持系統正常運行的機制叫做“負反饋”。

在考南大的問題上,當喬衛東也站到了宋倩一方時,英子會覺得自己被父親“背叛”,從“一鬆一緊”變為腹背受敵。

此時,英子這個脆弱的樞紐再也無力支撐,維持系統正常運轉的負反饋面臨失效。

心理學家:孩子的極端叛逆,是敲給整個家庭的警鐘

家庭理論學家林恩·霍夫曼說:“系統是一個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若干部分組合成的實體。”“孩子的問題一定是父母的問題”更為準確的說法是,孩子出現問題時,一定和同在這個系統的父母脫不了干係。

《熱鍋上的家庭》布萊斯一家也是類似的狀況。在接受家庭諮詢之前,父母甚至包括其他弟弟妹妹,都心照不宣的認為問題出在叛逆的克勞迪亞身上——好像只要她不鬧事,這個家就能回覆寧靜。

心理學家:孩子的極端叛逆,是敲給整個家庭的警鐘

然而在納皮爾和惠特克教授看來,這根本就不是克勞迪亞一個人的問題,她一個人也根本無力解決。相反,她用極端的方式傷害自己,其實是在為一家人發出求救信號。

從家庭治療的角度來看,叛逆的克勞迪亞、喬英子們,她們其實是受害者——家庭系統出問題之後的“替罪羊”。

02 “三角關係”中的“替罪羊”

一個家庭系統有若干個反饋迴路,三角關係是最常見的一種。 家庭中三角關係的緊張程度,絲毫不遜色於男女感情中的三角關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每個人都在拉鋸戰中被消耗的精疲力盡。

心理學家:孩子的極端叛逆,是敲給整個家庭的警鐘

惠特克教授和納皮爾教授發現,在布萊斯家,

大衛(丈夫)、卡羅琳(妻子)和克勞迪亞(女兒)就是這樣的三角關係:

卡羅琳身為家庭主婦,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和家庭上,她為管教叛逆的女兒精疲力盡;

克勞迪亞被卡羅琳管的喘不過氣,向父親大衛哭訴,在父親默許的支持下,更加肆無忌憚的和母親叫板;

當卡羅琳無法抵擋女兒的攻勢,轉向大衛求助,大衛這時又會反過來幫助妻子一起教訓女兒;

卡羅琳覺得自己為這個家付出了一切,但所有人都不領情,女兒尤其傷她的心;

克勞迪亞覺得母親蠻不講理,覺得父親是叛徒;

大衛則覺得自己夾在中間,是無辜的受害者。

……

心理學家:孩子的極端叛逆,是敲給整個家庭的警鐘

三角關係並不穩定,在男女間的三角關係中,受非議最多的是小三,受傷害最大的是原配——他們並非勢均力敵,通常受傷的都是力量最弱的那個。

同樣的,在家庭系統的三角關係中,受傷害最大的是本身力量最弱小的孩子,而承受壓力最大的是兩面不討好的母親,父親憂心忡忡的看著兩個最愛的人互相傷害,卻束手無策。

這樣的反饋機制使家庭系統不斷增壓,克勞迪亞作為三角關係中最脆弱的一環,成為了高壓能量突圍的爆破點——整個家庭系統崩潰的“替罪羊”。

心理學家:孩子的極端叛逆,是敲給整個家庭的警鐘

03 男主外女主內?警惕情感轉移

隨著治療的深入,惠特克教授和納皮爾教授發現,整個家庭系統中最致命的問題其實是布萊斯夫婦的婚姻關係。無辜的克勞迪亞只是被動的捲入了這場三角戰爭。

更要命的是,他們都不願意承認婚姻問題,夫妻雙方不約而同地選擇迴避衝突,營造表面和諧,但是,他們會有意無意的通過教育克勞迪亞互相較量——克勞迪亞不可避免的成為了夫妻關係的炮灰。

表面上的相敬如賓,都是為了小心翼翼的掩蓋一個真相——這段婚姻已經無法滿足彼此的情感需求,大衛和卡羅琳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外遇”。

心理學家:孩子的極端叛逆,是敲給整個家庭的警鐘

納皮爾教授在《熱鍋上的家庭》中說:“情感轉移是夫妻關係的隱形殺手。一般常見的模式是 ,丈夫的外遇是他的工作,太太的外遇則是孩子。而彼此都覺得是對方不忠。”

《老友記》中瑞秋的父母——格林夫婦的婚姻模式也是如此,瑞秋的媽媽說:“我剛大學畢業,就直接從女生宿舍搬到了你父親家裡。”格林醫生負責賺錢養家,格林太太負責貌美如花——這不是很多女性想往的生活方式嗎?

