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訪赧王墓

踏訪赧王墓

彭忠彥

春深時節,我去踏訪東周末代天子赧王墓。

踏訪赧王墓

周赧王墓


赧王墓位於汝州市蟒川鄉寺上村一公里處的五朵山中,當地群眾稱之為“天子墳”。自汝州城出發,到蟒川鎮任村南,過棗園煤礦,穿棗園村再向南,轎車穿行在逶迤盤旋的公路上,不經意間便鑽進了雲山霧海之中。

半空削出二三峰,

一帶連屏五色重。

晴日照開金翡翠,

晚霞爛出錦芙蓉。

藩籬城廓逾千古,

保障民居鎮四封。

從此豪傑多秀髮,

真元靈氣在斯鍾。

踏訪赧王墓

祭祀活動


同行的李泉海老師一邊行吟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曾任寶豐縣教諭曹珍的寶豐八景詩之一的《五朵蓮屏》,一邊把目光投向雲蒸霞蔚的山中。在汝州——李老師是地域歷史文化研究卓有成就者之一。他曾多次到五朵山風景區考察,撰文盛讚五朵山美景。在顛簸的轎車中,李泉海老師侃侃而談:五朵山位於蟒川鎮南部的深山區中,南與魯山相接,北同寶豐毗鄰,崇山峻嶺,層巒疊嶂,俏峰凸起,溝壑縱橫,河水中流,飛瀑深潭,植被豐茂。既有西北周祖大塬之雄偉,又有東南山嶽之蒼秀。東周末代天子赧王姬廷的墓葬就坐落其中。景區內靈山活水、異石奇洞、險峰林密。“深山藏古寺,秀色賽仙境”,是對五朵山風景區的真實寫照……

一顆心被李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說撩撥得癢癢的,我恨不得變成一隻小鳥飛往景區,飛往赧王墓地。

攀青藤,蹚野徑,聞花香,我們終於抵達赧王墓。

五朵山風景區由雞冠山、蕎麥山、臥虎山、玉皇山組成,赧王墓位於中心景區。著名的景點就有石門禪寺、五將軍,石老嫗,翡翠屏,金雞鬥蜈蚣,天梯玉階,雞冠怒豎,五龍護天子,二龜守門,金猴蹲望,月牙湖,日月潭,一步峽,百福洞,九龜朝赧王等六十多個。石門禪寺又名天子墳寺,是五朵山風景區的主要景點,相傳是為紀念東周最後一個君王姬延(公元前314年在位)所建。

踏訪赧王墓

天子墳寺


赧王墓位於虎頭山下,座西向東。墓冢為圓形山丘,直徑約10米,高1米多。站在墓冢向四周環望,但見群山環抱,山水相連,自然景觀絕美。那環狀排列的臥虎山、雞冠山、蕎麥山、鳳凰山、玉皇山,五峰相望,宛若五龍朝會,故當地群眾稱“‘五龍’護天子,風水寶地來。”墓地前平坦開闊,有河流緩緩通過,野花溢香,草木葳蕤,水色山光,幽雅靜謐。

我站在赧王墓前,思緒連綿。赧王姬延(公元前314年至公元前256年)共在位59年。據《東周列國傳》記載:秦王下令攻打西周時,由於諸侯國人心不齊,赧王無計可施,乃率群臣子姓哭於文武之廟,三日,奉其所存圖,親到秦軍投降,願束身投咸陽。秦將贏受其獻,共三十六城,戶三萬。西周所屬地已盡,唯東周僅存。贏先使張唐護送赧王君臣子孫入秦奏捷,自引軍洛邑城,經略地界,赧王謁見秦王,頓首謝罪。秦王意憐之,以梁城(即楊樓鄉的古梁城)封赧王,比於附庸。原西周公降為家臣,東周公貶爵為君。赧王年老,往來周秦,不勝老苦,既至梁城,不逾月病死。

踏訪赧王墓

統治中國800年的周朝被秦所滅,赧王獻地投降,雖受秦王封地,但害怕秦王加害,便躲到遠離村地的深山老林中避難,結果不久便抑鬱而死,遂葬於此。赧王死後,萬代祭祀不斷。《史記》記載:為了“不絕其祀,秦於莊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以陽人地賜周君,奉其祭祀”。至漢元帝,於梁縣東部置周承休縣(紙坊鄉紙坊街一帶)。漢光武帝奉姬常昶為承休公,主周祀。因為祭祀不斷,於是便在墓地北側約百米遠的地方建寺一座,名龍興寺,群眾俗稱天子墳寺。由此通往外界必經一石門(即河之石峽),故又叫石門禪寺。寺建於何時,無從查考。明、清時期曾多次重修,現已破壞殆盡。碑碣幾乎無存,只有拜殿3間。寺南形成的村子亦因寺得名曰寺上村。1999年寺上村一姓馬的農民在家中找到了原存於天子墳寺中的碑碣殘塊,上邊刻著“周天子避難處”,後遂葬於此,至今有墓……

二千三百多年過去了。周朝這位末代天子帶著無盡的遺憾靜靜地躺在這裡。我想:雖然這裡山水形勝,五龍護駕,風景迷人,但並不可能削減掉這位亡國之君的恥辱。歷史原本無情,周赧王只有躺在這塊“風水寶地”內永遠的遺憾蒼天了!

