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香港的保險怎麼看?

EdisonLiuX



1. 同為強監管行業,兩地的保險監管力度不同。香港保監局以償付能力監管為主,即我們以前常說的“放開前端,管住後端”,而內地銀保監會則對行業進行全方位的監管,從市場行為到償付能力,從行業政策到精算規定,管得可謂是嚴嚴實實。

2. 兩地保險業競爭均很激烈,香港市場更勝一籌。內地壽險公司90多家,產險公司80多家,主要為全國性保險公司,市場競爭在全國範圍展開。香港地方雖小,但保險公司數量不少,共有162家保險公司,其中實質經營的壽險公司30家,由於監管環境較為寬鬆,競爭極為慘烈。

3. 兩地保險業務員在當地人口占比較高,且均以個人代理人為主。內地持牌保險前線人員大約一千萬,香港持牌保險業務人員10萬出頭,當地人口占比均不低。其中,內地個人代理人800萬人,其餘為保險經代業務人員;香港個人代理人6.5萬人,銀行等兼業代理人員2.6萬人,經紀公司業務代表9500人左右。

4. 香港的專業保險中介機構業務佔比較高。基於2018年統計數據,香港保險經紀公司以不到行業10%的人數,貢獻了20%多的業務,而內地經代渠道業務佔比不到2%。與內地最為不同的是,香港基本所有保險公司都與保險經紀公司合作,而內地有若干公司拒絕或無法與專業經代機構合作。


王曉波頻道


內地人士前往香港購買的保險主要是重疾險、醫療險、人壽險和儲蓄險。

一、重疾險。

隨著內地保險業的提升,兩地疾病範圍等等區別不大。香港重疾險目前的優勢一句話可以理解為:同等的保費,可以購買到保額在130%以上的重疾險。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保額甚至可以達到2-20倍。而內地的重疾險保額基本不變,長期無法抵抗通貨膨脹。

而從大數定律來講,絕大多數人到老才需要用到重疾險,那時候保額夠不夠用才是關鍵,如果購買力只有10萬人民幣,相當於沒有!當初買重疾險的初衷就是為了到老有個保障吧。

二、醫療險

香港醫療險其實比內地保費要貴,但因為不限制就醫地域,可以選擇在全世界治療,也受到部分人士的青睞。

三、人壽險和儲蓄險

至於人壽險和儲蓄險,歸根結底考驗的是保險公司的投資回報能力。

國內保險公司的投資非常受限制,國外的資產基本無法投資。在國內目前的經濟環境下,投資回報達到不錯收益比較艱難。房產、債市、股市都不算太好。

香港保險公司具有投資全球的天然優勢,可以分散投資於世界各地,包括美國、歐洲、亞太地區,相當於把風險分散於各地,從而獲得一個較為合理的收益。

另外,香港銷售的保單以美金保單為主,對資產配置的需求是內地購買者的首要考慮因素。因此,香港諸如“雋升”等產品銷售異常火爆。

最近幾天中國人壽因炒股鉅虧161億,導致母公司淨利潤同期下降50-70%。一方面表明內地保險公司投資渠道單一,另一方面也是國內投資環境欠佳所致。



說財理財


綜合客觀去看待,香港保險有利也有弊,保險本身就是隻是個工具,只是看我們怎麼合理去利用。香港保險不像香港代理人吹得那樣神聖,更內地保險代理人黑的那樣一文不值。作為在香港保險經紀從業7年有餘的小編,我覺得有必要客觀和大家分享下,香港保險的優勢和不足。

這裡我就簡單客觀說下香港保險的優勢和不足。

優勢在於:

小到產品的對比,香港保險產品較內地保險而言,第一、同等保障情況下保費更便宜、真多重賠付更實用、保障更全面、分紅收益更高、保障條款對疾病的界定更寬鬆。

大到行業的區別,從宏觀上講,在歷史、背景、監管體系等層面,香港保險優勢非常明顯。香港保險業誕生一百多年,歷史悠久,監管機制比較健全有效,加上其與國際接軌的成熟金融體系,在各個環節的監管和體制都較正規香港高度的國際化金融環境使得其保險業競爭激烈,在香港這個完全自由競爭的經濟體系中,保險公司需要更具國際化的競爭力,也使得多年來優勝劣汰下的保險公司具備真正的競爭優勢

