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百里黃河生態廊道“呼之欲出”

三門峽:百里黃河生態廊道“呼之欲出”

三門峽:百里黃河生態廊道“呼之欲出”

河南日報農村版訊(記者劉景華)

舉目已是千山綠,宜趁東風揚帆起。

3月12日,三門峽市啟動“百里黃河生態廊道”建設工程集中開工暨春季義務植樹活動,市委書記劉南昌等四大班子領導與市直單位及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幹部群眾共1300餘人參加了主會場植樹活動,當天共栽植白皮松、大葉女貞等苗木15000株,奏晌了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春天圓舞曲”。

據悉,該市“百里黃河生態廊道”建設工程於2019年10月初正式啟動,旨在築牢三門峽沿黃生態屏障,保障三門峽沿黃生態安全。工程全長206公里,總投資約40億,共分三期建設:第一期為陝州區至函谷關段和王官至大壩段,約44.7公里;第二期為函谷關段至豫靈段,約58.2公里;第三期為大壩段至澠池,約86公里。

目前生態廊道一期已完成陝州區至函谷關32公里範圍的現場踏勘、方案比選、線路優化及施工圖設計工作。相關縣區於2019年11月開始道路施工,2020年4月底將完成道路施工和配套綠化景觀,二期王官至大壩段道路選線工作也已於近日啟動。百里黃河生態廊道建設完成後將大大促進沿黃108公里、21.6萬畝溼地整體保護及生態安全,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記者在該市百里黃河生態廊道示範段——好陽河溼地景區項目工地瞭解到,該景區項目將以“築沿黃生態千年之基,創豫西黃河百里大觀”為目標,以溼地生態為底,以老子文化為魂,“一區、五園、多節點”的規劃思路,點線串聯,構建“萬畝溼地,綠錦鋪岸;生態為底,文化相伴;老子著述,天鵝徙遷;棗林風情,大河金灘”的秀美生態景觀廊道,提升三門峽沿黃生態環境品質,築牢黃河生態屏障。

另據三門峽市2020年經濟社會重點工作任務提出的“深入推進百里黃河溼地修復、千里城市綠廊建設、萬畝礦山修復‘百千萬’工程”要求,該市萬畝礦山修復工程也加快了建設步伐,今年將完成持證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6000畝、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4000畝,當前已下達年度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計劃,正在督促各縣(市、區)完成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的規劃設計、施工招標並全面開展修復治理,同時加大對持證礦山恢復治理進度的監督檢查。年底前對各縣(市、區)和各礦山企業已完成修復治理區域進行實地抽查。

在唱好“百千萬”工程建設“大戲”的同時,三門峽市春季義務植樹活動也開展得如火如荼。截至目前 該市共完成人工造林25.2萬畝,佔總任務的72.5%,占人工造林任務的90.8%;生態廊道建設完成3.4萬畝,佔任務的7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