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德莊的故事之我們家門口兒的“大全”


仨兒 | 萬德莊的故事之我們家門口兒的“大全”

口述 | 仨兒

整理 | 哏兒哥(配圖來自網絡)

每天下班總能路過萬德莊大街,慢慢悠悠的蹬著共享自行車,從很多小年輕中穿過,總有自己又年輕一回的感覺。

我上班在大悅城,一般的回家路線是,南門外大街直杵下來,到了海光寺家樂福門口,推自行車到逆行到南京路,然後左拐進入萬德莊南北街,再右拐萬德莊大街。

說是大街,其實跟我小時候的景象差不多,就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當年那套《西遊記》小人書還是在現在紫蘭花園門口,文峰美髮對過位置的文具店買的,塑料袋包裝,有倆硬塑提手。小人書那邊角給兜兒擱得都露了白印兒。

這條每天回家的路,總能勾起我很多回憶,就好像我剛剛提到的小人書,還有我小時候的很多的同學。其實我每次路過這裡的時候,都想找到他們或被他們找到,但,總是事與願違,從我大學畢業,到我娶妻成家,再到我初為人父。

直到有一天。

龍德里門前一個(現在還在),賣羊雜碎的小三輪吸引了我的注意,下午四五點,夕陽西下的時候那個矮小的身影便推著三輪出現在那個固定的位置,有些貓腰,穿著打扮像極了舊時的副食店售貨員,白帽子,白套袖,白圍裙。有人時,站起身招呼,沒人時,坐在那個沒有靠背的凳子上休息。

我隱約感覺,那就是我同學的媽媽,因為我記得她的面容輪廓,人縱使老去,那些寫在臉上的表情,無論歲月如何更迭,依然,還在。

於是,那一天,我鼓起勇氣問了她。

為了消除尷尬,總要有個合理的開頭。

有嘛啊?

嘛都有,肝兒、肚兒、眼、蹄兒、雜碎、你想吃嘛?

詢問一番價格後,我要了點肝兒,為嘛呢?肝兒相對便宜,因為我不是為了解饞了來,我想了解了解,她,到底是不是我同學的媽媽,如果是,我還有其他的事想向她瞭解,就這麼簡單。

買羊雜碎的,無論回漢,一般都是這個姿勢。

右手提到,左手從鍋裡抵拉一塊出來,然後在手裡得團呼兩下(因為熱,哈哈哈),也是為了降溫,太熱了,擱案板上直接切太黏糊。

這個時候,我問了大姨幾個問題。

您是一直賣羊雜碎嗎?您是一直在萬德莊賣羊雜碎嗎?等等。

我抽冷問了一句,您是朱x的媽媽嗎?大姨一愣,下意識了的點了下頭。

我馬上也就自報了家門,然後和大姨就聊了以前的好多事。

關於和大姨的談話,我想分幾次聊。每次都有不同的主題。這一次,我還是想說說我的同學,和我住的最近的同學,那時候大雜院,嚷嚷一嗓子就能知道誰在哪的同學——大全。

提到大全,也不是我想提,而是大姨主動提起來的。

那時候,我們都在西湖村住,可以說,除了睡覺,基本上長在一塊兒,就連吃飯拉粑粑都在一塊,對,就連拉粑粑,也都是一塊去,把炮點著了往茅坑裡扔,或者一人一個坑兒佔著,憋老頭,這都是小時候幹出來的事兒。

再大點了,開始去中醫學院趟道兒,幾個偷著去學自行車,和蛇形樓一帶的外來子弟打群架,等等。總之,那時候,我們還是朝夕相處。

大全,瘦瘦高高的個子,一雙大眼之間有略超過常人的眼間距,愛說笑,愛打鬧,一切都愛,就是不愛學習。

和很多不愛學習的孩子一樣,大全考試一直不好,和很多不愛學習的孩子不一樣,大全真的就因為不愛學而退學了。很多家門口的大人都感嘆,多聰明一個孩子,怎麼不讓他上學呢?

其實不上學的大全也很快樂,每天幫爺爺幹些活,然後和已經放學的我們打打鬧鬧。雖然那時候家門口很多家長不讓孩子和大全玩兒,但我覺得,大全身上的那種後來被我總結為“瀟灑”與“仗義”的氣質卻是很多同齡人甚至成年人從不擁有的,那是一種從骨子裡透出來的真。

比如我們去逮老賀,我褲衩直接被中醫學院操場門口的鐵護欄鉤住了,蹦下來,褲衩都豁了。我急得嗷嗷叫,他自己脫下褲衩給我穿上,然後,穿著破褲衩去我家,跟我爸媽承認錯誤,自己把事兒都承擔下來。現在看來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是當時的家庭情況,那時的年紀,這不是一份擔當與勇氣嗎?

後來,大全慢慢脫離了我們的小圈子,開始正式“社會化運營”,與他老姨夫一起,在現在育紅中學南開四馬路把腳那個位置開了一個物資回收站(廢品回收站),這在當年也是相當偏門的生意,收購的東西五花八門,看著不算舊的汽車簍子,就在人家攤兒上擺著。總之利潤奇高。

那對面還有一個人氣火爆的滾軸廳每日客滿,正處於青春期的大全,每日面對出來進去的男男女女,總會在某個我們相逢的時刻嘆氣,無數細節描述之後,總會說上一句“倍兒牛逼”然後揚手道別。言語中有太多的羨慕與不甘。

由此,也註定了他在多年後,選擇了那種可以“舊日重現”的工作,西湖道的某個洗浴中心。

細節我不想多說。

總之,阿姨在說這個結局的時候,總是停下切羊肝兒的刀,搖著頭不住的嘆息。

是啊,33歲正當年。突然就沒了,要是或者今年正好40。

我有時候會夢見他,還是那樣,高高瘦瘦,說話總是先把腦袋探出來,略顯沙啞的嗓子,喊你:走啊,仨兒!

我很想他。

哏兒哥手記

仨兒說的,比我寫的精彩的多得多,只怪我文筆有限,但是他提及對於故人的追憶,我是有感觸的,所以,本文未配任何圖片,我覺得任何圖片都不適合。

感謝仨兒的分享,也期待更多朋友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