但香港保險並不完美,也有自己的不足和風險。

第一、必須要赴港投保,在內地投保屬於地下保單不受法律保護,如果是低保費的保單,往返香港的成本都非常的高。第二、理賠時效不如內地,畢竟內地有更多的保險公司營業網點,香港的理賠申請雖說不用客戶親自赴港辦理只需快遞資料即可,但中間的信息傳遞存在比較大的時間損耗,也恰恰很多理賠是急用錢的。第三、大額的理賠款回內地不便,根據外匯管理規定每人每年只有5萬美金額度,對於上百萬保額的理賠款回內地,還是需要有專業的保險經紀人指引操作才更便利。第四、內地客戶和內地的第三方香港保險顧問屬於弱勢群體,確實,我們內地客戶赴港買香港保險是收到香港法律保護,也是合法的,但大多數的內地客戶買香港保險是通過內地的財富公司或者個人代理推薦過去香港保險公司或者香港保險經紀公司購買,內地財富公司的理財經理是沒有資質銷售香港保險的,只能推薦。萬一客戶需要理賠,這些財富公司的理財經理就是弱勢群體,只能給客戶提供經驗協助,是替代不了客戶完成所有的理賠流程的。第五、匯率風險,香港保單是美元保單,美元計價,而我們在內地流通的是人民幣,所以今後的理賠款或者投資分紅,還是得回到內地,未來的時間都會存在匯率風險,人民幣可升可跌。

保險是一種工具,沒有對與錯,看我們怎麼去合理利用,香港保險也需要我們去客觀看待,不吹不黑。我們作為客觀中立的保險經紀人,也有責任跟客戶解釋清楚香港保險的優勢和不足,做好售前售中售後的服務,真正能夠客戶立場做事。

有關保險的任何資訊,也歡迎大家評論留言,我們充分討論。


香港保險Caray



前段時間,一篇文章“四億安盛保險一夜虧空”刷爆朋友圈,引得各類微信群、媒體紛紛轉發。

一時之間,很多人將此篇文章擴展到安盛的所有產品,甚至覆蓋到香港市場的所有產品。

關於香港保險的優劣論甚囂塵上。

那麼,事實到底如何?香港保險還值得買嗎?

就事論事,這裡,遠慮君和大家談幾點有關香港保險的思考。

l 關於香港保險l “安盛爆雷”事件思考l 香港保險的優缺點

l 香港保值不值得買

一、關於香港保險


保險,說到底,其實是一項融合了法律、醫學的金融產品,如果你選擇香港保險,僅意味著在另一個法律環境下籤訂了一份金融產品合同。

在香港,無論是經濟結構還是政治制度,都與內地有極大的不同。

比如在法律上,香港是英美法系,內地是大陸法系。因此我們所有對於法律的常識和想象,在香港可能都是不適用的

再比如理賠,港險素以“嚴核保、寬理賠”聞名。和內地有限告知不同的是,港險採取的是“無限告知”,推崇的是最高誠信原則,說一不二,嚴格按照法律條文行事。

網上歷來就有關於香港保險和內地保險的優劣論,因此安盛事件一出,大家藉機宣傳也是正常的。

二、安盛事件思考


由於大家或多或少看過各類媒體報道,這裡不多贅述,簡單的還原一下事件:

前兩天,百位安盛保險投保人聲稱,因在香港購買安盛保險發行的 EVOLUTIONHKI F保險產品,在2018年年中發現該保險產品淨值一夜之間暴跌95%以上,在後續繼續扣除賬戶建檔費、管理費等費用後,保單的淨值為負數,據稱造成了投資人高達4億港幣的鉅額虧損。

投資者在暴雷之後前往香港安盛公司進行拉橫幅維權互動,引起輿論的高度關注。

通過回顧香港安盛事件實況,我們可以發現,絕大多數受害者並不瞭解自己到底購買了一個什麼品種的保險產品。並且按照一般常識,保險怎麼會有虧損情況出現呢?