心理學家:孩子的極端叛逆,是敲給整個家庭的警鐘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賺錢養家的他覺得她只會買買買,完全不能理解自己的壓力和辛苦;而貌美如花的她則覺得他冷漠至極,對家人毫不關心。

當子女都成年之後,瑞秋的媽媽果斷的選擇結束這段已經毫無溫度的婚姻,他們都已經在漫長的隱忍中耗光了所有的感情。

心理學家:孩子的極端叛逆,是敲給整個家庭的警鐘

表面上男主外女主內分工均等各司其職,殘酷的現實則是,這種模式最容易將女性禁錮在家庭中,將阻隔男性阻隔在家庭外。

最終,雙方會把自己的情感寄託在婚姻之外的事物上:女的曬孩子、買買買、偶像劇,男的加班應酬打遊戲,以維持表面上的和諧。

心理學家:孩子的極端叛逆,是敲給整個家庭的警鐘

在惠特克醫生一針見血的指出克勞迪亞只是布萊斯夫婦婚姻危機的替罪羊之後,大衛和卡羅琳再也無法維持表面的平靜,積壓已久的情緒終於爆發:

“工作了一天回到家已經很累了,你卻只會叨叨家長裡短的瑣事,你為什麼就是不理解我呢,我真的不知道你到底想要什麼?”

“你以為照顧一家老小很輕鬆嗎?我希望你能對我對這個家多一點關心有錯嗎?”

傳統觀念裡,我們總是認為幸福的婚姻一定是和和氣氣的。更何況沒有經濟糾紛,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婚外情,這種“撕破臉”的吵架難道不會直接終結這段本來就脆弱的婚姻嗎?家庭治療專家們為什麼要這麼做?

心理學家:孩子的極端叛逆,是敲給整個家庭的警鐘

04 獨立的靈魂是幸福的關鍵

惠特克教授和納皮爾教授的反應讓人意外,他們認為這段爭吵是布萊斯一家被治癒的開始。

因為,夫妻雙方終於開始嘗試面對真實的自己,說出內心真實的感受——大衛不必一直扮演頂樑柱的角色,卡羅琳也可以暫時卸下為家人奉獻一切的負擔。

大衛的原生家庭造就了他對親密關係的不信任感,他頂樑柱的外表下的內心,一邊渴望親密關係,一邊又害怕自己深陷其中就會被拋棄和傷害;

卡羅琳的原生家庭則導致她缺乏自信,非常依賴強者,需要外界的認同保持自信。

剛結婚時,他們一個喜歡掌控關係,一個享受依賴對方,看似各取所需親密和諧。只是,越是沒有安全感的兩個人,越容易在彼此的過度索取中,從互相依賴變為互相傷害。

心理學家:孩子的極端叛逆,是敲給整個家庭的警鐘

《熱鍋上的家庭》中說: 他們以為通往快樂自由的門在對方身上,而不在“自我”身上。兩個人都不敢跨越那道有著“自我探索”入口標誌的門檻。

很多女生在吵架時會說:“為什麼你不能給我安全感?”

很多男生則會憤怒地說:“為什麼你不能給我一點私人空間?”

弗洛姆說:“我們是單個的個人,對自己的行動要負責,要找到我們人生的意義。”

安全感也好,自己的空間也好,都不是從別人那裡要來的,而是自己給的。也只有自己才能給。

心理學家:孩子的極端叛逆,是敲給整個家庭的警鐘

大導演李安有一次和太太林惠嘉一起去買菜,群眾由衷感嘆:“大導演還有空親自陪太太買菜!”不料林惠嘉卻說:“你有沒有搞錯,今天是我有空陪他買菜!”

林惠嘉當然有這樣的底氣,她是伊利諾伊大學生物學博士,紐約醫學院教授。在李安事業不順的6年中,她負責養家;在李安功成名就之時,她拒絕導演夫人李太太的名號,要求別人稱呼自己的名字。

她說:“我是獨立的生命,有屬於自己的靈魂事業。”

心理學家:孩子的極端叛逆,是敲給整個家庭的警鐘

《熱鍋上的家庭》中說:在平衡“自我”和“他人”之間的關係時,最重要的一點是絕對不能失去自我。

兩個獨立的靈魂,才能做到真正坦誠以待,才有能力彼此扶持,在婚姻中共同成長。

心理學家:孩子的極端叛逆,是敲給整個家庭的警鐘

羅曼羅蘭說,

家是一個庇護所,能抵擋住一切可怕的東西。

但要知道,這個庇護所,是由家人之間的瞭解關懷,彼此接納,互相坦誠共同構築;而當家人之間漠不關心、互相拒絕、逃避欺騙,庇護所就會崩塌,就有人會受傷——尤其是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