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事歌舞,喜事啼哭,土家族少有的喜喪哭嫁風俗

結婚是件讓人高興的事,家人去世則是件讓人難過的事。而生活在中國武陵山一帶的土家族卻恰恰相反,他們認為,姑娘出嫁了,要離開她的父母和兄弟姊妹了,是件令人傷心的事,要哭上一陣子;親人去世了,是他(她)一輩子生活圓滿結束了,家人鄰里應該以唱歌跳舞的方式,熱熱鬧鬧埋葬親人。

土家人的生死觀非常豁達。他們信奉“熱熱鬧鬧送亡人,歡歡喜喜辦喪事”的原則,喪事一般辦得十分熱鬧。在土家山寨裡,如果聽到嗩吶高奏、鑼鼓大作,寨子裡的人就知道這家有人去世了,都會前來奔喪。靈堂上,裝神弄鬼、替人祈禱的巫師們,每人手執一件樂器,由一位較年長的師父指揮,開始奏樂。樂聲響起的時候,奔喪的人們幾人一組,跟著巫師,踏著鼓點,合著唱詞,在靈堂上高歌舞蹈,這就是土家人熱鬧的“跳喪”。

喪事歌舞,喜事啼哭,土家族少有的喜喪哭嫁風俗

土家人“跳喪”是鄰里間情誼的象徵。一家有喪事,一般全寨人都會參加。“跳喪”一方面為死者歌功頌德,安慰死者家屬,一方面還規勸教育世人。他們的唱詞中往往包含著這樣的內容:哪怕你帝王將帥,也難免埋藏土內;哪怕你高官厚祿,無非是一口棺材。喪歌的曲調也是多種多樣,節奏明快,氣氛熱烈。

與土家人熱鬧的喪事相比,他們的婚禮則多了幾份悲傷的氣氛。按照習俗,姑娘在出嫁前要哭唱至少七天的時間,有時甚至要哭唱一個多月。哭唱的內容豐富多樣,有哭姐妹兄弟的,有哭叔伯舅父的,有哭辭別祖宗的等等。可以說是見什麼就哭唱什麼,總之是要表達自己將要出嫁的悲傷之情。

喪事歌舞,喜事啼哭,土家族少有的喜喪哭嫁風俗

土家人認為,新娘哭得越多,發家越快。他們甚至把哭嫁的水平作為衡量女子才能和賢良的標準。能出口成章,詞藻華麗,唱的如泣如訴、動人心絃,嗓子嘶啞、兩眼紅腫的,便會受到眾人的讚賞。而不會哭嫁的新娘,則會受到非議與譏笑。因此不少土家姑娘從小便要跟人學哭嫁。

哭嫁開始時是斷斷續續進行的,可以自由地哭。親戚鄉鄰前來送禮看望時,誰來就哭誰,作為道謝之禮節。結婚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出嫁時,哭唱達到高潮。姑娘的爹孃會邀請親戚鄰居中的未婚姑娘9人,連同新娘共10人圍桌而坐,通宵哭唱。陪哭的內容多是難分難捨的纏綿之詞。比如:“爹孃恩德比天地,哺育教養心操碎,樹欲靜而風不息,恩德未報就別離。遠望故里盼歸期,歸來又能住幾時?門前小河長流水,女兒眼淚長長滴。”

喪事歌舞,喜事啼哭,土家族少有的喜喪哭嫁風俗

土家姑娘哭唱的歌詞往往都是即興創作,很有感染力。哭嫁場面也相當壯觀。今年50多歲的楊英女士生活在湖南西部的一個土家村寨裡。她回憶說,30多年前她出嫁的時候,就哭了一個多月。

“(新郎)就剩一個多月就要到你家裡娶你了,你就要開始哭。村裡的女孩子,同學呀,姊妹呀,鄰居呀,(差不多)一般大的,要陪著一起哭。人人都有這一天,都要哭。(哭很多人,)爸爸媽媽,姑姑,伯伯,姨姨呀,(哭得時候)真得要流眼淚。”

哭嫁不僅是土家族婚禮中必不可少的禮儀與程序,而且“哭嫁歌”已成為土家族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記者在楊英女士家鄉採訪時,恰遇一位土家姑娘將要出嫁,家裡正播放著專門的哭嫁歌帶。姑娘和未婚夫去城裡買嫁妝去了。鄰居楊英女士介紹說,前兩年她女兒出嫁時,也是自家買了些唱片,用家裡的音響設備播放了幾天。楊女士說,時代發展了,觀念更新了,土家姑娘出嫁前已不用再哭得死去活來了。市場上有專門的哭嫁歌帶,播放多少天都沒問題。她認為這樣既保存了傳統,又保護了女孩子們的身體,挺好的。

喪事歌舞,喜事啼哭,土家族少有的喜喪哭嫁風俗

雖然出嫁多了些悲壯,但土家族青年男女的戀愛是非常自由的。男女青年之間經過對歌、跳舞等方式接觸、相愛之後,經人作證即可成親,不必索取任何財物。土家族大量的情歌,都洋溢著對自由婚姻執著追求的精神。

不論是土家人的歌舞喜喪還是哭嫁的習俗,都與其祖先喜歡樂舞有很深的淵源關係。如今,2000多年過去了,土家人在繼承這些古老的風俗、形式之外,還根據形勢賦予其新的內容。不知道再過一些年,土家人這種有趣的喜喪哭嫁風俗會不會依然存在,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聰明的土家人一定會創造出更多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