這裡必須為大家科普一下投連險(投資連結型)——

無論是香港還是大陸,人身保險產品主要被設計成幾大類,這四大類產品最大的差異就在於產品風險誰承擔上。

浮動收益的幾款我大概把各自的特點梳理了一下,如下圖:

其中,投連險,也就是圖中風險最大的這類,顧名思義,是投資連結保險的簡稱,它是保險與投資掛鉤的保險。投保人在投保投連險時會被要求選擇一支或幾支基金構成一個“投連賬戶”,這些基金通常是由專業投資機構運營,由保險公司挑選並納入投連產品基金清單。投保人的保費進入投連賬戶,在扣除各項費用成本之後,賬戶價值會根據所選投資組合的實際交易價值進行上下波動,有可能獲得很高的投資收益,但也有可能面臨虧損。

內地的投資連接險,如下圖所示,基本的投資方向都是股票、債券和貨幣市場,而管理人一般來說是保險公司本身或其委託的管理者。

而香港安盛事件焦點就在於投連險這件馬甲。這款名叫“Evolution”的投連險,對接了上千支基金供投保人選擇。其中一支基金——“Hong Kong Investment Fund SP”(以下簡稱HKIF)暴雷,致使選擇這支基金的投保人,賬戶一夜暴跌95%。

其實講完投連險的特性我們就應該知道,投連險本身就是不保本的,甚至在極端的情況下會出現賬戶價值清零的情況。保險姓保,除了保障類保險,大家在買投資類保險的時候,也應該多關注“保底收益”,而不是“預期收益”。而到底保不保底,保底是多少,應該老老實實看合同,而不是隻聽一些業務人員的所謂“演示利益”。

從這個層面來看,這個事件實際上和一些P2P、私募、信託的暴雷一樣,除了其他各方的責任,投資者還是要為自己在投資時的不謹慎與貪圖高收益承擔一部分的責任。

三、香港保險的優缺點


◆◆優點:

如上文所說,此事件一出,內地一部分人開始大肆渲染,人云亦云以訛傳訛。這是不理性的。

港險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大前提就是依託了香港高度發達的經濟和法制環境。這點我們無法否認:


1、重疾險保費便宜

據香港衛生署2018年的數據顯示,香港女性平均壽命86.7歲,香港男性平均壽命81.1歲,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一。

人均壽命越長就意味著香港人的死亡率和重疾率是遠低於內地的。

所以香港保險特別是健康險產品,在定價的時候會有更有優勢。

但是並不能一刀切的說香港保險就是便宜。相同保額的重疾險,保障接近的情況下,港險普遍比內地的老牌公司(例如平安和新華)要便宜,但是對比一些新興的公司(例如天安和工銀安盛)要貴。


2、重疾存在分紅

內地的重疾險保額都是恆定的,即買了50萬保額,幾十年後還是50萬。

香港大部分重疾險都有分紅功能。購買50萬保額,幾十年後,保額有機會增長到70萬,這是香港重疾險非常吸引人的地方。

目前內地保險產品遵照監管要求,按照低、中、高三檔來演示紅利水平,演示利率上限分別為3%、4.5%和6%。

香港保險大多數產品通常採用6%以上的投資收益率進行分紅演示,而內地是採用3%以上的收益率進行分紅演示。


3、差異化定價

比如嚴格區分菸民和非菸民,非菸民的加費比重高達30%,這就是身體健康最直接的優勢。


4、香港保險保障範圍廣

我們內地前 25 種高發重疾的定義和賠付條件都是行業統一的,

各家保險公司都一樣。

但香港每家公司的疾病定義和賠付條件都可以由公司自己制定,所以自然會出現一些病種,香港的疾病定義和理賠條件寬鬆。

比較典型的就是腦中風後遺症,內地要求在確診180天后仍然留下神經系統的永久性功能障礙,而港險一般不會要求180天,有的是幾個星期,甚至有的是 24 小時。

需要提醒大家的,一些病種內地的理賠也會更加有優勢,總體來講對於高發的十幾種重疾來講,內地同香港疾病定義差異並不大。通過1-2個例子,然後說香港重疾理賠更寬泛,其實是不合適的。


5、全球資產配置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人民幣、港幣、美元可以自由兌換。很多保單都是以美元計價的,所以很多高淨值的人群會選擇理財型保險,作為美元資產配置的首選。特別是在目前人民幣貶值的情況下。

以上就是遠慮君總結的幾條港險的優勢,對於一般人來講,的確有著不小的吸引力。


◆◆缺點:


