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臨一種帖多久好?

磨豆子的貓


我認為初習者臨一貼應該堅持三年以上。我反對一年還沒有學到皮毛就自以為是換帖。

除非是天才,普通習書者一年只能初入門,二年方能有所悟,三年才能初定性。就像大學,二年三年專科,本科必須四年。話粗理相同。

有人說能背臨像了,就是大致領悟帖子的用筆之道了,本人認為過於自信了。舉個例子,歐陽通習他老爸的墨寶,都是一輩子的事。歐陽詢名揚天下了,還有駐馬碑的傳說,觀摩三天才離去。說明臨習是一輩子的事。

只能說,臨習就像習武,創作就像表演,表演完了,還得繼續修煉。以當代某些名家為例,每天都在創作路上,都不能靜心臨習古人的作品了,所以慢慢就偏離了傳統,偏離了法度,慢慢往“醜”的方向裸奔,只能離傳統越來越遠。

所有我認為初習楷書應該三年為一週期,基本功都紮實了,可以改學行楷乃至行書。書法之路應該循序漸進。


青溪散人


我是練顏體的。第一本是勤禮碑選字帖,是同學淘汰下來的。我也不知好歹,拿起來就練,後來買了一本全本的勤禮碑。就這樣不知不覺練了將近十年顏字,始終以勤禮碑為主。往後就換了蘭亭序,寫了不多久,又換成聖教序,這一來,又是幾年。期間買過好多好多字帖,有的寫過,有的只是翻看過,並未練過。米芾、王鐸的行書臨過一段時間,現在還是聖教序。

我以為臨一本帖時間長了,想換一本未嘗不可,博採眾長也是必須的。



小學一級教師


你好!我是德楷堂主老溫,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楷書臨一種帖多久好?這個問題我認為不能用具體時間來界定,其原因如下:

1、天賦、悟性不同,所用的時間不同。書法是一門藝術,藝術的東西常常與天賦和悟性有很大的關係。天生天賦異稟、悟性超人,在同等條件下,可能普通人要臨半年甚至一年的帖,他(她)用三、兩個月就能達到同等水平;

2、方法不同,所用的時間也不同。學習任何知識都有技巧和方法,你如果只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方式去臨帖,不去學習正確的方法,可能會事倍功半;

3、態度不同,所用的時間也不一樣。如果你把寫字(臨帖)當作消磨時間的方式,或根本就不在乎寫的好壞,看著人在那裡寫字(臨帖),心裡還不知在想什麼,也就是隻用手,不走心、腦,這樣即使臨個三、五年,恐怕也還是原地踏步。

所以說,一本帖不是你臨了多久,而是你通過臨帖達到了什麼樣水平,是看效果的。

我學智永楷書千字文是去年11月開始的,至今3個月的時間了,感覺很多東西還沒有真正的掌握,現在還在繼續臨習。下圖是我臨不同大小千字文的版本和一幅創作作品。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謝謝!











老溫聊書法


摹寫,臨摹, 臨帖,先選個自己喜歡的字體,然後挑筆畫少的字,如 少 小 三 千 等 練會一個再練一個,切忌貪多。啃下一個 就掌握一個。你今天學習了橫,如何寫,有幾種寫法,就把字一一臨摹,需要耐心,堅持半個月,當然同時進行下一個筆畫,這樣就可以使你功底加深更多!



龍蝦條說說


楷書的學習,臨帖需要多長才可以好,這個時間是沒有量化的,因為每個人天賦不同,每天投入學習的時間不一。如果你每天學習一個小時也是一天學習10個小時也是一天。因此,楷書的臨帖多久才能好?不好回答,但是有一個標準,只要你達到入帖的程度,那麼你的這一個臨帖學習就可以結束了。

