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擁"11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這所"雙一流"高校很硬核!

兩院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技術界的最高學術榮譽稱號獲得者,是自然科學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

中國地質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批准設立研究生院的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擁有11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本期推送,就讓我們來一睹地大院士的風采。


趙鵬大



趙鵬大,數學地質、礦產普查勘探學家,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1958年獲蘇聯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副博士學位,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5年當選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及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曾任中國地質大學校長。

在對寧蕪、箇舊、銅陵及新疆等地區不同比例尺找礦統計預測方面,取得了明顯效益並建立了"礦床統計預測"新學科。1978年在我國率先開設"數學地質"和"礦床統計預測"等課程。獲1992年國際數學地質協會最高獎——克倫賓獎章


殷鴻福



殷鴻福,地層古生物學及地質學家,1956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1961年該校研究生畢業。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教育部地球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曾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發表我國首部生態地層學專著。提出生物-有機質-有機流體生物成礦系統。發表化石描述近300種,圖版80多幅。首次提出國際二疊-三疊系界線新定義、界線事件的火山成因說等,確立中國浙江長興為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金釘子)。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於崇文


於崇文,地球化學動力學家、礦床地球化學家,195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教授。長期從事地球化學動力學和地質系統複雜性研究,將基礎地質和礦床學研究提高到非線性科學和複雜性理論的層次,開拓出五個創新的學術領域,代表作有《南嶺地區區域地球化學》、《成礦作用動力學》和《地質系統的複雜性》。 1987年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獎一等獎。


翟裕生



翟裕生,礦床學與區域成礦學家,1930年2月6日生於河北文安。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1957年長春地質學院研究生畢業。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曾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提出成礦接觸帶構造體系和多種礦床的構造-礦化模式,主編我國第一部礦田構造學專著,建立礦田構造學科體系框架。再造了河北大廟斜長巖和鐵礦的成巖成礦過程闡明鄂東富鐵礦床成因,發現新的鐵礦類型。提出區域成礦系統及演化論,主筆我國第一部綜合性區域成礦學專著。


李曙光



李曙光,地球化學家,196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化學專業。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首次精確測定了榴輝巖中金紅石的U-Pb年齡。測定大別山榴輝巖年齡獲得華北與華南陸塊在三疊紀碰撞的結論,系統測定了北、南秦嶺一系列蛇綠岩及岩漿岩的同位素年齡,為秦嶺造山帶多陸塊拼合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據。測定出大別山超高壓岩石的二次快速冷卻曲線,並通過同位素示蹤對其多階段快速折返機制提出較完整模型。


金振民



金振民,地質學家,1965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校學術委員會主任。在上地幔部分熔融實驗,岩石圈流變學,超高壓榴輝巖流變律,中國大陸科學鑽的岩石物理性質和西藏羅布莎鉻鐵礦成因機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2001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0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年和2004年分別獲得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並授予全國模範教師稱號,2008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莫宣學



莫宣學,岩石學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1960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地質系。200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兼任The Society of Economic Geologists(經濟地質學家學會)副主席(主管亞洲地區),Himalaya Geology雜誌Editorial Advisory Board成員。長期致力於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特提斯成礦域岩漿作用與成礦關係的研究,提出"兩套成礦系統、三大控礦要素"的理論概括及具體找礦方向,為開拓西南"三江"國家級礦產資源新基地做出了貢獻。200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王成善



王成善,地質學家,1981年研究生畢業於成都地質學院(現成都理工大學)並獲碩士學位。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曾任成都理工大學校長。主要從事沉積學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在白堊紀古環境與古氣候、構造隆升與沉積響應和含油氣盆地分析方面取得了系統性和創新性成果,曾獲得"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教師""美國地質學會會士"等榮譽稱號。


郝芳



郝芳,石油地質學家,1986年畢業於武漢地質學院,1995年獲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博士學位。曾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校長,油氣資源與探測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油氣成藏機理研究。在疊合盆地油氣藏保存和改造方面,闡明瞭隆凹變遷過程中油氣的差異散失機理和原地保存條件、揭示了高溫條件下原油裂解和熱化學硫酸鹽還原反應的多階段演化機理及其對油氣組成和儲層物性的影響。


王焰新



王焰新,1984年本科畢業於南京大學,1987年碩士和1990年博士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201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2004年獲批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15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項目,近15年來SCI發文量和被引頻次位居全球劣質地下水主要研究團隊前列,提升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學術地位。


成秋明



成秋明,現任中國地質大學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1982和1985年分獲長春地質學院學士和碩士學位,1994年獲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博士學位,201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2年獲聘"長江學者",2005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11年入選國家"千人計劃"。發表SCI論文180餘篇,被SCI他引4000餘次。201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獲得多項國際獎項,其中,2008年獲得國際數學地球科學學會最高獎—克倫賓獎。2012年當選國際數學地球科學學會主席,2016年當選為國際地科聯(IUGS)主席,2019年當選為國際科學理事會(ISC)科學規劃委員會委員。


地處武漢東湖之畔,中國地質大學始終秉承"強化特色、爭創一流、依法治校、開放包容"的治校理念,已成為地球科學一流、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水平大學,未來,學校將堅持實施人才強校、科技興校和國際化戰略,著力為解決區域、行業乃至人類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和科技支撐。


(本文部分圖文素材來自中國地質大學官網、中國科學院官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