人無完人,香港保險也有其不足之處。但與其說是“不足”,不如說在以下列舉的方面,內地保險產品對於消費者而言更加友好。


1、健康告知

內地與香港在“如實告知”上有明顯的差異。

在內地遵循有限告知:問什麼答什麼,不問不答

而香港對於告知問卷中投保人和被保險人不太確定的內容,保險公司會要求投被保險人儘可能地通過各種途徑去了解、證實後,再做出如實告知。如果不告知,一旦出現理賠糾紛,“過失”幾乎都在個人。即“無限告知”。

而且香港重疾險遵循的是最高誠信原則,說一不二,嚴格按照法律條文行事。不可抗辯條款跟國內的用法根本就不同。

舉個例子,就算小遠同學由於疏忽大意,忘記告知甲狀腺結節,如果不幸罹患胃癌,在香港是有很大概率拒賠的,而這種情況下,在國內基本不會出現拒賠的情況。


2、理賠時效長

由於保險公司在國內受到強監管,條款規定30日內保險公司一定要出理賠結果,會更加規範和人性化。

而香港保險由於市場化運作程度較高,理賠時效無法保證。據遠慮君瞭解,不止一個買了香港保險的客戶反映,最後理賠用了3-6個月的時間才出結論,當然這也是個案,不過還是有這種情況發生的。


3、疾病定義

(香港某重疾險條款)

在大陸重疾險條款裡,癌症統稱為惡性腫瘤,是重疾理賠的重要構成部分。而在這款香港的重疾險中,我們可以看出,它對癌症的理賠範圍比較有限,許多條件下的癌症都不予理賠,包括原位癌和一些輕度腫瘤。如果在購買前沒有充分研讀過保險相關釋義的話,後續很容易產生理賠糾紛。


4、體質差異

其實香港和內地最大的是體制差異,具體影響在保險的方方面面。

l 投保便利性:購買香港保險首次一定需要在香港簽約。如果開具了香港的銀行賬戶,第二年繳費就可以線上操作,否則就要每年跑去香港交保費。

l 理賠金:

我們知道內地是存在外匯管制的,理賠金過大時沒辦法兌換成人民幣的,所以很多人會採用很多不合規的手段把理賠金帶回內地,這裡面存在不小的風險。

l 理賠糾紛:如果發生理賠糾紛,香港保險索償投訴局可以受理不超過100萬港元的理賠投訴,但是處理一單投訴平均需要4-6個月的時間。如果協調無果,那就需要聘請律師在香港打官司了,一切要按照香港的法律標準來。

l 與內地相比,香港法律訴訟費用較高,可能面臨較高的時間和費用成本。另外,內地的《保險法》是偏向消費者的,而香港的保險法是中立的。購買香港保險在有糾紛的時候,我們是更不佔優勢的。

四、香港保險值不值得買?適合哪類人群?


近兩年,香港保險逐漸步入大浪淘沙階段,大家對其的態度開始慢慢趨於理性。

成年人的世界都不容易,自己的行為,自己承擔責任,動不動就維權沒有任何意義。在保險市場,遠慮君也見識了非常多的跟風購買行為,很多人在購買金融資產時,適不適合自己,風險大不大,都不去重點考慮,而是因為朋友、親戚購買而購買,盲目跟風,最後買到了並不適合自己的產品。

買保險,最重要的是合適自己。關於香港保險,遠慮君有一些小建議


1、一定要做好如實告知

目前的國內的保險市場還很初級,大家對保險的認知都不夠深入。

目前內地是存在明顯保護投保人傾向的,對於可賠可不賠的,基本上都是會賠付的,而兩年不可抗辯條款,更是消費者的定心丸。

如果抱著僥倖的心態,在香港買保險,可能會存在極大的風險,不做好如實告知,會存在拒賠的情況,比如甲狀腺結節、乙肝等情況,務必要如實告知。


2、保險可以搭配著買

收入不高、沒買過保險的人,還是先用比較少的錢,在內地買幾份基礎的、消費型的保險,做個基礎配置,不僅保費低,而且保額足夠高,還沒有甲狀腺癌、原位癌等條條框框的限制。

等經濟基礎上來了,家底厚了,再考慮去香港買大額的保單也不遲。

3、哪類人適合購買香港保險

香港保險適合深度思考的朋友購買,真正的衡量了香港產品和國內產品的差異,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

如果你長期持有境外資產,可以選擇購買香港保險,用以規避匯率造成的財產損失,也避免了錢幣兌換的麻煩;再就是有移民打算的人,一方面可以享受資金的全球配置,另一方面香港保險可以接受全球理賠,相對來說會方便很多。