然而,這位東周朝的末代天子應當感到欣慰和快樂:因為他葬於此,忠厚、善良、樸素的平民百姓們于山水之中演繹出一個個奇妙的傳說,一段段曲折的故事,“王者之尊”、“王者之聖”的忠君思想蘊含在傳說和故事內,轉化在山水和風俗之中,一代又一代地傳承至今。


踏訪赧王墓

美麗五朵山

我站在天子墳旁,放眼四周的山水風景:每一個風景都是一個傳說,每一個風景都是一個故事,傳說和故事無不與這位末代天子關聯。且不說那槲葉滿山,青翠欲滴,瑩潤如脂,蜿若翡翠的翡翠屏,也不說那水平如鏡,形如彎月的“月牙湖”,單說那五朵山的傳說就讓你信服。這時,李泉海老師指點著山勢一一道來:相傳秦王藉口赧王獻地投降之後,心存不規,發兵前來剿滅赧王。秦軍駐紮在如今的寄料鎮的平王宋村,赧王的五位護駕將軍於此並肩站立,嚴陣以待。秦兵被這氣勢壓倒,遂鳴鼓收兵。為什麼蜈蚣山由西向東南延伸裡許突然收住,這裡面也有故事。傳說,蜈蚣要去拜赧王,剛到墓前,即遇護陵的雄雞,雞冠怒豎,嚇得蜈蚣急忙縮頭,於是頸部呈現兩道明顯的皺褶,此一景曰“金雞鬥蜈蚣”。兩道皺褶由裸露的灰白色岩石構成,等寬等高,由山上斜垂下來,酷似天然滑梯,猶如朝赧王時上金鑾殿的丹墀玉階,故名“天梯玉階”。與蜈蚣山頭相對立的是雞冠山,山不大,只一峰獨立,峰頂犬牙交錯,遠遠望去,狀類雞冠,且山石紋路奇特,為山水畫師所稱賞。五朵山南坡,峭壁懸崖上有一巨石,遠遠望去,如一老嫗,身體佝僂,神態逼真。傳說這一老嫗千里迢迢來朝赧王,翻山越嶺走到這裡,氣喘不止,體力難支,可看看即將到達,便決定停下來稍事休息,待喘過氣來再繼續前行。

我們在李老師的指點講解下,仔細觀望:果然山勢與傳說的故事一樣,形象之極,逼真有趣。站在赧王墓前仰望墓側旁的蕎麥山,山上有一石,極似猿猴蹲坐遠望,傳說猴與金龜同來朝拜赧王,猴子跑得快,金龜跑得慢,猴子先到,便坐在山前等待凝望。

踏訪赧王墓

蝙蝠洞


赧王墓不但被“五龍護駕”,而且有兩道石門緊緊把住關口,一曰“老虎把關”,二曰“金龜守門”。我站在墓前向南眺望,但見河南岸的山勢狀若一隻臥虎,虎視眈眈地望著通往赧王墓的出口,即第一道石門。墓前一道石門兩側的岩石酷似兩隻金龜相望,故稱“金龜守門”。河南岸有一石洞,洞深約3000米,可通鄰縣的魯山境內,系石灰岩形成的溶洞,洞中有洞,洞洞相連,撲朔迷離,如不作連續標記,歸路難尋。洞中尚有石鐘乳、石柱等,形態各異,妙趣橫生。發育雖不及南方溶洞成熟,但在雨水缺乏的北方實屬罕見。洞中有水,日夜奔流不息,滔滔有聲。洞內溫度恆定,冬夏均為攝氏18度左右。洞中棲息著無數蝙蝠,春秋季節,每當傍晚,蝙蝠自洞中競出,上下翻飛,時進時出,如一片翻滾的烏雲,十分壯觀。故名“百福洞”,俗稱“蝙蝠洞”。

李海泉老師一邊給我們當嚮導,一邊神往地講解著:你若從寶豐觀音堂沿河而上至天子墳,一路還可以看到沿岸邊有一塊塊巨石,狀若金龜,側頭朝墓冢方向爬行,群眾稱“九龜朝赧王”……總之,五朵山景區中,每一個景點無不和赧王有著神秘的聯繫。比如赧王墓靠山上的那道刀劈一般的峽谷,傳說是秦襄王“斬龍脈”所為。原來,周赧王早就料到秦襄王不會放過他,就在慶陽城設壇祭祖,祈禱神靈點撥。周祖託夢於赧王選擇了這塊五龍聚會的風水寶地,作為自己的歸宿地,日後方能東山再起。後來,秦襄王的巫師觀天象,對秦襄王稟報說西南方天際有一股天子氣。秦襄王派風水先生勘探,果然周赧王埋在了一塊龍脈穴地上。於是就在臥虎山之首劈開了一道壕溝,斬斷了龍脈,真龍天子就不會出現了。於是就留下了“周赧王坐慶陽,斬斷龍脈不久長”的千古傳說。

踏訪赧王墓,感慨萬萬千。


踏訪赧王墓

月牙湖


如果說是鬼斧神工、自然造化、美不勝收的五朵山吸引了我,勿寧說是五朵山中埋葬著的東周末代天子墳吸引了我。五朵山旖旎的自然風景固然誘人,而五朵山中蘊含的豐富人文景觀則更加誘人。自然的風光和人文的景觀為五朵山插上了奮飛的雙翼。靈山聖水,文化厚重,五朵山擁有雙輪驅動,在未來旅遊資源開發的跑道上,我想:五朵山必將攀升為自然風景的名山,文化風景的聖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