所謂的臨帖,就是你所學習的字帖,能夠寫出與它形神俱備的效果來。

書法中的臨寫。我們一般分為對臨和背臨,還有意臨這三種。

對臨,就是將字帖放在一邊,看著他來進行書寫。

背臨,就是在對臨的基礎上,不看字帖可以寫出跟字帖上的字,形神俱備的效果來。

意臨,打個最簡單的比方來講,就是你所學習的字帖上沒有的字。你通過自己的方法把它寫出來,能夠跟所學習的字帖上的字一模一樣形神具備。

因此,

學習一本字帖,需要多久才能學好?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但是我們以達到入帖的這種程度作為學好這本字帖為標準就可以了。



書法有云


你好,棍書臨一種字帖多久好,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1. 如果是初學者,從零基礎開始的,往往老師的建議都是從楷書字帖臨習,這個過程是專攻楷書,時間以半年左右為宜;因為半年時間也差不多能夠參悟一本字帖了,也能具有一定的水平了,為了避免審美疲勞,以及解決只臨習一本字帖的枯燥感,半年就可以換字帖了。

  2. 如果你把楷書當作畢生學書方向,如田英章、田蘊章兄弟,就是專攻歐楷,而且用了幾十年的時間臨摹《九成宮》,所以才取得那麼巨大的成功,所以有些字帖甚至是可以畢生臨習的;

  3. 如果只是把楷書練習當作一個過渡,主要興趣是想往行書、草書方向發展,那麼楷書字帖偶爾臨習一下即可,主要是練練字體結構、以及練習控筆技術 。

  4. 臨字帖不要死臨,有時候也要學會創作,有些人臨了很久,臨得幾乎一模一樣,但一旦自我創作一副作品就蒙了,所以臨字帖的同時,一定要創作相結合,這樣才能化為已用。
    以上就是我認為,楷書臨一種字帖應該花的時間。


設計師清華vlog


臨摹楷書字帖並沒有什麼固定的期限限定。

這裡面往往有一種矛盾的自我存在,臨摹字帖既是初學者的一種基本功訓練,又能增加對字體風格的學習和熟練,但又怕長時間臨摹一種字帖會陷入風格固定化的怪圈。

臨摹字帖需要恆心毅力和專注,臨摹字帖其實與讀書有雷同的道理左右,就是先讀厚再讀薄然後再讀厚,週而復始,最終化為無形成為真正自己理解並能創新發揮的存在。

也就是說要在臨摹的過程中不斷加深自己對字體的理解和再認識,並最終能夠跳脫出臨摹字帖的固有痕跡創造出擁有自己風格的書法作品。

如今一般所說的楷書,是從漢隸逐漸演變而來的,按照時期劃分,可分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體,它可以說是一種從隸書到楷書的過渡書體,鍾致帥《雪軒書品》稱:“魏碑書法,上可窺漢秦舊範,下能察隋唐習風。”魏碑經常帶有漢朝隸書的寫法在其中,因此它的楷書性質還不成熟,但正因為這種不成熟性,也就造成了百花齊放的場面,意態奇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美,康有為評價有“魏碑十美”。而狹義的楷書則是指到唐朝以後逐漸成熟起來的唐楷,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我們常說的楷書四大家“顏柳歐趙”,前三個就在唐朝。

中國書法史上有楷書四大家最為有名,也就是以楷書著稱的四位書法家,也稱四大楷書。他們分別指是:唐朝歐陽詢(歐體)、唐朝顏真卿(顏體)、唐朝柳公權(柳體)、元代趙孟頫(fǔ)(趙體)。

個人認識最多的是柳公權的書法,家裡父親從年輕就一直臨摹書寫“柳體”居多,從小也讓我們多臨摹的是柳公權的法帖,我對書法的認識和理解也大多是耳聞目染,聽的最多的就是多練,堅持,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書法的練習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持之以恆,日久見真功,急於求成的心態不適合練習書法。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必須有真愛”才能行,三分鐘熱度不是一種書法態度,其實學習和做事都需要持之以恆的堅持,這些都是一些基本的道理。

長時間的臨摹練習就會逐漸增加認識和理解,只有這樣才能跳出法帖的風格約束,最終擁有自己的烙印。

臨摹但不是簡單的照貓畫虎,一味的追尋法帖的相似性對自己書法的提升和認識並沒有本質的改變,書法的練習最終的目的是修身養性並能形成自己的風格,所以沒有時間的約束性,只有認識上的理解深度問題。