家庭年收入少於20萬的朋友,建議暫不要購買香港保險。不僅首次投保需要到香港本地,而且後續續費也有一定的成本。如果預算不多,國內的消費型定期重疾,可能是比較好的選擇。

最後,遠慮君覺得沒必要因為一家公司的一個產品,而否定公司所有的產品,或者因為一家公司而否定所有的香港保險,甚至認為保險就是騙人的。

以偏概全的思維方式,最終可能坑掉的是自己,獨立思考才是成熟投資的標配技能。

任何保險都有它們存在的價值。今天只是藉由安盛事件分享一些我的思考。


遠慮保


香港保險的優點:

  1. 保額會增長,也就是自帶分紅;

  2. 癌症多次賠付

  3. 在某些疾病定義比較寬鬆,例如腦中風,癌症

但是有點也是缺點,具體分析如下:

1.保額會增長,但是在同等保額的情況下,相比於國內高性價比產品來說貴出不少,具體可以拿個備哆分這款保險去測算試試,每年多出來的保費如果只放到貨幣基金,即3%收益率,複利滾存到老,收益遠遠高於保險保額的增長且流動性更高,錢隨時掌握在手裡;另外的思路是,多出來的保費,買個消費型的重疾,保額直接就一直是多出幾十萬,還不需要等著時間去增長保額

2.香港保險癌症多次賠付的前提是間隔期3年,得了癌症3年內復發轉移等都是沒用的,而得癌症後再熬3年沒事情,估計也就沒啥問題了,理賠概率應該不高,而如果正好在3年內復發,那也沒什麼意義。

3.如果說某些疾病比國內寬鬆,那國內在甲狀腺癌的定義也比香港好,香港甲狀腺癌是輕症,國內是按重疾理賠.。疾病定義越詳盡,實際上恰恰是避免更多的理賠糾紛,合同有的一定有,合同沒的一定沒。

另外補充幾點:

1.香港保險最大的麻煩是什麼呢?是無限告知,因為香港人基本都是剛出生就會買保險得,健康告知問題不大,而國內人很多都是到了有家庭才考慮保險,我們國內的健康告知都已經讓很多人買不到保險,香港得要無限告知。

2.香港保險受相關法律保護,而不受國內法律,這意味著,萬一出現理賠糾紛,你需要跑去香港處理,萬一一時半會處理不了,需要打官司,香港打官司成本非常高,律師費以小時計。當然正常來說,符合要求正常購買問題理賠問題不大。

3.幾年前我會建議去香港買保險,因為那個時候中國市場的保險確實不怎麼樣,但現在內地的保險飛速發展,特別是互聯網保險的發展,無論是產品的性價比,還是風險,實際都比香港保險好了。再者香港保險的輕症是佔據重疾額度的,比如輕症賠了20%,那麼總保額就要減少20%。


私席保社


最近很多同事都是討論買香港保險的事情,那麼香港保險真的有那麼好嗎?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香港那邊的保險費率低,保額也比較高,其實保險是分很多種的。很多香港的保險和內地的保費和保額,實際上沒有多少區別。還有人會說:香港那邊的保險有分紅,但其實內地也有很多險種也是存在分紅的。

實際上很多人買香港保險呢,更看重的是那邊的醫療保障。香港保險裡的醫院名單是針對全球的,如果家裡條件允許可以接受全球治療的。

辦理這種保險就能到更適合自己的醫院去接受治療。但對大多數家庭來說還是優先選擇國內的醫院。

那從這一點上來說就沒有必要去辦理香港保險了。還有就是理賠問題了。香港保險公司在你辦理保險時並不會有嚴格的限制,但要理賠時就會進行嚴格的審查,一旦出現糾紛 要用香港那邊的法律,理賠就變得費時又費錢。


愛問愛答


隨著人們收入和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以及不斷髮生、日益嚴重的汙染和各種疾病,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考慮為自己和家人配置保險。近年來,保險市場上的險種越來越多,人們視野更加開闊,也有更多的人選擇在香港辦理保險。

但是,也有很多人提出了香港保險的弊端:法律風險較大、索賠麻煩等等。 針對這些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大陸人眼中的“香港保險”:

制度體系上的香港保險Vs.內地保險

香港保險 內地保險 區別備註

法律差異 英美法系 大陸法系 兩地保險體系不完全相通

醫療差異 較好 較差 香港醫療體系較先進,設備較完善

金融差異 和美元掛鉤,財團大 大陸金融集團監管 監管體系不同

投保差異 在香港簽約,用美元計價 //在大陸簽約,用人民幣計價

投保年齡 0-70/75 0-60 香港範圍廣

注:香港與內地在經濟結構和政制方面的極大差異造成香港與內地保險的本質差異。

香港保險的優勢&適用人群

經過以上的對比,顯而易見:兩地的經濟、法律、社會狀況都有很大不同,而且香港保險確實有它的優勢所在:

1. 費率和疾病定義:香港人的平均壽命較長,因此死亡率和重疾發病率均低於內地。 故香港的重疾險產品費率較低;另外由於香港保險的疾病定義和賠付條款都由公司自行擬定,因此他們的政策也相對寬鬆。

2. 分紅和計價方式:美元計價和分紅制是香港保險很大的特點,淨值較高的人群會選擇理財型保險,以避免資金縮水。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香港保險雖有許多優點,但是它的限定人群主要集中在高淨值、有移民計劃、沿海地區的人群購買。對於內地人來說,內地保險其實更為實際且適合。

香港保險的缺點

通過經濟角度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香港保險對於多數內地人並不適用,那麼從大眾對於保險的關注點來看呢,香港保險是否百利而無一害?

香港保險 內地保險

癌症 限定了賠付範圍是 無限定,保70%癌症

特定器官的原位癌

理賠時效 30天內出保險結果 3-6個月

法律風險 理賠糾紛只受香港法律約束 理賠糾紛期間辦理人需赴港諮詢

輕症賠付 總從保額里扣除20% 有額外的輕症賠付

豁免條款 福利小 福利大

保單收益 不確定 確定性

香港保險市場化程度高,分紅演示(6%保單收益)取決於保險公司收益

小傘總結:

1. 通過以上的講解我們可以看出,無論從匯率風險、索賠糾紛、經濟壓力,或是香港的維權因素角度考慮,香港保險都不太適合於廣大群眾。

2. 對於我們來說,大部分家庭配置保險都要分幾步走:根據家庭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先保額後保費,把基本配置做足,日後經濟條件充足的情況下,再考慮多次賠付的重疾險和高端醫療。


小傘說保


做為經紀人是站在一箇中立的立場來看。

香港保險還是比內地要完善,信譽要好上很多。

這裡只對大陸的人民解釋

優點:

1、我們可以用美金$結算香港保險,所以保值。

2、香港的保險利率比內地要高很多。

3、香港的保險對於精神類的、先天性疾病的核保比較寬鬆。有這方面需求的客戶可以聯繫我。

缺點:

1、您必須在香港有一個銀行賬戶。

2、國內有規定,不允許香港的保險理賠金進去內地。所以,如果您想去香港買保險,到理賠的時候,資金的錢一段時間都進不來,可千萬別喊。

3、國內的重疾定義和醫生的病歷和香港保險的定義還是有些差別的,如果您是在內地看病,而在香港買保險,這是非常不確定的一件事。

4、香港的保險,健康告知是無限告知!就是說,你只要過去有過疾病就得告知,否則有可能會造成拒賠的後果。

所以,內地人民,買港險需要謹慎,考慮清楚權衡利弊,再行。


吉祥明保


作為一個香港保險的理財顧問,我還是幫你分析一下的。香港保險相對於內地保險來說,收益率還是高很多的。

1.首先香港保險都是美金產品,可以保值。

2.其次香港保險的重疾的疾病定義要更加明確和寬泛,並且重疾產品都是儲蓄型的重疾,可有效的對抗通貨膨脹,你會發現,等到若干年後理賠時,購買的香港保險保額已經增加到了很高。

同樣的保額,香港保險的保費相較之會便宜大概20%-25%左右。

3.香港的儲蓄型產品,收益率高過內地很多。

4.香港的保險公司都是歷史悠久的,我們公司已經有170年曆史,經久不衰。再加上香港的社會體制,也讓更多的人選擇香港保險。


香港小陽


香港保單優勢外幣資產,分散匯率風險,預期分紅收益高;劣勢外幣走勢不確定,確定收益低,一旦發生糾紛維權麻煩,另外外匯管制每年交保費也是麻煩事兒。可以國內以重疾保障為主,香港圖預期的收益和美元資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