波瀾碎風寒


楷書也叫正書!臨習一種字帖多長時間是因人而異的。有的人悟性高又勤奮,那麼肯定時間就短,有的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那麼肯定用的時間就長!一般學習楷書持之以恆需要2-3年時間!楷書是基礎,只有把楷書的基礎打牢才能學習行書,甚至草書,否則就是空中樓閣。

怎麼樣才能算學會楷書呢

我覺得應該掌握楷書的筆法、章法以及結構。從剛開始的對照臨帖到最後的背臨,可以準確地寫出作品。或是根據其字體的規律進行組合起來,顯得協調。那麼要達到這樣我們應該學會怎麼去“讀貼”,也就是去分析字的結構,筆畫等。然後重複去練習,揣摩!

總之,我學習多寶塔三年,每天堅持練習,練習的時候要用腦子去想,甚至有時候還去記住筆畫。每天不用寫太多字,可以重複一個字,把筆畫首先要寫對,先追求質量再追求數量,以此類推,長期積累,就掌握了字的規律,水到渠成,後面就能很快掌握字帖。


李唐硬筆書法


這個問題,確實給很多書法愛好者帶來困惑,而有很多前輩的指點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造成更大的迷茫。

其實學書法臨帖,一定要有目的性。臨一種帖臨多久?臨到什麼程度?要根據您的目的性來區別對待,而不是籠統對待。

第一,如果把某一帖當做自己的書法根基,那一定要深耕下去,甚至當做自己一生的孜孜追求。根基性的東西,不要隨便換,就像你的事業一樣,哪怕你不斷跳槽,也要慎重換行業。我們看到,二田一生就寫歐楷,雖然也有詬病,但從事業上來說也算成功的。

第二,在有了根基之後,如果想要融入其他一些帖的風格,豐富自己的筆法和結構,可以旁涉其他。這個當做輔助性的臨寫。不如你是學唐楷的,始終以唐楷為宗,但又想融入一些魏碑的野逸和粗獷,可以附加寫一寫魏碑。

第三,至於旁涉附加性地臨帖,要臨到什麼程度,完全取決於你自己。一般性來說,書法根基要保留七八成,融合其他風格二三成即可,這樣你個人的書法風格就形成了。比如,我們看到楷書大家盧中南,幾十年來專注於歐體,潛心臨寫各種歐陽詢的碑帖,從未間斷。

但是盧中南的楷書,又不純粹只是歐體,他以歐體為根基,博採眾長為我所用,不論是顏體趙體,還是魏碑以及晉唐小楷,他都涉獵過,並將其融匯到自己的書法實踐中。但在臨帖時間上,肯定歐陽詢楷書臨帖最久,一直都以學歐為主。

也因為此,盧中南也樹立了自己的書法風格,以歐陽詢為宗,又有虞世南的沖和、褚遂良的靈動、顏真卿的寬博、趙孟頫的瀟灑。因此他的老師歐陽中石有這樣的評價:

“細審中南手製,字字未必是歐,但整篇氣息皆從歐出,誠然已得歐體之神髓。”

歡迎讀者朋友交流。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歡迎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


麓風軒


我個人認為會寫就可以不臨,自己尋找自己的道路最好。

現在書法界的人有一個誤區,認為臨帖要臨到老,好像不臨帖寫出來的字就不是書法一樣。

根據我個人的經歷,我學楷書、行書、草書沒有一樣超過兩年的,一路走來,最後決定草書伴一生。首先臨的是懷素的《自敘帖》,好像是臨了一年左右,可以在半小時內全部搞定就不臨了。後來在書店遇到張旭的《古詩四帖》以後就沒有其他帖的事了,也是臨到半小時內搞定,以後就沒有在臨帖,觀帖倒是沒有間斷過,創作遇到疑惑時就看看帖,出帖後就自己開始尋找自己的道路。

總之自己還是根據自己天賦和努力來決定,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練習方法,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